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車:蘋果重啟造車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富時羅素將中芯等三家中...

2021-01-11 集微網

跨界造車:蘋果重啟造車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富時羅素將中芯等三家中企從全球指數中剔除;停止退市程序!紐約證交所再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表態;中興天機Axon 20 5G拆解

1.【2020-2021年度專題】跨界造車:蘋果重啟造車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

2.參照川普政府行政令,富時羅素將中芯國際等三家中國企業從全球指數中剔除

3.停止退市程序!紐約證交所再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表態

4.【集微拆評】中興天機Axon 20 5G拆解:屏下攝像技術為何無人跟進?

5.工信部:十四五期間將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的鏈主企業

6.榮耀商城1月12日上線,榮耀V40有望成為首款上架新機

7.每日精選|iPhone13將普及5G毫米波;蝦米音樂2月5日關停



1.【2020-2021年度專題】跨界造車:蘋果重啟造車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

點擊進入專題報導:

2020年手機概念股股價漲跌幅排行榜


【編者按】魔幻的2020年終於走完,期待已久的2021年如期而至。回顧2020,疫情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更加劇了國際形勢的複雜變遷,自主可控、貿易保護主義、去全球化成為關注焦點;與此同時,政策和資本持續加持,線上辦公/教育、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應用落地開花。在2021年到來之際,《集微網》特推出【2020-2021年度專題】,圍繞熱點話題、熱門技術和應用、重大事件等多維度梳理,為上下遊企業提供參考鏡鑑。



(集微網報導)跨界造車的故事趕在2020年年尾又添新章。

蘋果重啟了其自動駕駛項目。據路透社報導,蘋果已將其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AI高級主管John Giannandrea領導,繼續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目標是在2024年推出「Apple Car」,並且該車有望使用蘋果自研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與此同時,消費電子代工巨頭鴻海集團近幾個月來則忙著攢智能汽車「朋友圈」,其10月中旬公布的MIH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臺吸引了從晶片到電池等各路龍頭企業,大有誓將代工汽車作為其「下一件大事」的決心。

跨界造車的路徑不同,但目的相似,在消費電子市場增長區域停滯的產業背景下,迫切需要一個維持股價和市值想像空間的新故事。「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跨界造車的機會窗口來了嗎?真正的戰場在哪裡?



網傳「蘋果汽車」概念圖,來源:appleinsider

「造車夢」背後的邏輯:尋找第二成長曲線

科技公司前赴後繼跨界造車。然而,倒在造車路上的「前浪」很多——既有中國「夢想家」賈躍亭,又有跨界試水的英國爵士戴森老爺子。如果說賈躍亭是輸在準備不足,而戴森則是下足血本——歷時3年投入5億英鎊,又具備多項發動機技術專利以及電池技術儲備,但由於「投資無底洞,又看不到商業前景」,戴森爵士在「過把癮」後,於2019年10月,明智地宣布造車失敗。

但這些「先驅仍擋不住「後浪」的躍躍欲試。

Apple Car傳言已久,但一直未能聚焦發展,不過蘋果一直未曾放棄該計劃。今年5月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Katy Huberty)就在一份報告中預計,2020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300億)。蘋果公司披露的業績顯示,從2019年四季度開始,其嚴重依賴的iPhone業務就開始出現下降,iPhone當季實現營收333.62億美元,較2018年同期的367.55億美元下降9%。而進入2020年後,疫情又加速了蘋果傳統業務的低迷。

但也有分析師懷疑蘋果是否會進入低利潤率、資本密集型的汽車行業。相對於iPhone所在的消費電子領域高達30%-50%的毛利,汽車行業的毛利約在10%以上,從單純的財務回報角度來看,這看上去不是一個「好生意」。

不過長期關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勁邦資本合伙人王榮進對集微網分析指出,從財務回報的絕對值上來看,手機的利潤率肯定要比汽車高,但站在蘋果的角度來看,消費電子的未來增長趨緩,尋找第二成長曲線已是當務之急。「切入汽車行業,對於蘋果而言,它的能力圈和資源是能夠轉移過去的。而且汽車工業正好處在一個大的變革中,對蘋果這樣的跨界公司,反而是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

