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富士康邁向下個時代的賭注

2021-02-15 虎嗅APP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張家豪

編輯|宇多田

頭圖|IC Photo

當已經退居幕後郭臺銘都出面站臺富士康與吉利的合作時,你就知道,對於這家代工巨頭來說,造車業務已經被放到了一個多麼高的位置上。

眼下新能源車的火熱,像極了上一個十年初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正是這個市場,幫助鴻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上。

但,下一個增長點在哪?

 

已經快有 50 年歷史的鴻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勞力密集行業邁向腦力密集的「foxconn 3.0」長期計劃,同時強攻「3+3 領域」包括機器人、數位醫療、電動車,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與 5G 應用布局。

臺灣北極星研究院(Polaris Research Institute)院長梁國元認為,富士康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利潤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電動汽車是一個理性的候選。

電動車是一個擺在鴻海面前最好的實現「升級」的機會,錯過就不會再有。

廣撒網就能多斂魚嗎?

在消費電子代工上處於王者地位的富士康,在汽車工業內還不算是個熟手。為了更快地入局,富士康開始複製過去自己在任何一次擴張中都曾使用過的方式:廣泛地投資與合作。

 

2021 年 1 月 4 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拜騰汽車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鴻海不只會派駐員工進入拜騰工廠,還要在南京建立電動車產業集群。

 

1 月 13 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整車、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

招攬人才也沒落下,1 月 15 日,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鄭顯聰將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並擔任該公司電動汽車平臺執行長。

 

更早地,與北汽集團共同投資開發和生產新一代動力電池與系統,與 FCA 組建合資公司生產電動汽車並從事車聯網業務,聯合北汽推出的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向滴滴注資1.9億美元……

 

在島內,富士康早在 2005 年就收購了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安泰電業的 100% 股權,臺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裕隆汽車也已和富士康有電動車方面的合作。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

 

在所有合作的廠商中,拜騰是與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幾近破產的拜騰,並不是理想標的,這家命途多舛的創業公司,被視作中國造車新勢力大浪淘沙下的失敗者。但是富士康也沒辦法,市面上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拜騰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宣布了業務的停擺,蓋世汽車報導,2020 年底,拜騰內部郵件顯示公司停工停產時間將延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此期間,中國區內地員工待崗,不予安排工作。

 

但富士康依然帶著 2 億美元,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36kr 報導,1 月 22 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出席拜騰汽車全員會,根據合作協議內容,富士康將會為拜騰汽車提供製造工藝、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加速推進拜騰汽車旗下首款車型 M-Byte 的量產工作。

 

拜騰的前身和諧富騰公司中,有來自騰訊和富士康的投資,但成立之後不久,雙方都選擇了撤資,隨後拜騰又經歷了畢福康出走等事件,逐漸被蔚來、小鵬們拉開差距。而撤資拜騰的富士康,開始和小鵬等其他品牌曖昧,但在市面上劃拉了一圈,富士康的造車夢也沒有找到更好的坑,最終,兜兜轉轉一圈,只得回到前任的懷抱,選擇繼續押注拜騰。

富士康不一定能救活拜騰,2 億在造車領域並不算多,此前拜騰前前後後融資了 84 億美元,最終也是落得個失敗者的命運。

但拜騰折騰的這幾年,依然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資產,已經立項的車型,現成的工廠,生產資質,這都是富士康這個造車門外漢所急需的資源,所以即便沒能救活拜騰,富士康也獲得了自己想要的。

 

出行,租車,造車新勢力,電池,代工,自研……覆蓋了汽車和出行行業的方方面面。但是沒有哪個是切進了行業頭部、領先位置的。

廣撒網也不一定能多斂魚,最終還是要回歸企業的能力範圍之內,摩根大通也認為,樂觀預期也要在明年才能看到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成果。

 

諸如車機系統,屏幕,面板,連接器等元器件,這本就是富士康的強項,後者也早已靠著投資夏普、群創的方式打入了車聯網的供應鏈;但這畢竟還是富士康的「舒適圈」,想要實現真正地轉型,就是要在電子元器件之外,真正去製造底盤、三電等車輛的核心部件。

這不僅僅是把代工的對象從手機變成車,對於鴻海來說,這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級。

如果只是代工,那和過去有何區別?

