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醒紙驢當坐騎,閒敲漁鼓情歡喜
逍遙渡海醉蓬萊,繾綣凝眸歌舊裡
完事回頭帳本詳,一春睜眼桃花擠
勸君年邁自開心,張果老庚親賜你
小時候常常聽大人給我講起八仙過海的故事,漸漸的那個慈眉善目倒騎毛驢的老人形象就成了童年回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現在想起來歷久彌新,經年不忘。這位老人是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姓張名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張果老是唐朝有名的煉丹家,養生家,還是個哲學家,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張果老是哪裡人吧,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
關於張國老是哪裡人眾說紛紜,但最具說服力的佐證是來自《全唐詩》第八百六十卷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莜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後附有小傳曰:「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鸑鷟山位於甘肅省兩當縣城東12公裡左右處,自此不難看出張果老是兩當縣人。
鸑鷟山張果登真洞位於兩當縣的靈官峽風景區。「鸑鷟山」一名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外篇》,文中講到鸑鷟氏自東方來,狻猊氏自西域至,路遇中華子於野互不讓道,「相與競虛談,以聲戰勝負」。於是,鸑鷟氏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從東海一路飛來所見到的山光水色,阡陌縱橫,鶴翔天空,魚遊淺底的景象;狻猊則滔滔不絕地描繪了一番崑崙蒼茫,雪域壯美,戈壁沙漠遼闊,千裡草原春翠秋枯。雙方辯論到激烈時,「鸑鷟氏磨距礪吻以咀戲聞,狻猊氏奮毛掉尾以侯鳴震」。一旁觀戰的中華子嘆曰:「近謂諸身則鸑鷟之說,遠謂諸物則狻猊之說。」鸑鷟和狻猊聞言,皆有愧色,「背彼默場合」,遂化作鸑鷟和狻猊二山。
八仙之一的張果曾在鸑鷟山修行,其生平事跡最早見於《大唐新語》卷十:「張果老先生者,音於恆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長年秘術。」據《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八百六十卷記載,「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
張果少時博覽群書,尤其對黃老思想情有獨鍾,他對《參同契》《黃帝陰符經》《神仙傳》《抱樸子》等都細心研讀。當他決心走學道求仙這條路時,按圖索驥來到葛洪提及的鸑鷟山。鸑鷟山「滿山松鱗如遊龍,丹崖高嶠出凡塵,落茅舍五七家,山田幾壠掛雲中,清流一彎澗底生,古木高枝迎野鶴,閒雲低徊渡仙蹤」,真是神仙筆下神仙地,從此張果便在鸑鷟山潛心修道。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如《休糧服氣法》《氣決》等就是在鸑鷟山完成的。張果在鸑鷟山修行二十餘年,學有所成遂離山遊學,歷經陝西、山西、河北等省,長期盤桓於恆州枝條山。他一生著作甚豐,收進《道藏》《唐書》及其他史典中的主要著述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一卷、《氣決》一卷、《休糧服氣法》一卷、《陰符經太上傳》一卷、《陰符經辨命論》一卷、《神仙得道靈藥經》一卷、《罔象成名圖》一卷等。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9年)十二月甲子,宋真宗為弘揚道教下詔云:「天下宮觀陵廟,名在地誌,功及生民者,並加崇飾」,鸑鷟山果老洞得以受封為「登真洞」。
美輪美奐《兩當賦》
枕秦嶺,踏嘉陵,扼巴蜀之咽喉,居隴南之要津。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地,今秋乃中華玉宇之辰。百裡山河,騰蛟起鳳;千年神韻,立武修文。 遙想大漢故道,臻陝達川。高祖略出,過棧道以隱鐵馬;神兵天降,露鋒芒而敗章邯。鐵面吳鬱,不阿權貴,不謀私利,直言不計得失,犯諫以衛河山。杜甫《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詩曰:「臺中領舉劾,君必慎剖析。不忍殺無辜,所以分白黑。上官權許與,失意見遷斥。」斯人已去,正氣猶傳。紅色兩當,劉林圃、習仲勳發動兩當兵變,打響隴原第一槍,敢叫白日換色;程子華、徐海東攻克兩當縣城,開啟甘肅第一站,直讓星火燎原。紅六軍團,贏得成徽兩康勝利局面,奠定三大主力會師陝甘。金戈吐銳,人文溢嫣。兩當號子,隴南樂府,高亢激越而驚岸,粗獷明快而樂天。
觀夫呼吸小城,碧玉兩當。草青青以搖醉,樹碧碧而昂揚。碧波粼粼,錦鱗閒步;村煙嫋嫋,白雲同翔。空氣透心,精神為之向上;環境奪目,熱血因而賁張。試看雲屏三峽,千年古寺,梵音繞而氤氳
淺步兩當縣城,感受日新月異,踏上幸福旅程。地小而志大,承古以開今。拔地高樓,沖天而起;繞城水濱,挽日而明。閘壩工程,截流而生水韻;園林城市,溢彩而福黎民。市政廣場,人歡水躍;綴花草坡,麗秋豔春。文化廣場,鳳歌鶯唱;體育中心,虎奮龍騰。公路通達繁盛,電塔傳送福音。爾其展綠色之魅力,揚紅色之精神,一馬當先,百業振興。城市鄉村,闊步同行。
而今同懷中國夢,奮鬥不息;建設美麗兩當,激情不盡;對接未來,新無止境。
文章來源於:隴南司法 隴南兩當發布 隴南兩當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