眉間尺與黑色人之爭---讀魯迅《鑄劍》(黃沁怡)

2021-02-13 中文系是治癒系

       眉間尺與黑色人,在第一次讀《鑄劍》時,我以為他們是相似的--志同道合,共破仇敵。過了許多年後,我再次品讀,這次卻發現,他們不僅不相似,還十分不同了。
       從文章的表層看,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故事,眉間尺眾為善,殘暴的楚王為惡,故事的鬥爭圍繞著二人對立的立場而展開。基於這個結構,黑色人只是替代眉間尺繼續復仇之路的角色,繼承了其全部的意義與價值。
        從《搜神記》的原文來看,的確如此。「客日:「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日:「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僕。《三王墓》的原文中,這一段是英雄對俠士的託付。
      然而,在魯迅的《鑄劍》中,作者將這種關係進行了大膽的延伸。
在他筆下,眉間尺的角色是其角色母親所說「不冷不熱、這似的性情」,原文中,作者並沒有指出,眉間尺到底是怎樣的性情?是懦弱呢?還是憊懶?還是優柔寡斷?作者只用母親的一句詰問來引發讀者的思考。
       「老鼠..」。他慌忙站起,迴轉身去,卻只答了兩個字。
       「是的,老鼠。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麼?殺它呢,還是在救它?」
        殺它?還是在救它?
        眉間尺顯然沒有思考好這個問題,這顯然不是因為他沒有思考力,而是因為他無法認定殺與救的價值所在、孰高孰低。
        在被老鼠吵醒時,他覺得它可恨,起了殺心;在看到老鼠掙扎的樣子--「通紅的小鼻 子」時,他近乎是瞬間,否定了自己原先所認定的價值,忽而覺得它可憐了;但在將老鼠拉上來後,看到它醃臒的全身,又覺得討厭了,讓它自生自滅;最後,在老鼠筋疲力盡死亡後,眉間尺又感到十分難受了。
        眉間尺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所認定的價值,不停地批判自己。這種自我否定精神與殉道意識,正是魯迅所描述的自身虛無與孤獨的荒原感。
        可是,一味地沉浸在這種虛無主義和自我批判的循環中,無異於沉淪於淤泥,對復仇毫無助力。因此,母親才說:「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的麼?
眉間尺的這種精神,在他第- -次入城嘗試刺殺時,也有所體現。他擠在人群中,挨了兩拳,也不暇計較,僅僅只是怕自己的劍尖傷了別人;被「所謂傷了丹田」的少年碰瓷,他只覺得無聊,也不喜不怒,只是被圍觀得有些焦躁。
        這時,黑色人出場了。
        黑色人聲稱自己要為眉間尺與他的母親復仇。
        眉間尺是訝異和疑惑的。
        「你麼?你肯給我報仇麼,義士?」
        「阿,你不要用這稱呼來冤枉我。
        「那麼,你同情於我們孤兒寡婦? ...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這些受了汙辱的名稱。」他嚴冷地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黑衣人與眉間尺明顯的差異。
      康德說過,在此岸的社會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純粹,而純粹的動機是來自彼岸的承諾。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康德認為純粹的動機是不可能達成的,除非是來自彼岸的承諾。這顯然就給所謂的「行善"打上了虛無主義的烙印。
       這也是眉間尺孤疑的原因。
      而黑色人替他去除了這種疑惑,表示自己不會為這場「復仇」附加任何價值,無論是高尚還是微小的,他都不會給予其定義。
       他只是要為他復仇,僅此而已。此時,存在主義佔了上風,在黑色人的眼中,復仇本身就是它的意義,他既不會剝奪它的價值,也不會附加它的價值。
       雖然黑色人看起來痴狂,但他是尊重眉間尺的,這種尊重不是給眉間尺憐憫或同情等其他的東西,而是顯現-一個事實,「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海德格爾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
      可以看出,存在主義建立在虛無主義之上,而黑色人的表達已經到了極致,他儘可能少地說明一-些無所謂的理由,只把一腔熱血和決心捧到眉間尺面前,任他抉擇。因而眉間尺清楚地認識到了他與黑色人之間的差距。如果說眉間尺是因否認一切而猶豫徘徊,那麼黑色人就是因肯定一切而決意前進。但兩者之間的過渡,又是難上加難。再有一點猶豫,眉間尺又會深陷懷疑的深淵。於是他利用那一瞬間的果斷,將一切託付給了黑色人。
