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處理孩子尿床,否則後果很嚴重!

2021-02-23 天台卡米熊水育早教中心

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記憶深刻的事情!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經歷過這樣一幕!

睡到半夜,仿佛掉進水裡!衣服溼的,被子也是溼的,崩潰之心熊熊燃起:「我的天,孩子尿床了!」

對於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的父母而言內心崩潰指數爆棚!

可是請注意!千萬別在孩子面前咆哮!諸如「尿床了,你羞不羞」、「你多大了?還尿床?」這類話,也不能因為孩子尿床就懲罰他,更不能把孩子尿床這事當成笑話一樣跟周圍的人講。

因為孩子尿床這事有點「古怪」,大人越是表現出不滿,孩子尿床的情況就會越嚴重!

有一個實驗證明,要是孩子晚上睡覺尿床,爸爸媽媽就懲罰他的話,這會讓孩子更加抑鬱,並且孩子一整天的生活都會不開心,而那些尿了床的孩子在起來以後沒有受到懲罰的話,情況就會好一些。

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尿床比例達到了 15 %。男孩和女孩進行對比的話,男孩子在晚上尿床的可能性是女孩的3倍,同時30%的爸爸媽媽會由於孩子尿床而懲罰孩子。

在3歲之前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尿床。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大約20%5歲孩子,10%7歲孩子和5%10歲孩子依然會尿床;而著名醫療機構梅奧診所認為:7周歲之前,尿床都屬於正常。甚至有超過3%的12周歲的孩子依然偶爾會「畫」個地圖……

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對 65 名尿床孩子(年齡分布是 7 歲到 13 )還有 40 名無尿床症的孩子一起做了個對比。然後研究人員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兩組——尿床受到懲罰的一組和尿床未受到懲罰的一組。實驗的結論是這樣的,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在以後尿床的可能性會降低一些。比起無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後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要是受到媽媽的懲罰的話心理狀況就會更加不好。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想要減少孩子尿床,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是最重要的,沒準你啥都不說,該洗的洗,該換的換,孩子慢慢就不再尿床了。

孩子尿床,多半和以下這些原因分不開:

1、膀胱發育還沒成熟,儲尿的能力不如成人。

2、晚上睡覺前喝了過多的水,或者吃了含水量比較多的食物。

3、生活環境的影響,如搬了新家,或換了照顧者。

4、孩子生病,或壓力太大(比如開學)。

5、孩子心理上認為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失去關注。

6、有尿床家族史,爸爸、媽媽,或家裡其他人小時候也有同樣的情況。

孩子的尿床一般都是在深度睡眠,膀胱給予了「我要上廁所的」信號而大腦沒法及時協調身體的需求而出現的。在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算是在睡覺的時候很想上廁所,也會好好地控制了。

1、寶寶小時候不要把尿

從小就把尿的寶寶,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尿床。因此建議寶寶小的時候,不要給他把尿。

2、耐心等待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膀胱的功能也會越來越成熟,尿床的現象會隨之減少。這需要孩子、父母都耐心等待。

3、調整生活方式

晚上睡覺前,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或進食太多含水量比較豐富的食物。

4、適當的時機進行如廁訓練

研究發現,許多在18個月以前便開始接受訓練的寶寶,直到4周歲後才學會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2周歲開始訓練的,到3周歲時幾乎都能自己上衛生間了。

如廁訓練先從白天開始,晚上可以繼續讓孩子穿著紙尿褲。如果連續幾天發現紙尿褲裡的尿液很少甚至沒有,那麼晚上也可以嘗試不給孩子穿紙尿褲了。

5、安撫孩子

告訴孩子,尿床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為此感到羞愧。如果孩子希望你幫ta保守這個秘密,那麼我們就要說到做到,不給孩子心理壓力。

6.提高寶寶膀胱儲尿能力

白天可以讓寶寶多喝水,當孩子想尿尿的時候,媽媽可以適當的延遲一下孩子去廁所的時間,這樣一來,寶寶的膀胱儲尿量增加,儲尿時間增長,可以改善尿床的習慣。

前面提到,孩子失落、生病或者感到自己不受父母關注時,也可能會引起尿床。建議爸媽們,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體會到你們的愛,焦慮減少之後,孩子尿床的現象也會隨之減少。

●睡前1小時最好不要喝水、吃水果;

●有睡前喝奶習慣的孩子,也應儘量改變,提早點兒喝奶.

