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過了千年的發展,人類的文明得到了極為長遠的進步,無論世界,或是中國,文明之火依舊熊熊燃燒。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很多的前人智慧。封建時代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走過了秦漢、隋唐;步入了宋元,最終結束於明清。
隋朝是一個光輝的朝代,卻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有著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政治。其中,隋朝百戲是隋朝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在隋朝,百戲是怎樣經歷了由衰而盛的轉變呢;隋朝的統治者在這裡又發揮著怎麼樣的作用呢?
一、隋朝追隨歷史的潮流,開皇之治影響力百戲的發展
(1)自古以來就有的遊戲雜耍,隋文帝對其進行了禁止
在中國古代社會,封建農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因此,糧食種植一起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大多是勤勞工作的。但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的古代社會,糧食總產量還是比較低的。
這使得人們開始改進生產工具,研究新的生產技術,實現新的增長。在這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也不忘開發出了日常的一些娛樂項目,這就是最早的遊戲雜耍。後來在發展的過程之中,這百戲也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隨著隋朝政權逐漸發展起來,隋文帝楊堅為了恢復生產的需要,也伴隨著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現而發生了轉折。他下令禁止了百戲的活動。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原大地上,以百戲為業的人大量減少,百戲也因此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困境。
他們作為不被統治者接納的一部分逐漸在社會上走入沒落。而作為早期的隋朝統治者,他們倡導新的社會生活;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經濟的發展,鼓勵人們從事生產,少聽靡靡之音。這就為後來隋朝初期的開皇之治奠定了物質的基礎。
不僅如此,跟隨著思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一些人對於原本較為粗鄙的百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然而,經過這些人的發展倡導,作為早期人們娛樂衍生物的隋朝百戲地位也只是有了一點點的起色,不再是當初那樣備受歡迎而盛況空前。而隨之而來的隋朝政權走上繁榮,則是改變了隋朝百戲的發展境遇。
(2)開皇之治的繁榮,實現了隋朝百戲的興盛起步
隋朝開皇之治局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井生活的質量迅速發展。伴隨著這一切而來的,是歌舞等娛樂需求的增加。人們對於日常娛樂的要求也變得更加高了。而作為古代人們來說,雜技便成為了精神的愉悅之物。
市井生活的發展,人們的娛樂場所也在增加。日常欣賞散樂雜技、給生活解悶的人不僅有貧民百姓,也有達官貴族、家世顯赫之人。作為貧苦百姓尚且需要這些事物陶冶性情,更何況那些達官貴人呢。因此,在隋代,所謂「百戲」盛行的市井之地便是百姓常去的場所。
不僅如此,這些有百戲演出的地方往往隨便簡單、對於舞臺場地的要求並不高;不少文人雅士,閒暇時間也會和三兩知己好友都來到市井之地欣賞戲樂;
一些小地方的縣令、幕僚等也會來看看表演。社會上觀看戲劇雜耍的閒逸之風逐漸被傳揚開來;而此時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安定更是為這一風氣的盛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個人追求物質享受,百姓農閒時候有時間約上三兩好友去喝個小酒,聊聊當時散樂雜技哪一家、哪一處更為好看便是一種樂趣。這也因此帶來了散樂雜技的普及。那時候可以說是,每個人一段時間內多多少少都看一場散樂雜技表演。
隋代商品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商業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戲劇班子、雜耍班子的出現。這些商人班主很多時候帶著這些表演藝人走街串巷、來到鄉間表演,使得散樂雜技進一步擴展。