      「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 。但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黑色人與眉間尺之間,可能確乎是有一些相似性的,可黑色人在承認了自己內在的缺陷之後,仍然堅定自己的初衷,承認一切客觀本質,然後去實踐檢驗。
      於是,功成。
194

相關焦點

  • 七彩都香‖魯迅《鑄劍》主人公眉間尺與哈姆萊特的對比
    魯迅的短篇小說《鑄劍》選自《故事新編》,是魯迅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其中塑造了眉間尺這個復仇者形象,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中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形象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鑄劍》講述的是少年眉間尺被母親告知父親被楚王所害,他帶著父親留下的劍去找楚王報仇,卻被人早早發現,他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根本復不了仇,便把劍與人頭交於了黑衣人,讓其入宮復仇,最終在金鼎的沸水中與王同歸於盡的故事。復仇的故事古來有之,尤其是兒子為父親報仇更是常見。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這部小說,它又名《王子復仇記》,從這個名字便可以看出故事的內容。
  • 丸尾常喜 | 復仇與埋葬——關於魯迅的《鑄劍》
    臣屬們將煮爛了的肉分而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在魯迅的《鑄劍》裡,赤比寫作「眉間尺」,幹將莫邪不記名,楚王也單稱「國王」。作品的整個結構,除了插入眉間尺與行人(「黑色人」)所唱的稀奇古怪的歌之外,幾乎沿用了上面引述的故事梗概,只是有若干場面部分地出自其他傳承。
  • 《鑄劍》演後談實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眉間尺
    鑄劍小說第一個情節,是眉間尺在與老鼠交流。更多的比較詭異的一些情節,其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更像是以他的形式所展示的一些畫面。這並不是現實存在的,而是抽象的感覺。對我而言魯迅的小說,《鑄劍》的意義在於探索到了人的人性,人們在所追求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之間做出了衡量,某些特殊情況下有時候甚至毫不猶豫的犧牲生命去保護,發出自己的聲音來體現價值,有的時候是需要持續的生命。
  • 波蘭導演改編魯迅《鑄劍》,先鋒實驗性的效果如何?
    是《鑄劍》,又不是《鑄劍》是《鑄劍》,又不是《鑄劍》。這是在看波蘭先鋒戲劇《鑄劍》時的第一觀感。即便在整個觀劇過程中,魯迅的小說仍以其不可斷絕的精神強力令人不得不時時反顧,但這齣劇於「新編」之「再新編」之處也誠然是令人驚喜的。
  • 比亞茲萊、魯迅與《鑄劍》
    席間,擔任本劇藝術顧問的郜元寶教授談到《鑄劍》時盛讚:「全世界誰有魯迅這樣的想像力?讓三個頭顱在大鼎沸水中互相撕咬?」我的腦海中立即想起了比亞茲萊。宴之敖親吻眉間尺自刎割下的頭,這一幕與比亞茲萊的名畫多麼相似啊?「呵呵!」他一手接劍,一手捏著頭髮,提起眉間尺的頭來,對著那熱的死掉的嘴唇,接吻兩次,並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 魯迅到底為什麼要寫《鑄劍》?
    文:河西波蘭導演格熱戈日·亞日那導演的話劇《鑄劍》上海首演前,幾位主創人員和媒體一起吃飯,我也在座。席間,擔任本劇藝術顧問的郜元寶教授談到《鑄劍》時盛讚:「全世界誰有魯迅這樣的想像力?讓三個頭顱在大鼎沸水中互相撕咬?」我的腦海中立即想起了比亞茲萊。宴之敖親吻眉間尺自刎割下的頭,這一幕與比亞茲萊的名畫多麼相似啊?「呵呵!」
  • 張靈:將淚水和憤怒化為生鐵之魂——魯迅《鑄劍》與莫言《月光斬》的對比
    在莫言創造的上百篇短篇作品中,《月光斬》是一篇百看不厭的絕妙之作,它與魯迅的《鑄劍》堪稱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的雌雄雙劍。魯迅是從歷史傳說裡就地取材,在魯迅筆下的眉間尺那裡,時空停留在古代一個王國,眉間尺報殺父之仇的目標理由都很具體、明確,而黑衣人的行為更進一步充實了報仇的正義性,將個人正義的理由擴展到範圍更廣的政治正義性。
  • 《鮮血梅花》VS《鑄劍》,說餘華抄襲魯迅?簡直含血噴人!
