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助參Hugo
Hugo始終堅持自助參的原則:不黑不粉,對事不對人。
這兩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了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就是三個字:少做事。
剛開始看到標題,很疑惑。成功不是要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足智多謀,百折不饒嗎?突然冒一個「少做事」出來,感覺自己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暴擊。
那麼,我所理解的「少做事」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01
少做事就是專注
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今年正好90歲了,依然沒有要退休的意思。他在投資領域,以價值投資著稱,堅持長期價值分析和投資,倡導緩慢致富,而且人家也是這麼做的。巴菲特大部分的財富,都來自他60歲以後。
巴菲特在投資領域,尤其是股票市場上被稱為「股神」。許多玩股票的都想方設法想要掌握巴菲特的秘密。但是,股神早就公開說過了,秘訣就是堅持長期投資,不玩短線,然後是閱讀,閱讀,閱讀。
聽完後,玩家們一臉懵逼,這也算是秘訣?咳咳,巴菲特就是這麼說的。於是有的玩家開始「拋棄」巴菲特了,去追尋國內各大股市大咖的腳步。股票本是拿來投資的,而玩股票,關鍵字在一個玩字。玩股票的,都講究快進快出,短線套現,這個才叫玩股票。
如果你是玩股票的,那麼在出發點上,股神巴菲特就已經甩了你十條街了。股神他不是玩股票,而是投資,擁有價值股票,長期持有。而你只是短暫擁有股票,快速套現離場,這個叫投機。
巴菲特專注的是投資,而你專注的是投機。股神的雪球,是自動滾的,而你的雪球,是手動滾的。你說你事多不多,累不累啊?但你會說,有錢賺當然不累啊!
當然,話又說回來。也有不少投機者,開始投機只是為了賺取第一桶金,然後轉向價值投資者。這種人有沒有?當然有!但這種人需要非常好的自控能力,捨棄快錢,忠於長期投資,這種人很少很難得。
巴菲特的專注,不僅體現在投資上,在生活中也如此。比如,他住的房子,據說已經超過60年了,一直沒換。就這一點,可以秒殺大部分人。當然,我不是提倡所有人向股神學習。只是,可以想像的是,物業增加,你的事情是不是會增加?你會不會想辦法怎麼去獲取稅費上的優惠,你的精力是不是會減少?
前段時間宣布出家的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他曾經說:努力是沒有用的。
他為什麼會那樣說呢?
第一個意思,他所說的努力,是沒有專注的努力,沒有選定最喜歡且最擅長的領域之下的努力。那樣的努力,是真的沒有用。
有多少人的努力是沒有用的?至少50%。如何判斷?只需要問一個問題:你喜歡你現在的工作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你的努力就是沒有用的。你在花費時間和生命,做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個意思,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不是自己擅長的,那麼你的努力,也許會讓你保持一個溫飽的狀態,但是想成為這個領域的高手或者大師,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在那樣的崗位上耗費一生,何其殘忍?這樣看來,你在那種狀態下的努力,就是零。
所以,蔡志忠的話,是這兩層意思。而不是說,所有的努力都是沒用的。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專注做下去,努力就是有用的。
02
少做事就是寡慾
何為大師?
大,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或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的成就,不一定發生在大師身上,但是後來者的成就基礎來自大師的成就,這也歸功於大師。
師,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表者,德藝雙馨者,方可稱為師。所以,大師是不可以隨便叫的。
大師都是孤獨的。
蔡志忠每天只吃一頓飯,工作時候關閉手機,遠離人群,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很少參與社交,生活恬靜淡泊。也只有這樣的狀態,才能創作出如此優質的作品來。
如果你的生活圈、朋友圈熱鬧非凡,那你才不會成為大師,你最多只能成為大咖或者叫達人。
為什麼要成為大咖?很簡單,成為大咖,意味著名利雙收,有錢。有一個著名的歌手,他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候,主持人問他,好久沒露面了,你怎麼想到來參加節目了?
他非常耿直:我這段比較缺錢。
參加綜藝節目的大咖(很多被稱為「大師」),首先是為了錢,其次才是傳播價值。節目方花錢購買大咖身上的價值,試圖傳播出去,吸引流量,變現賺錢。我們這個時代,出了非常多的綜藝節目,出了非常多的綜藝大咖。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師為什麼少?
