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幾個segments,shots 和一些思考:
關於鏡頭:
1.每次崔賢和允熙在看春畫的時候,那個鏡頭仿佛是穿透了影片在看著觀眾;
2.張律的運鏡我特別喜歡,有一種禪意,在茶館的那一場,崔教授在前景,允熙在後景,這個鏡頭和《詠鵝》裡那間小店的老人準備食物的鏡頭非常相似。
3.崔教授與老人打太極的大遠景。這個地方的遠景可能是在在凸顯人與自然的關係。
4.每當崔直視鏡頭,總會把我驚到。比如有一個鏡頭是崔幻想朋友的妻子來告訴她「昌熙不是被人殺害的」這件事,那個女人怎麼出現,又怎麼消失的。這個運鏡也很有意思,很張律。
5.崔在最後又去了一次算命攤,他發現算命攤裡是一個年輕的女人,不是他記憶中的那個老爺爺,後來鏡頭轉到空空的店門口兩個黃色的墊子,似乎也在暗示崔和茹靜的會面是一場他自己的想像。記憶和「現實」僅僅在這裡產生了一次錯位,於是將已發生的與想像出來的事情的界限模糊了。加之在崔的記憶裡,可以證實茹靜來過的照片,關於茹靜來過的一切都被刪除了,因此崔的記憶沒有辦法證實。
6.最後在小樹林的那個畫面應該是用無人機拍攝的。很有意思,仿佛是在樹林中「尋找」崔教授。「找尋」這一主題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在攝影機運動中也有體現。
關於劇作:
1.「耳朵」。這一段對話其實在影片19分的時候早有暗示,隨著兩人關係的加深,可以感受到允熙漸漸開始吐露心扉。一開始是「覺得你和我認識的人有點像。」後來是「你和他長得完全不像,但是只有耳朵像他,但是剛才摸了你的耳朵以後,發現你的耳朵也和他不一樣。」這兩段臺詞太喜歡。
2.關於茶館中的兩位日本遊客,和崔教授會日語這件事。允熙自顧自地認為崔不會日語並充當翻譯的角色(直到進行到後半部分才知道他是會日語的)崔也並不揭穿,他們之間的相處維持著一種輕盈舒適的模式。臺詞:「她讓我們原諒日本犯下的過錯。」「我很喜歡吃納豆。」他迴避著這種問題,而回答也很有趣。他時常表現出這種可愛的一面。
3.有趣可愛的一面比如說:崔在路上走路的時候連續看到三個人在跑步,於是也馬上跟著跑起來。還有深夜站得很遠吹一根蠟燭。
4.崔教授似乎總是捲入男性對他的嫉妒當中。比如永民,比如茹靜的丈夫。後者甚至「追到慶州去」把男主嚇得錢都沒來得及付就往外跑(明明對方應該也很難找到他)。
5.當時看著非常有「衝突」的戲反而不想多提。比如允熙之前把男主認為是變態後來被允熙的朋友揭穿;比如餐桌上一個男人因為崔教授的職位而對他的態度大變;一位保安因為永民的警察身份而對三人態度大變等等。影片中那些清淡有趣的畫面更能讓人回味。
關於影片主題:
1.無常。逝去的丈夫和朋友,像豐子愷所畫的那樣四散而去;再也無法還原的舊日旅行,大變樣的往事;終究斷了聯繫的、曖昧的女性友人;路邊遇見的母女,下次聽說的時候就是她們自殺的消息;向你面前駛過的摩託車,說不定下一秒就會和另一輛迎頭撞上,這一切都透著淡淡的悵惘。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有熱鬧時候,但最後還是一個人離開。
2.找尋。尋找一張畫,一間茶館,尋找自己的往事(事實上男主角所認為的記憶與電影中所呈現的有一定的差異),或許還有尋找愛情。崔教授被描繪成一位具有魅力的,對女性十分有吸引力的男人。茶館老闆深夜虛掩著的門透著一種無言的暗示。清晨男人的妻子唱的那一首茉莉花,是否是某種挽留?他在混沌中找尋,而答案仍然並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