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入局造車對誰最有利?

2020-12-27 OFweek維科網

文 | 蕭田

汽車界這次迎來了「真蘋果」。

12月21日,有報導稱:蘋果預計明年9月發布Apple Car,比原先計劃的2023年提早至少兩年。

按照蘋果iPhone備料會向供應商催貨的慣例,蘋果已經向多家中國臺灣地區汽車零組件廠提出備貨要求,包括和大工業、貿聯-KY、和勤、富田等都已被列入首波供應鏈。

不僅如此,報導稱,蘋果公司一直在美國加州進行秘密道路測試,其中至少有數十輛原型Apple Car。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無論是股價持續低迷的百度傍上「電動汽車」的概念連日瘋漲市值重回600億美元,還是特斯拉市值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十大汽車廠商之首,這些無不在說明著電動車市場的火爆和前景。

作為目前全球市值排名領先的科技公司,蘋果進軍汽車領域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化學效應。這位曾終結「諾基亞時代」的顛覆者很有可能又將顛覆整個行業的格局和生態。

造車市場「狼來了」

蘋果公司在造車這件事上由來已久,早在創始人賈伯斯時代就已經初現端倪。

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車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通用的季度銷量首次被豐田超過,福特迎來127億美元年度巨虧。

當時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大聲疾呼:「請賈伯斯救救底特律吧!」

也許是聽到了這聲「求救」,賈伯斯有意成立一家汽車公司:

「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汽車有電池、電腦、發動機和機械結構,iPhone上也有這些東西。」

此後,他和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討論的名為「iCar」的汽車產品被曝光;《衛報》報導,他曾特意飛往舊金山與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密談。遺憾的是,直到2013年賈伯斯去世,蘋果的造車計劃都沒有落地。

好在接過衣缽的蒂姆·庫克是賈伯斯理念的堅定執行者,他曾表示:

「智能化的電動汽車同手機一樣是電子產品,只不過體積更大——而能將不同電子產品連接到一起,本就是蘋果最擅長做的事情。而電子產品需要的軟硬體,蘋果也都有。」

同年,蘋果就推出了一款車載智能作業系統CarPlay,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

次年,蘋果又推出「泰坦計劃」,由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親自領導,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庫克特批「泰坦計劃」可以任意從其他項目挖人,後來,該項目人數達到1000人之多。

當時,蘋果申請了很多振奮人心的發明專利,包括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的汽車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2015年12月10日,蘋果公司還分別註冊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個域名。

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收割一波市場上的關注,問題也隨之而來。

從毫無造車經驗的科技公司到自動駕駛的整車,中間的步子實在邁得太大,到底是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半自動駕駛汽車,連內部高管間都無法達成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和曾走過自主研發無人車路線的谷歌X實驗室一樣,均以失敗告終。

此後,蘋果主要把重心集中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方面,聲量也越來越小。

但隨著電動市場的火爆,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原有造車模式。近幾年來,以「電車三傻」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以恆大、寶能為代表的房地產巨頭,以及索尼、戴森等跨界玩家,在打造智能電動車上蜂擁而至,這讓蘋果的造車之心「死灰復燃」。

根據DigiTimes報導,蘋果正在與臺積電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同時這也是為Apple Car展開部署,該媒體還指出,蘋果已計劃在美國建造汽車組裝廠。

不同以往的是,蘋果這次不是在開創新賽道,而是作為跟隨者入場,在市場上迎來了眾多熱議。無論蘋果造車這件事被不被看好,但它給整個行業帶來的「鯰魚效應」必然是深遠且巨大的。

整個「狩獵圈」都會變得強壯

此前,素有「蘋果分析師」之稱的郭明琪就曾爆料:蘋果仍在研究整車技術,可能在2023到2025年推出蘋果汽車,它將是蘋果的「下一個明星產品」。

如今看來,從2023年到2021年蘋果提前了整整2年的造車計劃的背後,除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以外,也有其自身業務的瓶頸。

從1976年成立至今,蘋果最引以為傲的硬體產品經過44年的不斷創新成就了當下2萬億美元市值的商業帝國。然而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當蘋果公司成為巨人之時,行業的天花板和技術壁壘,也決定了它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為了尋找新的平衡點和增長曲線,「講故事」是所有公司的慣用手法,即便是科技巨頭蘋果也不例外。

近年來,蘋果公司的策略就是由硬體業務驅動的增長轉為軟體服務業務的增長。無論是Apple Fitness +還是Apple One的捆綁服務,蘋果都試圖讓投資者像軟體公司一樣看待它,但效果一直甚微。

