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他為什麼不逃跑?

2021-02-07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導讀】

    

  電影《繡春刀》中由葉項明飾演的崇禎皇帝

【堅城護主】

1644年3月19日(農曆)凌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景山)自盡,陪伴他赴死的只有一名太監王承恩。

而李自成的大順軍3月17日才開始攻城,在這不到48小時內,發生了什麼?使得大明帝都拱手相讓?有著精銳三大營、有著關寧鐵騎的大明帝國在不到48小時內覆滅?是什麼讓大明皇帝選擇了上吊?

作為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在死前48小時中,都做了些什麼?他為什麼不逃?

我們先來縱向比較下中國幾位都城被圍的皇帝。北宋徽欽二帝在汴京被攻破後當了俘虜,是有前次勤王軍成功擊退金軍的經驗,沒有考慮到會滅國;明景泰帝在于謙幫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建文帝國破身死(失蹤),也是指望各地勤王軍到來,未曾想過敵軍能成功。

橫向比較,史達林、希特勒在兵臨國都時也是不逃的。不逃首先是考慮能堅守待援,其次是顧慮被俘虜。元首非常擔心被俘後受辱,希特勒聽說墨索裡尼被處死後的慘狀後,狠下了心自殺,而且叮囑銷毀屍體就是這個理。

首都被攻擊時逃跑的也有,慈禧與光緒還有蔣介石,沒別的,就是敵人太強大。

如前所述,崇禎沒有逃跑,很有可能就是沒把流寇放在眼裡,他也不曾想過,不到兩天京城竟然失守。

【晚明士風】

但是,這最後48小時內崇禎帝就沒想過點別的?

事實上,崇禎也是想戰略轉移的。變民軍抵達北京之前,他就和大臣商量,當今之事且當如何?匪夷所思的是,從宰相到部長,沒有一個人正面回答他。繞來繞去都是「皇上聖明,一切由您決斷」。崇禎也給逼急了:「不管我說啥,你倒是給個建議啊!」大臣們鐵了心封嘴,長達一個時辰就是不張口。

皇帝不恥下問,卻得到鐵嘴把門?答案就在崇禎身上。此前有過兵部尚書陳新甲奉崇禎密旨與後金和談,不小心走漏消息,輿論大譁;崇禎惱羞成怒,推卸責任,梟首陳新甲示眾。

面對本輪大亂,朱由檢不想獨自擔負拋棄社稷宗廟罪名。但,誰會上當?誰能摸清這位17歲就滅了權奸魏忠賢的英主啊!一個對答不合,可能就掉了腦袋。

滿朝文武乃至皇上都不敢與後金公開議和,我們看到宋金恥辱的記憶印刻在東林黨人心間,秦檜的叛與嶽飛的忠,使得晚明士人、時風認定談判即投降。即使,後金與金國大大不同,明帝國與後金談判只能是暫時休戰,完全不是宋時稱臣納貢。但,社會輿論就是不許,「愛國賊」們也是挺拼的。

高蹈於晚明的士風,我們可以在方孝孺身上看到基因。為了他一個人的名節,他在朱棣「不寫即滅九族」的試探威脅中,賭氣「滅我十族又何妨」,真的把873人陷進去了;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元帥率20餘萬德軍投降,損失的是名節,保留的是20萬將士生命。

名節很重要,所以帝國旌表了很多節烈婦;所以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只能坐在城中等待援軍。

【想到了誰】

3月19日凌晨,面對著北京外城的火光及內城城門的失守,崇禎去冠冕以發覆面,懸掛於煤山歪脖子樹下,一隻腳光著。皇帝留下遺書:「然皆諸臣之誤朕也…百姓不可殺,百官不可留。」崇禎在位期間殺過兩位首輔,換過三十一位正部長及五十位大學士(包括流放、處死、下令自盡),殺督師總督11人,殺巡撫11人;留給李自成的遺囑仍然是殺光百官。

一個有意思的心理問題,崇禎帝死前想到了誰?