王榮進進一步指出,另外從「軟體定義汽車」這個維度來看,汽車中軟體的佔比越來越高,單從硬體角度看汽車毛利很低,而如果通過軟體賺錢,其實蘋果就可能把它原來在iPhone上的那套模式複製一部分過來。「儘管從單純的毛利上看可能還是無法和iPhone相比,但汽車的單車絕對值要比手機大得多。」

這也是諸多跨界者躍躍欲試的主要邏輯。

與蘋果合作多年為期代工組裝iPhone的鴻海精密(富士康母公司)同樣也有此意,並且自今年以來開始積極推進。這家市場全球消費電子代工巨頭也急於開拓自己成長的第二曲線。

在2020年10月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中,富士康正式發布了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還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今年以來,鴻海集團與臺灣整車廠裕隆集團、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分別達成協議,組成合資公司,將在電動汽車、車聯網領域展開合作。

郭臺銘早在2014年就曾表達「希望代工市價1.5萬美元左右的純電動汽車」。對鴻海而言,依賴代工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局限顯而易見,根據鴻海財報披露的數據,其銷售額毛利率目前僅為6-7%,而汽車領域的盈利性顯然更高。

據悉,「MIH EV開放平臺」發布到現在短短兩個月已經聚集起全球200個重要廠商參與。根據鴻海先前公布的資料,目前,MIH全球夥伴包括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微軟、聯發科、高通、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羅姆、寧德時代等,「朋友圈」囊括計算機、晶片設計與材料、以及動力電池等各領域龍頭,可謂「群星雲集」。

更多「圈外」企業同樣也在做智能汽車夢。今年以來,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頭相繼綁定車企,以建立「朋友圈」的模式大舉切入智能駕駛造車領域。大洋彼岸,同時電商巨頭的亞馬遜也曾在5月以12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公司Zoox。

真正的戰場在哪裡?

在「軟體定義汽車」已成共識,軟體之於汽車的價值愈發凸顯。這顯然也是跨界進入汽車領域的科技公司們競逐的核心戰場。蘋果機器學習和AI戰略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 替代之前負責該部門的硬體工程師 Bob Mansfield接掌自動駕駛部門之舉,也顯示了蘋果認為軟體和系統是為未來自動駕駛的關鍵。

據德勤報告測算,預計到2030年軟體成本佔整車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的比重將從目前不到10%增長到50%。需指出的是,這裡所指的軟體除應用程式開發外,還包括AI算法、作業系統,以及軟硬體一體化程度高的控制器、晶片等電子硬體。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也強調,自動駕駛的軟體更為重要。但至於蘋果跨界造車是否有其優勢,他目前來看也很難說。畢竟和手機相比,汽車是更為複雜的系統工程,而且驗證周期、更新周期以及售後時間都要比手機長得多。

路透社在近期的一篇報導中指出,即便是蘋果,如果要造車同樣也要面對巨大的供應鏈挑戰,而馬斯克花了17年才將特斯拉的盈利轉正。而特斯拉在生產Model 3時經歷過的著名的「生產地獄」揭示另一個關鍵戰場——「生產車間」。

彭博專欄作家Tim Culpan認為,「蘋果或許可以讓特斯拉瞧瞧如何實現生產和交貨可靠性。」Culpan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馬斯克可能低估了蘋果和供應鏈廠商之間建立起來的複雜緊密關係。因為馬斯克曾在2015年說,與智慧型手機或智能手錶相比,汽車極為複雜,無法找鴻海這樣的製造商生產。但蘋果CEO庫克做的不只是把訂單傳真到深圳,等待鴻海團隊把零件組裝起來並出貨。「事實上,今日的iPhone早在五年前就設計出來,兩年前開始討論生產。」Culpan寫道。儘管目前尚無法確定是否將為蘋果製造汽車,但仔細梳理最近的消息,似乎有愈來愈多蛛絲馬跡顯示這種可能性很大。