答案就是,大咖們本有機會成為大師的,只是他們太忙了,要參加各種節目。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一個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參加節目的錄製,會花費不少時間精力,那你花在精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了。少了專注和投入,那麼你很難成為大師。
大師不僅是孤獨的,還必須是寡慾的。欲望太多,就會迷失心性,喪失精神,只會離大師之道,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做大咖已經很賺錢了,為什麼要成為大師?這個問題的性質,跟另一個問題,類似:做網紅已經很賺錢了,為什麼要考大學?
現在的綜藝節目,花樣百出,節目的壽命何其短暫?節目可以供養你一輩子嗎?你能保證一輩子在節目上,言行不誤,人設不崩?人設一崩,繁華瞬間變煙花。多少大咖,就是因為上節目,而人設崩塌,從此銷聲匿跡?
當你成為一個大咖的時候,少做事吧,少去參加節目,從自己領域的多角度,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好比「星辰大海,好過那幾捆大白菜」,一樣的道理。
成為大師,應該是你內心的一個精神訴求。唯有這種訴求,才會驅動自己去不斷提升自己,精進自己。成為大師的訴求,是寡慾之外的思想追求。
人因思想而偉大,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在於思想境界的廣大無垠。
03
少做事從教育開始
我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多還是少呢?我們喊減負,說明我們的負擔太重了。
今年我們的教育政策又發生了變化。這裡我只想表達自己的理解。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國家鼓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相關行業布局,讓每個有特長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學校,接受專業的教育。而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接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與評估。
喜歡跳舞的,可以找到舞蹈學校去學習;喜歡畫畫的,可以找到美術學校去學習;喜歡打球的,可以找到專業學校去學習;喜歡唱歌的,可以找到專業的學校去學習。
如果要求每個學生都全面發展,那麼學生要做的事就太多了。
大師,不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有誰還記得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裡分享一個故事,從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那裡獲知的。
英國著名舞蹈家吉莉安琳恩,小的時候,總喜歡動來動去,無法安靜下來。媽媽為此苦惱不已。琳恩在學校成績非常差,上課沒精神,喜歡小動作。老師叫家長了。老師把家長和琳恩帶到辦公室,溝通良久。老師跟琳恩說,我跟你媽媽要到外邊說兩句話,你在這裡先等等。
離開的時候,老師故意把桌上的收音機打開。然後,老師跟琳恩媽媽悄悄在外面,隔著玻璃看著小琳恩會做什麼。只見她隨著音樂,慢慢起舞,非常專注,非常投入。
媽媽很驚訝。問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病)?老師很認真地對媽媽說:小琳恩,她沒有病,她是舞蹈天才,你應該送她去舞蹈學校,而不是在這裡浪費她的生命。
媽媽聽從了老師的建議,辦理了轉學,送琳恩到一所專門的舞蹈學校進行學習。在那裡,小琳恩如魚得水,上課非常投入,她的舞蹈天賦得到老師的讚賞。
「她只有在舞蹈的時候,才會思考」。琳恩後來成為了英國著名的舞蹈家,憑藉指導著名話劇《貓》,獲得話劇界的奧斯卡獎——託尼獎,同時她也是個億萬富婆。
如果琳恩待在原來的學校,那麼她會被界定為差等生,在學校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琳恩的家長,不送她去舞蹈學校,那麼琳恩也不會成為舞蹈大師。
「我就喜歡跳舞,為什麼要我畫畫」?孩子的興趣,需要引導,需要鼓勵和支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夢想都有自己的顏色。每個孩子在自己的領域裡,專注做事,少做雜事,孩子才更有成才的可能性,也才更有成為大師的可能性。
回到錢學森之問,就看我們的出發點:是培養全面人才,還是培養傑出人才?就像挖井取水,是專注挖一口井,還是同時挖幾口井?價值和意義,如何取捨?學校和家長,都需要好好想想。
也許我們的孩子,不一定會成為大師。但是,希望他們能好好利用這教育的一二十年,專注做自己的事,少做雜事,那麼,二十年後,他們才有專注的精神,專注的能力和專注的希望。希望還是要有的,萬一真的成為大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