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點
揭秘:黃蓮花和Don't Worry Lee的真實身份
自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誕生以來,武俠小說已走過數百年歷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刀光劍影的江湖生活、救國救民的俠義心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但因為武俠小說中各種武功招式、派別等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名詞難以完全譯就,再加上小說背景——江湖這一獨立於朝堂的存在乃文化專有,就更提高了異域讀者產生共情的難度。
目前已出版的英譯本有《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等,金庸的作品佔大多數。除了最新的譯作《射鵰英雄傳》第一卷在出版後又加印7次,其它均沒有掀起較大水花。但《射鵰英雄傳》在亞馬遜的評價數量寥寥無幾,這讓人不免懷疑是營銷的噱頭導致了高銷量(出版商將《射鵰英雄傳》稱作中國的《指環王》、《冰與火之歌》)。為何華語世界的口碑之作難以在英語世界流行?或許我們可以從英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看這些著作。
歸化翻譯旨在儘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 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異化翻譯法是故意使譯文衝破目的語的常規, 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
漢語中,單獨的漢字本身就就有語意,組合之後其發音、節奏也能傳達出別樣感受。古龍小說中的取名常看似隨意卻暗含深意。女主人公常用疊字,如《武林外史》中的朱七七,《大人物》中的田思思,為人物增添許多俏皮與甜美。花滿樓、李紅袖、楚留香等不論是字形還是發音均呈現詩詞般的美感,讀之唇齒留香。金庸作品中許多招式的取名也令人驚豔,如《神鵰俠侶》中的「黯然銷魂掌」,《笑傲江湖》中的「無邊落木」、《倚天屠龍記》中的「乾坤大挪移」,光名字就已傳達出意境和氣勢。
大多數武俠小說的英文譯本將名字採取音譯,但《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譯者郝玉青認為意譯可以方便讀者理解,於是就有了題目中提到的「黃蓮花」(Lotus Huang)。
黃蓉被譯作"Lotus Huang" 。圖源:迎仔
梅超風被譯為 「Cyclone Mei(旋風梅)」,王重陽被翻譯成「Double Sun Wang(雙日王)」,中華文化語境下可以拿來細細品味的字詞選擇變成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取名。除人名以外,武功招式的翻譯也令人汗顏。
「降龍十八掌」被譯為「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打敗龍的18次掌擊)」,「九陰白骨爪」被翻成「Nine Yin Skeleton Claw(九陰骷髏爪子)」,拎出這些並不是批評譯者水平,從語義來說這樣翻譯很合理,只是為翻譯過程中無可避免失去的深意感到惋惜。
「降龍十八掌」被譯為「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圖源:迎仔
要論武俠小說中的核心概念,非「江湖」與「俠義」莫屬。最初的「江湖」,泛指江河湖海,語出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在武俠小說中,多指遠離朝堂和統治階級的民間。古龍先生曾對「江湖」做出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英譯後的武俠小說中,「江湖」的譯法有多種,主要有直譯、音譯和意譯三個版本。Minford在《鹿鼎記》的英譯本中將幾乎所有的「江湖」都直譯為「River and Lake」,僅表達了地理上的「江湖」。
採用音譯法處理「江湖」在翻譯中也較為常見, 如《倚天屠龍記》的英文版裡便譯作 「Jianghu」。這種譯法和前面的「River and Lake「一樣,都想將這一文化概念儘可能傳遞給西方讀者,但丟失了文字下暗含的古老神韻和江湖俠義。
意譯強調保持內容本義、不拘泥於形式和字面意義。在《雪山飛狐》中將「江湖」譯為「outlawry和Martial Brotherhood」,這種譯法就體現了原文內涵和思想, 也保持了「功能上的對等」。但是改變原文形式可能丟失源語言韻味。
俠肝義膽、俠義心腸,「俠義」二字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本質的一部分。在武俠小說中,清朝石玉昆所著《三俠五義》最先使用這一概念,《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借郭靖之口說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對大俠這一稱謂作出解釋。
各類譯作裡,對於「俠義」的翻譯多根據語境進行處理,且根據譯者的價值觀念在語義上做出取捨。如《書劍恩仇錄》中的一處關於「忠義」的描述中,譯者省略了「忠、孝、仁」等中國傳統思想,留下了「英明」(wise,enlightened)等東西方政治體制對明君的共同期待,以激發西方讀者的共鳴。這樣的處理的確考慮到了讀者的現實接受能力,但很難保證中華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原有文化特徵。
三本金庸著作英文版對於「俠義」的翻譯。圖源:羅永洲
武俠文化並非難以輸出,導演李安2000年的作品「臥虎藏龍」成功展示了中國武俠的魅力,該影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但眾多優秀的小說作品在譯者嘔心瀝血的翻譯後仍難以走向世界,不免讓人心生遺憾。
章子怡在「臥虎藏龍」中的出色表現讓她一躍成為國際女星。圖源:網絡
但我們是否可以換個思路。許多民族文學作品,如《指環王》、《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等小說在熱銷中國之前,都經歷了影視作品的風靡。很多人愛上英劇、美劇,是在有一定英語水平的基礎之後。金庸、古龍難以被西方讀者接受,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而是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性讓讀者難以進入作者精心構造的情境,從而同書中人物產生共情。
如果能夠首先用可觀可感的影視作品削弱觀眾理解異域文化的門檻,用曲折離奇、快意恩仇的故事讓觀眾對武俠世界產生好感與好奇心之後,再出版文字作品,這樣一來,讀者會轉被動接受安利為主動閱讀原著,且能省去一大部分營銷宣傳的精力,大大增加出版和外銷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魏穎.武俠小說的翻譯難點及其特有詞彙的英譯[J].海外英語,2013(02):134-135.
[2]吳玉光.歸化還是異化: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策略探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19(02):87-90.
[3]羅永洲.金庸小說英譯研究——兼論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2011,32(03):51-55.
以有意思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歡迎關注公眾號TalesOfEvangeline,
又名「你可真有意思」(不是)。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