鴻海在10月發布MIH平臺時就有分析指出,其此舉或許也是想拿下蘋果這個「大客戶」。對此,王榮進表示,富士康之前就已經有團隊切入做智能電動汽車代工業務的相關準備,將來為蘋果的汽車代工也不無可能。「而富士康中高層透露的消息來看,蘋果未來在造車業務上跟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的合作幾乎是大概率。」

王榮進指出,造車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面涉及到對汽車行業要有深入的理解,要有足夠雄厚的資金能力以及足夠強的團隊,同時是對供應鏈的管理經營以及產品的打磨都需要時間,而更為考驗的是量產及交付能力。「這些要素,目前看來蘋果基本都具備。但是對其他大部分的跨界進入汽車的,能掌握全部的要素,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軟體定義汽車」之下 產業鏈洗牌浪潮開啟

德勤報告指出,「軟體定義汽車」涉及三大核心:首先,軟體及汽車電子佔整車的研發成本逐步提高,車內軟體和電子硬體價值有望超過硬體,成為整車價值的核心;其次,軟體及軟體更迭所帶來的性能和功能變化,將決定未來汽車的差異性;最後,包括主機廠、零部件企業等產業鏈上企業將加強軟體能力建設,並圍繞「軟體定義汽車」開啟從產品開發模式、組織架構、人員構成、運營體系等的內部變革。

而從價值鏈角度看,德勤指出,兩端的應用及算法軟體、軟體密集型的電子硬體目前佔據著較高的產業附加值,也是主機廠、零部件企業、科技公司爭相布局的焦點。中間的基礎軟體是汽車走向軟體驅動轉型的重要前提,而且隨著主機廠爭取更多話語權、強化自身軟體能力趨勢的興起,基礎軟體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國內汽車晶片廠商芯馳科技的CEO仇雨菁對此也指出,當前的新一波跨界造車熱潮也足以證明汽車是下一個「風口」。百年汽車工業處於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變革的起點,也給產業鏈釋放出無限可能性,上下遊供應鏈的整合浪潮也將隨之展開。

「過往汽車線性垂直的產業鏈生態正逐步轉向網狀結構。這其中,車企會希望在Tire 1之外,更多與晶片廠商直接對接,很多應用需要在晶片設計之初就考慮進去。」仇雨菁指出。

德勤的分析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指出,進入到高級別自動駕駛階段,汽車廠商已不滿足於黑盒供應模式,而是希望自上而下定義需求、功能和標準,分軟體、硬體、系統單獨採購,並要求在核心技術上能夠穿透Tie-1的技術壁壘,直接同核心底層零部件企業建立合作。

與此同時,軟體、服務在產業鏈的重要性卻愈發凸顯,包括自動駕駛全棧道軟體企業、高精度地圖廠商、AI晶片等半導體硬體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一陣熱潮,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6-2019年四年期間,全球自動駕駛企業投融資多達374起,吸引融資額234億美元。

結語:

跨界造車的故事在2021年將如何續寫新篇讓業界重燃想像。

智能電動車的新一輪迭代剛開始。百年汽車工業長期以來形成了穩固森嚴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一系列相對固化的模式,正隨著諸多新玩家的入局,有望帶來一輪洗牌,有助於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以及生態鏈的構建,帶來一些全新的東西。除了蘋果,今年以來,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頭相繼綁定車企,以建立「朋友圈」的模式切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從戰略層面進行一種技術性試探。而處於變革期汽車行業,往往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校對/零叄)


2.參照川普政府行政令,富時羅素將中芯國際等三家中國企業從全球指數中剔除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1月4日,倫敦股票交易所集團全資擁有的富時羅素公司宣布,自1月7日開盤起,將從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和富時中國A股指數中刪除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通)、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三家公司的股票。



富時羅素表示公司已參照川普政府禁止投資被指「有軍方背景中資企業」的行政令,經審核後把一些中資企業移出全球指數。

自從川普去年11月籤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投資具中國軍方背景的企業後,富時羅素、MSCI 和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 等公司紛紛將遭列入黑名單的中國企業自指數中剔除,以符合規定。(校對/若冰)