只有造車才能獲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機會。這是當下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科技公司們不甘心只上車而自己走向造車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在政策層,中國國務院最近發布的《中國2035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中提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目標要到20%,2035年純電動汽車要成新銷售車輛的主流;日本政府計劃2035年禁售燃油車;歐洲各國政府也制定了淘汰燃油車的時間表……

另一方面,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造車公司雖在資產規模、生產能力、銷售收入、盈利水平等方面都遠遠不及戴姆勒、通用等傳統車企巨頭,但市值卻紛紛開始反超。

魔幻的是,無論是政策的大趨勢使然還是投資市場的普遍看好都沒有完全撬動消費者市場,新能源汽車由於技術、續航、安全性等因素並沒有那麼受市場待見,特斯拉雖然超越行業第二豐田的市值一倍多,而特斯拉的銷售量還不到豐田的1%。

以中國為例,根據蓋世汽車數據顯示,今年1-11月累計銷量來看,Model 3排名第一,銷量為113655輛;宏光MINI以77370輛緊隨其後,埃安(Aion S)位列第三,銷量40229輛。

而根據515網統計的前11月轎車銷量,日產軒逸排名第一,銷量為476341輛;排名第二的是大眾朗逸,銷量為380963輛;大眾寶來以295687的銷量位列第三。

如此一來,在有著上百年造車歷史的傳統車企面前,新能源汽車想要實現彎道超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汽車行業已經走到一個爆發的「轉折點」,更像是這些年輕的車企單方面的狂歡。

對於蘋果而言,此時上車很可能將這一進程縮短。事實上,不同於在美上市的蔚來、小鵬和理想,蘋果入局造車具有很大優勢。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100項汽車專利技術。截至2020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等多方面。

蘋果在硬體、軟體領域的獨到造詣註定了其apple car能夠在汽車行業佔據一席之地,除此以外,基於現有iphone系列產品的輸血,蘋果預計在 2020 年就投入了高達 190 億美元作為汽車研發資金,作為對比,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金額約為 80 億至 1000 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蘋果還有龐大的粘性客戶群體「果粉」,Apple ca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教育新能源汽車市場。可以確定的是,蘋果可以讓電動汽車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精彩。

鯰魚市場再迎「鯰魚」

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跟蘋果關聯最為緊密的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與此同時,蘋果正在和臺積電談判供應鏈協議,以在兩家公司之間供應汽車電子產品。

顯然,供應鏈和代工巨頭給接下來蘋果進入汽車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隨著特斯拉等新勢力品牌的護城河逐漸建立,市場對後發品牌所需要的創新能力要求無疑會越來越高,蘋果造車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也同時意味行業的顛覆性。

據透露,蘋果計劃使用一種獨特的「Monocell」電池設計,更活躍的材料可以被塞進電池裡,這可能會讓汽車的續航裡程更長、更安全。知情人士稱,「這會將電池推到全新的水平,就像人們首次看到iPhone一樣。」

眾所周知,在手機市場,蘋果一直都以嚴格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著稱,作為「鏈主」,從挑選代工製造商開始,蘋果就秉持了極其審慎的態度和超高的標準。也因為此,蘋果推動了這些底層供應鏈企業不斷進化。

在蘋果產業鏈光環的帶動下,A股市場誕生了一大批「蘋果概念股」,這些企業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了整個中國手機行業向前。

回到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國近年來崛起的造車新勢力大多採用代工模式,在工信部2019年1月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中,明確鼓勵汽車代工模式。

然而,汽車代工模式受到的質疑與爭議從未停止過。特斯拉接連起火、蔚來兩個月自燃四次......這些汽車質量的背後也無不透露著代工廠的品控能力。

汽車是關乎人身安全的重資產,需要嚴苛的供應鏈把控和技術的充分融合,已具有豐富供應鏈把控能力的蘋果或許可以發揮一條鯰魚的作用,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生態的重塑。

而在此之前,國內新能源行業的這潭水已經有了國產特斯拉這條「鯰魚」。「競爭是促進企業進步最好的措施和手段,特斯拉帶來競爭壓力是好事,便於我國車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最終結果肯定是市場決定、優勝劣汰。」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直言,新能源車企業「不會都死掉,也不會都活下來」。

在特斯拉攪動之下,原本靠著政策的導向和豐厚的補貼PPT造車的車企們已被雨打風吹去,整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

博郡遭遇嚴重經營危機、拜騰陷入欠薪一蹶不振、賽麟董事長跑路等這些基本「涼透」的造車新勢力其實就是特斯拉作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標杆」的正向作用。

如果說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條「鯰魚」,是催化中國新能源車企結束草莽時代的終結者,那麼蘋果這條「新鯰魚」或許正是助推造車頭部新勢力走向合規時代的擺渡人。

