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020-12-19 超凡博弈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十六個字就是大乘般若學說的核心綱要的核心綱要。

所以,它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入人心,一度成了很多朋友們的口頭禪。

在上一篇中,我們重點介紹了色和空,這兩個重要的概念。

色,就是形形色色的色,就是色身的色,實際上它講的是一切有形,有相,有質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切的物質形態。

空,不是虛無,更不是沒有,它是一種變化,是一種實然之相。

空是絕對的相待性。只有理解到這樣一個因素,我們就能理解色不異空了。

相待性或者說相對性,就是這世界的真相。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形形色色,所有的事物無不具有相待性或者相對性。

在這個意義上講,你離開了這種相待性或者相對性,也就是離卻了空。如果到了這個地步,你離開了空,離開了相對性,那麼事物就徹底的墜入虛無,變成了無根無據,無來由,無理由,無著落。所以,是不能這麼來理解空的。因此,才有後面的空即是色。

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佛教學說中的真義,空和色它們不可硬生生的被一拆為二成兩個極端。

色是借世界四大和合而成,地、火、水、風,,是根據這四大和合而成的。

色的自體就是空,因為,色本身是由這個四大和合而成的。所以,色當然本性就是空,本來就含有相待性相對性。

咱們再仔細的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不是憑藉著因緣而和成的呢?

如果什麼事情,都是由因緣而生的,那麼它就都有相對性,都有相待性,也都有依賴性。

既然是因緣,肯定是一環扣一環的,這件事情以那件事情為前提為條件,或者那件事情又以這件事情為前提為條件。

所以,它們是相對的相待的,也是互相彼此依賴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一切本身就是幻,本身就是假,這個假它不是指真的反義詞,就是一種幻想。

我們只要認清楚了這一點,就差不多開始接近佛教學說的內核了。

只不過,現實中我們還不具備這個般若。我們仍然以假為實,把色身理解為是我所有罷了。

假緣暫住」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假緣暫住,這四個字非常重要!

假,就是憑藉,依靠;緣就是因緣;暫住,暫時的存在。

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種虛幻的實在的感覺。

歸根結底,色是包含著不穩定型的,它是不斷變化,運動的,在佛教裡面就叫短命。當然,這個短命不是指生命之短,而是指是非常短暫的暫住。

因為不穩定,變化無常,所以才色即是空。

這十六個字,是佛教學般若學說的開端,很多人更進一步的認為,它是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甚至說是鑰匙。

空和色」我們反覆強調,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屬性。這是符合現代科學哲學的,宇宙的一切都在變化當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而色,指形形色色的事物,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事物的一切的相狀。

空即是色

因為,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會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為萬事萬物。事物在本性上是空的,比如說金子的本性是空的,它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做成項鍊,可以做成金碗,金勺子等。因為金子的本性是空的。

所以,才可以做成這個,做成那個東西。同樣,泥巴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我們可以用泥巴捏成佛像,菩薩像,也可以練成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天龍八部,牛頭馬面。

同樣,人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我們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聖;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六凡。

因為性空,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這就叫:「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

▼▼▼

這世上有太多的人,死死地執著於色相,欲望湧動,唯利是圖,拼命折騰,不擇手段。所以,為了斷掉眾生對色的貪婪執著,佛陀就告訴大家要悟空。只有悟到空性了,這樣才能遠離色相的誘惑。

很多人聽到色即是空,容易對這句話產生了誤解。他們不知道這「空」,指的是本性上的空,而不是形相上的空,錯誤的把"性空"誤解成了"相空"。

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誤解,覺得既然一切皆空,那就索性什麼都不用做吧。如果一切都空了,那活著還能有什麼意思呢?其實,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想法,這就叫剛剛爬出了一個坑,又跳進了另一個坑裡面去了,剛剛爬出了「色」的坑,又立即掉進了「空」的坑裡去了。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號稱佛系青年的,就是這樣給自己貼上一個佛系標籤的。他們悠悠噹噹的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擔當,這個就是典型的走火入魔式的偽佛系。

「空即是色」《心經》之所以特別強調,空即是色。這是為了超越修行人對虛無境界的執著,告訴他們不要陷在斷滅空的境界裡面,而要開展利益眾生的活動。

凡夫眾生執著於一切實有,所以佛陀首先讓大家悟空,不悟空的話就不能夠脫俗。但是,如果因為悟空,而掉到了空這個坑裡面去了,那你就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心經》反覆說「空即是色」,空生萬物,在空性之中產生了萬事萬物,這就給我們的生活安立了意義。

即使我們明明知道,即使我們清清楚楚的知道,這紅塵世界只不過是一場夢。但是,我們既然來了這一趟,就不要虛度此生,要充滿熱情的去生活。

一個人如果執著於「色」,就會走向享樂主義,為了破除對事相的執著之心,就要參悟「色即是空」。色即是空,是生起智慧,從色界進入了空界,從而看透幻想,不起貪婪執著。

但是相反,一個人如果執著於「空」,又會走向虛無主義。為了破除對事物的虛無之念,所以要參悟「空即是色」。空即是色,就是生起慈悲,從空界進入色界,珍惜緣分。

悟透了「色即是空」,就要毅然的「放下」,放下你的執著;參透了「空即是色」,就要勇敢的擔起,擔起你的責任。

「色即是空」,就是覺悟的人生!