不生產整車,也推出自己的品牌,這是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對於造車最早的承諾。

富士康過去也造過自有品牌的手機,以失敗告終,整車製造計劃也在 2015 年放棄。富士康仍會以第三方平臺的角色進入汽車行業,但正如鴻海尋求升級一樣,富士康的汽車代工模式也要升級和創新。

富士康想要的是重新定義規則,把自己過去的優勢、經驗複製到造車。2020 年 10 月,鴻海董事長劉楊偉第一次詳細地介紹了富士康進軍造車行業的思路:富士康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它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界的 Android,開源、開放。伴隨著這種思路推出的,就是電動車平臺 MIH。

MIH 開放電動車平臺軟體負責人魏國章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傳統汽車產業有三個痛點,第一是硬體定義,車子只要落地,就會貶值;再來是複雜的架構,導致供應鏈管理難度提高;最後是封閉系統,新廠商很難參與及開發。他表示,希望能夠讓外界在 MIH 上看到一個「軟一點的鴻海」。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車聯網等字眼,過去你是不會把它們和富士康聯繫在一起的。鴻海真正期盼的,是在新能源車,這一蓬勃的全新市場上,取得集團一直期盼的技術升級,而不再只是簡單的代工生產。

電動車顯然和智慧型手機行業天差地別,OEM 模式顯然行不通,富士康要在這個劇烈變化的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手機代工的另一不同是,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勢力太複雜,並未形成明確的競爭陣營,甚至富士康造車沒有可以直接對標的對手。

 

比如富士康的合作夥伴吉利,消息顯示其已與法拉第未來(FF)進行技術和產能代工合作談判,FF 或將效仿百度、富士康模式,利用吉利浩瀚 SEA 架構開發新車型。

BCG波士頓諮詢的研究報告《倒春寒後盛夏將至,車企如何決勝新能源時代》中提到,可以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汽車行業將分化為三類車企:服務型車企,主動轉型,擁有用戶觸點的服務型車企將主導終端市場;代工型車企,失去用戶觸點的企業,則面臨淘汰或淪為代工廠;新型代工廠,行業外的第三類玩家也將積極出擊,主動謀求代工廠的新角色。

 

為蘋果,也不只為蘋果

談及富士康,蘋果是繞逃不開的話題。鴻海有一半銷售額來自蘋果,一方面,這為鴻海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以及行業領先的代工水平,但與此同時,鴻海也受制於蘋果,毛利低,議價能力弱,蘋果也開始扶持「備胎」制衡富士康。

在造車這個領域,蘋果的計劃已經不再是秘密,無非是哪年問世,是一臺什麼樣的車子而已,臺灣產業鏈方面的消息中,明年九月份這款「新品」就會問世。

電動車的出現,為製造行業帶來了一次洗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對於富士康來說,就是擺脫蘋果依賴症、實現技術升級。

 

與此同時,富士康又不能完全脫離蘋果,多年的合作關係已經相當穩固,更重要的是如果拿下蘋果的訂單,外界對於富士康造車能力的認可度會有質的飛躍,同時自身的技術水平也會跟著蘋果共同進步。

但智慧型手機上與蘋果的故事可能會再次上演。也因此,富士康的造車計劃與蘋果變得更加曖昧。蘋果的「新寵」立訊精密,也把汽車電子劃為重要業務。

蘋果一直是代工模式的忠實信徒,Apple Car 也在積極地尋找代工方。目前在眾多備選中,起亞現代集團是傳言中的風暴眼。韓媒  Korea IT News 最新的消息顯示,現代企業集團得到了蘋果的青睞,報導顯示現代汽車與蘋果公司計劃在今年 3 月份之前籤署自動駕駛汽車合作協議,並將於 2024 年左右在美國開始生產汽車。

