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世祿井田之制破,上古經濟制度一大變動也

2021-01-07 大人說

記得以前上學時,歷史課本上說到辛亥革命的時候,說它的歷史意義之一就是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其實嚴格說起來,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不嚴謹的。關於「封建」這個詞,許多中國史學家都說到過這個問題,所謂的「封建」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制度,一般認為盛行於周朝而止與秦統一六國,當然並不是說「封建」作為一種政治手段消失了。

「封建」的意思就是「分封建國」,周取代了商朝以後,對於自己家的親戚和那些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分賜土地,交給這些人去分別管理,各自管好自個家的一畝三分地,這就是「分封建國」。關於「分封」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裡面說的也比較清楚,部族或者是封國之間的堆土為界限謂之封,這就好像我們在農村看到田與田之間的界限一樣,疆界所及之地都是邦,後來漢朝時因避好高祖諱改作國,古代「邦」和「國」的意義是不同的。

那麼當時的土地管理是否使用的是「井田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所謂「井田制」就是將田地分成九分成「井」字形,中間的是上交給王朝的,四周地塊的農收歸種植的勞動百姓所有。

不過馮友蘭在寫《中國哲學史》的時候,對於時代的背景寫的都比較詳細,分析起來中規中矩也較為客觀。他說「世祿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營私產,為富豪,此上古經濟制度之一大變動也。」提及春秋的哲學,馮友蘭認為那時的「世祿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營私產,為富豪,此上古經濟制度之一大變動也」。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政治,庶人難以參政,至於孔子的話,祖上原本就是貴族,算起來孔子是沒落的人而已,他並沒有失去他的身份和階級。而那個時候禮崩樂壞、天下大亂,貴族政治也遭到了迫害,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曾經的那些貴族,諸侯王、卿大夫都是世襲的官爵,普通的人不過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如果出現昏君荒主,其下的強臣又相互傾軋,久而久之積弊日深,那麼當整個社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就會出現變局。

馮友蘭書中引趙翼語說道「於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範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徵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而兼併之力,尚在有國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掃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

也就是說從春秋戰國之時就已經出現了穿著布衣的平頭百姓參與政治活動的趨勢,平民百姓如張儀、蘇秦者也可以出候入相了,從前都是那些王公貴族世代為官,平凡的人在這亂世也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去影響王國間的政治了。筆者想起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也是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此一聲振聾發聵。隨著秦統一六國之後,使用的是郡縣制,分封不再是朝代作為管理地方的主流制度了,井田制也變成了只存在於歷史中的一種制度了。

