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高熲被免職,隋朝政治的分水嶺,從此由盛而衰

2020-12-27 逍遙遊講史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封建王朝,在歷史上像流星一樣璀璨。隋朝初期政治動蕩的根本原因是太子之爭,而太子楊勇失敗的重要原因是開國元勳老宰相高熲被免職,而失去支持。宰相高熲被免職,成為隋朝政治的分水嶺,從此隋朝由盛而衰。那高熲是因為什麼被免職的呢?其最後的結局又是什麼呢?

一、捲入太子之爭

早在開皇五年(585年)三月己未(初八),洛陽有一男子高德上書,請求隋文帝放棄帝位,不當皇帝,而當太上皇,把皇位傳給太子楊勇。高德上書與太子楊勇沒有關係,他本無官職,想以此邀功請賞。隋文帝也並沒有處罰他,而是就此發表了一篇議論:「朕承天命,撫育蒼生,日孜孜,猶恐不逮,豈效近代帝王,傳位於子,自求逸樂者哉!」所謂近代帝王,指的是北齊武成帝高湛和北周宣帝宇文贇,他們年紀輕輕就把皇位傳給兒子,自己當太上皇縱情享樂,以致國家敗亡。隋文帝認為太上皇不足為訓,謝絕了高德的「好意」。

以上只是一個影子,在隋滅陳之後(589年),隋朝的太子之爭正式拉開序幕。高熲是隋朝開國元勳,尚書左僕射,地位崇高,但他從未參與任何派系鬥爭。隋文帝即位之後不久,高熲拜為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高熲的母親去世,高熲要求去職守喪。但僅僅才過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職處理政事。高熲流淚推辭,隋文帝下詔不予準許。在這以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高熲輔佐隋文帝楊堅,為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高熲的母親在世時,曾告誡高熲「富貴已極」,要處處小心謹慎。

高熲

隋文帝受到獨孤皇后的蠱惑,想要廢掉太子楊勇。但是國家大事特別是皇位繼承問題,必然要老宰相表態。有一次,隋煬帝試探地問高熲說:「有神憑告晉王妃,言晉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熲長跪在地,稟告說:「長幼有序,豈可廢乎?」他這是明確表示不同意輕易廢掉皇太子。高熲是開國元勳,在朝中威望極高,他堅持皇位嫡長子繼承制,沒有重大理由,當然反對廢楊勇,而立楊廣。於是,隋文帝默然而止。

不久,隋文帝下令挑選東宮衛士到皇宮值宿衛,高熲上表說:「若陛下把強壯的衛士都選走,恐東宮宿衛太弱。」隋文帝沉下臉來說:「太子安坐東宮,培養仁德,哪裡用得著壯士。」隋文帝懷疑高熲因為兒子娶了楊勇的女兒,所以向著楊勇。高熲的三兒子高表仁是娶了楊勇的女兒為妻,高熲與楊勇也成了親家翁,但這層關係不能決定高熲就維護楊勇的皇太子地位。他的第二個兒子高德弘,也是楊廣親任的王府記室,在楊勇、楊廣之間,高熲每懷至公,兩邊都不討好。但是不管怎麼說,在隋文帝、獨孤皇后夫婦認為,高熲是捲入了太子之爭,更偏向楊勇。

二、得罪獨孤皇后

高熲與獨孤皇后的關係本來一直很好,他原先是獨孤家的常客。但獨孤皇后殺隋文帝寵幸的尉遲氏女,高熲勸解隋文帝時說不要為一婦人輕棄天下,此話被楊素傳到獨孤皇后耳中,引起了皇后的「銜恨」。還有一件事,也增加了獨孤皇后的不滿。

高熲的原配正妻賀拔氏生病時皇后曾親派左右宦官前往慰問,後夫人病故,獨孤氏出於對高熲的關心,曾對隋文帝說:「高僕射老矣,而喪夫人,陛下何能不為之娶!」隋文帝即將皇后的關切轉達於高熲。高熲很感動,流著眼淚陳謝說:「臣今已老,退朝之後,唯齋居讀佛經而已。雖陛下垂哀之深,至於續弦再娶正室,非臣所願。」隋文帝也就不再勉強。但不久高熲的愛妾生子,隋文帝聞訊致以祝賀,然獨孤氏卻大為不悅,隋文帝問是何故,獨孤皇后說:「陛下還能再信任高熲嗎?先前陛下欲為須娶妻納室,熲心存愛妾,面欺陛下。今其詐已見暴露,對這種當面撒謊的人還能信任嗎?」隋文帝聞聽,皇后說的不無道理,從此對高熲開始猜疑疏遠。