通過這些商人的操作,散樂雜技的種類甚至達到了所謂的量產地步,其寓意也為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而發生了改變。有些商人通過介紹散樂雜技,賺取其中的費用。為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他們便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了散樂雜技的受眾。
這一舉措極大的推動了雜技的快速發展,為市井民眾的需要做出改變,這為散樂雜技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隋煬帝時期,享樂需求推動了隋朝百戲的興盛
(1)隋煬帝聲色犬馬,一改隋文帝時期的作風
隋煬帝大興土木,使得國庫日益空虛而縱情享樂,要進一步削弱了國庫的經濟實力,這才引發了後來的叛亂。眾所周知,隋朝政權建立以後,其實還處於不太穩固的狀態,經常需要發動對外戰爭。
可以說早期的大隋政權更多的依靠是在外領兵作戰的將軍將領為政權保駕護航,這樣一來,犒賞作戰有功的軍隊將領,便成為了這些隋朝統治者極為重視的剛需問題。
而與此同時,百戲所起到的犒賞作用,對於收攏軍隊將領的忠誠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使得他們可以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在這一情況之下,隋朝的百戲便不再是一種技藝、文化。更是一種政治手段。但更多的則是隋煬帝對於享樂的需求,推動了隋朝百戲的發展。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看中看到的隋煬帝登基以後,各種荒唐的事情做了很多。而且他終日縱情聲色,沉迷於酒色之中。這就為那些以百戲為生的人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
他們針對皇帝的喜好排演出一些有特色的節目,獲得了皇帝的歡心,這就為他們打響了知名度。也就是說,此後衣食無憂。在封建時代,皇帝的代表作用是非常強大的;也正是有了皇帝的帶領作用。隋朝時,百戲在民間也變得更加受歡迎。
(2)隋朝時,民間百戲對於百戲的歡迎,推動了百戲的繁盛
俗話說:市場有需求,群眾自然有供給。商品經濟下,人們不僅僅希望通過一些政治身份來為自己的商業命運保駕護航,這其中其中也不乏那些亦官亦商的利益集團。他們有著政治上的特權和經濟上的優勢,此時需要的是來自人心對他們的認可;
而百戲被認為是窺探皇帝心意的巧技,便進入了那些豪門大戶的眼中。他們一般都會豢養一些具有特殊才藝的人。對於社會上層來說,百戲有利於自身的長遠發展;而對於那些平民老百姓來說,通過百戲也就是找到了一種賺錢發財方式。
面對這些市井民眾的百戲需求,市場上便開始大量湧現。街頭巷尾、田間鄉下也經常會有一些身懷技藝的來表演賺錢。在《舊唐書》和《隋書》的記載之中,百戲的規模也是空前的,每一年都有數千人在洛陽、京兆等地表演。以此為生。
據一些歷史學家對於隋代文化的研究中,得出了這樣一個數據:在大業二年,開封城內精通於百戲的藝人就有上萬人。洛陽城內街道兩旁,短短的一條街道就有幾處表演之地。從這裡我們也就不難看出隋煬帝時期,百戲文化何其鼎盛。
商品經濟的發展為百戲文化的發展提供土壤,而作為統治者的推動則滋養了這一文化之花的生長。百戲文化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進步。
三、百戲文化的發展,吸取了前人的技術得以興盛
百戲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在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後。隋朝初期,即使是在那樣不受歡迎的時候,依舊有著不願意放棄這一技藝的人。
他們吸取了南北朝時期的百戲文化,再結合了隋朝時的文化特質,逐漸發展出了這時期的專屬百戲。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隋朝百戲由衰而盛的歷史性轉變,這裡離不開的是那些藝人的努力。
隋朝百戲對於前代的繼承,這些我們也可以後世學者對於隋朝百戲的研究也能窺見歷史的身影,我們對於這些散樂雜耍也能從傳世的一些非遺文化中得見一二。這時候,對前人的技藝進行總結、發展是百戲在這一時期得以興盛的重要原因。
結語:
隋朝百戲作為民間藝人的心血結晶,自然有著其獨特的發展方式與發展潛力。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隋朝百戲實現了從衰而盛的轉變,這是時代大形勢下的背景所造就的。不讓輝煌的智慧成果在時代的潮流發展中被埋沒,這是前輩的願望。
宋代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於我們現在而言,發掘古代的優秀文化結晶,為我們現在所用才是首要的。我們探究其中原因,只為更好建設現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首往事,只為更好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隋書》
《舊唐書》
《隋唐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