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洞鄉團結村是我的家鄉,同時,我曾經在貓洞中學任教並擔任過14年中學校長。在團結村,我認識的人不超過30%,但是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可能超過90%。 2017年7月,組織選派我到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於是,我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初到團結村,包括我的家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作為一名教師,為什麼我不好好教書,到村裡來幹什麼?就是改行也要改到鄉裡去,為什麼來村裡當支書?我只是笑一笑說是來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沒有作過多解釋,只管做自己該做的工作。
楊仕政入戶走訪
通過進村入戶,我了解到,團結村轄區面積13.33平方公裡,有15個自然村寨17個村民組,少數民族(苗族、仡佬族)佔60%以上。地形以山區為主,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土地土層淺薄,境內沒有水源點,季節性缺水嚴重,唯一擁有的一條河流對團結村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用處。 團結村交通相對閉塞,東西向的通組路有三條,南北向沒有通組路。 農業生產方面,基本上沒有機耕道、生產便道、小水窖等設施,個體生豬養殖場有兩個。
楊仕政帶領村民調研
經果林主要是通過退耕還林方式種植的黑桃、板慄和冰脆李等,但都不成片、不成林。 思想上,群眾對黨和國家政策不了解,支持和配合村支兩委工作的激情不高。 看到這些問題,我意識到團結村脫貧工作任務艱巨,需要強基礎、抓產業、促就業、增收入,才能促脫貧。 發展思路確定以後,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實。我們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脫貧攻堅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就要把村支兩委全體人員、駐村工作組和脫貧攻堅作戰隊員的思想和認識統一起來。 同時,把群眾對脫貧攻堅政策的知曉與脫貧攻堅項目落實結合起來。於是,在團結村的每個角落,幾乎都看到過我身背大喇叭為群眾宣傳政策的身影,我成為了群眾口中的「楊大喇叭」。
楊仕政與村民探討農業經驗
近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團結村實施「組組通」建設6條,共計10.101公裡,機耕道建設5條,共計9.575公裡,安裝太陽能路燈223盞,庭院硬化265戶,面積7846平方米,串戶路硬化803戶,完成48401平方米,安全飲水工程已經實現組組全覆蓋,電信、移動、聯通信號全覆蓋,網絡光纖實現貧困戶戶戶通。2019年底,團結村建檔立卡戶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村出列。 脫貧攻堅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我只是在工作中走在最前面和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人而已。 【人物小傳】 楊仕政,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