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記:今天我們收到了粉絲提供的線索及關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北門村《寶鏡堂》的翻新重建照片
網友留言:夜場景美麗而又氣派"陳氏家詞"《寶鏡堂》己煥然一新。尋宗一事還在接力,他那歷史 悠 久。又是有名鄭成功的 軍師(陳永華)的出生地世代皆為官。在有后羿子孫一一一(陳夢球七省巡按)正出生地 石美北門(厚山) 受皇恩 御賜回祖籍:福建漳州市角美鎮~石美北門村(厚山)~建造祖詞以→_→雙獅子座,五門式,前後二庭構造氣派非凡。少有埕庭三座旗杆。還保留遠古的:青磚為牆~巨石為圍舊文物。如此輝煌氣派祖詞尋親海內外的陳氏謫親。
陳氏尋宗聯繫方式
聯繫人:陳分配(理事)
聯繫電話:13799702607
網上的記載是陳永華為同安人,今天我們就來自東南網的文章做以說服更謬誤
(翻新的寶鏡堂)
「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看過金庸先生的作品《鹿鼎記》的朋友,對陳近南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在書中,他是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韋小寶的師父。
龍海市政協文史委專家陳忠傑近日指出,《鹿鼎記》小說中人物「陳近南」的歷史原型,很可能就是陳永華。此外,經過實地走訪,他還得證陳永華應是漳州角美人。這是怎麼來的呢?一起去探尋一下。
探源
陳近南的歷史原型,很可能是陳永華?
相似點1 :都是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反清復明、治理臺灣的重要助手
在金庸筆下,鄭成功有一名重要謀士,叫「陳近南」,他在鄭成功去世後,亦盡心輔佐鄭經,在臺灣的開發史上有著卓絕貢獻。而歷史上,陳永華亦是鄭成功的得力助手。「有鄭成功的『臥龍先生』之稱」,龍海市政協文史委專家陳忠傑這樣介紹。
據史料記載,陳永華及父親陳鼎都在漳州讀書長大。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鄭成功攻下同安,陳鼎攜家人前往同安任教諭。
4年後(順治四年,1647年),同安被清軍復克,陳鼎自縊明倫堂。時年20歲的陳永華,來到廈門投奔鄭成功。
清康熙元年(1662年)初,鄭成功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之久的臺灣。進駐臺灣不到半年,鄭成功病逝,鄭經繼承父位,隨後授陳永華為諮議參軍。
那麼,陳永華曾組建反清復明組織「天地會」嗎?陳忠傑表示,目前在學術界,許多學者對此仍持不同意見。不過,陳永華為鄭氏集團的官員,自然為反清復明之大計多有貢獻。
相似點2:均有一女嫁與鄭經之子鄭克臧
大家應該都記得,《鹿鼎記》中的陳近南,有一女嫁與鄭經之子鄭克臧。而陳永華,也恰恰是鄭克臧的老丈人。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叛亂,鄭經率師離島西徵福建。臨走前,命長子鄭克臧主持臺灣政務,任命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在老丈人輔助下裁決政事,鄭克臧賞罰分明,剛毅果斷,政績顯著,深得人心。
(寶鏡堂舊照)
相似點3:死因均與馮錫範有關
康熙十九年(1680年),馮錫範同鄭經回臺,見陳永華把握重權,心懷妒忌,與劉國軒共同謀劃,設計誣陷陳永華。見鄭氏集團內部如此勾心鬥角,陳永華遂向鄭經再三請辭。辭職後,他整日鬱鬱寡歡,不久便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農曆正月二十八日逝世,鄭經親自前來弔唁。
再來看看小說,陳近南是由馮錫範和鄭克爽二人所殺的。歷史上,陳永華、馮錫範與劉國軒可謂鼎足而三,是鄭氏政權的頂梁柱,即小說裡所謂「臺灣三虎」。鄭克爽則是鄭克臧之弟,同時是馮錫範的女婿。陳近南一向對鄭經忠心耿耿,他女兒又嫁克臧為妻,故馮錫範等人暗中密謀,要擁立鄭克爽,因此設計殺死陳近南。
