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對以色列「文化強暴」?

2021-01-09 搜狐網

  7月7日晚,如果你恰好在耶路撒冷聆聽德國柏林國家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你一定會驚訝無比。因為,伴隨著樂團指揮巴倫波伊姆的指揮棒響起的,除了優美的樂聲之外,還有一些觀眾的噓聲和敲擊音樂廳大門門板的聲音。這與觀眾素質無關。令部分觀眾憤怒的原因,是正在演奏華格納的音樂,而華格納是納粹頭子希特勒最欣賞的音樂家。

  對以色列來說,華格納是一個禁忌。建國53年以來,華格納的音樂從未獲準被公開演出,有人甚至提出「只要還有一個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反對,就禁止華格納在以色列公演」。

  今年5月,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激戰正酣之時,一樁在我們外人看來只是文化小事的華格納音樂演出風波佔據了以色列報端重要地位。不久,在以政府的壓力下,準備出席「以色列文化藝術節」的指揮家巴倫波伊姆同意更換曲目,不再上演被以色列視為禁忌的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當時,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沒有想到,藝術家氣質濃厚的巴倫波伊姆居然如此執著,在「文化藝術節」的壓軸演出中導演了一出「狸貓換太子」,加演一曲華格納,結果再次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以色列人憤怒地指責巴倫波伊姆對以色列進行了一次「文化強暴」。

  這位觸犯了禁忌的指揮家巴倫波伊姆,自己是一位阿根廷籍的猶太人。而這場音樂會,作為一年一度的「以色列文化藝術節」的演出之一,在它正式演出前的幾個月,就已經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原由就是它最初提出的演奏曲目包括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第二幕「女武神」的片斷,引起目前居住在以色列的30萬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一些政界人士的強烈抗議。在這樣的壓力下,「以色列文化藝術節」組委會不得不與巴倫波伊姆緊急協商,更改演出曲目。

  巴倫波伊姆在以色列共演出三場,前二場都毫無問題。7月7日的最後一場演出本來也一切順利,舒曼的《第四交響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讓現場觀眾掌聲如雷,巴倫波伊姆和樂隊一再謝幕,在加演了一首柴可夫斯基的《百花圓舞曲》後,觀眾仍然不願退場。

  這時候,巴倫波伊姆走到舞臺前,面對觀眾說,屬於文化節的正式演出已經結束,接下來的是他個人與在場觀眾的交流,他將演奏華格納的作品《特裡斯坦和艾索爾德》選段,並表示,他不想冒犯任何人,那些不願意聽到這段演奏的可以離開。他希望將決定權留給在場的觀眾。

  現場的數百名觀眾,絕大部分用掌聲表示歡迎。也有一些人表示反對,還有人衝巴倫波伊姆大喊:「法西斯!」「滾回家去!」「可恥!」

  巴倫波伊姆邀請那些反對演出的人到臺上去與他進行一場「文明的辯論」。最終,大約有20人起身退場。

  巴倫波伊姆已於7月8日凌晨3點飛往墨西哥,從演出結束到前往機場的幾小時內,他接受了以色列電臺、《國土報》等數家媒體的採訪。他並不認為自己破壞了與「以色列文化藝術節」的合約。他說組委會要求他改變演出節目,他照做了,就是為了不想以色列觀眾失望。而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別的任何地方,他一定會取消演出計劃。至於那晚在正式演出結束後發生的事,全是他個人的責任,請公眾不要責怪柏林國家管弦樂團和文化藝術節組委會。

  有記者問他是在什麼時候決定演奏華格納的,巴倫波伊姆回答:「到達以色列後,在機場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我聽到有個記者的手機鈴聲,用的正是華格納的一段旋律。我當時只是有這個想法,決定是在最後一分鐘才臨時作出,在我和樂團加演了柴可夫斯基之後,我決定演奏華格納。」