●睡覺前,督促孩子小便,不要憋尿睡覺;

●晚餐儘量吃得清淡,以免孩子口渴起夜喝水;

●睡前不要和孩子玩的太興奮,以免孩子夜間控制不住;

●如果趕上哪一天孩子出去玩累了,或者吃了較多的水果、喝了過量的水,父母可以給孩子穿上紙尿褲,這樣就會減少尿床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及統計手冊 ( DSM-Ⅳ)的診斷標準,兒童5歲以後每周夜間不自主排尿2次及以上,並持續3個月,即可診斷為遺尿症

如果孩子符合這個特質,且尿床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和心理上的壓力,最好帶孩子去檢查一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遺尿症的對象是指年齡大於等於5歲的寶寶,表現為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間不自主排尿,且持續3個月以上。根據數據顯示,該項病症的患病率在5歲兒童中為5%~10%,在10歲兒童中為3%~5%,在15歲以上的年齡段中約為1%。

一般來說,在寶寶2歲之前,由於生理機能的發育還不完善,大腦對排尿系統的控制能力及肌肉的收縮能力並不成熟,使得寶寶很難控制自己的排洩行為而出現排洩障礙,因而在2歲之前,寶寶尿床確屬正常。

 

不過在寶寶2~3歲這個年齡段時,爸爸媽媽們就要引導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控制,教孩子清楚的認知自己的生理感受。直到5歲左右,這時寶寶的大腦皮層已經發育到了一定程度,對自己一些行為已有了清晰的辨認和控制意識,尿床行為應有所減少,但也允許出現偶爾的尿床現象。

但如果出現寶寶連續3個月以上每周出現至少2次遺尿的情況,媽媽們就該引起注意了,這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寶寶控制改正。而到了孩子上小學的年齡段,一般就不會再出現尿床的情況了。所以依照每個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家長們可以對照自己的寶寶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觀察訓練。

尿床這件事,可大可小。畢竟每個孩子幾乎都經歷過,但若是沒有得到適時的改善其後果也很嚴重。不只是生理上容易患上遺尿症,更會讓寶寶心理上產生陰影,讓孩子產生自卑、焦躁、孤僻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影響寶寶一生的性格成長。所以寶爸寶媽們,寶寶尿床這事可不簡單呢.正確對待寶寶尿床非常重要喔!

