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老濟寧:從崇覺寺到河道總督衙門,古人選址為何如此相似?

2020-12-23 閒遊四方

在濟寧古槐路西側與西門大街交匯處,正在興建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建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呢?因為根據近年來的考證,明清之際,管理全國水運的河道總督衙門就設在這個位置。

這一點根據目前道路的名字也可以找到依據,因為在規劃區的北端有一條小街,名叫院后街;在規劃區的南側有一條街,名叫院前街。河道總督衙門也叫總督河道部院,是當年與朝廷三省六部平級的中央外派機構,這兩條街的名字,實際上就告訴了後人當年河道總督衙門的準確位置。

與當年河道總督衙門一路之隔,是濟寧著名的鐵塔寺。鐵塔寺本名崇覺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經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所知濟寧市區歷史最悠久的一處佛教寺院遺址。

在河道總督衙門舊址往南不遠處,還有一棵大槐樹,人們稱它為山陽古槐。這棵大槐樹的歷史有多少年了呢?沒人知道。但是千百年來關於這棵大槐樹一直有「敬德勒馬看古槐」的傳說。也就是說,早在唐朝初年,大將尉遲敬德生活的年代,這棵槐樹就是一棵引人注目的大樹了。由此推斷,這棵大槐樹的樹齡應該在兩千年左右吧。

大槐樹、崇覺寺、河道總督衙門,三處重要的歷史遺蹟相鄰竟然如此的近!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大約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鐵塔寺周圍一直是濟寧城的核心區域。

方圓幾十裡,為什麼古人都選中了這一區域呢?難道這裡真的是風水寶地?熟悉老濟寧的人都知道,這一區域和周邊相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地勢最高。多少年來,每逢下暴雨,濟寧城區別的地方也許會積水,但是鐵塔寺附近區域從來沒有過積水。

也許在古人看來,地勢最高就是風水最好的地方吧。因為在古代經常洪水泛濫的年頭,這個地方至少不會被洪水淹沒。對於這一地段的高度認可,至少延續到了民國時期。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軍閥潘鴻鈞駐紮在濟寧,以他當時的絕對權威在濟寧想建設自己的府邸可以隨意選址,但是他偏偏也選中了這一地段,耗時五年建成了著名的潘家大樓。

據說潘鴻鈞當時為了讓老百姓搬遷騰地方,不惜花費大價錢。有一個釘子戶不想搬,他讓部下直接用銀元累了一座小房子和釘子戶交換,釘子戶一看潘鴻鈞下了這麼大的本錢,不得不同意搬遷。從這個傳說我們也不難看出,在前人眼中這一地段真的太金貴了。

