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口中的「楊大喇叭」丨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第...

2020-12-28 天眼新聞

貓洞鄉團結村是我的家鄉,同時,我曾經在貓洞中學任教並擔任過14年中學校長。在團結村,我認識的人不超過30%,但是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可能超過90%。  2017年7月,組織選派我到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於是,我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初到團結村,包括我的家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作為一名教師,為什麼我不好好教書,到村裡來幹什麼?就是改行也要改到鄉裡去,為什麼來村裡當支書?我只是笑一笑說是來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沒有作過多解釋,只管做自己該做的工作。

楊仕政入戶走訪

通過進村入戶,我了解到,團結村轄區面積13.33平方公裡,有15個自然村寨17個村民組,少數民族(苗族、仡佬族)佔60%以上。地形以山區為主,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土地土層淺薄,境內沒有水源點,季節性缺水嚴重,唯一擁有的一條河流對團結村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用處。  團結村交通相對閉塞,東西向的通組路有三條,南北向沒有通組路。  農業生產方面,基本上沒有機耕道、生產便道、小水窖等設施,個體生豬養殖場有兩個。

楊仕政帶領村民調研

經果林主要是通過退耕還林方式種植的黑桃、板慄和冰脆李等,但都不成片、不成林。  思想上,群眾對黨和國家政策不了解,支持和配合村支兩委工作的激情不高。  看到這些問題,我意識到團結村脫貧工作任務艱巨,需要強基礎、抓產業、促就業、增收入,才能促脫貧。  發展思路確定以後,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實。我們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脫貧攻堅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就要把村支兩委全體人員、駐村工作組和脫貧攻堅作戰隊員的思想和認識統一起來。  同時,把群眾對脫貧攻堅政策的知曉與脫貧攻堅項目落實結合起來。於是,在團結村的每個角落,幾乎都看到過我身背大喇叭為群眾宣傳政策的身影,我成為了群眾口中的「楊大喇叭」。

