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政策就是好 馬場有了好路跑丨普定縣馬場鎮...

2020-12-22 天眼新聞

「主席,昨天我從普定到馬場只用了24分鐘。」  「現在從半廂到政府辦事只要15分鐘。」  「路通了,今年米衝組的水果沒有爛在地裡......」下村途中總能聽到這些話語。  我是普定縣馬場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北京,就是馬場」。這句話是曾經馬場人的自我調侃。  2015年初,組織選派我到普定縣馬場鎮工作,第一天從普定縣城到馬場報到足足花了3個多小時,路上堵車、推車、補胎,坑坑窪窪根本無法行走,往返就是一天。

現場協調S313省道拆遷工作

回到縣城想請部門領導前來指導幫助工作,一些領導還開玩笑說:「在馬場吃飽飯,返程時能不能幫忙帶點乾糧。」儘管是句玩笑話,但那時人們去一趟馬場,路著實不好走。  如何改變馬場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我心裡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想富,先修路。」馬場鎮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斷努力下,上級同意提前啟動省道S313普定段項目建設。知道這個消息後我激動得一宿未眠,主動請纓負責工程徵地拆遷協調工作,我把辦公設備搬到了工程項目辦,吃住就在施工現場。用了近兩年時間,馬場至普定路段全線通車,我們終於踏出了馬場人民夢寐以求的「天堂之路」。

現場指導小河口橋梁建設

拆遷計劃定下來了,沒有了徵地拆遷款怎麼辦?我失眠了。心想,雖然沒有拆遷款但工程不能停,於是我大膽「賒」房子拆,「賒」土地挖,幫助施工方「賒」砂石料。通過縣級對接、鎮級協調推進工程進度。2017年底,馬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S313馬場段)基本形成。  主動脈通了,毛細血管不通,依然是群眾出行的一個大難題。為貫穿馬場的交通毛細血管,我走遍全鎮的每一個村寨、每一條鄉間小道,全鎮通村通組公路應該如何建設在我腦海中基本形成,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2017年,搶抓到了脫貧攻堅農村公路全覆蓋的大好機遇,我主動對接、積極爭取、上下聯動,得到了馬場鎮61條73公裡的通組路建設任務。  波那村高坡組是馬場的一個邊遠村寨,沒有納入項目庫,2018年臘月二十八,大家都在置辦年貨,而高坡組群眾到鎮裡反映村組不通路,情緒還有些激動,當即我就趕到現場實地踏勘核實,經與項目辦、村支兩委、承包方等多方協調,一個個環節攻關,一個個問題解決,高坡通組路如期開工。開工的那天,當地村民們喜笑顏開,從我手裡搶過工程鏟參與鏟砂石、拌混泥土。之後每次去檢查施工進度,老百姓都熱情地說:「主席您來了,快來家裡喝杯茶。」聽到這些話,我覺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組織召開馬場鎮人民代表大會