「空即是色」,就是奉獻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一句來自《心經》的教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與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修行時不應該有得失心,不應該抱任何期許,哪怕你期許的是得到開悟也是一樣。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打坐時不應該有任何目的。修行不應該有得失心這一點,乃是源自《心經》的教誨。然而,如果你沒有把這部經典讀個仔細,它就會反過來讓你產生得失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但如果你執著於這句話,你就會很容易產生二元思維:一邊是你和色,一邊是空。這麼想的話,你就會努力想透過自己的形相去體現空。
  • 《心經》經文 | 眼睛疲勞後看到的虛空花,你說是色還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佛陀進一步解釋五蘊與五蘊之空性「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據說,舍利是印度一種鳥,這種鳥在中國叫秋鷺鳥。它的眼睛特別明亮,宛如秋天的露水。舍利弗的母親長相莊嚴,眼睛明亮,很有智慧,生下舍利弗,亦稱「舍利子」。
  • 楷書《心經》,評價一下!
    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目前我國流行的《心經》原文,最經典的當屬玄奘譯本。
  • 《心經》解釋:21遍心經怎麼讀
    21遍心經怎麼讀讀心經的時候,許多人都是會讀誦二十一遍的,一般的情況下,自己在讀誦心經的時候,可以看心經的讀誦儀軌進行,那麼自己讀誦心經的時候,也不至於做的不好。(4)誦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法師譯觀自 在菩 薩,行深 般若 波羅蜜多 時,照見 五蘊 皆空,度一 切苦厄。
  • 《心經》釋疑:梵語心經怎麼讀
    心經的原文是梵文版的,要是大家會讀誦梵文版心經的話,平時也是能讀誦的。但是許多人是不知道梵文的讀法的,所以直接讀誦漢文版的心經就好了。不過,可能有些人還是想知道梵文版的心經是什麼樣子的,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心經》的精髓就一句話
    《心經》開篇的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這一句可以說是全經的精髓,至於其它經文,都可以視作佛陀怕我們不明白而作為這一句的解釋,為我們明確指出修行的最高境界或終極目標。如果我們非要再扼要,可以把這一句再精簡為: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 佛教:佛家講空 所以也叫空門 那麼什麼是空
    佛家講不執著,講空,那什麼是空呢?空有五種:頑虛空,斷滅空,析法真空,體法真空,妙有真空。『心經』裡『五蘊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是實相,實相非相。真空非空。『色不異空』的空是頑虛空和斷滅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沒有了就是空,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把一切東西空掉,全沒有了。『空不異色』的空就是認為空是空,色是色,空色是兩回事,是析法真空。
  • 心經原文
    心經原文 開經偈無上甚深唯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 《心經》妙喜居士讀誦 字幕版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 心經感應:念誦《心經》為何哭泣流淚
    心經,是觀音菩薩開示的強大加持力的佛經,有無量智慧和法力。---- 諸葛長青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親自講解開示的佛經。心經,是佛教「萬經之心」,非常神奇的一部經典。 這部心經,幫助唐僧度過很多艱苦考驗,展示了《心經》的神奇法力。 最近,「嘉麗同學」認真念誦《心經》,忽然忍不住流淚哭泣。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長青結合「嘉麗同學」提問,解答如下。 諸葛長青老師您好,上次您幫我解讀了施食夢境,說提醒我修行《心經》。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按照佛學的傳統說法,《心經》是我們覺悟的指南,是利益眾生的法寶。 《心經》可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總綱分,色空分,本體分,妙用分,果德分,證知分,秘密分。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 念心經真的很不可思議
    一般而言,觀世音菩薩絕對會聞聲救苦,幫你達成你的善願,關鍵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經,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奧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不管,念就是了!!!念的程序是這樣的: (口念和心念都無所謂!)
  • 教您如法誦《心經》,及常誦心經的好處
    2、念完後從頭到尾念第一遍《心經》;從頭到尾念第二遍《心經》;從頭到尾念第三遍《心經》,3、接著再念《心經》心咒21遍: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4、念祈求文:弟子***誠心祈求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諸護法金剛幫弟子***達成……(你的良好願望) !再念感謝文:弟子***誠心感謝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 諸護法金剛!
  • 《心經》中一句話,可度一切苦厄,一定要牢記!
    在佛教經典《心經》中,有一句話,一定要牢記,當你理解了這句話,也就理解了生命現象,也就知道了如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上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的重點在最後八個字上,那就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奘師解《心經》---奘園茶話鋪之一三一
    可是要了解這個空有不二,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了解這個很難很難。所以花二十二年,這些個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才悟得了。悟得最快,悟的最早,所以才叫解空第一。六百卷般若經,當年玄奘法師要翻譯,一想太羅嗦了,要精簡,剛一動念頭,長安就地震,冰雹各種災難就出來,完後一看,這不行,護法不高興,要不就是警示你。所以不能精簡,還是要忠實原著。
  • 佛教:誦讀《心經》,感悟四條佛法大智慧!
    眾所周知,《心經》自傳入漢地,先後共有七種版本,這其中尤以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為流行。經文上下二百六十餘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髓,可以說,《心經》中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一切大乘經論的理論基石。若能領悟此經的內涵,對於大乘教法的修行,能起到極佳的效果。其二、色空不異。同為般若部經典,《金剛經》著重講「離四相」,而《心經》著重講「空」。
  • 司馬南楷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敦煌藏經洞大量手抄本佛經,精品頗多,慕羨前人好字,照著葫蘆畫瓢,怎麼也寫不出那個味道來。 揭諦還是接帝,唐人不加言字邊,後人覺得加上才顯得深刻,意思是弄通了「真諦」,不過因義耳,沒寫成接地接地菠蘿接地已經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