這一消息使現代的股價上漲了將近 20%。一則傳言,上漲 20% 股價,蘋果效應依然魔力不減。傳言中,蘋果之所以沒有選擇富士康,是因為其對後者的造車水平感到失望。

曾經多次準確預言蘋果產品的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目前鴻海集團並非 Apple Car 的最佳合作夥伴,市場對鴻海、鴻準、廣宇、乙盛、榮炭與正達等公司的 Apple Car 訂單過於樂觀。鴻海集團中目前訂單能見度較佳者僅為鴻騰精密,一家鴻海的子公司,全球第四大連接器廠商。

一個小小的連接器,顯然不能餵飽富士康的造車夢。

Apple Car 還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也因此市面上有各方的傳言也並不奇怪。CNBC 報導,一位了解蘋果車輛研發策略的消息人士表示:現代集團不會是蘋果唯一洽談的車廠,應該還有其他廠商。而就在發稿前一天,據彭博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確實曾與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商談過生產電動汽車的事宜,但是目前談判已暫停,蘋果也確實曾與其他汽車廠商洽談代工事宜。

而對於富士康,依然樂觀的觀點。

摩根大通與大和證券則是認為鴻海已打入 Apple Car 供應鏈,成為Apple Car底盤、組件和次系統的關鍵供應商,認為這三大業務將啟動其成長引擎。

臺灣相關分析師表示,無論是單一元器件製造還是平臺代工,鴻海與蘋果在 Apple Car 項目上的合作是一定的,蘋果依然不會拋棄富士康——這個最核心的合作夥伴。

汽車工業整體的規模是智慧型手機不能比的。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認為,蘋果只需要拿下汽車市場 2% 的市佔率,就能達到與 iPhone 相同的營收規模。

臺灣產業鏈已經為更多地非傳統汽車玩家進入做好了準備,比如與蘋果一同被臺灣(Apple)稱為「美國雙 A」的亞馬遜(Amazon)也被傳出將於明年 8 月份推出電動車,富士康瞄準的,不只有蘋果。

富士康想要的,是更大的增長空間,而不只是為蘋果一家服務。但眼下一個更顯示更緊迫的問題是,富士康在汽車工業上的實力,能否滿足蘋果近乎嚴苛的要求?

尾聲

1974 年成立最初,鴻海還是一家只有 10 名員工的「塑膠企業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製造黑白電視機的旋鈕。

 

四十多年的發展中,鴻海經歷了旋鈕,到電腦連接器,再到 Mac 的框架,到智慧型手機整機代工。數次成功地轉型,讓鴻海這家塑膠起家的小廠,成為了代工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富士康、臺積電、麥格納等企業的成功,證明了代工模式特有的優越性,也定義了現代製造業。

 

