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記憶深刻的事情!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經歷過這樣一幕!
睡到半夜,仿佛掉進水裡!衣服溼的,被子也是溼的,崩潰之心熊熊燃起:「我的天,孩子尿床了!」
對於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的父母而言內心崩潰指數爆棚!
可是請注意!千萬別在孩子面前咆哮!諸如「尿床了,你羞不羞」、「你多大了?還尿床?」這類話,也不能因為孩子尿床就懲罰他,更不能把孩子尿床這事當成笑話一樣跟周圍的人講。
因為孩子尿床這事有點「古怪」,大人越是表現出不滿,孩子尿床的情況就會越嚴重!
有一個實驗證明,要是孩子晚上睡覺尿床,爸爸媽媽就懲罰他的話,這會讓孩子更加抑鬱,並且孩子一整天的生活都會不開心,而那些尿了床的孩子在起來以後沒有受到懲罰的話,情況就會好一些。
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尿床比例達到了 15 %。男孩和女孩進行對比的話,男孩子在晚上尿床的可能性是女孩的3倍,同時30%的爸爸媽媽會由於孩子尿床而懲罰孩子。
在3歲之前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尿床。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大約20%的5歲孩子,10%的7歲孩子和5%的10歲孩子依然會尿床;而著名醫療機構梅奧診所認為:7周歲之前,尿床都屬於正常。甚至有超過3%的12周歲的孩子依然偶爾會「畫」個地圖……
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對 65 名尿床孩子(年齡分布是 7 歲到 13 )還有 40 名無尿床症的孩子一起做了個對比。然後研究人員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兩組——尿床受到懲罰的一組和尿床未受到懲罰的一組。實驗的結論是這樣的,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在以後尿床的可能性會降低一些。比起無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後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要是受到媽媽的懲罰的話心理狀況就會更加不好。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想要減少孩子尿床,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是最重要的,沒準你啥都不說,該洗的洗,該換的換,孩子慢慢就不再尿床了。
孩子尿床,多半和以下這些原因分不開:
1、膀胱發育還沒成熟,儲尿的能力不如成人。
2、晚上睡覺前喝了過多的水,或者吃了含水量比較多的食物。
3、生活環境的影響,如搬了新家,或換了照顧者。
4、孩子生病,或壓力太大(比如開學)。
5、孩子心理上認為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失去關注。
6、有尿床家族史,爸爸、媽媽,或家裡其他人小時候也有同樣的情況。
孩子的尿床一般都是在深度睡眠,膀胱給予了「我要上廁所的」信號而大腦沒法及時協調身體的需求而出現的。在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算是在睡覺的時候很想上廁所,也會好好地控制了。
1、寶寶小時候不要把尿
從小就把尿的寶寶,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尿床。因此建議寶寶小的時候,不要給他把尿。
2、耐心等待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膀胱的功能也會越來越成熟,尿床的現象會隨之減少。這需要孩子、父母都耐心等待。
3、調整生活方式
晚上睡覺前,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或進食太多含水量比較豐富的食物。
4、適當的時機進行如廁訓練
研究發現,許多在18個月以前便開始接受訓練的寶寶,直到4周歲後才學會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2周歲開始訓練的,到3周歲時幾乎都能自己上衛生間了。
如廁訓練先從白天開始,晚上可以繼續讓孩子穿著紙尿褲。如果連續幾天發現紙尿褲裡的尿液很少甚至沒有,那麼晚上也可以嘗試不給孩子穿紙尿褲了。
5、安撫孩子
告訴孩子,尿床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為此感到羞愧。如果孩子希望你幫ta保守這個秘密,那麼我們就要說到做到,不給孩子心理壓力。
6.提高寶寶膀胱儲尿能力
白天可以讓寶寶多喝水,當孩子想尿尿的時候,媽媽可以適當的延遲一下孩子去廁所的時間,這樣一來,寶寶的膀胱儲尿量增加,儲尿時間增長,可以改善尿床的習慣。
前面提到,孩子失落、生病或者感到自己不受父母關注時,也可能會引起尿床。建議爸媽們,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體會到你們的愛,焦慮減少之後,孩子尿床的現象也會隨之減少。
●睡前1小時最好不要喝水、吃水果;
●有睡前喝奶習慣的孩子,也應儘量改變,提早點兒喝奶.
●睡覺前,督促孩子小便,不要憋尿睡覺;
●晚餐儘量吃得清淡,以免孩子口渴起夜喝水;
●睡前不要和孩子玩的太興奮,以免孩子夜間控制不住;
●如果趕上哪一天孩子出去玩累了,或者吃了較多的水果、喝了過量的水,父母可以給孩子穿上紙尿褲,這樣就會減少尿床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及統計手冊 ( DSM-Ⅳ)的診斷標準,兒童5歲以後每周夜間不自主排尿2次及以上,並持續3個月,即可診斷為遺尿症。
如果孩子符合這個特質,且尿床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和心理上的壓力,最好帶孩子去檢查一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遺尿症的對象是指年齡大於等於5歲的寶寶,表現為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間不自主排尿,且持續3個月以上。根據數據顯示,該項病症的患病率在5歲兒童中為5%~10%,在10歲兒童中為3%~5%,在15歲以上的年齡段中約為1%。
一般來說,在寶寶2歲之前,由於生理機能的發育還不完善,大腦對排尿系統的控制能力及肌肉的收縮能力並不成熟,使得寶寶很難控制自己的排洩行為而出現排洩障礙,因而在2歲之前,寶寶尿床確屬正常。
不過在寶寶2~3歲這個年齡段時,爸爸媽媽們就要引導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控制,教孩子清楚的認知自己的生理感受。直到5歲左右,這時寶寶的大腦皮層已經發育到了一定程度,對自己一些行為已有了清晰的辨認和控制意識,尿床行為應有所減少,但也允許出現偶爾的尿床現象。
但如果出現寶寶連續3個月以上每周出現至少2次遺尿的情況,媽媽們就該引起注意了,這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寶寶控制改正。而到了孩子上小學的年齡段,一般就不會再出現尿床的情況了。所以依照每個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家長們可以對照自己的寶寶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觀察訓練。
尿床這件事,可大可小。畢竟每個孩子幾乎都經歷過,但若是沒有得到適時的改善其後果也很嚴重。不只是生理上容易患上遺尿症,更會讓寶寶心理上產生陰影,讓孩子產生自卑、焦躁、孤僻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影響寶寶一生的性格成長。所以寶爸寶媽們,寶寶尿床這事可不簡單呢.正確對待寶寶尿床非常重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