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動的感覺。
時隔十年,杭州地標龍翔橋公交車站要回歸的消息推送後,後臺留言爆了,滿屏的回憶,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爺青回」:我的青春回來了。
在留言中,也有很多人問到同一個問題就是:當年很好吃的,幾乎每個去過龍翔橋公交車站的人都吃過的臭豆腐去哪裡了。
經過打聽,小時新聞記者已經幫大家打聽到了奶奶的臭豆腐攤的地址了。她搬去了高銀街。
3月17日下午1點多,我們趕到了高銀街。
高銀街107號,「龍翔臭豆腐」的招牌並不顯眼。
即使下雨天,外面也有人在等著買臭豆腐,而且一直沒斷過。
71歲的「臭豆腐」奶奶邵偉珍穿著她最愛的格子罩衫,站在操作臺前給客人打包。
只有6平方米的小店面,擺著貨架和油鍋,有個大姐在炸,她是邵奶奶請的幫工。
門口的價目表上寫著價格:臭豆腐12元,粽子9元,年糕2元,香菜1元。這是風靡一時的「龍翔橋三兄弟」,也是口碑最好的三樣小吃。
來店裡消費,臭豆腐是必點的。
「對,就是原來那個龍翔橋的味道。」一個大伯騎著電動車過來的,掏出百元大鈔,買了兩份臭豆腐。
邵偉珍是地道的杭州人,最早住在南浣紗路9號。她在杭州皮件廠上班,老公在玻璃製品廠,夫妻倆本本分分,安安耽耽生活。
廠裡效益不好,老公出來了,她也辦理了提前內退。
家裡還有孩子要養,老公太老實,怎麼辦?為了養家,邵偉珍拉下臉面,幹起了小商販。
一開始,她就在家門口賣涼茶,後來跟著嫂子一起賣大餅、蔥包燴。
1995年,老房子拆遷,他們搬到了開元路上,生意沒停下來。
在龍翔橋公交車站旁,支個煤球爐,嫂子早上賣拌麵和蔥包燴,邵偉珍做下午場,賣臭豆腐、油墩兒、年糕、粽子。4塊臭豆腐穿成串,賣2元一串。
日復一日,不停地做著生意,陸陸續續接到各種媒體的採訪,邵偉珍漸漸變成了很多人眼裡的「臭豆腐奶奶」。
「那時候只管著做生意,哪裡想著紅不紅的。」她說,不過客人是真的多。
每天11點半出來擺攤,爐子還沒有升起來,隊伍已經排得老長了。「很多人一開始到我這攤位的時候,都一臉嫌棄,『就這』?但是吃完之後,都是帶著另一波人來吃的。」就這樣,新客成了老客,曾經的小學生,如今都是牽著孩子的手來吃臭豆腐。客人中,有大學教授,有公交司機,有來自內蒙的列車員,更多是曾經的那些學生。
一般營業時間都要到晚上9點,每逢西湖邊放煙花,看著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打老K,輪流來買吃的,邵偉珍能營業到凌晨。
從龍翔橋搬到高銀街,也是無奈之舉。
2011年龍翔橋車站拆了,但是臭豆腐的攤位還在。
邵偉珍依然做著生意,熱火朝天,很多人都慕名而來。
一直到2015年,擺攤20年了。城市要發展,小攤得改變,邵偉珍的臭豆腐太火,很多人都建議她租個店面。都60多歲的人了,她想著休息的,實在抵不過客人們的勸說,讓兒子在高銀街找了店面,付了房租後就這麼搬過來了。
舊店新開之前,邵偉珍放了一個長假,去了香港、韓國、日本,去了各地旅遊,把她前半生最想去的地方,遊了個遍。
2017年,龍翔臭豆腐「重出江湖」,兒子也接手了店鋪,上午在這邊,下午1點,邵偉珍來換班,一直到傍晚,晚上再讓兒子過來。
很多老客人都特意找過來,就為了那一口老味道。
「你還別說,真有愛吃的,不管在哪裡,都會跑一趟。」邵偉珍說。其實,她根本不用擔心沒有客人。她的手機裡,微信好友800多人,兒子的手機裡加了三四千的好友,都是老顧客。
「去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大家都不出來了,生意差了些。但是去年國慶,你沒看到呀,排隊都排到人家店門口去了,之後每個周末都是好多人。」
有外地遊客特意打包醬料
曾有武漢粉絲一口氣要過20瓶
「阿姨,你們家的醬能打包走嗎?我們要坐飛機,行李箱託運,應該能封牢吧。」來自江蘇連雲港的徐小姐和老公兩個人,站在店門口,吃掉了一整份「龍翔三兄弟」。他們是來杭州來旅遊的,看到網上推薦,就來吃了,「真的沒有失望,非常推薦。甜醬和辣醬,拌在一起,太絕了。回家烙個餅,刷這個醬,肯定很香。」徐小姐笑著說。
邵偉珍拿出兩個小玻璃瓶,撞上滿滿的濃稠醬汁,再用塑膠袋封口,扎牢,10元一瓶。
店門口的兩罐醬,客人都可以隨意加。
「孩子愛吃。」她也高興,「去年疫情,武漢剛解封,一個客人微信上找我,說太饞這個醬了,甜的和辣的各要了10瓶,我給她寄了過去。」
這個醬呀,可是邵偉珍的「秘密武器」,有什麼料,她都是保密的。兒子幫她開了淘寶店,專門賣醬,已經有1000粉絲了。
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她就開始熬醬,要花2個多小時。熬完醬,邵偉珍還會去菜場買新鮮的香菜,「這個你不曉得了吧,香菜墊在臭豆腐下面,毛好吃嘞!」
已經71歲的邵偉珍,身體還不錯。「不想在家裡待著,還不如到店裡來幹活。」她的手機裡,支付寶到帳的聲音,不時傳來,「我們現在也用上支付寶了,不怎麼見著錢了。」
這位71歲的杭州阿姨靠賣臭豆腐,養活了全家,還有存款,她給兒子買了房和車:「掙不了大錢,但是比在外面打工強一點。這麼辛苦,也是為了一家人。」
精選過的臭豆腐,切得方方正正,放入油鍋中,炸個3、4分鐘就能出鍋,金黃酥脆,不焦不爛,配上特製的甜辣醬,特別滿足。
陳姑娘打著傘,站在路邊,吃下了一份臭豆腐和一根炸年糕。「我每個星期都要來吃一次。就是很好吃,比較符合杭州人的口味。」她推薦炸年糕和粽子,年糕外面酥酥脆脆,咬下去軟軟的,粽子是大肉粽,炸過之後很香。
邵偉珍站在油鍋前,倒騰著鍋裡的豆腐和年糕。「這年糕呀,時間要長一點,炸完一遍,撈上來,從中間切一段,防止它在油鍋中爆開,不好看,然後再復炸一遍。粽子也是要提前切開,這樣油炸更入味。」這麼多年下來,如何把食物炸得好吃,她有一番經驗。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值班編輯:董簫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