消費電子行業增長見緩,新能源車的大浪襲來。能否順利完成此次轉型,將是鴻海這家公司命運的又一關鍵節點。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董事匯】富士康:新能源車的大浪襲來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在所有合作的廠商中,拜騰是與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幾近破產的拜騰,並不是理想標的,這家命途多舛的創業公司,被視作中國造車新勢力大浪淘沙下的失敗者。但是富士康也沒辦法,市面上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 造車難還是造手機難? 蘋果供應商富士康母公司轉行造車有戲嗎?
    新能源車市場再迎重磅玩家,據媒體報導,富士康母公司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將組建合資車企。5年前,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 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跟手機、手錶相比,電動車 要複雜得多,根本無法想像 去跟一個蘋果供應商,比如 富士康說:「來,幫我造個電動車」。那麼,在蘋果供應鏈 取得巨大成功的鴻海精密,轉行造電動車的 勝算到底有多少呢?
  • 富士康著急上車
    但,下一個增長點在哪? 已經快有 50 年歷史的鴻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勞力密集行業邁向腦力密集的「foxconn 3.0」長期計劃,同時強攻「3+3 領域」包括機器人、數位醫療、電動車,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與 5G 應用布局。
  • 新一輪造車潮背後,是汽車行業的變革,也是能源戰略生死局
    融匯哈佛、牛津、多倫多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優秀教育資源與人脈,為中國企業家開闊全球視野、把握時代發展脈搏。這兩天,巨頭們不約而同又瞄準了同一個地方——新能源車。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1月11日,百度正式官宣,將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同時吉利將作為戰略合作夥伴。
  • 落魄拜騰迎來白武士,富士康入局有著怎樣的盤算?
    2020年的新勢力造車行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蔚來、小鵬、理想一路高歌猛進,而本來命懸一線的拜騰卻在2021年伊始迎來了新生。 1月4日,有媒體報導拜騰汽車與富士康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拜騰新能源整車產品量產。據了解此次富士康向拜騰注資金額達到了2億美元。
  • 富士康搶食汽車蛋糕
    曾為蘋果開發了多款核心軟體的富士康現任技術負責人魏國章,在科技日現場介紹MIH新平臺時表示,新項目未來將通過「軟體定義」持續為汽車更新升級,在「軟硬分層」的構架下,開發周期被縮短,效率得以提高,「開放生態」又降低了進入門檻,讓更多夥伴可加入電動車產業的開發和創新探索。
  • 富士康: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白衣騎士」?
    明明對造車如此動心,明明已經在昨天牽手拜騰,為何還堅持著「不造車,只做造車業的一顆螺絲釘」的思路呢?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自2000年代開始,富士康就不滿足於「蘋果代工廠」的頭銜,一直在尋求更多業績增長點,譬如數字醫療、機器人和電動汽車等領域,旨在推動自己投資的多元化。尤其是以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下的中國汽車製造業,富士康最看好。
  • 富士康的再回眸,給了拜騰一粒「回魂丹」?
    消息發出後,所有人都以為拜騰將成為滾滾時代紅利快速消散後的犧牲者,然而,一則官宣消息卻猶如「救命稻草」般降落。1月4日,拜騰汽車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方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力加速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
  • 蘋果造車正當時
    這位曾終結「諾基亞時代」的顛覆者很有可能又將顛覆整個行業的格局和生態。蘋果公司在造車這件事上由來已久,早在創始人賈伯斯時代就已經初現端倪。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車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通用的季度銷量首次被豐田超過,福特迎來127億美元年度巨虧。
  • 跨界造車:蘋果重啟造車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富時羅素將中芯等三家中...
    與此同時,消費電子代工巨頭鴻海集團近幾個月來則忙著攢智能汽車「朋友圈」,其10月中旬公布的MIH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臺吸引了從晶片到電池等各路龍頭企業,大有誓將代工汽車作為其「下一件大事」的決心。跨界造車的路徑不同,但目的相似,在消費電子市場增長區域停滯的產業背景下,迫切需要一個維持股價和市值想像空間的新故事。「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跨界造車的機會窗口來了嗎?