我想,崇禎皇帝也許會想起三個人:袁崇煥,朱由校,魏忠賢,皇帝的命運或許從他們仨中間能夠找到答案。

廣東猛人袁崇煥在崇禎剛即位,平臺召見時就打了包票,「五年建部(建州女真)可平」。崇禎大喜過望,但袁崇煥出來後,同僚一問大驚失色,「你牛逼吹太大了」。袁有點忐忑,但強作鎮定:「他剛上臺,我是寬慰下他,給他一個定心丸。」同僚搖頭:「今上英明,可不是能糊弄的人。」果然,三年之後,星夜馳援勤王的袁督師被寸磔於京城,肉被劊子手一塊塊賣給北京老百姓,當場生吃,血流齒頰。

以我看,崇禎絕非中了反間計,他是逮捕袁8個月之後才予處決,宣判罪名是「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

所謂叛國只在第一句謀叛淺淺帶過,而落筆在於結奸蠹國,如何結奸,不知道,下面就是追擅自斬殺毛文龍的舊帳,私自與敵人交易物資。擅殺毛文龍,崇禎當時並未追究,且表揚了袁,但是埋下了懷疑的伏筆:袁崇煥的權力是不能斬殺和他同一級別的大軍區司令員的,而且殺了毛文龍之後,耿精忠、尚可喜就叛逃到了後金。然後注意,亮點出來了:導引後金兵入寇,不去攻擊卻在觀望,你的部隊一直要求入城,是神馬意思?致使我受驚非淺,狗不如的東西,不判你重罪誰都不能答應!

通篇仍然沒有一字坐實袁的反叛,遠非清代乾隆公布秘檔,是因為反間計奏效。只有一句懷疑,你他娘的堅持要入城想幹嘛?袁當然可以回應:我入城自然是幫你守衛國門。所謂「導引入寇」所謂不去攻擊,只是皇帝對軍事的無知,袁的部隊實力再強,野戰也不是後金兵的對手,袁的第一愛將趙率教千裡馳援,三屯營守軍不給入城,趙陷陣在遵化戰死;袁部屢挫後金兵,靠的是紅夷大炮靠的是堅城,所以袁部一定要入北京城。

一份基本上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判決書,就把袁督師給殺了,還是千刀萬剮。

300多年後,翻開歷史塵封檔案,我看到了運作這篇判決書的兩個人,一個叫作溫體仁,浙江吳興人,毛文龍的同鄉,立志要為毛報仇,時任內閣總理(首輔);一個叫作梁廷棟,國防部長(兵部尚書),與袁是同學(同年),但袁做過他的上司,得罪過他。原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而小皇帝恨的關鍵在於袁的平臺對策「五年可平」,剛過兩年,後金就兵臨北京城下,小皇帝驚慌失措,對袁立即失去信任,這是可想而知。19歲的皇帝還是個急躁沒有耐性的小夥子,哪裡懂得軍事,看著袁督師(等待援軍)暫時不出擊,急了眼:「你什麼意思?是何居心」這樣的話都出來了。

處死督師時,北京人皆曰可殺,一錢銀子一片肉。可見輿論之厲害,可見正義並非站在大多數。

19歲,崇禎的多疑性格已經定格。8個月,足夠他明白袁不可能是叛徒,但袁非死不可。袁太不讓他放心了,放出來怎麼辦?

以此性格,臨死時,崇禎也一定不會認為他殺錯了袁崇煥。

崇禎臨死前想到的第二個人,應該是他的哥哥朱由校,天啟皇帝。也正因為哥哥沒有子嗣,朱由檢才意外地從信王登上皇帝寶座。上位伊始,17歲的少年就以雷霆萬鈞之力,就將權傾一時的九千歲魏忠賢發配守陵,並賜自盡,屍體寸磔。

那是酷斃了!天縱英才!登基時自然不把那個天才的木匠哥哥放在眼裡。死前,崇禎遺詔是無面目再面對列祖列宗,自然是愧對傳位的哥哥。

但,弔詭的是,在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突然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17歲剛即位就親手滅了魏忠賢閹黨的崇禎,從此自視英主;34歲自縊前夕密令收葬魏氏,可真是意味深長。沒有幾天好活的崇禎聽了貼身太監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朱由校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265年的崇禎年號】