  至於他為什麼不顧前兩天演出的巨大成功及以色列觀眾的熱情,而要一意孤行,敢冒觸犯眾怒之險演奏華格納,巴倫波伊姆認為,對他來說,以色列文化節組委會讓他改變演出節目是一項不夠民主的行為。他說,他個人完全可以理解那些不願聽華格納的人的心理,但是他們沒有權利不尊重更多人聽華格納。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表達他個人對這樣一條民主原則的態度:少數人沒有權利替多數人作決定。

  對於巴倫波伊姆這一出人意料之舉,以色列國內各界反映也頗不相同。憤怒者尖刻地說巴倫波伊姆的行為是起先「誘姦」不成,又悍然對以色列公眾進行「文化強暴」。以色列文化節組委會成員約西·塔爾甘認為巴倫波伊姆在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名義下,忽視了以色列的民主程序,他相信巴倫波伊姆的聲譽已經被他的行為損害了。然而,對於巴倫波伊姆的支持者和演出結束後全體起立鼓掌的數百觀眾來說,事情可能正好相反。新以色列歌劇院音樂總監阿舍爾·費斯申明,巴倫波伊姆的聲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相反,他打破了一個禁忌。費斯說:「我欽佩他的勇氣。」

相關焦點

  • 華格納與他的「雙頭鷹進行曲」
    點擊上方藍色「原音文化藝術」↑↑微信號:或加「YuanyinCultureArt
  • 魔王華格納:「我不能像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
    今年,華格納已經整整二百歲,因為希特勒的無上推崇,也因為華格納本人的反猶情緒,他的作品在以色列仍然是禁區。但許多以色列人不可抑制地迷戀華格納,在自己的國家聽不到他的曲子,只好湧向拜羅伊特。華格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生前身後都令人愛恨交織。
  • 科幻經典題材《異形》這次選中了華格納
    但是,為什麼一定是華格納呢?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電影中,機器人大衛崇拜的人類有兩個——拜倫和華格納。電影中有幾句詩:「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華格納在音樂上,是天才與瘋子的結合體,他是激進的歌劇改革者,他的追隨者被稱為「華格納的信徒」。他的音樂語言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甚至有不少人在聽完他的歌劇後,中了「華格納之毒」,出現種種生理和精神症狀。前幾年,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華格納的時代裡,這位作曲家就被認為是憂鬱、歇斯底裡、催眠,甚至引發性高潮危險刺激音樂的締造者。
  • 音樂故事|音樂改革家華格納
    滑稽作家吉洛姆寫的一篇小說中,幾個姑娘議論舞會中的男客無聊,開口不離幾句聽厭了的套話:您愛聽華格納吧?這倒正好可以為卡爾家信作個註腳:到處都用同一個問題折磨人:您對華格納的看法怎樣?前不久傳來一條新聞,以色列為他的音樂開了禁。人們記起,反猶的此公寫過《音樂中的猶太主義》,連孟德爾頌的作品他也見不得,害得當時尚未和他決裂的尼採不得不打消了一次同門氏有關的活動。想到後來的納粹禁門氏之樂,倒門氏之像,則可認為,以色列人厭聞希特勒寵愛的瓦氏的作品是以直報怨吧?
  • 齊格弗裡德·耶路撒冷的「華格納人生「
    早在70年代初期沃夫岡·溫德加森 (Wolfgang Windgassen)退離華格納舞臺之後,巴伊洛伊特華格納國際音樂節總監沃夫岡·華格納(WolfgangWagna), 在劇院大門上懸掛了一塊牌子,宣告公眾: 「劇院從此關閉,直到新的男高音找到」.幸運的是, 一個名叫齊格弗裡德·耶路撒冷(Siegfried Jerusalem)的德國年輕歌劇演員出現了!
  • 華格納誕辰200周年:音樂界的不朽巔峰
