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怡親王允祥是怎樣的一個人?真的是俠王嗎?

2021-01-12 小島知風

胤祥的俠王稱號主要是拜二月河先生在小說《雍正皇帝》和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宣傳所賜,歷史上的胤祥稱不上是俠王,歷史上的胤祥就像他哥哥雍正賜給他的諡號「賢」字到很貼切,說他是一個賢王倒是比較符合,下面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真實的胤祥。

胤祥的一生非常傳奇,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後磨練出了賢王性格

二月河先生好像非常喜歡胤祥這個人物,他在小說《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中對胤祥的生母的出身都做了美化,在這兩部小說中胤祥的生母都成了喀爾喀蒙古的公主,他的外公則是喀爾喀蒙古的大汗。

但實際在歷史上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十分低微,敏妃家族世代為鑲黃旗包衣奴才,按照當時的社會身份來說胤祥生母家族還屬於奴籍。而且敏妃在入宮時是宮女,並不是妃嬪身份,敏妃是以宮女的身份在某次服務康熙的時候被寵幸,結果這一次就懷了胤祥,而敏妃也被康熙納為庶妃。

因此胤祥的生母敏妃與老八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出身差不多,良妃出身乃辛者庫賤籍,與敏妃家族的奴籍出身基本差不多,所以說胤祥與胤禩一樣都是生母家族出身低微,也同樣造就了他與胤禩一般渴望證明自己,渴望出人頭地,這也就是年輕時代的胤祥。

康熙早期最為勤奮努力且才能卓越的兩個兒子一個是胤禩,另一個就是胤祥,他們倆都是因為生母家族出身低微,所以想憑自身努力獲得康熙喜愛。

因此胤祥與胤禩一般,自幼就是勤奮好學,努力向父親康熙證明自己,所以胤祥在長大後越來越受康熙喜愛,而同樣也與胤禩相似,胤祥也是做到了母憑子貴。

由於康熙對胤禩的喜愛,所以胤禩的生母良妃被康熙冊封為良妃,同樣也是出於對胤祥的喜愛,康熙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追諡她為敏妃。

從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歲的胤祥第一次陪父親康熙外出巡幸,一直到後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時期,10年間康熙每次外出必定帶上胤祥,可見康熙對胤祥的喜愛。

這時期也是胤祥年輕時代最為高光的時期,康熙之所以如此喜愛胤祥也確實是因為胤祥本身文武雙全。

雖然歷史上的胤祥沒有帶兵上陣打仗,但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胤祥曾經陪同康熙狩獵,林中突然衝出一頭猛虎,胤祥神色不動護在父親康熙身前,隨後持刀直接衝上去手刃猛虎得到了康熙的誇獎和讚賞,在騎射武力這方面胤祥還是比較不錯。

除了勇武,胤祥還寫得一手好字,他的書法造詣也非常深厚,曾經康熙讓雍正和胤祥一同向群臣展現書法作品,胤祥的書法得到了群臣一致稱讚,雖然這其中有阿諛奉承之嫌疑,但是康熙能讓他二人在群臣面前展示書法,則說明了二人的書法水平非常不錯,尤其是胤祥的書法。

胤祥還能寫詩,在皇子時期經常與雍正互贈詩詞,既增進了兄弟二人的感情,也得以讓胤祥的一部分詩作流傳於世。

可以說年輕時代的胤祥比較愛出風頭,展示自身的才華,讓康熙十分喜愛,按照胤祥這樣發展下去,在康熙第二次冊封諸子時,胤祥至少也能混個貝子或者貝勒的爵位,但是胤祥卻終康熙一朝始終沒有封爵只是一個光頭阿哥。

這就是因為胤祥在一廢太子時期被牽扯其中,以至於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寵愛,但具體胤祥是在一廢太子時扮演了什麼角色,史書中對此記載非常含糊。

根據胤禩之子弘旺編撰的《皇清通志綱要》中記載,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與大阿哥胤禔和廢太子胤礽一同被圈禁起來,只不過胤祥被圈禁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被康熙放了出來,但是自此胤祥失去了父親康熙的喜愛。

但是關於胤祥為何會捲入一廢太子中任何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估計應該屬於是當時的皇室秘聞。不過按照康熙當時對保護太子胤礽的人都是十分欣慰,比如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在一廢太子之後都被晉封為親王,那麼如果當時胤祥真的是在一廢太子中出於保護太子胤礽而觸怒康熙,他不至於後來失去康熙的喜愛,那麼既然不是保護包庇胤礽而觸怒康熙,那胤祥很有可能是想自己爭奪儲位參與了陷害胤礽的事情,因此事後被康熙所憎惡。