為什麼崇禎死前要惦記魏忠賢?顯然,不是為了平反,他思考是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方向問題。

吳思說過「崇禎死彎」,指崇禎一朝為了鎮壓變民軍,到處搜刮軍餉,結果仗打得越多,變民越多,這是帝國滅亡根源。我不這麼看。

朱家恰恰倒在了太祖皇帝設立的政治體制上。

讓你傻眼的是,朱元璋立國之初就搞過三權分立!帝國分設都指揮使司(地方軍事),承宣布政使司(省級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監察),差點就變成「三權分立是中國創造的」。可為何後來全不是那麼回事?本質上:家天下的體系產生不了現代共和制的監督體系。

朱家的體系,是「層級幹掉制」。比如,巡撫這個官職,原是明代各部副部長或御史掛職巡撫巡察各地,類似中央巡視組組長,到後來掛職巡視的卻變成了常設的省一級長官。巡撫與布政使相互制衡,廠衛們又能夠任性地逮捕任何一位封疆大吏。

朱元璋設計的最大特點(缺陷),最頂層必須有個終結者。但,不是誰都能做朱元璋的,他的後代反而不斷造就「九千歲」的神話,劉瑾嚴嵩魏忠賢在在都是;其二,作為國家行政體制總設計師,朱元璋只考慮了單向度:即奴才一定會感激涕零地接受皇帝的信任,沒想過奴才會不識抬舉。

大明亡國便亡在這條單向車道上。1644年3月18日,帝國運行的最後一天,朱由檢親自擊鼓,召集百官上朝,沒有一個人來,多疑、嗜殺、任性的老闆,最後被員工拋棄了。

1644年3月19日凌晨,崇禎自盡,再次回到了276年前朱元璋立國的原點。信任與不識抬舉,這套私人情感用詞,始終與明代國事相伴,並被崇禎作為帝國最後的陳詞:「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亡國之君讓人目瞪口呆,對泛東北亞近現代史影響最長的正是崇禎皇帝。所有皇帝年號使用最長的是「崇禎」,崇禎死後,他的年號依然在朝鮮李朝沿用,中朝前後一共使用了265年!當年的朝鮮,即便歸入滿清的藩屬也不認夷狄為正統,李朝心懷中華,在本國一直用崇禎年號;就連孫中山先生鬧革命時,輿論也一直盛傳他是崇禎皇帝轉世。

非常巧合,幾乎與崇禎一朝吻合,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遭遇與崇禎極似,他對蘇格蘭用兵濫徵稅收、實行宗教迫害,1642—1646年爆發內戰,查理一世最後被國會軍處死,奧列弗•克倫威爾成立共和國,奠定了英國乃至西方世界的議會民主制及君主立憲制的基石。

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約監督,這套現代政治的術語,在甲申三百七十年之後,仍然不在我們的語境中,遵紀守法仍然是道德的代名詞。(來源:騰訊《大家》,作者:李天軍)