3.停止退市程序!紐約證交所再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表態



集微網消息,據CNBC報導,當地時間周一,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不再計劃將三家中國運營商摘牌退市。

當地時間12月31日,紐約證交所表示,為遵守川普政府11月份發布的一項行政命令,將啟動對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香港)三家中國運營商的退市程序。

不過,紐約證交所周一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在與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有關聯的相關監管機構進一步協商後,其放棄了該計劃。

對此,中國聯通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本公司注意到,紐約證交所已經更新其先前的決定,根據紐約證交所與有關監管機構所作的進一步諮詢,紐約證交所監管部門不再打算推進針對三家發行人之證券(包括本公司之美國存託證券)之下市行動,而目前本公司將繼續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交易。本公司將繼續密切關注相關事項進展,並將按照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及適用法律適時發布進一步的公告。



(校對/零叄)


4.【集微拆評】中興天機Axon 20 5G拆解:屏下攝像技術為何無人跟進?

2020年9月,中興天機Axon 20 5G作為全球首款商用屏下攝像手機亮相,但時間過去了三個月也沒有其他手機廠商跟進量產這項技術,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拆解中興天機Axon 20 5G來分析一下原因。



圖源:微博

中興天機Axon 20 5G配置一覽:

SoC:高通驍龍 765G處理器丨7nm工藝

屏幕:6.92英寸OLED屏丨解析度2460x1080丨屏佔比96.5%

存儲:6GB RAM+128GB ROM

前置:3200 萬像素

後置: 6400萬像素主攝+800萬像素超廣角+200萬像素景深+200萬像素微距

電池:4120mAh鋰離子聚合物電池丨30W快充

特色:屏下攝像丨屏幕發聲丨屏下光感丨PSD工藝天線

拆解步驟:

先取下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SIM卡託,卡託上帶有防水膠圈。從後蓋拆起,後蓋是用膠固定,故使用熱風槍均勻加熱後蓋,便可用翹片拆下後蓋。後蓋上有固定的膠條,在中框上也有一層塑料膠。



在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後蓋上貼有泡棉,石墨散熱貼以及黑色塑料片。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攝像頭保護蓋上貼有泡棉,採用雙面膠固定在後蓋上。



在後蓋拆解後,可以直接看到PSD天線和NFC線圈。在NFC線圈上貼有黑色泡棉。有一顆固定螺絲上貼有防拆標籤。需要多加注意的是NFC線圈下還有一顆隱蔽的螺絲,在拆解中框時要提前拆下。



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中框通過螺絲和卡扣固定。中框上貼有泡棉以及攝像頭閃光燈軟板。在前置攝像頭上可以看到銅箔,起到一定的散熱以及固定作用。在底部的USB充電口位置貼有防水標籤,揚聲器的出聲口位置還貼有泡棉。



中興天機Axon 20 5G中框上的NFC線圈和攝像頭閃光燈皆由雙面膠固定,拆解並不難。



依次取下中興天機Axon 20 5G上螺絲固定的揚聲器模塊、按鍵軟板、主副板連接軟板。在揚聲器處有紅色矽膠,下方貼有導電泡棉。



而後取下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主板,副板,攝像頭以及同軸線。主板和副板都是通過螺絲和卡扣進行固定,屏幕發聲裝置用金屬蓋板和螺絲加以固定。



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前攝像頭四周貼有矽膠保護,電池下方有一個很小的轉子馬達。USB上貼有矽膠保護套。主板上有導熱矽脂,但由於屏蔽罩粘的太緊,在拆卸時非常容易主板分離,遺留在內支撐上。

將內支撐上的電池、屏幕發聲裝置、震動器取下。電池使用膠固定,電池下方有散熱銅管,一直延伸到主板位置。



最後拆解屏幕,經過均勻加熱屏幕,用撬片結合吸盤慢慢撬開屏幕。屏幕上方有針對前攝和光線距離傳感的孔位。屏幕下方器件位置貼有導電布。



模組信息:

中興天機Axon 20 5G採用6.92英寸FHD+AMOLED屏幕,是全球首款屏下攝像手機,解析度2460x1080,型號為維信諾G1692FP101GF。



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屏下相機為3200萬前置攝像頭,未識別出具體型號。



中興天機Axon 20 5G後置為800萬像素120°超廣角鏡頭+6400萬像素主攝鏡頭(F1.8,三星COMS)+200萬像素景深鏡頭+200萬像素4CM微距鏡頭。



主板IC信息:

主板正面主要IC(下圖): 



1:Qualcomm-SM7250-765G八核處理器

2:Micron-MT29VZZZBD9FQKPR-046 W.G9J-6GB內存+128GB快閃記憶體

3:Qualcomm-SDR865-射頻收發器

4:Qualcomm-WCN3998-WIFI 6

主板背面主要IC(下圖): 



1:Qualcomm-PM7150A-電源管理

2:Qualcomm -WCD9385-音頻晶片

3:InvenSense- ICM-20600- 加速度陀螺儀

4:NXP- Q31A1-NFC

5:Qualcomm- QPM5679-射頻功率放大器模塊

6:Goertek-麥克風

拆解總結:



中興天機Axon 20 5G採用三段式設計,整機使用了 24顆螺絲,拆解難度中等。在結構上使用中框加內支撐形式,揚聲器模塊和副板蓋是分離設計,電池使用的塑料膠紙進行固定,屏下發聲的器件使用保護蓋蓋住。SIM卡託處,USB接口處套均有矽膠圈用於防水。整機內部通過石墨片+散熱矽脂+銅箔+散熱銅管的方式進行散熱。



中興天機Axon 20 5G屏幕採用維信諾G1692FP101GF,維信諾的屏下攝像頭方案是通過開發應用新透明OLED器件、新型驅動電路和像素結構、導入高透明新材料,規避像素驅動電路對攝像頭的幹擾,抑制透明區顯示走線和像素對前置攝像頭的影響,從而大幅度提升前置拍照效果。該方案採用全新的製程和封裝方式,突破了量產工藝瓶頸,實現了批量交付。



為了實現屏下攝像頭量產,維信諾從屏幕材料入手,選擇了透明度更高的新有機膜和無機膜材料,並對膜層結構進行增透處理,優化了屏體的金屬層結構,在攝像區域用透明導電層最大限度地代替非透明金屬材料,而無法用透明導電層代替的金屬層則採用全新材料,從而達到提升透明度和抑制衍射的雙重效果。



但屏下攝像不可避免的衍射、炫光以及霧化效果,需要與終端廠商通過前置攝像頭特殊算法的優化融合,進一步消除影響,提升照片清晰度和亮度。中興天機Axon 20 5G前置採用3200萬像素鏡頭,給後期算法優化留了空間,從數碼博主評測的樣張來看,中興天機Axon 20 5G的表現還不錯。



圖源:微博

但中興天機Axon 20 5G在有些角度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屏下攝像頭區域的不同,在黑屏情況下,可以清楚的看到屏下的攝像頭。屏幕解析度越高,屏下攝像頭區域就越明顯,影像整體顯示效果,今年旗艦手機多選擇2K屏幕,相比屏下攝像,還是採用挖孔屏設計更好,不過其他手機廠商也正在優化算法,解決這些問題,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有更多手機廠商推出屏下攝像新品。

特別鳴謝:eWiseTech 拆解公司提供專業技術支援

(校對/零叄)


5.工信部:十四五期間將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的鏈主企業

(集微網消息)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近日,中央電視臺對工信部部長肖亞慶進行了專訪。圍繞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不「掉鏈子」等國人關注的話題進行了展開。肖亞慶表示,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還要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的鏈主企業。

同時,他指出,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進而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專業化水平。



對於2021年我國工業發展的形勢,他表示,機遇大於挑戰,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不過,肖亞慶指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仍然存在著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某些關鍵環節還存在著「卡脖子」風險,「補短板、鍛長板」勢在必行。 為此,他提出兩個解決路徑,一是要補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關鍵的核心技術攻關,然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的創新中心。第二是要鍛造長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來打造新型的產業鏈。 