楊仕政與村民探討農業經驗

近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團結村實施「組組通」建設6條,共計10.101公裡,機耕道建設5條,共計9.575公裡,安裝太陽能路燈223盞,庭院硬化265戶,面積7846平方米,串戶路硬化803戶,完成48401平方米,安全飲水工程已經實現組組全覆蓋,電信、移動、聯通信號全覆蓋,網絡光纖實現貧困戶戶戶通。2019年底,團結村建檔立卡戶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村出列。  脫貧攻堅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我只是在工作中走在最前面和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人而已。  【人物小傳】  楊仕政,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譜好脫貧音符 奏響致富樂章丨普定縣貓洞鄉黨委...
    猶記得初見團結村小寨組的王興宇時,她對知識的渴望和生活的無奈,以及那雙無助的雙眼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王興宇是團結村小寨組建檔立卡戶,沒了父母,與爺爺奶奶同住,家庭收入微薄,考上高中本應是值得高興,但對這個家庭而言,要承擔王興宇的上學費用卻是困難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我的扶貧故事」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丨普定縣馬場鎮落...
    2018年4月,普定縣馬場鎮落龍村三組袁樹龍家庭成了我的結對幫扶戶。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老袁家中,看到破舊的土屋、潮溼的地面、單薄的衣服,如此窘迫的生活,我心裡猛地一顫。  了解清楚情況後,作為幫扶人,我和村幹部立即從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情況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為其制定了幫扶措施。生活方面,讓老袁家兒子每月從貧困救助經費裡等收入裡拿出錢,及時為二老購買糧油和一些換季衣服。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袁家的實際情況,鼓勵他家種玉米,自己家房前屋後餵雞。
  • 「我的扶貧故事」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丨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為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我積極深入全村23個村民組、兩個自然村寨,走組串戶,認真開展走訪活動,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發展訴求。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叮鈴鈴……」聽到手機鈴聲響,我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放在一旁的手機,顯示的是駱同志家的電話號碼,這個點給我打電話應該是有什麼事情。我連忙接通電話說:「小駱,有什麼事情嗎?」我儘量放緩語氣問道。「楊哥你快來,我家的豬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種幫扶叫作用心用力用情丨普定縣工商業聯合...
    轉眼間,我來到普定縣工商聯擔任黨組書記一職已五年有餘,脫貧攻堅工作也做了五年有餘,從一開始包保的馬場鎮那亥村也換到了如今的波那村。回憶過往,有感動,也有欣慰。2016年3月12日,我來到波那村進行摸底走訪。
  • ...的扶貧故事」供銷社電商搭通斷橋村「致富橋」丨普定縣供銷社黃凱
    斷橋村地處普定縣馬官鎮,距離縣城25公裡,位置偏僻,當地的土質適合種植馬蹄(又稱「荸薺」),出產的馬蹄味道鮮美、水分充足、清甜脆嫩。近幾年來,斷橋大力發展馬蹄種植,逐漸成為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物流停運。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 暖民之心丨普定縣玉秀街道新和村第一...
    2017年7月,我被派駐到玉秀街道新和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扶貧之旅。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楊光德家,看到破舊的老房,硬泥的地面,骯髒而單薄的衣服,這一幕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經過多方奔走,我為楊光德申請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5000元,為老楊建造了新居。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楊的實際情況,鼓勵他種了兩畝花生和大豆,讓他得到國家扶貧補助。  經過一年的努力,老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在2019年的人均收入核算中,人均收入已完全高於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
  • ...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財富丨普定縣猴場鄉沙子...
    2013年2月,帶著組織的信任,我來到普定縣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從縣城出發,行駛了50餘公裡,終於到達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這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的貧瘠山村,如何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我陷入了思考。為了儘快了解村情,駐村後,我步行十餘公裡,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走訪了退休老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等人群中。在走訪中,他們和我談了很多好的發展思路,也擺談了很多村裡的故事,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結合實際,我以聯繫群眾交朋友為工作開始,以強化自己、很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為工作的落腳點,逐步展開了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我叫朱曉豔,是貓洞鄉團結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我們生活的地方屬於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面積少,土質薄而又貧瘠,常年缺水,不利於發展農作物生產。為了過得更好,我讓丈夫外出務工,我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成為了一名留守中年婦女。
  • 「決戰脫貧攻堅」貴州衛視《與夢想合拍》:創新講好產業扶貧故事
    在內容上,講好產業扶貧故事,打造脫貧攻堅故事集作為一檔具有主流話語氣質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與夢想合拍》高度結合農村產業革命、易地扶貧搬遷等重大舉措,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的貴州十二大農業特色產業、壩區特色農業產業、「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工程等脫貧攻堅重要戰略部署,通過一個個鮮活具體的扶貧產業發展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政策就是好 馬場有了好路跑丨普定縣馬場鎮...
    我是普定縣馬場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北京,就是馬場」。這句話是曾經馬場人的自我調侃。  2015年初,組織選派我到普定縣馬場鎮工作,第一天從普定縣城到馬場報到足足花了3個多小時,路上堵車、推車、補胎,坑坑窪窪根本無法行走,往返就是一天。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解民憂 做好群眾貼心人丨獨山縣基長鎮...
    我叫陸雄恩,是獨山縣稅務局的一名工會幹部。2019年6月,應組織召喚,成為基長鎮秀峰村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的一員,擔任打屯組網格員。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著,如何發揮好自己工會幹部善於聯繫群眾,組織群眾的優勢,做好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一生 餘光不盡丨原普定縣化處鎮化處村駐村第...
    那是四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些許新奇來到了化處村。已在扶貧站工作一年多的我帶著意氣風發來到這裡,想著大幹一番。或許是要在此處駐村工作了吧,興奮得整夜沒睡,不斷構思著發展的藍圖。第一次到化處村是因為一個老人,那是18年春節前的一次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普定縣猴場鄉猛...
    我叫李迪,是普定縣猴場鄉猛舟村的村民,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外公、外婆、老爹、老媽都是靠我來養。2013年底,我弟弟李澤被查出患有腦瘤。醫生明確地告訴我們,弟弟治癒的機會渺茫。我父母在得知弟弟的病情後整日以淚洗面,經過治療,奇蹟並沒有出現,2014年底,24歲的弟弟走完了他這一生,我也欠了20多萬元的帳。  2015年,經我申請,通過上級覆核,我家成為了精準扶貧戶。我一邊在建築工地上做工,一邊尋找發展的門路。在對辣椒市場進行了解後,我決定租幾十畝土地,大幹一場。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家變了樣 環境整潔心舒暢丨普定縣黃桶街道...
    「嘟……嘟……嘟……」半夜時分,電話鈴聲響起,睡夢中的我抓過電話一看,是韋永雄來電。我按通電話,聽見韋永雄著急的聲音,「陳孃孃,這幾天下大雨,我家房上一棵房柱裂開了,雨漏下來,正好落在我女兒的床上,不曉得咋個做咯。」
  • ...故事」脫貧必須抓產業和就業|望謨縣大觀鎮團結村駐村幹部黎崇嶺
    時間回溯到2018年10月12日,我的駐村故事就此展開。初到望謨縣大觀鎮團結村時,這裡於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工作關係我與這片土地打過多次交道,陌生的是我對脫貧攻堅工作還比較茫然,不知從何下手。黎崇嶺(左一)為村民送去衣物我叫黎崇嶺,是望謨聯社派駐大觀鎮團結村駐村幹部。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我叫朱曉豔,是貓洞鄉團結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我們生活的地方屬於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面積少,土質薄而又貧瘠,常年缺水,不利於發展農作物生產。為了過得更好,我讓丈夫外出務工,我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成為了一名留守中年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