當然沒有任何歷史資料能證明胤祥在一廢太子時曾經參與陷害胤礽,所以這也只是猜測而已。但不管如何,總之胤祥是在一廢太子之後徹底失去了康熙的喜愛,也因此終康熙一朝胤祥都沒有封爵,在政治上也沒有得到重用。

康熙不止不再喜愛胤祥,還越發的厭惡胤祥,他在給老三胤祉等兒子回覆信件時曾經提到過胤祥是不忠不孝之人,眾兄弟應該對他嚴加管束,而且還要對他嚴加防範。從康熙給兒子們回復的這些話來看,康熙當時對胤祥已經是憎惡至極。

除了康熙對胤祥的厭惡使得胤祥逐漸淡出政壇,還有就是胤祥的身體罹患重病也導致他在康熙晚年淡出政壇。

胤祥的生母敏妃和兩個同母妹妹都屬於英年早逝,三十多歲年紀就去世了,所以胤祥很可能遺傳了母親敏妃的虛弱身體,他的身體非常不好,在20多歲的年紀就罹患了當時的怪病類似於現代骨結核病的鶴膝風病。

這個病使得胤祥也沒有辦法在活躍於政壇之上,康熙晚年大部分時間胤祥都是在尋醫問藥治病之中。

康熙作為老爹還是非常不錯的,即使他當時非常厭惡胤祥,但是聽說胤祥得病之後他還是派太醫對胤祥關愛有加,不過胤祥為人性格極其硬氣,每當康熙派御醫來探望胤祥的病情時,鶴膝風病犯病時疼痛鑽心,胤祥即使當時再疼也是忍著一言不發,從不在太醫面前呻吟哀嘆,他根本不想藉此獲取父親康熙的垂憐。

從這可以看出胤祥的性格隱忍堅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磨練出了胤祥日後的謙恭謹慎的性格。胤祥年輕時擅長展現自身才華,鋒芒畢露,也因此獲得了康熙的喜愛,在眾兄弟中脫穎而出,但後來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喜愛,一下從高處跌落低谷,胤祥可謂嘗遍了世間冷暖。

因此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後的胤祥開始逐漸褪去鋒芒,知道收斂,明白了在帝王家族應該學會謙恭謹慎,低調內斂,明哲保身的道理。

所以當胤祥到了雍正朝才能如此獲得好猜忌的雍正十分信任和喜愛,胤祥在康熙朝的大起大落為他在雍正朝大展拳腳奠定了基礎。

胤祥最終成為一代賢王,成了雍正治國得力助手,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於暢春園,當天在大學士馬齊和九門提督隆科多手持康熙遺詔的擁立下雍正繼位登基。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十四日,剛剛繼位僅一天的雍正就下了第一道聖旨,冊封在康熙時期一直沒有封爵的胤祥為怡親王,一般皇子或者皇弟晉封都是從貝子或貝勒開始封起,再高也都是從郡王起,而雍正對胤祥則不一樣,直接就晉封親王,可見雍正對胤祥有多麼喜愛。

這主要在於胤祥與雍正自幼的關係以及兄弟兩人的處事風格,胤祥在13歲時生母敏妃去世,雍正之後就將半大的胤祥交由哥哥雍正撫養,在這期間奠定了兩人之間深厚的兄弟感情。

雍正繼位之後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眾兄弟中最鼎力支持雍正繼位的人,他擁護雍正執行新政,是雍正兄弟之中最為鐵桿的支持者,這都使得雍正對胤祥無比喜愛和信任。

再者就是兩人在處事風格上極為相近,雍正是歷史上非常務實的皇帝,他的處事風格也是很務實,而胤祥則比哥哥雍正更為務實。

胤祥明明有著很高超的書法造詣和文學造詣,但是他流傳於世的作品非常罕見,這就是因為胤祥不想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這些上面,早年求醫治病,身體稍好一些就遇到了雍正對他的知遇之恩,委以重任,胤祥決不辜負雍正,在處理政務上基本是不顧身體虛弱沒日沒夜的操勞,一直到臨死前胤祥還一直關心著為北運河兩岸百姓修築的河堤有沒有建好,所以胤祥根本沒空去進行文學或藝術創作,這也說明了他極為務實的處事風格。

雍正對胤祥封賞也極為厚重,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曾經一次性賞賜給胤祥23萬兩白銀,但是被胤祥一再拒絕,最終胤祥只接受了雍正13萬兩白銀的賞賜。雍正對胤祥類似的賞金賞銀不在少數,而胤祥往往都是婉拒,實在不行才收下,不過胤祥為人生活非常簡樸,因此他拿到的雍正賞賜金銀除了滿足自己的花銷之外,他也不置辦產業,而是把其餘的全都捐贈出來作軍費用以研發武器。