年底,全鎮就完成了73條109.987公裡的通組路建設,佔全縣建設任務的六分之一,實現了組組通目標。  「脈絡通,身體健」「交通暢,百業興。」如今的馬場,交通大動脈通了、毛細血管活了,「三種一養」產業興起來了。  每次走到三岔路口,駕駛員老李都會喊一聲:「主席,今天下班回普定陪陪家人嘛,一腳油門就到普定,我免費載你。」嘴上說著不去不去,可我心裡卻是樂開了花,因為我親自見證了馬場道路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信你看,老李的班車正在平坦寬闊的S313省道上飛馳……  【人物小傳】  葉職,馬場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主要負責馬場鎮道路、小城鎮建設、棚戶區改造、重大項目協調等工作,到馬場任職至今,積極協調、爭取項目,打通了馬場鎮至普定的交通主動脈,連通了全鎮各自然組組組通公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丨普定縣馬場鎮落...
    2018年4月,普定縣馬場鎮落龍村三組袁樹龍家庭成了我的結對幫扶戶。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老袁家中,看到破舊的土屋、潮溼的地面、單薄的衣服,如此窘迫的生活,我心裡猛地一顫。村支兩委經過申報後,將他家列為建檔立卡戶,並及時讓他享受醫保、養老保險等政策。  了解清楚情況後,作為幫扶人,我和村幹部立即從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情況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為其制定了幫扶措施。生活方面,讓老袁家兒子每月從貧困救助經費裡等收入裡拿出錢,及時為二老購買糧油和一些換季衣服。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種幫扶叫作用心用力用情丨普定縣工商業聯合...
    轉眼間,我來到普定縣工商聯擔任黨組書記一職已五年有餘,脫貧攻堅工作也做了五年有餘,從一開始包保的馬場鎮那亥村也換到了如今的波那村。回憶過往,有感動,也有欣慰。2016年3月12日,我來到波那村進行摸底走訪。
  • ...脫貧攻堅聚民心丨織金縣馬場鎮馬場居幫扶幹部郭宇桐
    我叫郭宇桐,2019年,參加貴州省「三支一扶」選拔考試,分配到貴州畢節織金縣馬場鎮馬場居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讓我趕上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的收官之戰。馬場居位於馬場鎮中部,屬於集鎮地段,全居總面積4.6平方公裡,轄8個村民小組,全居720戶230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356人。在馬場居開展工作,我通過反覆走訪來拉近與百姓之間的距離,聆聽百姓真實心聲,虛心向領導及居「兩委」班子成員討教學習,深入了解全居基本情況,摸清摸準居情底數。
  • 「我的扶貧故事」譜好脫貧音符 奏響致富樂章丨普定縣貓洞鄉黨委...
    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積極協調貓洞鄉的鄉賢為她資助。2020年,她成功考上了遼寧醫科大學,無助的眼神已變成滿滿的自信,對未來的憧憬化作一張幸福的笑臉。還記得貓洞村的彭基祥和和諧村的王成龍住上新房後那激動的神情和滿眼的歡喜……這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好似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奏響了我在貓洞鄉脫貧攻堅的美妙樂章。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王書記我家糧食直補存摺還沒補回來,我知道你調走了,我又不認識鎮裡面的人,還是請你幫忙問一下?」「好的,我問鎮農業服務中心辦理情況後給你回話。」   「王書記,我在鎮上開了個裝飾裝潢店,是三級殘疾,縣殘聯對殘疾人創業有哪些優惠政策,請你幫忙問一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口中的「楊大喇叭」丨普定縣貓洞鄉團結村第...
    於是,我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初到團結村,包括我的家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作為一名教師,為什麼我不好好教書,到村裡來幹什麼?就是改行也要改到鄉裡去,為什麼來村裡當支書?我只是笑一笑說是來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沒有作過多解釋,只管做自己該做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 暖民之心丨普定縣玉秀街道新和村第一...
    2017年7月,我被派駐到玉秀街道新和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扶貧之旅。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楊光德家,看到破舊的老房,硬泥的地面,骯髒而單薄的衣服,這一幕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經過多方奔走,我為楊光德申請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5000元,為老楊建造了新居。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楊的實際情況,鼓勵他種了兩畝花生和大豆,讓他得到國家扶貧補助。  經過一年的努力,老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在2019年的人均收入核算中,人均收入已完全高於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
  • 「我的扶貧故事」在楓林邂逅笑容與成長丨貴安新區馬場鎮的楓林村...
    我叫沈挺,是花溪區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6月,根據市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我作為貴陽貴安脫貧攻堅協同作戰隊的一員,來到貴安新區馬場鎮的楓林村駐村幫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當杜牧邂逅絢麗的晚霞和紅豔楓林時,久久駐足,而當我邂逅楓林的朝露和星辰後,找尋到的卻是楓林人滿滿的笑容和自己滿滿的成長。  「雨後楓林浸晚霞,輕裝粉黛思露華;薄紗淺附禾上珠,黃狗惹笑放牛娃」,這是我對雨後楓林的記憶。但我並不是很喜歡楓林的雨,因為雨後的潮溼是貧困戶心裡的坎。到楓林以後,我們排查發現村裡大部分的房屋存在滲漏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我始終堅信,人只要不懶,總有一天會熬出頭的。2015年年底,我家終於脫貧了。這當中我最感謝的是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給我的關心和幫助。我叫黃禮會,家住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六組。早年我與丈夫離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出嫁在本村,兒子也娶妻生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叮鈴鈴……」聽到手機鈴聲響,我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放在一旁的手機,顯示的是駱同志家的電話號碼,這個點給我打電話應該是有什麼事情。我連忙接通電話說:「小駱,有什麼事情嗎?」我儘量放緩語氣問道。「楊哥你快來,我家的豬跑了。」
  • 「我的扶貧故事」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丨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為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我積極深入全村23個村民組、兩個自然村寨,走組串戶,認真開展走訪活動,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發展訴求。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好政策和艱苦奮鬥的自己丨岑鞏縣平莊鎮後坪...
    我很清楚,只有通過勤勞奮鬥、發展產業才能養活我這一大家子,但是,缺乏資金和技術,這條產業路又談何容易?丁祖奎和妻子陳桂花陪孫女後來,村裡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他們經常來我家走訪,和我談心,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心灰意冷,要有信心,通過自己的雙手把產業發展起來,讓日子好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扶貧工作進展緩慢,但又不得不做。那段時間除了查看工程進度外,還得走村入戶的給村民們做思想工作。大多數的村民對於修路和改造人居環境這些還是很支持的。但也有少部分人思想被禁錮了,只顧著眼前的短暫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為了做好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除了宣講扶貧政策外,同時也向大家普及法律知識。
  • 「我的扶貧故事」只有「大家」好,我們的「小家」才會好丨威寧自治...
    通過走訪調查,我了解到高田社區轄區範圍廣、貧困人口多、致貧原因複雜,難以精準施策,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如何讓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便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情。為儘快適應新工作,我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白天入戶走訪熟悉村情,晚上加班加點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及知識,為脫貧工作打下基礎。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普定縣猴場鄉猛...
    我叫李迪,是普定縣猴場鄉猛舟村的村民,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外公、外婆、老爹、老媽都是靠我來養。2013年底,我弟弟李澤被查出患有腦瘤。醫生明確地告訴我們,弟弟治癒的機會渺茫。我父母在得知弟弟的病情後整日以淚洗面,經過治療,奇蹟並沒有出現,2014年底,24歲的弟弟走完了他這一生,我也欠了20多萬元的帳。  2015年,經我申請,通過上級覆核,我家成為了精準扶貧戶。我一邊在建築工地上做工,一邊尋找發展的門路。在對辣椒市場進行了解後,我決定租幾十畝土地,大幹一場。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大樹腳組村民「倒苦水」的情景,也感同身受地嘗過這杯「苦水」。當時,我給村民們承諾,一定會把水泥路修通。  我在《民情日記》裡寫下:想方設法也要把路修進大樹腳組。  我和村兩委不斷申報扶貧項目,到處「化緣」爭取贊助。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
    之前只從事機關工作,農村工作經驗不足,我心裡有些忐忑。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我想方設法地進行自我「充電」,力求儘快熟悉農業農村工作。我積極進行走村串寨學、上網查詢學、向幹部同事學、向農業專家學,快速掌握村情民情、脫貧攻堅政策要點、產業發展知識、脫貧致富經驗等,不斷儲備和提升自己幹農村工作、戰脫貧攻堅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