相關焦點

  • 孩子尿床的嚴重程度,其實取決於你的態度
    即使是過來人,有過同樣的經歷,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尿床這件事仍舊不能淡定。尤其是對於已經學會自主排便的大寶寶,很多家長都免不了一頓吼或者擔心:孩子都那麼大了還尿床,會不會是生病了?還是發育有問題?尿床,也叫遺尿,是孩子在睡眠中無意識的尿尿行為。大部分是正常現象,只要正確理解、引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 尿床也會毀孩子一生?醫生:尿床危害,僅次於父母離婚
    隱隱細聽,原來因為孩子尿床的事情。大半夜的,除了同情小朋友之外,芽芽媽突然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小時候,真的是被各種謠言嚇大的。比如說:西瓜吃完不吐籽,臉上會長雀斑;白天玩火,晚上會尿床……現在當然知道了,玩火不會尿床,但是尿床不是長大了就好了。 五歲以後孩子還總尿床,爸爸媽媽需要注意了。
  • 9歲男孩還在尿床?專家:5歲以上孩子頻繁「畫地圖」,是病,得治!
    媽媽說,因為尿床的問題,小樂經常半夜睡不好,造成白天精神萎靡、脾氣急躁,學習成績也是「一言難盡」。 據介紹,一般情況下,孩子在3~4歲開始控制排尿,如果5~6歲以後還經常性尿床,每周兩次以上並持續達6個月,醫學上就稱為「遺尿症」。這是一種常見病,在我國,男孩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
  • 孩子可以活潑好動,但一定不可以成為「熊」孩子,否則後果很嚴重
    今天同小區的一個寶媽跟我說她被困電梯了她是全職媽媽在家帶著兩個孩子,本來以為到小區門口取個快遞不用多長時間,,沒想到竟然被困在電梯20分鐘,她帶著大兒子一起去的,小的在家裡睡覺。聽到她說心裡真是為她捏了一把汗。
  • 教育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否則只會適得其反01引言叛逆心理長期在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叛逆心理也會非常的嚴重,因為遭受了挨打、責罵,孩子會產生報復心理,可能不會報復父母,但內心的叛逆心理是必須會發洩出來的,可能會因為父母的強勢讓孩子不敢反抗,但會造成孩子恃強凌弱的後果
  • 娃6歲還尿床?寶媽的錯誤做法會讓孩子自卑,好媽媽們會這麼做!
    文|福林媽咪昨天林林又尿床了,這讓林林的媽媽又苦惱又生氣!本來林林在四歲之後,就沒再尿過床。可不知道怎麼回事,上了小學之後,突然又開始尿床。開始的時候,林林的媽媽沒有在意,就把被子、褥子,該曬的曬,該洗的洗。可沒幾天林林又尿床,林林的媽媽就帶著林林去了醫院,結果醫院說這孩子沒事。沒事還經常經常尿床?
  • 寒冷的冬天,7歲孩子讓媽媽頭疼的是每周2次以上的頻率在尿床
    原來李媽媽的孩子7歲了,之前也尿床,自己並沒在意,因為小孩子們都會尿床,等到長到一點自然也就不尿床了。可李媽媽的孩子吧,並沒有好轉,以前只是偶爾尿床,近期好長一段時間是越來越頻繁了,經常一周2-3次尿溼床,真是越冷次數越多。有人告訴她說,天氣太冷,孩子懶不願意起床。
  • 千萬不要得罪攝影師,否則後果真的很嚴重,郭敬明徹底沒救了
    要說明星最怕誰,一個是化妝師,另一個就是攝影師了,要想以光鮮亮麗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內就一定不要得罪這兩位,否則就只能自己回家抱著照片痛苦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得罪攝影師的後果是什麼,郭敬明看到這張恐怕要哭暈在廁所了吧,小四是徹底沒救了。
  • 孩子偷錢,如何正確教育?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孩子偷錢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孩子長期尿床不及時幹預耽危害孩子一生
    遺尿症俗稱尿床,通常指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間常尿溼自己的床鋪白天有時也有尿溼褲子的現象。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尿床小事一樁,並不重視,其實遺尿症的巨大的危害超出想像,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6、發育狀況較差、走路晚、說話晚、身高體重差,嚴重危及生長發育,若錯過治療時機,將遺恨終身,還將累及後代。孩子長期尿床,家長應該怎麼辦?
  • 千萬不要隨便對Siri說:108,否則後果很嚴重!
    現在網上總是會有各種調戲Siri的惡作劇,但有一種千萬別玩,那就是不要隨意對Siri說108,否則後果很嚴重!108會讓Siri認為你需要緊急求助,但你真的需要嗎?這看似無害的惡作劇背後,會影響到多少真正需要緊急救助的人!不要隨意相信和參與網上對於Siri的惡作劇。尤其是對Siri說108這個號碼。
  • 有些人,成年後還在尿床......