此外,十四五期間,工信部還將繼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在一些關鍵環節提升創新能力,並鼓勵國內車企和國際車企深化開放合作,共同發展新能源汽車事業。(校對/諾離)


6.榮耀商城1月12日上線,榮耀V40有望成為首款上架新機

集微網1月5日消息,今天榮耀商 城官方微博宣布榮耀商城將於1月12日全新上線。據悉,新商城將提供榮耀品牌相關的購物和服務,屆時可前往各大應用市場下載APP。

圖源:微博

告別華為後,除了官方商城的拆分,榮耀粉絲平臺也已經從花粉俱樂部更名為榮耀俱樂部,獨立 App 正在內測,即將上線,之後榮耀產品相關內容、活動將進行遷移。

圖源:微博

榮耀新品V40 系列機型也有了最新進展。作為榮耀正式獨立後的首款機型,V40 系列的 slogan 為「破繭重生」。目前已經有線下實拍的 V40 系列海報流出。從海報來看,榮耀 V40 系列將搭載大曲率瀑布屏,這也與此前的爆料信息相符合。

圖源:微博

據爆料消息,榮耀 V40系列採用6.72英寸FHD屏幕,大曲率挖孔雙曲面屏設計,刷新率為120Hz,後置相機模組採用 「奧利奧」式圓形設計,主攝為5000萬像素,支持66W有線閃充和40W無線閃充,配備雙揚聲器。

圖源:微博

據數碼博主爆料,榮耀V40這次的高刷柔性超清屏參數不錯,榮耀的觸控採樣率比目前市面上最高的270Hz還要高,值得期待。

據數碼博主爆料,榮耀 V40 系列發布日期為1月 12 日,也就是榮耀商城正式上線的時間,預計V40 系列是上線後上架的首款新品。

(校對/零叄)


7.每日精選|iPhone13將普及5G毫米波;蝦米音樂2月5日關停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

集微網1月5日消息,DigiTimes引用供應鏈消息稱,預計蘋果將在2021年將其LiDAR雷射掃雷達描儀擴展到整個iPhone 13系列,而不僅僅是Pro和Pro Max型號。另外5G毫米波技術也將不僅在美版iPhone才有。據說英國,德國,加拿大,中國和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都擁有不斷發展的5G毫米波網絡,並且可以藉助iPhone 13推進毫米波發展。毫米波這玩意,兩三年內難以普及,因此iPhone13支持毫米波是噱頭大於實用。

圖片來源:微博

蝦米音樂的最終去向終於揭曉了。蝦米音樂今天表示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蝦米音樂未來將轉向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我們將依託新成立的『音螺』平臺持續探索創新,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 自從音樂版權慢慢被一些公司壟斷,再加上阿里不給力,蝦米音樂關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沒必要為它悲傷。

圖片來源:微博

拼多多一員工猝死。拼多多知乎官方帳號發布了一則回應「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但又很快刪除,相關內容被截圖後引發爭議。之後,拼多多發表致歉稱此事系拼多多對官方帳號管控不嚴導致,向公眾表示真誠歉意。拼多多表示,經排查,該內容系拼多多營銷合作供應商員工用個人手機發布,該言論不代表任何拼多多官方態度,拼多多官方對該言論表示強烈反對。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反思用人單位違法與員工合法權益的問題,反思要錢還是要命的問題。工作是為了更好地活著,但活著,絕不只是為了工作。

圖片來源:微博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ofo關聯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新增1條行政處罰信息,決定文書號為京海市監工罰(2020)527號,處罰內容為罰款50萬元,處罰單位為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澱分局。像ofo這樣拖欠成千上萬消費者押金的企業,再怎麼罰款也無濟於事,畢竟它已經名存實亡了。

圖片來源:ofo官網

杭州一家科創型公司員工王女士稱,公司發高科技坐墊給員工,要求大家都要用,坐在墊子上可以檢測心跳、呼吸、坐姿等。本以為坐墊數據只有自己手機可看,沒想到HR知道自己何時不在工位上,王女士質疑自己被監視了!老闆表示,這是公司的內測產品,並非監控目的,更不具備相關功能。涉事HR私自傳播測試人員個人數據違規,已給予嚴重警告處分。一般而言,HR的所作所為都是受老闆等上頭的指示,所以出現問題,找老闆就對了,HR並沒有多大的能耐解決問題,頂多是用來背鍋。

