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十六個字就是大乘般若學說的核心綱要的核心綱要。
所以,它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入人心,一度成了很多朋友們的口頭禪。
在上一篇中,我們重點介紹了色和空,這兩個重要的概念。
色,就是形形色色的色,就是色身的色,實際上它講的是一切有形,有相,有質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切的物質形態。
空,不是虛無,更不是沒有,它是一種變化,是一種實然之相。
空是絕對的相待性。只有理解到這樣一個因素,我們就能理解色不異空了。
相待性或者說相對性,就是這世界的真相。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形形色色,所有的事物無不具有相待性或者相對性。
在這個意義上講,你離開了這種相待性或者相對性,也就是離卻了空。如果到了這個地步,你離開了空,離開了相對性,那麼事物就徹底的墜入虛無,變成了無根無據,無來由,無理由,無著落。所以,是不能這麼來理解空的。因此,才有後面的空即是色。
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佛教學說中的真義,空和色它們不可硬生生的被一拆為二成兩個極端。
色是借世界四大和合而成,地、火、水、風,,是根據這四大和合而成的。
色的自體就是空,因為,色本身是由這個四大和合而成的。所以,色當然本性就是空,本來就含有相待性相對性。
咱們再仔細的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不是憑藉著因緣而和成的呢?
如果什麼事情,都是由因緣而生的,那麼它就都有相對性,都有相待性,也都有依賴性。
既然是因緣,肯定是一環扣一環的,這件事情以那件事情為前提為條件,或者那件事情又以這件事情為前提為條件。
所以,它們是相對的相待的,也是互相彼此依賴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一切本身就是幻,本身就是假,這個假它不是指真的反義詞,就是一種幻想。
我們只要認清楚了這一點,就差不多開始接近佛教學說的內核了。
只不過,現實中我們還不具備這個般若。我們仍然以假為實,把色身理解為是我所有罷了。
「假緣暫住」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假緣暫住,這四個字非常重要!
假,就是憑藉,依靠;緣就是因緣;暫住,暫時的存在。
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種虛幻的實在的感覺。
歸根結底,色是包含著不穩定型的,它是不斷變化,運動的,在佛教裡面就叫短命。當然,這個短命不是指生命之短,而是指是非常短暫的暫住。
因為不穩定,變化無常,所以才色即是空。
這十六個字,是佛教學般若學說的開端,很多人更進一步的認為,它是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甚至說是鑰匙。
「空和色」我們反覆強調,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屬性。這是符合現代科學哲學的,宇宙的一切都在變化當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而色,指形形色色的事物,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事物的一切的相狀。
空即是色
因為,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會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為萬事萬物。事物在本性上是空的,比如說金子的本性是空的,它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做成項鍊,可以做成金碗,金勺子等。因為金子的本性是空的。
所以,才可以做成這個,做成那個東西。同樣,泥巴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我們可以用泥巴捏成佛像,菩薩像,也可以練成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天龍八部,牛頭馬面。
同樣,人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我們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聖;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六凡。
因為性空,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這就叫:「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
▼▼▼
這世上有太多的人,死死地執著於色相,欲望湧動,唯利是圖,拼命折騰,不擇手段。所以,為了斷掉眾生對色的貪婪執著,佛陀就告訴大家要悟空。只有悟到空性了,這樣才能遠離色相的誘惑。
很多人聽到色即是空,容易對這句話產生了誤解。他們不知道這「空」,指的是本性上的空,而不是形相上的空,錯誤的把"性空"誤解成了"相空"。
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誤解,覺得既然一切皆空,那就索性什麼都不用做吧。如果一切都空了,那活著還能有什麼意思呢?其實,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想法,這就叫剛剛爬出了一個坑,又跳進了另一個坑裡面去了,剛剛爬出了「色」的坑,又立即掉進了「空」的坑裡去了。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號稱佛系青年的,就是這樣給自己貼上一個佛系標籤的。他們悠悠噹噹的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擔當,這個就是典型的走火入魔式的偽佛系。
「空即是色」《心經》之所以特別強調,空即是色。這是為了超越修行人對虛無境界的執著,告訴他們不要陷在斷滅空的境界裡面,而要開展利益眾生的活動。
凡夫眾生執著於一切實有,所以佛陀首先讓大家悟空,不悟空的話就不能夠脫俗。但是,如果因為悟空,而掉到了空這個坑裡面去了,那你就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心經》反覆說「空即是色」,空生萬物,在空性之中產生了萬事萬物,這就給我們的生活安立了意義。
即使我們明明知道,即使我們清清楚楚的知道,這紅塵世界只不過是一場夢。但是,我們既然來了這一趟,就不要虛度此生,要充滿熱情的去生活。
一個人如果執著於「色」,就會走向享樂主義,為了破除對事相的執著之心,就要參悟「色即是空」。色即是空,是生起智慧,從色界進入了空界,從而看透幻想,不起貪婪執著。
但是相反,一個人如果執著於「空」,又會走向虛無主義。為了破除對事物的虛無之念,所以要參悟「空即是色」。空即是色,就是生起慈悲,從空界進入色界,珍惜緣分。
悟透了「色即是空」,就要毅然的「放下」,放下你的執著;參透了「空即是色」,就要勇敢的擔起,擔起你的責任。
「色即是空」,就是覺悟的人生!
「空即是色」,就是奉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