    至於同時代的勃拉姆斯則選擇站在他的對立面,引得與華格納決裂後的尼採忙不迭在客廳鋼琴上供上一尊他的畫像;身為維也納歌劇院院長的馬勒寫了大量藝術歌曲卻對歌劇望而卻步,這都可以看作華格納對歌劇史的「虧欠」。而另一部分人,從接受華格納的影響起步,逐漸擺脫這個羈絆,最終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另立一宗,成為新領域內開疆拓土的勇士。
  •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爾德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有太多的藝術形式來演繹它,包括詩歌、電影、傳說……最有名的自然是華格納的歌劇。華格納的《崔斯坦和伊索爾德》取材於戈特弗列特·馮·施特拉斯布格(Gottfried von Strassburg)的版本,時長近四小時。這是 華格納全部戲劇作品中最符合他成熟時期藝術觀念的一部,結構是嚴謹的三幕劇,詩與音樂的結合體現了最高級的古典美。
  • 華格納 | 每一部歌劇都是震撼人類靈魂的鴻篇巨製
    這些早期作品的創作風格總體上是較傳統的——相對更複雜的《黎恩濟》清晰地顯示其創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貝爾(Meyerbeer)的大歌劇的影響——並沒有表現出華格納後來的創新,那樣的創新才決定了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 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
    ——1、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2、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但華格納音樂不是這樣,他的音樂本身就在述說故事,表現動機,他的音樂似乎介於交響樂和歌劇之間,所以他稱為 「樂劇」。——華格納對音樂做了哪些大膽改革丨帶你了解華格納樂劇的特點華格納年輕的時候,世人不欣賞甚至嘲笑他的音樂,沒有人願意排練和演奏他的音樂。他也是一個詩人,還著有詩集。他也是一個某種程度的哲學家和學者。
  • 拜羅伊特、《尼伯龍根的指環》與華格納
    大家懷揣對華格納作品的滿腔熱情相聚在「綠丘」上。  拜羅伊特因三位文化巨人而聞名——文學家讓·保爾,作曲家和鋼琴家李斯特,劇作家和作曲家華格納。最負盛名的自然是華格納,如同歌德在18世紀末讓小鎮魏瑪成為歐洲文學的心臟一樣,華格納在19世紀末讓小鎮拜羅伊特成為歐洲音樂之聖地。尼採、德彪西、馬勒、理察·施特勞斯都有朝聖的經歷。
  • 古典音樂題材紀錄片之BBC 製作:《華格納》、《交響樂的故事》、《巴赫:激情的一生》
    BBC 製作:《華格納》、《交響樂的故事》、《巴赫:激情的一生》 比如在《華格納》中,出演過《V字仇殺隊》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英國著名演員兼超級華格納迷 Stephen Fry 就現身說法,帶我們去了解華格納音樂背後的故事,從特裡斯坦和弦,到拜羅伊特華美的舞臺製作與小鎮風情,再到華格納家族與納粹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 華格納《唐懷瑟》
    劇本由華格納根據幾首中世紀傳說(以湯豪舍騎士的傳說為主)創作。唐懷瑟與維納斯已共同生活一年了。他回到自己家鄉的村莊,參加歌唱比賽去求得伊莉莎白的垂青。正當沃爾夫勒姆和其他人盛讚理想的愛情時,唐懷瑟卻忘我地唱起肉慾之愛的快樂。人們把唐懷瑟趕了出去,讓他到羅馬朝聖請求教皇的寬恕。當伊莉莎白得知湯豪舍沒有得到寬恕後,她抑鬱而死。
  • 《萊茵的黃金》天交開啟華格納之旅