-

【參考書目】

《明史》、《明季北略》、《明實錄》。

註:崇禎私自出逃被拒城門下,無奈回宮自盡一說,判與崇禎性格不合,故不取。

——————————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南遷?大明滅亡前夕的鬧劇
    可惜的是,這只能停留在遐想上,不過有一點倒是史有憑據,即崇禎皇帝是有機會南遷的,哪麼他為什麼放棄了這個選擇呢?崇禎十七年的元旦,這是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年,這就是在這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僭越稱王,建國大順,國號永昌,並且在坐上了寶座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衝著北京城就殺來了。
  • 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崇禎帝,只因殺此人,斷送大明王朝
    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崇禎帝,只因殺此人,斷送大明王朝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一邊是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不斷的對大明王朝的騷擾,內部更是亂的不得了,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大大小小的農民部隊不斷的攻擊著明朝政府,別看最後是「闖王」李自成最後成為了明朝的終結者,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將近有四五十個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在十七歲崇禎帝面前不堪一擊?
    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勢力強大,為什麼還是被崇禎帝輕鬆幹掉?
  • 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他從哥哥手裡接過皇位後,明朝好比大廈將傾,敗局已定。這樣的爛攤子就是神仙也回天乏術,但是崇禎還是接盤了。農民起義不斷,北方女真族虎視眈眈,天災人禍並存,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崇禎十七年,3月19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帝騎馬出朝陽門,但是被成國公朱純正攔下,逃離未果,故而轉向安定門,可惜守軍自顧不暇,大門緊鎖。
  • 他是不是崇禎?
    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1、貪腐橫行,結黨營私。他懲治魏忠賢時怒斥說:忠賢等不止窺攘名器、紊亂刑章,將我祖宗蓄積貯庫、傳國奇珍異寶、金銀等朋比侵盜幾空;本當寸磔,念梓宮(先帝棺材)在殯,姑置鳳陽。(客、魏)二犯家產,籍沒入官。其時,魏忠賢正準備尋找朱由檢錯處為藉口廢立皇帝,另起爐灶。朱由檢小心、謹慎應對,方躲過一劫。
  • 你是個好人,但是你也是個壞人:崇禎帝朱由檢
    可是,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他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不近女色,最後還是斷送了大好的江山,死前斬殺了自己的皇后,貴妃,女兒,最後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這個皇帝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檢想不明白的事情很多,我們後人也會想不明白,這個崇禎帝,確實沒有什麼毛病,其他朝代皇宮裡發生的那些外戚專權的事兒,他在位期間,沒有發生過;他有三宮六院,卻不近女色,和周皇后恩恩愛愛,相敬如賓,田貴妃也不橫生事端,老實本分,安分守己。他只和周皇后,田貴妃生有子嗣,其他妃嬪很少受到寵愛。朱由檢十六歲八月份登基,十一月便剷除了專權的宦官魏忠賢,可謂是大刀闊斧,年少有為。
  • 逼死崇禎帝的?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究竟多少人誤會了崇禎?
    剛一上臺,他便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果斷處死奸宦「九千歲」魏忠賢,粉碎魏忠賢的勢力。之後崇禎帝勤於政務,每天都準時上朝聽政,無一日缺席。由於長期辛勞工作,年僅三十的崇禎帝,正值壯年卻已頭髮斑白,形容枯槁。一時之間,大明朝堂風氣一新,所有人似乎都看到了大明中興的局面。然而,崇禎帝苦苦支撐了十七個年頭,最終卻落得個身死殉國,國破家亡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 崇禎測字,寫2個字嚇壞高僧,崇禎給錢,他:我不收死人錢
    導語:崇禎朱由檢乃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帝王,在我們的印象中除了崇禎剷除魏忠賢一派造成了短暫的繁榮假象外,緊接著的便是崇禎煤山自縊。事實上,崇禎帝一生勤政節儉,在父祖輩肆意揮霍民窮財盡的背景下,為了挽救留下來的爛攤子,可以稱得上宵衣旰食,雖說比不得朱元璋的勤奮卻也不是懶惰之輩。然而國事衰微的跡象已經顯露,而文官系統又在魏忠賢一派剷除後肆意冒頭,因此崇禎對此憂心忡忡,以至於達到了剛愎自用、獨斷多疑的地步。
  • 崇禎帝到底被誰坑死了?