圖片來源:微博

更多的趣事,就在每日精選。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挖人、建廠、造芯,蘋果造車想要直剛特斯拉?
    蘋果造車登上熱搜榜在新能源造車領域,大家都想成為第二個特斯拉。蘋果與特斯拉在互相挖角上樂此不疲。前特斯拉高級工程副總裁Doug Field 在被特斯拉挖走五年之後,於2018年重返蘋果。Doug Field 的回歸無疑重燃了蘋果造車的決心,自2017年至今,蘋果就已經獲得了100餘項汽車領域的專利,並於去年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
  • 蘋果造車的「鯰魚效應」
    、iCar過去幾年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新聞中。,但蘋果想要造車的消息一經曝光,還是吸引了業界的目光。 不看好者指出,蘋果造車已經說了這麼多年了,依舊沒什麼進展,短期內並不看好蘋果造車的成功。 確實蘋果造車並不是什麼秘密了,而且蘋果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造車計劃。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華為:我不造車,要我說幾遍?蘋果:我造。百度:那我也造。短短一個月之內,幾家科技巨頭接連被爆料。「跨界造車」雖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特斯拉市值的推潑助瀾之下,再度成為大公司們競相追逐的「夢中情人」。三顆大瓜齊上桌,怎麼吃才夠香?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 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_易車網
    所有這些汽車圈的新聞在蘋果的跨界打擊下都黯然失色。是的,它來了!蘋果汽車的「狼來了」早在2015年,也就是賈老師正著手為PPT造車寫PPT的時候,業界就「傳言」蘋果啟動了造車項目,而且當時蘋果也確實從特斯拉挖了不少人過去
  • 蘋果造車,動了誰的奶酪?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5日電 (付玉梅)蘋果造車的動態讓一些人坐不住了。近日,大眾汽車CEO發文評價稱,蘋果對大眾帶來的挑戰要高於傳統競品豐田,而特斯拉CEO則公開質疑蘋果的電池技術。爭議之下的蘋果造車,面臨著哪些問題?又會動了誰的奶酪?
  • 蘋果百度被傳跨界造車 汽車業大變革要來了?
    一手帶領手機界步入智能新時代的蘋果近日被傳將加入造車賽道,其新電動車型可能將於明年9月亮相。無獨有偶,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百度也被曝出有意入局造車領域。此外,傳統車企也紛紛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腳步。汽車界從燃油時代到智能電動時代的大變革是否已經不可避免?
  • 蘋果造車正當時
    此後,蘋果主要把重心集中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方面,聲量也越來越小。但隨著電動市場的火爆,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原有造車模式。近幾年來,以「電車三傻」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以恆大、寶能為代表的房地產巨頭,以及索尼、戴森等跨界玩家,在打造智能電動車上蜂擁而至,這讓蘋果的造車之心「死灰復燃」。
  • 蘋果「造車」:電池技術突破堪比「iPhone問世」
    該報導稱,這一電池技術正是蘋果「造車」策略的核心,它有望「極大的」(radically)降低電池成本,同時增加車輛續航。要做到這一點,蘋果計劃採用一種獨特的單體(monocell)電池設計,讓所有電芯直接融合到一起,從而消除傳統電池組各個電芯之間存在的空間浪費。這樣一來,在同等空間內,就能用上更多的電池材料,實現更大的續航。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_易車網
    三、蘋果造車缺錢嗎?現金儲備1.26萬億並不差錢眾所周知,造車是一件燒錢的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成功的車企特斯拉在成立的17年中,幾乎每一年都在虧損,累計燒錢超過了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7億元),蔚來汽車在成立之後也燒了200多億元才換來了今天的成績,小鵬理想汽車都經歷過相似的階段。
  • 蘋果試圓「造車夢」,下一個會是誰?
    從戴森到蘋果,跨界造車的潮流一直未曾停止,而傳聞已久的蘋果造車似乎終於有了實錘。  12月21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於2021年9月發布,較原先外界猜測的2023年至少提前兩年。該媒體透露,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汽車零部件企業近期已經接到了備貨要求,並被列入蘋果的首批汽車供應商名單。  ■造車路上一波三折