    「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尿床」(遺傳):臨床發現,若父母一方曾患遺尿,孩子尿床的可能性為44%。因此家長要注意孩子尿床了這些地方可能出了問題!尿床的副作用比你想像的更嚴重生理上:長期尿床會使孩子易患尿路感染、外陰炎,抵抗力下降,對腎臟、膀胱的發育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多數尿床的孩子瘦弱、矮小、且有多動趨向。
  • 不懂正確剪指甲方式,後果可能很嚴重
    「文/孕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以前五指不沾陽春水,自己生活還得別人照顧。自從有了孩子,別說沾陽春水了,孩子的吃喝,拉尿,洗屁股樣樣不在話下。寶媽隨意給寶寶剪指甲,害娃上醫院,注意事項記牢別再傷到寶寶了閨蜜小莉在醫院兒保科上班,上次一起吃飯聽她說起這樣一件事情,一位95後的年輕媽媽,寶寶的手指甲和腳趾甲都嚴重受傷,已經長到肉裡面啦,才帶著孩子來醫院做檢查!
  • 小時候被暴力對待,長大後如何正確處理心理問題?超職教育心理說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們往往不會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問題,但「暴力」對待,常常會引發自己和孩子的痛苦。家長常用的5種暴力模式1.體罰:這是家長對於特定的不良行為的一種反應,是事先與孩子商量好的規則,當孩子做了某不良行為,他是能夠預料到體罰的到來的。肢體虐待:虐待是孩子不能預料的,往往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他被父母打了。之前家長沒有與孩子達成過規則,孩子不知道他做了什麼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處理不當後果嚴重
    孩子將經歷從模糊到清晰的認知發展過程。況且,「讓出」和「分享」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是孩子不懂得分享,而是大人沒有建立起該有的界限感,侵犯了孩子的物權意識。物權感的建立,對孩子相當重要,它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家長必須有明顯的界限感,合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非使用家長權威,暴力迫使孩子讓出「使用權」或「物權」。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提醒:這才是應對秋冬季兒童尿床的正確打開
    「這麼大的孩子,卻三天兩頭的尿床,一說他就哭,真拿他沒辦法。」一提起孩子尿床的事情,陳女士就滿臉無奈。陳女士的兒子已經八歲了,過去家人對於兒子尿床一事,從不當一回事,覺得孩子大了也就好了,但沒想到過了一大段時間,孩子的尿床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次數增加。帶兒子來到我院檢查,結果診斷出「遺尿症」的症狀。
  • 10歲小女孩突然尿床,孩子驚慌又內疚,媽媽教科書式做法引人深思
    經常有家長為孩子尿床的事感到焦慮,而且通常知道孩子尿褲子後,都會用訓斥的語言,來給孩子施加壓力。但這種行為並不是孩子故意的,他們也控制不住自己。而對於5歲的孩子來說,多數都會有尿床的習慣,到了6歲尿床頻率會更高。
  • 孩子穿錯「紙尿褲」,長大後可能會頻繁「尿床」,新手爸媽需警惕
    不過,雖然給寶寶穿紙尿褲很方便,但在使用方法上,很多新手爸媽還是掌握不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了尿床現象。小琳的兒子今年已經6歲了,早就到了戒紙尿褲的年紀,但因為家庭條件不錯,小琳老公就沒當回事,想著孩子穿紙尿褲能浪費幾個錢,所以就比較寵孩子。
  • 「否則後果很嚴重……」
    ACCI的移民和人口政策更新指出:「當前的疫情危機已經終止了澳大利亞的移民項目」而這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和財政後果」該文件已在會談開始前提交給政府,還呼籲允許因新冠疫情而離境的臨時技術移民重返工作崗位。但是,如果失業突然激增,導致本地工人開始爭奪從前由移民完成的工作,那麼新冠疫情可能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澳大利亞的籤證制度。
  • 家長為圖一時方便,不及時幫孩子戒紙尿褲,後果不堪設想
    養育過孩子的人,大都知道當孩子2到3歲左右,有了父母的引導,孩子就可以學會開口上廁所。而很多時候,家長為了方便避免孩子尿床,都會在孩子夜間睡覺的時候給孩子穿上紙尿褲,甚至是白天也如此。對於停用紙尿褲,有的爸爸媽媽為一時方便影響了孩子的健康,也有些爸爸媽媽走得太急,執行強制,就是因為沒有正確抓住到寶寶發出的信號。戒斷紙尿褲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過程,家長需要在合適的年齡,把握好成長節點,就可以紙尿褲的來去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