    後邊的話還長,總之蔣德璟頂嘴,皇上震怒,蔣德璟又為自己申辯,諸位大臣替他講情。最後戶部尚書主動站了出來,把責任都攬到自己頭上,皇上的火氣才消了一點。這位蔣閣老是福建人,回家後便給皇上寫了一份奏疏,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思想。奏疏的大意是:現在地方官以各種名義徵稅,追討拷打,鬧得百姓困苦,遇到叛賊反而歡迎,甚至叛賊沒有到就先去歡迎了。結果,兵沒有練出來,民已經喪失了,最後餉還是徵不上來。
  • 秦二世、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隨便讓你當,你當誰?
    崇禎機會多的是。首先是不殺魏公公,利用魏公公的能力清理東林黨以及其它沒實幹能力的黨派,然後實行新經濟改革,提高財政收入。以後逐步實行思想開放運動。秦二世、崇禎帝都是實權皇帝,翻盤機率最大;宋欽宗、光緒帝雖然上邊有個祖宗,但是也都曾經擁有過實權,有翻盤的機會;漢獻帝從登基那天就沒有過實權,就算他把權臣搞定,國家也是軍閥割據分裂狀態,根本沒什麼翻盤的可能,先天條件比另外幾個差太多了。
  • 崇禎十年,從四海昇平到滔天巨浪
    崇禎朱由檢從他哥哥天啟皇帝手裡接過來的大明王朝絕對是個爛攤子,朝廷內是閹黨橫行,朝廷外是清軍在東北禍國殃民,更悲催的是從他繼位以後年年都有蝗災、旱災,偶爾還有地震發生,可以說重振真不是上天眷顧的皇帝。崇禎的皇帝生涯雖然坎坷無比,但等到她繼位的第十個年頭,也許老天都不願看到如此親徵節儉的皇帝的死的太慘,上天又給了他一次絕佳翻盤的機會。這是老闖王高義祥被殺,新闖王李自成被打殘到只剩十八人逃到了河南,張獻忠選擇了投想,而清軍這時也在忙著在東北建國。國內經過這幾年的戰爭也湧現出去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左良玉等一大批將領,這時的大明絕對是一幅中興之景。
  • 《紅樓夢》的真正作者是崇禎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太子最後出,不及至成國府,而匿民間。永王、定王並至嘉定府。十九日闖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闖令行君臣禮,不從,遂長揖。闖曰:『若父何在?孤必無殺意,何不出一見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縊宮中,無他往也』。。。。四月九日,復入朝,闖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殺我』!
  •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為何在自縊前殺光自己的妻女?
    崇禎執政時期他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不可謂不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但奈何在他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試圖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還是城破自縊的結局。帝令後自裁。1643年3月18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跑到煤山上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崇禎在自縊前讓自己的妻女全部自殺,不想死的就被他用劍刺死。崇禎不是無能,也不是昏庸,而是性格使然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
  • 崇禎將他凌遲,乾隆卻為他平反,袁崇煥的死冤嗎?
    崇禎即位後,皇太極多次給崇禎帝、祖大壽、毛文龍等人送信請求和談,但都沒有得到回覆,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對和談非常忌諱。崇禎二年,皇太極得知袁崇煥復出,便派人致書請求和談。袁崇煥接到來信卻積極響應。兩人書信往返不斷,多次和談,直到十月皇太極發動己巳之役,入關圍攻北京。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崇禎崩逝後,他的三個兒子命運如何
    導語: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剷除了擾亂朝綱多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雖勤於政事,卻國內常年天災,國家負重,民不聊生,兼之農民起義四起,使國家內憂外患。1644年,李自成揮軍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終結。崇禎三子的逃往之路崇禎十七年,大順軍在李自成的領導下包圍了京城,明軍最後的精力油盡燈枯。危急時刻,崇禎皇帝召集皇室成員,皇后妃嬪皆被賜死,為防逃散後年僅17的長公主長平公主被辱,怒喝一聲:「何生帝家?」
  • 朱姓自殺殉國的亡國皇帝,卻不是明朝崇禎帝,他是誰?
    他姓朱,是亡國皇帝。敵軍兵臨城下,他沒有投降,而是自殺殉國。相信大多數人會說出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名字。沒錯,這幾個條件,朱由檢都符合,但除了朱由檢之外,還有一個人也符合這個條件,他叫朱友貞,史稱後梁末帝。朱友貞的哥哥朱友珪殺掉父親——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稱帝後就被朱友貞幹掉。朱溫轟轟烈烈一輩子,殺人無數,名聲不太好。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都知道,王朝的頹敗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正如崇禎十七年三月前的大明,官紳貴胄皆爭相拉幫結派,妄圖在亡國之際發一筆國難財。可以說,1644年的三月是明王朝最艱難的時日,國家價值觀的崩塌在此時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