對於「鯰魚」來說,它最不希望的是看到池塘裡出現另一條「鯰魚」。和手機相似,蘋果汽車定位應該會更偏向中高端市場。蘋果與特斯拉的正面相對,只是時間問題。

但對於市場而言,蘋果造車是一個重大利好。中國新能源造車市場和造車「三傻」或許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電動化時代彎道超車」的願景只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相關焦點

  • 蘋果造車的「鯰魚效應」
    ,但蘋果想要造車的消息一經曝光,還是吸引了業界的目光。 大眾CEO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蘋果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入局會對傳統車企發起更大的挑戰。可見這位曾經顛覆手機行業的王者入局對傳統車企而言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態勢。 儘管目前還只是匿名消息人士提供的消息,但還是相當多的人相信蘋果一定會造車,並且還會造好車,畢竟那可是蘋果呀。
  • 蘋果造車,動了誰的奶酪?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5日電 (付玉梅)蘋果造車的動態讓一些人坐不住了。近日,大眾汽車CEO發文評價稱,蘋果對大眾帶來的挑戰要高於傳統競品豐田,而特斯拉CEO則公開質疑蘋果的電池技術。爭議之下的蘋果造車,面臨著哪些問題?又會動了誰的奶酪?
  • 蘋果造車正當時
    遺憾的是,直到2013年賈伯斯去世,蘋果的造車計劃都沒有落地。好在接過衣缽的蒂姆·庫克是賈伯斯理念的堅定執行者,他曾表示:「智能化的電動汽車同手機一樣是電子產品,只不過體積更大——而能將不同電子產品連接到一起,本就是蘋果最擅長做的事情。而電子產品需要的軟硬體,蘋果也都有。」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文|最極客 東方亦落蘋果和華為在造車方面又有了動靜。蘋果自動駕駛部門主管換人;在美國設立汽車組裝廠,並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合作洽談;將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晶片;預計2024~2025年,「Apple Car」將會正式亮相。
  • 蘋果造車的衝擊波:連PPT都沒有 就有人喊狼來了|特斯拉|馬斯克|...
    Apple Car若來,誰最慌?  在造車這條路上溫吞吞走了6年時間的蘋果,突然加速了。  又過了兩天,另一位汽車界大佬大眾集團CEO迪斯也對蘋果造車發表了他的看法,稱:「相比於傳統車企競爭對手,蘋果公司的入局或許將在自動駕駛等領域向大眾發起更大的挑戰。」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這就明擺著,華為離造車就是「一步之遙」,也難怪每次華為在汽車領域有所動作,都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要造車。華為堅持不造車的原因?為什麼華為偏不造車呢?原因有很多,這裡揪幾個最明顯的來聊一聊。
  • 蘋果試圓「造車夢」,下一個會是誰?
    從戴森到蘋果,跨界造車的潮流一直未曾停止,而傳聞已久的蘋果造車似乎終於有了實錘。  12月21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於2021年9月發布,較原先外界猜測的2023年至少提前兩年。該媒體透露,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汽車零部件企業近期已經接到了備貨要求,並被列入蘋果的首批汽車供應商名單。  ■造車路上一波三折
  • 誰能成為蘋果造車的黃金搭檔?特斯拉、蔚來還是賈躍亭?
    當蘋果要造車的新聞再次刷屏時,媒體人、分析師們的聲音已經不再質疑信息真假了,大家已經達成共識:蘋果一定會造車!現在關注的焦點是,誰能成為蘋果造車的黃金搭檔,來一起創造神話!不管是媒體、券商分析的結果,還是@不看車 給出的建議,在這個方面大家達成了另一種共識:蘋果此時進入造車賽道,如果完全自主的話,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要取得一席之地已經相當困難。但是牽手一家電動車企,在這個「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蘋果負責軟體、合作夥伴負責硬體是蘋果公司當下最好的選擇。
  • 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_易車網
    蘋果汽車的「狼來了」早在2015年,也就是賈老師正著手為PPT造車寫PPT的時候,業界就「傳言」蘋果啟動了造車項目,而且當時蘋果也確實從特斯拉挖了不少人過去2016年,馬斯克別有用心地實錘了蘋果這個代號為「泰坦」的造車項目。2017年,蘋果大概是意識到造車這事沒有造手機簡單,開始將泰坦項目從生產一輛整車轉變成「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之後,蘋果多次更換了泰坦項目的負責人,並相繼解僱了四百多名員工。
  • 蘋果計劃提前兩年造車 那又能怎樣呢?
    [愛卡汽車 深度觀察 原創]  「又一家科技公司準備進軍造車領域」,這句話放在新造車勢力層出不窮的當下,我想見怪不怪的車迷們早已有些麻木。那麼這家企業如果是Apple蘋果公司呢?  近日,「蘋果會在明年9月發布乘用車—Apple Car」的消息一出,備受公眾熱議。
  • 讓馬斯克回憶「至暗時刻」讓大眾「顫抖」,蘋果造車有多牛?