  • 寧德時代為何參與「造車」?
    寧德時代與長安汽車的聯手,應該是動力電池企業深度參與整車開發和設計的重要信號。 寧德時代、華為,聯手長安汽車,將共同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且首款量產車型即將投入生產,在上周末算是一個大新聞。長安汽車發布的這則消息也引發業界猜測:寧德時代、華為要「造車」了?
  • 富士康接力 擁有48英寸大屏 408馬力的高端SUV又回來了?
    在新能源大勢面前,一眾造車新勢力迎著風口實現了銷量翻倍增長。不過,也並非所有造車新勢力都能風光無限,在過去的一年裡,同樣也有一批造車新勢力日暮途窮,如長江、國能、遊俠、賽麟等。而拜騰汽車之前也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在經歷了一系列負面新聞後,在近日終於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 富士康悲劇:新版的《摩登時代》?
    (見今日本報A07版)    富士康悲劇引發了無數討論,出自該廠員工之口的「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沒有公平回報」這些字眼,會讓我們聯想起卓別林那部著名的電影《摩登時代》。但不可思議的是,在我國目前的部分民企內,工人們仍然生活在新版的《摩登時代》,「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沒有公平回報」這些字眼就是證明。不同的是,電影中的工人只是被高速運轉的生產線搞瘋了,而富士康員工卻接二連三地自殺!    有人會說,富士康現象不能代表一個時代。
  • 蘋果入局造車對誰最有利?
    這位曾終結「諾基亞時代」的顛覆者很有可能又將顛覆整個行業的格局和生態。造車市場「狼來了」蘋果公司在造車這件事上由來已久,早在創始人賈伯斯時代就已經初現端倪。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車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通用的季度銷量首次被豐田超過,福特迎來127億美元年度巨虧。
  • 騰訊車,百度車,阿里車,樂視車,小米車,錘子車…
    就今年以來,除了騰訊以外,百度說他們要造車了,阿里巴巴說他們要造車了,樂視說他們車就快上市了,就連小米和錘子也都準備造車了……  騰訊:我們就是奔著「中國版特斯拉」而去的  實際上,老郭和小馬第一次見面是在2011年7月初,騰訊與富士康要一起造智能汽車的想法就在那時有了苗頭。
  • 反轉,接手拜騰又牽手吉利,富士康會是蘋果汽車的最終歸宿嗎?
    而富士康作為蘋果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代工方,在供應鏈的選擇方面舉足輕重的話語權。所以,富士康要想加入蘋果汽車的合作名單中,唯一不夠的就是汽車生產經驗。因此,我們才看富士康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動作頻頻,意圖就是增加其在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上的實力,為未來迎接蘋果汽車項目布局。富士康的野心不容小覷,與吉利合作是雙贏之舉在今年以來,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動作非常頻繁。
  •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_易車網
    這也是蘋果第一次明確表示要造一臺整車,蘋果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款能夠像iPhone一樣顛覆時代的汽車產品。很快,諸如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設計的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所謂的蘋果汽車專利,讓無數人為之振奮。蘋果還在距離總部僅1公裡遠的地方租賃了大量設施,獲得市政府批准建設「汽車工作區」和「維修車庫」。
  • 造車大火!智己汽車背靠阿里正式亮相,BAT「賽」車誰更強?
    1月13日,智己汽車全球品牌發布會在上海舉行,國內首個創始輪即達百億量級的汽車科創公司智己汽車終於露出真容。作為阿里巴巴入局的造車新勢力,智己汽車在人工智慧與人車交互等軟實力方面的大幅革新,是本次發布會的最大亮點之一。
  • 郭臺銘清楚得很,富士康離不開蘋果,富士康的苦日子在後頭?
    最近幾年的例子大家都看到了,蘋果把大部分訂單給了郭臺銘的富士康,結果富士康就成為了全球最有實力的代工廠,而最近2年,蘋果又開始加大對立訊精密的扶持,結果還是一樣,目前立訊精密的市值超過了3524億元,不得不說,蘋果的造富能力確實很強!富士康為何要去印度建廠?郭臺銘這個人太狂妄了!
  • 富士康拔刀相助 熄火大半年的拜騰「死而復生」這回還能跑多遠
    目前有關富士康的具體注資金額尚不明確,有傳聞稱約為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2.9億元,但這一消息並未得到官方證實。拜騰多災多難的2020前幾天剛過去的跨年夜,讓不少人歡呼多災多難的2020終於被熬過去了。對於拜騰這個造車新勢力來說,2020似乎更加難熬,畢竟看著同行夥伴甚至競爭對手一款又一款車型打的火熱,自己卻被迫停擺,肯定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