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古槐路西側與西門大街交匯處,正在興建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建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呢?因為根據近年來的考證,明清之際,管理全國水運的河道總督衙門就設在這個位置。
這一點根據目前道路的名字也可以找到依據,因為在規劃區的北端有一條小街,名叫院后街;在規劃區的南側有一條街,名叫院前街。河道總督衙門也叫總督河道部院,是當年與朝廷三省六部平級的中央外派機構,這兩條街的名字,實際上就告訴了後人當年河道總督衙門的準確位置。
與當年河道總督衙門一路之隔,是濟寧著名的鐵塔寺。鐵塔寺本名崇覺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經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所知濟寧市區歷史最悠久的一處佛教寺院遺址。
在河道總督衙門舊址往南不遠處,還有一棵大槐樹,人們稱它為山陽古槐。這棵大槐樹的歷史有多少年了呢?沒人知道。但是千百年來關於這棵大槐樹一直有「敬德勒馬看古槐」的傳說。也就是說,早在唐朝初年,大將尉遲敬德生活的年代,這棵槐樹就是一棵引人注目的大樹了。由此推斷,這棵大槐樹的樹齡應該在兩千年左右吧。
大槐樹、崇覺寺、河道總督衙門,三處重要的歷史遺蹟相鄰竟然如此的近!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大約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鐵塔寺周圍一直是濟寧城的核心區域。
方圓幾十裡,為什麼古人都選中了這一區域呢?難道這裡真的是風水寶地?熟悉老濟寧的人都知道,這一區域和周邊相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地勢最高。多少年來,每逢下暴雨,濟寧城區別的地方也許會積水,但是鐵塔寺附近區域從來沒有過積水。
也許在古人看來,地勢最高就是風水最好的地方吧。因為在古代經常洪水泛濫的年頭,這個地方至少不會被洪水淹沒。對於這一地段的高度認可,至少延續到了民國時期。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軍閥潘鴻鈞駐紮在濟寧,以他當時的絕對權威在濟寧想建設自己的府邸可以隨意選址,但是他偏偏也選中了這一地段,耗時五年建成了著名的潘家大樓。
據說潘鴻鈞當時為了讓老百姓搬遷騰地方,不惜花費大價錢。有一個釘子戶不想搬,他讓部下直接用銀元累了一座小房子和釘子戶交換,釘子戶一看潘鴻鈞下了這麼大的本錢,不得不同意搬遷。從這個傳說我們也不難看出,在前人眼中這一地段真的太金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