  • 蘋果入局造車對誰最有利?
    當時,蘋果申請了很多振奮人心的發明專利,包括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的汽車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2015年12月10日,蘋果公司還分別註冊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個域名。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收割一波市場上的關注,問題也隨之而來。
  • 跨界造車不只有「董小姐」,誰是最不靠譜的一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生贏家們總是不願意在自己固有的領域內稱王稱霸,一定要全方位地完爆競爭對手,這樣才來得痛快。然而在汽車圈裡面,這麼有野心的企業家也不在少數,比如說「秒天秒地秒空氣」的技術宅本田,當年其實也是造摩託車出身的,從兩個輪子跨到四個輪子(當然現在兩個輪子依然沒有放棄),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跨界造車」。
  • 蘋果汽車iCar造車版圖隱現 傳統車企或將迎來「危情時刻」
    摘要 【蘋果汽車iCar造車版圖隱現 傳統車企或將迎來「危情時刻」】近日,一則蘋果公司獲得VR車內應用專利的事件,再次將蘋果造車的話題推至風口浪尖。據悉,今年蘋果預計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
  • 錯過收購特斯拉,蘋果會自己造車嗎?
    與此同時,在2015年12月10日,蘋果公司分別註冊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個域名。在2017年蘋果公司第三財季的財報電話會上,蘋果CEO庫克透露了「泰坦計劃」的目標,首度公開證實該計劃的存在。庫克認為自動駕駛是「所有AI項目之母」,蘋果從核心技術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動駕駛系統,但這一系統的應用不光是汽車。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看實力絕不是說說而已
    也就是說,蘋果對於汽車人才的儲備是全方位的。三、蘋果造車缺錢嗎?現金儲備1.26萬億並不差錢眾所周知,造車是一件燒錢的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成功的車企特斯拉在成立的17年中,幾乎每一年都在虧損,累計燒錢超過了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7億元),蔚來汽車在成立之後也燒了200多億元才換來了今天的成績,小鵬理想汽車都經歷過相似的階段。
  •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
    導言:「泰坦」項目的失利,曾讓蘋果的造車計劃遭受重創,但蘋果並沒有因此放棄造車的野心,這一次,「Apple Car」再上日程。另外,有報導稱蘋果自動駕駛部門進行了人員調整,由 AI 老將 John Giannandrea 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後續開發。其實對於造車,蘋果可謂是蓄謀已久。
  • 富時羅素將中芯國際和海康威視從富時中國A50指數中剔除
    中芯國際、海康威視被剔除!美國又打壓,我外交部、商務部回應!中國基金報泰勒英國真下手了!剛剛,富時羅素剛剛宣布,從1月7日起將中芯國際和海康威視從富時中國A50指數和富時中國50指數中剔除。富時羅素:將中芯國際和海康威視從富時中國A50指數中剔除22日晚間,英國富時羅素公司(FTSE Russell)宣布,從1月7日起將中芯國際和海康威視從富時中國A50指數和富時中國50指數中剔除。
  • 大眾CEO評蘋果造車卻提到豐田,真正目的是什麼?
    因為在上個月的時候,豐田章男首次談了自己對於風頭正勁的特斯拉的一些看法,並且以"餐廳和廚師"作為比喻,陳述了特斯拉對比豐田的差距;而不久前,豐田章男又"痛批"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並不能真正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說白了,豐田章男並不看好電動車的未來。
  • 造車「下半場」的無限戰爭
    更有甚——對於這樣的無限遊戲而言,永遠不會有真正的終局,亦不會有永遠的勝者。正如2016年底Uber退出中國,滴滴看似佔據了共享出行的行業老大——然而轉年1月,跨界打劫者美團在古都金陵推出打車業務:共享出行的戰事盤桓又起。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