之後,高熲領軍攻打突厥,大軍追擊越過白道,謀划進一步深入大漠,派人向朝廷請求增兵。隋文帝左右竟有人誣高熲圖謀造反,但隋文帝未及批答,高熲已打敗突厥班師回朝,謠言不攻自破。

隋文帝楊堅

三、受王世積「謀反」案牽連而被罷相

晚年的隋文帝猜疑心加重,「喜怒無常,過於殺戮」,使「公卿股慄,不敢措言」,「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蘇威自解除右僕射後,不久右任納言,仍為宰相,但在官場上的磨難使他學得圓滑多了,自此以後再也不勸諫皇帝,據理力爭了。閒居多年的宰相虞慶則下場更為悲慘。虞慶則因為不願出徵平定嶺南李賢之亂,又被人誣告要謀反,結果被隋文帝下令問斬。

戰將王世積見隋文帝性忌刻,許多功臣不是被殺就是獲罪,從此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爛醉如泥,從不與朝官談論政事,以此來避禍。後轉任涼州總管時,親信安定皇甫孝諧犯罪,被官府緝捕,投奔王世積,王世積沒敢收納。皇甫孝諧被捕後,出於報復和僥倖求功的心理,上書告王世積謀反,稱王世積請道士相面,稱其為國主,夫人當為皇后。這本是純粹的誣陷之辭,並無任何證據,但隋文帝最怕有人模仿自己篡位,得報後馬上徵王世積入朝,設大獄窮治其事。結果王世積被處斬,皇甫孝諧誣陷有功,拜上大將軍。

在審問王世積的時候,有一些關於宮禁之事,據說出自高熲之口,隋文帝想順藤摸瓜,構成高熲之罪,假裝十分震驚,命有司追查。又有人上奏:「高熲與左衛大將軍元旻、右衛大將軍元胄均與王世積交結來往,接受了王世積贈送的名馬。」隋文帝不由分說,即怒斥元旻、元胄,要追究高熲罪責。上柱國賀弱弼、兵部尚書柳述等一班朝廷重臣都知道高熲清白,於是站出來上奏申明高熲無罪。但隋文帝存心要除高熲,見眾多重臣出來說情,更加憤怒,下令將為高熲申辯的人都交付執法官吏問罪。刑部尚書薛胄依據刑律條文為高熲「明雪」辯解,竟被「械繫」,帶上了刑具。這樣一來,百官就沒有人再敢為高熲求情了。開皇十九年(599年)八月葵卯(初十),高熲被罷免了上柱國、尚書左僕射的官職,以齊國公歸家閒居。

高熲被罷免,沒過多久,倒黴事又來了。齊國公府上的國令就上言告發高熲「陰事」,稱高熲之子高表仁以司馬懿的故事勸高熲忍耐。隋文帝大怒,下令將高熲除名為民,囚禁至內史省,進行審問。

高熲被罷相是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隋朝政治的分水嶺。賢相被斥,君主不聖,很快被小人鑽了空子。高熲被罷相1年後,太子楊勇被廢,晉王楊廣成了新太子。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隋朝政治更加黑暗,很快走上了滅絕的道路。大業三年(607年)七月,有人向隋煬帝進讒言,楊廣下詔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高熲、賀若弼,宇文弼等殺死,高熲享年六十六歲。諸子都遷徙到邊疆。