    華格納是一尊神,一尊充滿智慧和力量的神,他的藝術是德意志歷史的見證,德意志文化的象徵。在世界音樂史上,每當人們提及華格納,都會對其包羅萬象的藝術創造力產生頂禮般的膜拜。        華格納是19世紀歐洲影響最廣且爭議最大的作曲家,在世時,其擁護者和反對者曾形成兩大陣營。逝世後,有關他藝術方面的各種爭議更是你消我長,此起彼伏。        然而無論怎樣,華格納作為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巨大的作曲家,是得到全世界所公認的,他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和帶頭人,為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獨一無二的引領作用。
  • 華格納:羅恩格林
    今日主播:常婷◇◇◇▽用一個字來道出華格納歌劇的特點,估計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說,「長」!的確!《羅恩格林》是華格納最受歡迎,也最常上演的歌劇。序曲是明亮而神聖的配器,描寫天鵝騎士羅恩格林對愛情的渴望,他是多麼想能遇到一位永遠信賴他的女子,就猶如漂泊的荷蘭船長那樣;你可以把羅恩格林當做一個聖潔的精靈,渴望人類的愛,但人類的愛卻又是那樣的不完美。
  • 華格納:唐懷瑟(唐豪瑟)
    ◇◇◇▽三幕歌劇《唐懷瑟》(亦譯名為《唐豪瑟》),全名《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與《羅恩格林》一起是華格納最受歡迎的歌劇。它屬於拜魯依特音樂節的上演劇目,有兩個版本:德勒斯登版和巴黎版,前一版更對華格納本人的心思;後一版本因加入芭蕾舞,音樂更優美,更受大眾追捧。
  • 華格納歌劇《女武神》再造「指環」傳奇
    選自「指環」四聯劇的華格納力作《女武神》,將於10月24日、27日 兩晚在保利劇院上演。指揮大師梵志登將執棒香港管弦樂團,與多位國際頂尖華格納歌唱家聯袂登臺,再造「指環」傳奇。    《女武神》是《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部,經常以單劇形式被搬上舞臺。該劇講述了英勇的女武神布琳希德為了幫助落難的齊格蒙和齊格林德兄妹,觸怒了父親天神沃坦,最終遭到罷黜和囚禁的故事。
  • 《現代啟示錄》與華格納 |《女武神》的「拯救」
    ▲ 《現代啟示錄》主題曲「女武神之行」(喬治·索爾蒂/維也納愛樂)當隆隆的機翼聲將美國人運往金蘭灣,並被播撒在越南高溫潮溼的叢林、村莊時,存在的荒誕感便突顯出來,但又富於質感。在華格納《女武神》曲中美式戰鬥直升機一次次地俯衝又拉起,火光迸射,血肉橫飛;在華格納莊嚴的音樂和北越人民的逃遁中,在鮮血混著的恢宏音樂中,即使作為普通的電影觀眾,也能在那瞬間體會到一種——神秘而又複雜的快感!作為華格納的代表作,《女武神》是的他的四幕神話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二部。
  • 下午酒|華格納沒球,孟德爾頌有門
    賽事充滿了雙子式的不確定性,連大神退場也是成雙結對,讓人想起雙子座音樂家華格納的名作《諸神的黃昏》。華格納是德國人,2018年世界盃淘汰賽的連環悲劇也自德國開始。德國隊中原本同樣會有個華格納。今年5月,德國隊主教練勒夫公布的世界盃德國陣容中沒有拜仁慕尼黑前鋒華格納的名字。如果說德國隊在此次世界盃的失利是因為德國球員的球運不佳,那華格納則是在衝向世界盃的路上就已經把好運用光了。
  • 歌手的忠誠——曾經的華格納歌劇演唱者
    從這個時候起,華格納不僅要建一個專供上演他的戲劇的「節日劇院」,他還計劃在慕尼黑成立一所華格納音樂學院,那裡專門培養和訓練的是一大批能夠適應華格納風格的歌手,他們的職責就是呆在華格納劇院,排練和演出的全是華格納的歌劇。
  • 為何戰爭總伴隨著對女性的強暴?
    人們會為了保護同袍去血刃敵人23:09 「惡」的美學分析:納粹、種族淨化、華格納、未來主義、為天皇而死的崇高感30:05 「惡」的技術性闡釋:惡行與共情能力有什麼關係?「零度共情」必然產生惡人嗎?瑪莎·哈金斯(Martha Huggins)、米卡·法圖羅斯(MikaHaritos-Fatouros)和津巴多在研究巴西警察的刑訊現象時,特別注意到男性氣質在文化上的建構。他們指出,在父權文化中,男性氣質同時是一種表演和競爭,其中有贏家也有輸家,而人們的身份認同則處於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