相關焦點

  • 明清漕運總督比各地地方總督還令人羨慕
    說到總督,大家都知道權力很大,比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還有一個總督,不管地方行政,但重要性比地方總督還重要,這就是漕運總督。 無論什麼時候,要想統治穩固,沒有糧食是萬萬不行的。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直隸改設總督後,原在西大街的直隸巡撫衙署便升格為直隸總督衙署。5年後,直隸總督衙署遷建至原清朝參將署衙門處,即今裕華路直隸總督署處。從此今裕華路上的這處直隸總督署歷經182年(1730—1911),直至清朝滅亡,這裡都是直隸總督的辦公之地。清政府為了使總督有名正言順的節制兵權和監察權,清政府有時還給總督兩個加銜,一是兵部尚書,一是都察院右都御史。
  • 清朝有哪些總督,權力大嗎?
    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八個總督:直隸總督 、兩江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光緒三十二年,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建行省,改將軍為總督,稱東三省總督。此外明清時還專門設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
  • 《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當時看到這裡的朋友應該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身為漕運總督的魏東亭,怎麼會沒錢呢?畢竟民間有句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魏東亭主管的漕運衙門,那相比清知府而言,更是富裕的令人羨慕。漕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利用黃河或長江內的河道(如京杭大運河)來調運糧草器械,而且只屬於朝廷監管,民間不得私自調用。所謂漕運總督,則是清朝順治年間所設立的主管漕糧運輸及河道治理的最高長官,官職更是達到了正二品,與其他主管地方行政的八大總督為同級。此外,漕運總督還有直屬的護漕部隊,也就是說他還有一定的軍權。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瓦剌退兵後,于謙的總督職務也就撤銷了。明朝從此之後多有派遣地方總督,大都因事而設,權力比較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邊防和東北邊防的吃緊,蒙古和女真建立的後金持續威脅明朝的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了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浙直總督」(倭寇),這些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如果威脅解除,要撤銷的。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手握兵權,駐守一方,有的甚至兼任幾個地區的總督,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等。
  • 兩江總督吃3年白菜,雍正得知後將其滿門抄斬,這事兒是真的嗎?
    答:在清朝雍正年間,各類驚心動魄的歷史掌故裡,「兩江總督因吃白菜被滿門抄斬」的慘事,是流傳甚廣的一樁。以各類野史的流傳版本,這樁「滅門慘案」的全過程是這樣的:雍正年間的兩江總督唐文堯,儉樸到頓頓吃煮白菜,消息傳到雍正帝耳朵裡,把這位冷麵帝王都感動得不輕。
  • 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竟是北京河道治理的專家
    這與雍正帝的弟弟怡親王允祥有關,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諭旨命怡親王允祥統管京東水利與直隸北各河道的治理事務,其中就包括通州城東的運河(俗稱「通流河」)和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潞河。北運河通漕始於金代,歷經元、明、清三代,河通京城,為漕運樞紐河道。因水土流失嚴重,北運河時常淤積,成為歷朝治理要務。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而順天府尹只是正三品,比總督低了兩級。另外,清廷起家的瀋陽設奉天府尹,級別和順天府尹相同,都是正三品。 但在清朝,順天府尹實際上是被當成總督、巡撫來使用的。皇帝很多詔諭,都是把順天府尹和直隸總督並列的。這個待遇,別省的知府就得不到,比如江寧知府不會和兩江總督並列,廣州知府不會和兩廣總督並列。而且,較比於外省的其他府,順天府還有一個特權。
  • 總督和巡撫原本是臨時職位,後來變成定製,雙方相互制約
    瓦剌退兵後,撤銷了于謙的總督職務。此後,明朝多次派出地方督撫,大多是因事而議,權力相對較大。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東北邊防不足,由蒙古、女真建立的後金不斷威脅明朝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為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直隸總督"(倭寇)等,都是地方軍政要員,如果威脅解除,就會被撤銷。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再如同為正三品衙門,大理寺和通政司的地位又要高於詹事府和太常寺,前者稱為「大三品」,後者稱為「小三品」。當然在總督的設置上同樣如此,除去特殊時期,清代常設的總督共有八個,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暫不列入)。
  • 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在全國設置了若干掌管專門事務的道,例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其中河道,系負責管理治河事宜的一級機構。保定作為京南重鎮,畿輔要地,水災直接影響到北京皇城的安寧,對清廷統治也構成威脅。尤其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餘,河水泛濫」,大堤決口,形勢危急。雍正皇帝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為加強京南地區治水管理,怡親王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統一「管轄苑家口以西各澱及畿南各河」,二十餘處州縣舊有管河同知、通判、州判、縣丞、主簿等員悉聽管轄。
  • 孫悟空能打又機靈,為何唐僧最寵豬八戒?金箍棒和九齒釘耙的兵器原型給出原因
    因此,作為金箍棒的原型,大棒算得上是一種操作簡單的兵器,但也正因如此,使用它的士兵地位也一般不會太高。其中「元帥」這個應該是涉及到作為原型的道教護法神「天蓬元帥」,因此就不過多解讀,但是重點在後面的兩個詞,「總督」和「憲節」。所謂「憲節」,就是朝廷發給負責巡視各地政情的巡按御史,代表身份的符節,所以也常被用來代指巡按。這個官員雖然明代只是七品,但是因為負責的任務頗為特殊,因而也算是皇帝的心腹大臣。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在三司之外,中央又設總督、巡撫、巡按,這幾個職務本來是臨時性設置,由皇帝派遣大員充任,去臨時負責總管某項重大軍政事務,具有欽差性質。因而其官銜與管轄範圍各不相同,如「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等等,或管轄一省或管轄數省。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
    以清朝為例:總督:總督是地方上最高大員,堪稱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實際操作中,總督一般會加掛尚書、大學士等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品階。清朝設有九大總督,除了直隸和四川單省設置有總督,其它七大總督都署理兩個省以上,總督擁有包括屬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最高級別的管理權。直隸總督由於在天子腳下,別看只管一省,但實屬各大總督之首。
  • 【重磅爆料】《延禧攻略》高貴妃的父親高斌竟是因為來過如東,才做上河道總督!
    雍正十二年四月,署江南河道總督管理鹽政布政使高斌向雍正皇帝奏報:「範堤逼臨江海,年久殘缺甚多。經大學士臣嵇曾筠等勘得栟茶、角斜二場範堤去海只有數裡,最為險工,舊堤殘塌,難御風潮。酌於栟茶地方比舊堤移進三四裡許,另築新越堤一道,保衛民灶。計築栟茶場新堤工長五千三百五十七丈,又接築豐利場新堤工三百八十丈。再查栟茶場舊堤雖多殘塌,然基址猶存,應同角斜堤工一併勘估修補,以為外護。
  • 古人捨生取義的例子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鬚髮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人民英雄紀念碑捨身取義的事例: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啓超逃往日本。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到了雍正朝軍機處成為了實際上最高決策機構。但此時內閣和南書房仍然保留,只不過沒有實權。軍機處就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說實話,有時候覺得更像中央政治局)。清朝地方的行政區劃大致是省、府、縣三級,府相當於今天的市一級。省的下面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也叫布政使衙門或藩臺衙門,主管一省的財政、民政。
  • 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是幹什麼的?明朝為何要設立這些職務?
    後來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這種組織架構可能會危及到皇權,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銷了三大機構,並將關鍵權力全部掌握到了皇帝手中。然而即便皇帝再怎麼勤奮,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要處理那麼多國家事務顯然使他力不從心。於是在1382年,朱元璋從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級別的大學士在宮中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