雍正時期西北前線戰事不斷,胤祥為了改良清軍裝備,自掏腰包研發鐵炮,後來鐵炮研發成功後胤祥更是將雍正所賞賜的金錢全部拿出來用以購買和鑄造鐵炮。

因此來說歷史上的胤祥是極為淡薄名利,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不在乎名垂青史,他更在乎的是能替國家辦多少實事。

也正是因為胤祥這種極為務實的風格以及自幼與雍正兄弟感情深厚的原因才深得雍正的喜愛和信任。

胤祥對雍正的死心塌地追隨換來的就是清朝歷史上第一王爺的待遇,雍正賦予了胤祥極大的權力,胤祥在雍正朝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兼管戶部、造辦處、會考府、圓明園八旗禁軍、參議軍機處決策,胤祥基本等於掌握了當時大清的財、政、軍以及人事大權,可以說胤祥的權力在雍正時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幾乎等同於副皇帝。

而且胤祥的旌旗儀仗和俸祿都是遠高於清朝歷代親王,清朝除了開國之初的攝政王多爾袞比胤祥的權力地位更高之外,清朝歷代親王都沒有胤祥這麼大的權力以及這麼高級別的待遇。

甚至雍正都想在死後與胤祥同穴而葬,胤祥曾經奉雍正之命為其選擇福地修建皇陵,而胤祥後來在現今清西陵河北易縣泰寧山幫雍正找到了一塊福地,雍正非常滿意胤祥為他選擇的這塊墓地,於是雍正想著既然是福地,那不如咱們兄弟百年之後同葬此處吧。

胤祥在經歷了康熙時期的大起大落早就看透了帝王家族,所以他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繼位之後殺伐果斷,身為帝王的雍正已經沒有了兄弟之情,即便雍正如此喜愛和寵信胤祥,他依然非常冷靜,不恃寵而驕,不居功自傲,他始終保持著君臣上下之分的界限,所以胤祥一聽雍正這麼說,趕緊惶恐的跪下婉拒了雍正如此高規格的賞賜。

雍正看胤祥不允又提出在福地旁邊單劃出一塊地作為胤祥子孫後代的家族墓地,胤祥依舊是惶恐謝絕了,最終胤祥懇請雍正在60裡外的淶水縣賞給自己一塊墓地,雍正拗不過胤祥只得準了。

後來胤祥手舞足蹈的感謝雍正,更是迫不及待的派侍衛去淶水縣圈定的墓地處拿來一撮土,胤祥當即將土全部吃了下去,以表示感謝雍正的賞賜之恩,這段事跡後世稱為「怡王吞土」,是典型的皇家明哲保身的典範。

因此來說胤祥在早年的大起大落的際遇鍛鍊出了他日後的謙恭謹慎性格,使得他能和喜好猜忌、以對待兄弟殘酷著稱的雍正相處的很好。

雍正對胤祥可謂是有著知遇之恩,而胤祥也是全身心的去回報雍正的知遇之恩。胤祥在雍正朝身兼數職,工作非常繁重辛苦,但胤祥總是親力親為從不假手於人。胤祥在康熙時期就已經罹患鶴膝風這種頑疾,雖然幾經醫治得以遏制,可是胤祥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虛弱,所以胤祥在雍正朝時期身體狀況並不好。

雍正四年(1726年)胤祥生了一場比較重的病,四個月間斷斷續續不能痊癒,雍正帝擔憂之下甚至出內帑於宮中設譙為胤祥的病祈禱,但胤祥本身卻絲毫沒有閒著,四月份上旬忙著州府重新劃分、官兵管理以及雲南鹽務事宜,四月中旬和五月份就親自去勘探河道,上水利繪圖,六月份研究將附近省份糧食調福建以濟民,清查當地虧空,七月份又出京,規劃新開河道,安排河工。

胤祥在辦理公務時和他平時謙恭謹慎完全不同,胤祥是大包大攬,他是本著不推卸責任和竭心盡力的態度去完成雍正交代的差事,即便胤祥後來臨終時還在操勞著國事。

在雍正七年(1729年),此時的胤祥已經罹患重病,身體日益衰弱,但他為了修築好河堤,還是不顧病體殘軀,堅持和部屬一起翻山越嶺勘探地形,同時胤祥還愛民如子,他怕煩擾百姓「常至昏夜始進一餐」。這種身心俱疲的工作狀態加重了他的病勢。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已經病的下不來床了,而北運河青龍灣修築減水壩要開始修築了,胤祥本想命人抬著他去現場勘查,但是身體實在不允許了,不得已胤祥將此事交給部屬去完成,可胤祥還是為此感嘆不已,他對部屬感嘆「本圖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於吾掌之上,豈期一病沉廢,已矣何言。」

