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上學時,歷史課本上說到辛亥革命的時候,說它的歷史意義之一就是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其實嚴格說起來,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不嚴謹的。關於「封建」這個詞,許多中國史學家都說到過這個問題,所謂的「封建」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制度,一般認為盛行於周朝而止與秦統一六國,當然並不是說「封建」作為一種政治手段消失了。
「封建」的意思就是「分封建國」,周取代了商朝以後,對於自己家的親戚和那些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分賜土地,交給這些人去分別管理,各自管好自個家的一畝三分地,這就是「分封建國」。關於「分封」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裡面說的也比較清楚,部族或者是封國之間的堆土為界限謂之封,這就好像我們在農村看到田與田之間的界限一樣,疆界所及之地都是邦,後來漢朝時因避好高祖諱改作國,古代「邦」和「國」的意義是不同的。
那麼當時的土地管理是否使用的是「井田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所謂「井田制」就是將田地分成九分成「井」字形,中間的是上交給王朝的,四周地塊的農收歸種植的勞動百姓所有。
不過馮友蘭在寫《中國哲學史》的時候,對於時代的背景寫的都比較詳細,分析起來中規中矩也較為客觀。他說「世祿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營私產,為富豪,此上古經濟制度之一大變動也。」提及春秋的哲學,馮友蘭認為那時的「世祿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營私產,為富豪,此上古經濟制度之一大變動也」。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政治,庶人難以參政,至於孔子的話,祖上原本就是貴族,算起來孔子是沒落的人而已,他並沒有失去他的身份和階級。而那個時候禮崩樂壞、天下大亂,貴族政治也遭到了迫害,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曾經的那些貴族,諸侯王、卿大夫都是世襲的官爵,普通的人不過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如果出現昏君荒主,其下的強臣又相互傾軋,久而久之積弊日深,那麼當整個社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就會出現變局。
馮友蘭書中引趙翼語說道「於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範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徵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而兼併之力,尚在有國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掃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
也就是說從春秋戰國之時就已經出現了穿著布衣的平頭百姓參與政治活動的趨勢,平民百姓如張儀、蘇秦者也可以出候入相了,從前都是那些王公貴族世代為官,平凡的人在這亂世也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去影響王國間的政治了。筆者想起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也是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此一聲振聾發聵。隨著秦統一六國之後,使用的是郡縣制,分封不再是朝代作為管理地方的主流制度了,井田制也變成了只存在於歷史中的一種制度了。
文/大人說 圖自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