文/大人說 圖自網絡侵聯刪

相關焦點

  • 高考的前身,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是如何發展的?官員是如何選拔的?
    古代科舉考試察舉制:我國第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人才選拔制度經歷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漢王朝,充分看到了以往世卿世祿制度的弊端,以及任用寒門子弟為官的重要性世卿世祿與西周時期的分封制緊密相連,如果官爵去世,那麼官位以及爵位就會由他的長子繼承,並且這種制度下,官品十分固定,一日為御史終身都是御史,並且子孫後代一般也不會得到升遷。世卿世祿制度的廢除是在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不過魏朝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於其歷史獨創性,最終得到司馬氏繼承,並一直延續到隋朝前期。由此,九品中正制度大行於世四百餘年,並成為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大概可分為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質便是對察舉制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因此研究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也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當時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一、從選官角度看曹魏興盛原因 東漢末年,有諸侯割據一方,也有不少梟雄爭雄一時。
  • 察舉徵辟制
    這是古代的一項選官制度。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徵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聘。察舉和徵辟,對於原先實行的世祿世卿制來講,是一大進步。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一、世卿世祿制   春秋及以前的朝代,官員主要通過「世卿世祿」產生。世卿世祿是指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   二、軍功授爵制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實行軍功授爵制,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
  •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上篇)
    馬端臨不同意鄭樵對均田制淵源的判斷,《文獻通考》卷二《田賦考二·歷代田賦之制》在引述北魏均田制的相關記載後,按語有云:「夾漈鄭氏(鄭樵)言:井田廢七百年,至後魏孝文始納李安世之言,行均田之法。然晉武帝時,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則亦非始於後魏也。但史不書其還受之法,無由考其詳耳。」
  • 用神之殺傷祿刃的敗中有成
    上一節講了財官印食各用神的敗中有成,這一節講講殺傷祿刃的敗中有成。01 七殺格七殺格,如果有食神來制殺,又有印去食護殺,此時,再逢財去印而存食神。那麼此時還是食神制殺格。03 陽刃格陽刃格,如果有官殺,本來煞刃格成,但同時帶了食傷,食傷制了官殺,使刃無制,這是病。而此時,有重印製食傷護官殺,那麼就有藥了。有病有藥,格局成。
  • 馮友蘭版中國哲學史目錄及連結
    自序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
  • 張敦福:「消遣經濟」的現代意義—— 重讀《祿村農田》
    二、生計經濟與社會整合形式消遣經濟的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消遣經濟涉及到傳統中國農村的經濟形態、經濟特徵和社會性質等問題。對此,有一個概括很中肯:中國農村問題,儘管錯綜複雜, 「底子裡卻十分簡單,一言以蔽之,是現有資源不足以維持那麼多人口。」 (Tawney,1979:103)祿村的情況大致如此。
  • 「制禮作樂」使西周享祚三百餘年,禮樂制度是如何崩解的?
    「制禮作樂」的初衷與禮樂制度的鬆動周民族僥倖克商後,由於實力懸殊,僅能採取二項策略:一是公開宣稱討伐的是暴虐無道的帝辛,並非與殷商人民為敵,且以農耕的民族自稱,期望能營造族群認同的條件,逐步促使商周民族的融合。
  • 北京記憶丨憶馮友蘭先生
    在北京大學南門內燕南園57號一所幽靜的宅院裡,有三棵古老挺拔、枝葉茂盛的松樹,它的屋主人,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教授,非常喜愛這三棵松樹,因之就為寓所命名,並題額為「三松堂」,進而把自己七十餘年筆耕的500萬字著作總題為《三松堂全集》。「松」表現了馮先生畢生治學的嚴肅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韌性作風。馮友蘭先生字芝生,是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人,生於1895年12月4日。
  • 摩梭人的走婚制:人類婚姻制度的未來?
    世居湖畔的數萬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為軸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中,過著男不婚、女不嫁的阿注走婚生活(也叫阿夏婚,走婚男女雙方互稱為阿夏)。摩梭人祖先——古羌人走婚的傳說和緣起:摩梭人版的牛郎織女摩梭人的母系制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它有悠久的歷史。摩梭人是古羌戎的後裔。他們最初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後來由西北遷入西南。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與經學的消亡
    馮友蘭說,根據自己的上述論證,「及別人所已經說過的證據,我以為孔子果然未製作或刪正六經或六藝。」那麼,孔子與六經的聯繫,便只是「由於孔子以六藝教學生之故」。因此,在馮友蘭的研究中,孔子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個「教育家」。也只有與六經無關的孔子,才可能既不是「素王」,又不是「至聖」,而只剩下「先師」。而只有「先師」,才可能對接西方的「哲學家」。
  • 新書上架|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
    這樣的一所大學,從創立之初時,東奔西走,輾轉多地,且物資短缺,沒有教室、宿舍、辦公樓,只有核心靈魂一大批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大師雲集,用他們富足的精神、自由的靈魂、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深厚的學識修養製作出一堂堂精彩內容照亮了莘莘學子求學之路。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
  • 公共基礎知識之古代中國選官制度
    其中關於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內容考察和歷史先後排序以及科舉制的形成過程題目裡經常出現,學員做題時候容易混淆,所以本篇由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帶來這方面知識的講解:一、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選賢讓能的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禹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 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總結!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夏、商兩代實際上還處於部族統治階段,夏、商兩族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都比周邊部族要強,但它們直接控制的區域其實很小。周滅商後,來自西部邊陲的周人部落一下子獲取了大片原屬於商或臣屬於商的東部領土。為適應新的形勢,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們實行了兩項具體措施。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 漢代優秀人才選拔晉升的重要途徑:察舉制與徵辟制
    選官制度是歷代選拔優秀人才,維護社會統治的重要手段。據史料記載,周代實行世卿世祿制度,以血緣為鈕系,血統決定出身,即是貴族也是官僚,父死子繼,世代傳承,長此以往,造成權勢的壟斷。這樣不僅不利於選拔優秀人才,還易滋生腐敗,同時,一旦統治階層能力不足,國家必然走向滅亡。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學家。1928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秘書長、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代理校務會議主席、校務會議臨時主席等。▾ 點擊收聽 ▾(本錄音是馮友蘭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留下的,由宗璞先生提供。錄音中,馮友蘭先生背誦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的部分內容。)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1935年版《中國哲學史》馮友蘭晚年回顧自著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承認其弱點之一,在「講佛學失於膚淺」。林志鈞看過書稿坦言:「講也就是這麼講,可是總覺得不是那個樣子。」(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三聯書店,1989年,227頁)馮著談佛學,集中於東晉至唐一段,見下冊第七、八、九章,十章三節又略提及。問世後各家書評,對此大都語焉不詳,惟有兩位佛門弟子力辨之。
  • 「一國一制」的機會來了?專家:臺灣正在陷入制度危機
    不過在島內,「兩蔣時期」卻是「專制」的代名詞。臺灣政客尤其是綠營政治人物最引以為傲的,則是照搬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有專家指出,臺灣目前的政治制度正在喪失合法性和正當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論斷呢?大家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的歐美國家個個一貧如洗,它們的政治制度能夠在世界上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嗎?答案不言自明。這就說明,決定一個政治制度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最根本因素還是經濟發展,任何制度設計出來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