胤祥在臨終時已經病的神志不清,但偶爾清醒時還念念不忘的是修築堤壩的事情,一再叮囑部屬要仔細勘探,否則水患會對運河兩岸百姓造成嚴重的災害。

胤祥最終沒有等來堤壩修築完成,沒有看到運河兩岸百姓不受水患侵擾的喜悅,當年五月初四胤祥因積勞成疾去世,享年44歲。

胤祥就好像諸葛亮對劉備父子那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態度去報答他的皇帝四哥雍正對他的知遇之恩和國士無雙的待遇,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性命報君。所以最終胤祥為了報答雍正的知遇之恩還是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胤祥死後雍正悲痛萬分,雍正特許胤祥死後不用像其他兄弟那樣改名為允字,而恢復其本名胤祥,就這樣胤祥成為清代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大臣。雍正追思胤祥的功勞,決定打破滿清以軍功立鐵帽子王的規矩,破格給予了胤祥家族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的待遇,胤祥也由此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

胤祥生前年輕時就與老三胤祉關係不太好,胤祉曾經輕視過胤祥的生母敏妃,並且在敏妃去世時胤祉理髮,不尊重敏妃。所以胤祥自幼就與胤祉關係不好,但胤祥後來經歷了康熙朝的大起大落,把事情都看得淡了看得開了,他和胤祉的關係稍微有所緩和。

但胤祥去世後,胤祉也不悲傷,還在胤祥的葬禮上遲到了,於是引起了雍正的震怒,雍正決心在胤祥死後替他出口氣收拾一下胤祉,因此雍正以胤祉不念兄弟親情為罪名將胤祉褫奪爵位圈禁於景山永安亭,胤祉被圈禁兩年後抑鬱而亡。

從胤祥生前死後的待遇來看,可以說雍正對胤祥真的是恩寵和信任有加,但胤祥始終保持著謙恭謹慎,這也使得雍正越發信任和依賴於他,可以說胤祥和雍正是非常絕佳的組合,就如雍正曾經感慨的說過:「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雍正與胤祥的兄弟搭檔為後來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雍正的功績至少要有一半的功績是屬於胤祥的,可以說清朝的巔峰「乾隆盛世」是雍正與胤祥兄弟二人共同努力打下的基礎。