隋煬帝楊廣

相關焦點

  • 隋朝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滅了陳國,誰是最大的功臣?
    而這前後,隋朝僅僅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那麼,在隋朝滅陳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是誰?隋朝出兵陳國劇照一、時代造就其實大慧覺得,如果探討隋朝為什麼能夠滅掉南陳的話,需要從兩個角度進行探討。第一個角度就是大勢所趨的問題。
  • 隋朝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滅了陳國,如此神速,誰是最大的功臣?
    隋文帝在位的第9年,中國歷史發生的一件大事:隋朝滅掉南方的陳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而這前後,隋朝僅僅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那麼,在隋朝滅陳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是誰?比如說有的歷史愛好者認為:八柱國相當於是8個宰相。不過,在西魏的時候,西魏朝廷設立丞相職務,而八柱國的地位,要比丞相高,因此,如果將八柱國的地位等同宰相的地位,無疑是不大貼切的。而楊堅的祖上,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楊堅家族依靠祖上的地位,經過努力,到了北周后期,楊堅逐漸掌握了北周的大權,並且篡奪了北周的皇位。
  • 乾隆王朝為什麼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然而,事實上,它同時也是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乾隆皇帝的基本簡況。他全名叫愛新覺羅●弘曆,系雍正皇帝的第四子。但是,由於他自小聰慧,所以,自他十二歲起,就被其祖父康熙皇帝養育於自己的宮中。以至於雍正皇帝剛剛登基就將弘曆定位於皇儲,並將他的名字置於「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
  • 記錄盛唐由盛變衰 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當代作家、詩人彭志強在成都圖書館開講公元759年,唐代詩人杜甫攜全家流落成都。在他看來,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杜甫的詩歌深刻反應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成都造就了杜甫詩歌又一高峰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全家流落成都。在浣花溪畔,他搭建草堂,過了一段難得的安逸時光。
  • 唐太宗重用四大賢相,開創貞觀之治,唐玄宗重用兩大奸相,唐朝由盛轉衰
    你是宰相,是朕的肱股之臣,應該替朕分憂解難才是。讓你推薦幾個人才,你這麼久都沒能有所推薦,難道要把朕嗎?整天說什麼沒有人才,沒有人才!哪朝哪代沒有人才呢?只是當權者不善於發現罷了!」 封德彝挨了一頓批評,臊得老臉通紅,可也沒法辯駁,只好灰溜溜地告退了。
  •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貴為宰相,為啥有這么女裡女氣的頭銜?
    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後,在崔仲方的建議下,第一時間改革官制:廢除了北周六官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恢復漢、魏時期的舊制,設置「三師、三公、五省」。楊堅時期,長期擔任倆僕射之職的,是當時最傑出的兩位政治家:高熲、楊素。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是兩名中書令,等級為正三品。中書令的任務相當的威風:「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佐天子而執大政也」。即天子的輔政官。門下省的長官,則是侍中二名。
  • 隋朝被統治者「明令禁止」的百戲,為何到了後期在低谷中「崛起」?
    隋朝是一個光輝的朝代,卻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有著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政治。其中,隋朝百戲是隋朝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在隋朝,百戲是怎樣經歷了由衰而盛的轉變呢;隋朝的統治者在這裡又發揮著怎麼樣的作用呢?
  • 安史之亂:鼎盛的王朝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著怎麼的影響?
    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 漢代軍功爵制度由盛轉衰,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漢朝的政治制度是對東周各國制度尤其是秦制的集大成者。漢朝雖然是秦朝的掘墓人,但是秦朝的軍功爵制度為漢朝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本範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型的、具有時代特色的軍功爵制度。西漢末年「王莽篡漢」這一事件,標誌著這種力量對比完全失衡,而諷刺的是當劉秀起兵光復漢室之時依靠的依舊是豪強地主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東漢六大家族——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從此東漢的政治格局呈現出的是皇室與豪強共治天下的局面,東漢政府已經徹底成為豪強地主利益的代言人。
  • 《大宋之變》:迂叟司馬光,在刀光劍影的變法中,看大宋由盛轉衰
    而司馬光,他心中的政治圖景無關疆土,無關國家富庶,他想的是廣開言路,是政治清明,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能過上安穩的好日子。而在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看來,歷史並非無跡可尋,從1063年宋英宗即位,到1086年宋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這二十四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政論相爭,加速了大宋王朝滅亡的腳步。