    近年來,許多人對餘華作品的態度並不十分欣賞。有人說他的作品越往前越好看,至於現在大抵是走下坡路了。對此我並不認同,有關這點,我後面會另開新文分析。在餘華的所有作品中,以中短篇最受人推崇,而中短篇之中又以《鮮血梅花》為首推。不過那日我卻發現即使是《鮮血梅花》也頗受爭議。
  • 魯迅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以及魏晉南北朝
    最近網上有個視頻很火,裡面說: 「讀書這麼多年,老師們好像從未提起過 魯迅先生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包括魏晉南北朝。」 我看到這之後仔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然後我就科普了一下這些作品,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事情。
  • 魯迅《鑄劍》幹將莫邪雌雄兩劍誰更厲害?葬王場面慘不忍睹
    魯迅《鑄劍》(一) 作品簡介1、《鑄劍》寫於1926年,收入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借用《列異傳》中幹將莫邪的故事(二)主題思想1、借用神話故事題材重點刻畫了眉間尺和黑衣人兩個形象2、描寫他們共同復仇的故事。
  • 渴血渴血,復仇復仇:魯迅《鑄劍》中的復仇精神
    當我們翻開幹寶的原作,一路讀下來時就會感受到,最能讓我們這些現代中國人感喟乃至驚嘆的實際上是其中故事高潮的那一幕: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
  • 細讀系列1:陳東東《眉間尺》​
    解題:眉間尺,因眉距廣尺得名,傳為春秋著名鑄劍工匠幹將、莫邪之子。父為楚王鑄劍而失命,遂立志復仇,以頭賄客,代擊楚王。
  • 魯迅《鑄劍》原文
    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須黑眼睛,瘦得如鐵。他並不言語,只向眉間尺冷冷地一笑,一面舉手輕輕地一撥乾癟臉少年的下巴,並且看定了他的臉。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會,不覺慢慢地鬆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們也都無聊地走散。只有幾個人還來問眉間尺的年紀,住址,家裡可有姊姊。眉間尺都不理他們。
  • 演員招募 | 牽手炫酷波蘭大導亞日那,「鑄」造魯迅博古通今雄奇神「劍」!
    格熱戈日·亞日那第七屆林兆華戲劇展收官之作《鑄劍》現《鑄劍》是魯迅歷史小說中想像飛揚的神話傳奇,情節荒誕大膽離奇,豪氣沖天,充滿著後現代表現主義冷峻奇瑰驚世駭俗的風格。劇中周宣王時代的楚王嗜殺,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幹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幹將。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間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原作中最令人驚駭的是,俠士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的頭和楚王的頭,互相咬住難分勝負。
  • 鑄劍復仇,穿門而過,從小說《刺殺小說家》到電影《刺殺小說家》
    但細讀小說中那位小說家所書寫的小說《心臟》,我們會輕易地聯想到魯迅的《鑄劍》。 《鑄劍》原題名《眉間尺》,發表於 1927 年的《莽原》,分別是 2 卷的第 8 期和第 9 期,講述了一個名為眉間尺的少年從母親口中得知身世,決心向殺了自己父親的大王復仇的故事。
  • 池中水妖 VS 眉間尺 中德漫畫對抗賽第五場!
    本期流程:池中水妖(池塘水怪) → 眉間尺 | 三王墓 → 點評  → 投票★點評僅供參考,決定勝負的是你的投票!編者按:嚴格來說,這兩篇漫畫都不夠異常,因此出現了兩位點評跳票的情況,但這其實是很好讀的一組。堅持標註原作名而非漫畫名,是為了大家查詢原作方便,改編和解構都是先知悉原作才更有趣。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
  • 波蘭70歲國寶級演員將演《鑄劍》暴君,繼《4.48》之後再來中國!
    奇幻類的比如參演改編自波蘭科幻國寶級名作《獵魔人》的波蘭版電視劇《Wiedzmin》(2002),飾演牧師。而這一次他在《鑄劍》中扮演腐化墮落的國王,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幹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幹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