寫在最後

所以歷史上的胤祥可並不是俠王,他在康熙朝經歷大起大落磨練出來的謙恭謹慎就註定了他不能成為無所顧忌的俠王,但胤祥絕對算是歷史上的一代賢王,他輔佐雍正為日後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怡親王允祥與交輝園
    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俾奸不得肆其志。」雍正四年七月,胤禛御題「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額賜予允祥。康熙年間,諸皇子鬥爭異常激烈,但允祥與胤禛之間交往不斷,關係很好。允祥常到四兄的賜園圓明園宴飲歌詠,並曾多次寫詩相贈。允祥《圓明園燕集呈雍親王四首》寫道:綠水名園倚絳霄,歡聯華萼應嘉招。
  • 雍正的十三弟,曾經幫助他,寵臣怡親王允祥為什麼要在死前吞土?
    在雍正在剛繼位皇帝的時候,他兄弟八爺黨等人因為一直都在糾結他繼承皇位由康熙所頒發的詔書真實性,而且雍正也在這件事情上沒進行多的解釋。所以八爺黨的人們一直在政治上阻攔雍正。而到最後他們被雍正用一些手段給打壓下去了,有的殺掉,有的進行流放。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
    這句話就是完整概括是雍正登基中發生激烈的兄弟之間的鬥爭,而這個老十三怡親王堅定地選擇了與雍正站在了一條戰線。 在政務處理方面,因為怡親王允祥擅長內政能力,對於此前康熙年間財政系統的亂象叢生導致的國庫空虛,老十三允祥經過一系列改革著手整頓,逐漸改變了財政頹勢。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大優勢
    在河道總督的批示中表示說:「知道你同怡親王沒有往來,今令你同他接交,因這是朕的主意,不用害怕,保於爾有益無損也。」為了河道總督完全信服自己不是玩政治權術測試他,總結他對怡親王允祥的信任程度:「王公廉忠誠,為當代諸王大臣中第一人,爾其知之。」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 「宇宙全人」允祥
    最是無情帝王家,生性多疑的雍正上位後卻對怡親王允祥委以重任,甚至稱允祥為「宇宙全人」。今天就一起來認識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宇宙全人」允祥。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宇宙全人」允祥和碩怡親王寶「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 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竟是北京河道治理的專家
    這與雍正帝的弟弟怡親王允祥有關,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諭旨命怡親王允祥統管京東水利與直隸北各河道的治理事務,其中就包括通州城東的運河(俗稱「通流河」)和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潞河。北運河通漕始於金代,歷經元、明、清三代,河通京城,為漕運樞紐河道。因水土流失嚴重,北運河時常淤積,成為歷朝治理要務。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怡親王允祥劇照剛才我們說到「九子奪嫡」,在其激烈的儲位爭奪中,四阿哥胤禎脫穎而出。參與這場奪嫡之爭的其他幾位皇子的結局都很悽涼。怡親王允祥劇照雍正帝胤禎即位後,為為避皇帝名諱,其他的兄弟改「胤」字為「允」字,故稱其為允祥。
  • 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深受雍正信任,到清末他的後代怎樣了?
    正因為胤祥的能力和感情都切合雍正所需,所以在胤祥死的時候,雍正非但打破皇室中要規避名諱的傳統,特地將胤祥的名字從後來的允祥改回胤祥,加封和碩怡親王。 而這兩大殊榮中,含金量最大的莫過於怡親王這個爵位,因為這個爵位和一般的貝勒、貝子以及輔國將軍等不同,他是最高等級的鐵帽子王級別,屬於世襲罔替的類型。換句話說,自胤祥這一代開始,他的子女至少有一人可以繼承怡親王這個爵位。
  • 允祥的園寢規格有多高?比肩皇帝超過皇后,堪稱大清第一親王墳
    按照清代的喪葬禮制,親王無論多尊貴,死後都不能葬入皇陵,從現有的記載來看,無論是清東陵還是清西陵,都沒有發現有親王入葬的案例。而且按照規定,親王園寢的規格只能在皇帝、皇后之下。但雍正時期的怡親王允祥,卻是個特例。
  • 真實的怡親王,不背宮鬥戲的鍋
    根據劇情需要,總有些真實的歷史人面需要背鍋,如怡親王。延禧攻略裡,魏瓔珞一路升級打怪,左鬥娘娘,右鬥貴妃,下鬥宮女,上鬥怡親王,本來一個活不過的三集的小小繡女,搞得整個紫禁城雞飛狗跳,看得你我好不快活。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真實的怡親王是個什麼樣子,以及他家的老底兒。延禧攻略裡的怡親王,實際是第二代怡親弘曉。
  • 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雍正王朝》中胤祥是俠王,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上他也是俠王嗎?
    胤祥的俠王稱號主要是拜二月河先生在小說《雍正皇帝》和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宣傳所賜,歷史上的胤祥稱不上是俠王,歷史上的胤祥就像他哥哥雍正賜給他的諡號「賢」字到很貼切,說他是一個賢王倒是比較符合,下面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真實的胤祥。
  • 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跟所有的兄弟相比雍正對老十三是最好的,雍正幾乎把所有能給的榮譽都給了老十三,比如他曾對眾朝臣說:允祥真是公忠體國的賢王,這樣的人史冊上難尋!可見他對十三爺有多好!自古無此公忠體國的賢王,朕待允祥也不同於尋常親王。舉朝輟朝三日以示哀悼。朕為他素服一月,大臣們不必換素,但要停筵樂一個月。怡賢親王的「允」字,原是避朕的諱改的,現在朕為素服兄弟平禮,自然仍應恢復為「胤祥」。
  • 雍正皇帝為何要將怡親王胤祥的女兒收為養女
    封建皇權社會中,「君臣知遇」的案例很多,皇室兄弟之間感情和睦的也不少,可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這樣的兄弟關係,還真不多見!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洗禮,雍正皇帝剛一上臺便開始瘋狂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再加上其原本就「陰騭雄猜、沉默寡言」的脾氣性格,以致世人多認定雍正皇帝就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冷血動物。
  • 聽說,怡親王和月秀才是熹妃宮廷官配?
    「我就說嘛,怡親王怎麼可能會看得上一個丫鬟?納蘭家的小姐美若天仙,天下沒有別的男子能拒絕的了她呢。」「王爺估計就是玩玩而已,她自己還真的當真了不成?一個丫鬟是配不上咱大清的王爺的」月秀一臉憂鬱的去找熹貴妃,熹貴妃看到她的樣子,不忍心的告訴她,皇上給怡親王賜婚了,是納蘭家的大小姐,一個月後準備大婚。月秀訕訕的笑到:「王爺成親大家普天同慶,我應該祝福他的,這是一樁好婚事。」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