  • 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瞻基未讓孫若薇殉葬導致女人亂政的後果嗎?
    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著國破家亡,孫若薇表現出很高的政治情商。正是她的一系列猛操作,在朱祁鈺和主戰派的努力下,穩住了當時動蕩的大局,沒有讓大明急速衰落。 其實,大明之所以由盛轉衰,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因為明朝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後,明朝就少了強有力的支撐。根本原因是土地高度集中,土地集中在少數當權者手中,大多老百姓沒有土地,導致了很多地方百姓起義,這就動搖了明朝的根基。再加上明朝朝堂上朋黨之爭,內耗嚴重。就是這多種原因疊加,最終才導致明朝由盛轉衰。這和孫若薇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 隋煬帝的小舅子,隋朝滅亡後居然沒有沒落,還當上了唐朝的宰相!
    可蕭瑀卻耿直剛正,從不反省妥協,稱為鐵人也不過分。李世民感慨他的性格,竟然寫下千古名句:疾風識勁草,板蕩識勁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這無疑是太宗皇帝作為詩人寫下的最膾炙人口的句子,而他評價的正是大唐宋公蕭瑀。  蕭瑀的皇族血統帶給他莫名的自信,以至於後來半生他遇事冷靜,不願屈服。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歷朝歷代關於宰相的叫法可謂是多種多樣,最早的夏商時期叫做巫使,而到了西周春秋時期是名為公卿。由此我們看見,宰相的權力是十分大的,兵權,監察檢舉權,行政權都有幹涉,到了三國以後的晉朝,沒有了丞相,但是設立了三公,朝廷重要事務由門下三省共同商議,因此三省長官實際上都具有宰相的地位,到了隋朝制定了三省制
  • 七下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課後自測題
    「中國大運河是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位唐朝官員說:「國家取士,遠法前代,進士之科,得人為盛。」材料反映的選官制度正式創立於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時期(   )A.隋文帝  B.隋煬帝C.唐太宗  D.唐玄宗7.「自隋以來,平民社會,窮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
  • 宇文化及的弟弟:娶隋朝公主,做唐朝宰相,堪稱隋唐人生贏家
    隋朝概況年間,因宇文士及和父親的功勞被授予新城縣公。隋朝皇帝楊健在寢室召見宇文士及,談話後非常感謝他,所以自己的孫女南陽公主(隋朝皇帝的長女)結婚了。宇文史和後來擔任過常戰奉瑜。洪尚敬雖然官位不高,但畢竟是隋煬帝的女婿、權信宇文化和弟弟,所以在隋朝時期享受了榮華富貴。南陽公主不僅長得很漂亮,而且很通情達理。
  • 由《長恨歌》看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
    這樣叱吒風雲的一代帝王留給了李唐王朝一個由盛而衰的萬裡江山,也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思索和慨嘆,而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不僅僅是他在政治上的風起雲湧,還有他與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可以說楊貴妃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縮影,而在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奇故事中,兩個人的初會應該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了。 白居易的《長恨歌》開頭寫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聽起來像是灰姑娘的故事,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 唐朝第一位宰相,揭秘裴寂傳奇的一生
    李淵稱帝後,立即任命裴寂為尚書省右僕射,稱宰相。因此,裴寂成為了唐朝第一位宰相。裴寂前半生默默無聞,唐朝建立時突然位極人臣。他的一生大奸似忠,堪稱幸運。裴寂自幼父母雙亡,由哥哥撫養長大,後來機緣巧合,擔任晉陽宮副監晉陽宮副監是個什麼官職呢?這個需要解釋一下。隋文帝時期,楊廣被封為晉王,楊廣因此擴建晉陽宮。
  • 衰衰另類「指南針剔牙」大材小用?迷失方向,從此不用再上學!
    上次講到:衰衰想要通過鑽木取火來做飯,可卻頻頻失敗只好向衝衝求助,衝衝撿來一些樹枝和幹的草等等,給大家上了一課什麼才是超實用的鑽木取火。衰衰另類「指南針剔牙」大材小用?迷失方向,從此不用再上學!衝衝的鑽木取火成功的讓大家吃上了麵條,衰衰的飯量卻讓大家難以置信,不僅連著吃了半鍋,吃完後還要再吃一袋牛肉乾來解饞,牛肉乾卻卡在了衰衰的牙齒中,衰衰見找不到合適的剔牙工具,就用指南針來剔牙,雖說衰衰的做法同伴們卻沒有發現,但沒有了指南針,想必四人以後的路線會十分「隨機」,衰衰的大材小用會為同伴們帶來難以想像的危險,回不去家也就從此不用再上學了!
  • 古代官員制度改革:身為百官之長的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被終結的
    引言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統治中,宰相是對古代君王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稱謂,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宰相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產物,宰相對於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來說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