    而緊接著馬斯克之後,12月24日,大眾集團CEO迪思也緊急發聲,稱:「相比於一眾傳統競爭對手,蘋果公司的入局或許將在自動駕駛等領域向大眾發起更大的挑戰。」但蘋果的「泰坦計劃」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此後的6年裡,造車項目一次次地變換項目負責人,從而轉變研發方向,甚至一度被傳「擱淺」。據相關媒體報導稱,蘋果最開始是打算從零打造一款完全顛覆汽車行業的智能汽車,但隨後加入的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不看好整車,而是希望打造一個全自動駕駛平臺。
  • 蘋果百度被傳跨界造車 汽車業大變革要來了?
    一手帶領手機界步入智能新時代的蘋果近日被傳將加入造車賽道,其新電動車型可能將於明年9月亮相。無獨有偶,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百度也被曝出有意入局造車領域。此外,傳統車企也紛紛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腳步。汽車界從燃油時代到智能電動時代的大變革是否已經不可避免?
  • 蘋果「造車」:電池技術突破堪比「iPhone問世」
    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在過去幾年時有傳出,不過像如今這樣密集曝出猛料的時刻,並不多見。但是這種看法並未獲得同行們的贊同,中國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就是最明顯的一個。在上個月廣州車展上,小鵬CEO何小鵬宣布,小鵬汽車下一代自動駕駛的軟硬體體系將進行大幅升級,並將於2021年推出首款搭載Lidar的量產智能汽車。
  • 蘋果公司:一個造手機的,現在想造汽車,底氣從何而來
    蘋果公司要造車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謂意料之外,是因為這個決定來得很突然,並有可能將在2024年正式上市自己的量產汽車;說是情理之中,谷歌能造,網易丁磊能造,一些出身模糊的新勢力能造,那麼蘋果自然也能造車,可能是手機產品讓我們的映像過於深刻,所以有車友提出一個問題:一個造手機的企業,突然要開始造汽車,蘋果公司的底氣在哪裡呢?今天咱們就客觀的探討一下。
  • 蘋果也造新能源汽車?或乘風而起
    在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於蘋果即將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傳聞層出不窮,有消息指出蘋果追款將於21年公布產品,並在22年全球銷售,而路透社則報導:蘋果公司的目標是在2024年生產第一輛乘用汽車。而現階段,特斯拉、以及眾多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市場上進行廝殺,而傳統的汽車製造公司也宣布將資源逐步向新能源汽車傾斜,那麼蘋果如若入局會不會面臨著市場被搶佔有空的情況呢?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_易車網
    為了準確的認識蘋果造車這件事,車東西整理了十個比較關鍵的問題,理清了這十個問題,對蘋果造車就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一、蘋果為什麼要造車?三、蘋果造車缺錢嗎?現金儲備1.26萬億並不差錢眾所周知,造車是一件燒錢的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成功的車企特斯拉在成立的17年中,幾乎每一年都在虧損,累計燒錢超過了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7億元),蔚來汽車在成立之後也燒了200多億元才換來了今天的成績,小鵬理想汽車都經歷過相似的階段。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 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車。這是繼阿里巴巴、華為之後國內第三家進入造車領域的網際網路大廠。加上國外的蘋果,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近期持續起風。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
  • 錯過收購特斯拉,蘋果會自己造車嗎?
    此前據供應鏈領域權威媒體DigiTimes報導稱,蘋果公司在美國正籌備建立汽車生產線,並已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探討技術規格等方面的問題,預計2024年到2025年Apple Car會正式亮相。事實上,蘋果造車並非新鮮事情,近年來也是頻頻傳出各種動態,這與蘋果的造車歷史以及積澱有關。
  • 庫克拒絕對蘋果造車計劃表態
    打開APP 庫克拒絕對蘋果造車計劃表態 站長之家 發表於 2021-01-18 11:03:03 近日,蘋果造車再度傳來新進展。
  • 蘋果也要造車、供應商已爆單?網友:特斯拉的勁敵來了
    蘋果也要造車、供應商已爆單?網友:特斯拉的勁敵來了!剛剛大跌5% 來源:中國基金報中國基金報記者吳羽蘋果汽車也要來了!最新消息,關鍵供應鏈廠商已證實,蘋果計劃在明年9月發布首款AppleCar!報導稱,供應鏈正準備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蘋果汽車的零部件生產,因應AppleCar 備貨需求,和大、貿聯等大廠已全面爆單。此外,蘋果目前正在對全新的汽車產品進行測試,據稱蘋果在加州已經秘密上路測試了數十輛原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