有趣的是,正在熱播的影視劇《施琅大將軍》也有這麼一段:鄭經接替鄭成功後,內部陳永華(鄭克臧嶽父)和馮錫範(鄭克爽嶽父)發生內訌。病中的鄭經把政務交由長子鄭克臧處理,克臧聰明能幹,做事井井有條,從來沒有過失,也很受鄭經的寵愛和信任。鄭經病逝後,馮錫範便毒死鄭克臧和陳永華,立鄭克爽為延平王。
相似點4:陳近南本名「永華」,在《鹿鼎記》被提及24次
陳忠傑指出,金庸在小說裡,曾24次寫到「永華」的名字,且多次是借陳近南之口,明確點出其原名為「陳永華」。記者多次翻閱《鹿鼎記》,果真發現不少相關段子:
如在第一回《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裡,天地會成員吳六奇曾道,「那天地會是臺灣國姓爺鄭大帥手下謀主陳永華陳先生所創,近年來在福建、浙江、廣東一帶,好生興旺」。
吳六奇還言道,「我們天地會總舵主陳永華陳先生,又有一個名字叫做陳近南,那才著實響噹噹的英雄好漢,江湖上說起來無人不敬,有兩句話說得好:『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 在第八回《佳客偶逢如有約 盛名長恐見無因》裡,韋小寶初次拜師時,總舵主道:「我姓陳,名近南。這『陳近南』三字,是江湖上所用。你今日既拜我為師,須得知道為師的真名。我真名叫做陳永華,永遠的永,中華之華。」
「綜上所述,金庸在寫《鹿鼎記》時,陳永華應當是陳近南的原形」,陳忠傑同時承認,由於金庸寫的是小說,而且是武俠小說,真實性比一般的演義小說更低,藝術加工的成分便更大,「陳永華肯定沒有金庸筆下高超的武功」。
對此,漳州文史學者、漳州市作協秘書長許初鳴也表示,「陳近南」為陳永華的原型是說得通的,「演義小說裡的人物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和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區別就很大。但是由於經歷藝術加工,演義人物變得經歷更豐富,更有傳奇色彩,所以往往更容易讓普通老百姓傳播。」
陳永華的牌位列於寶鏡堂內
□相關新聞
陳永華祖籍在角美,並非同安人
現場:角美鎮現陳永華祠堂
在許多地方史書中,都記載陳永華系同安人。「但這是一個誤會,他是角美人」,陳忠傑從陳永華的後裔口中得知,陳永華從事反清復明,怕連累家人,往往對外自稱是「同安人」;此外,陳永華之父陳鼎原在同安任職且死在同安,這也造成陳永華是同安人之誤。
漳州臺投區角美鎮南邊的石美村,是個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子。歷史上,石美、角美和東美是3個齊名的集鎮,直到上世紀50年代後才合併成角美鎮。
多次到石美調查,陳忠傑收集到一首民謠,「石上雞蹤如竹葉,溪邊犬跡似梅花。覆舟山下十八社,石尾出了陳永華。」而「石尾」的雅稱便是石美。不僅如此,一座建於石美村的祠堂,亦為陳忠傑揭開陳永華祖籍地之謎提供了證據。
陳忠傑與記者一行來到這座陳氏村民的祠堂——「寶鏡堂」。他介紹,祠堂始建於清初,由於年代久遠,現只剩最後一堂。
73歲的村民陳江慶將記者一行引入祠堂,見祖龕祀厚山祖和陳鼎、陳永華、陳夢球、陳維衡、陳仕貴、陳還等牌位。其中,陳夢球、陳維衡、陳還均為陳永華子孫。
「我們這一支全部是陳鼎和陳永華的後裔,目前全村共有300多人」,陳江慶說,「反清復明是殺頭大罪,所以聽祖上說,在清初時,祠堂裡不敢立陳永華的牌位,直到清末才加立。」
祠堂在這裡,而且還有整支數百人的後裔,陳忠傑認為,陳永華應當是石美人。
陳永華像(資料圖)
建議:打好陳永華對臺牌
《臺灣通史》有專門介紹陳永華的功績,其在臺灣的地位非常高。在臺近二十年,他首開文教事業先河,被譽為「臺灣文化教育的奠基人」:其親自在承天府(今臺南市)寧南坊鬼仔埔建造孔廟,還建學院並親任學政。臺南孔廟建成時,為臺灣孔廟之始,有「全臺首學」之稱。目前,仍有許多廟宇供奉其神像,還有許多地方依其命名,如永華宮、永華鎮、永華街等。
據了解,2008年初,汪毅夫曾在漳州參觀「漳臺族譜對接成果展」,發現族譜館裡的「漳州名人」竟沒收錄陳永華,也談道,「陳永華是鄭成功的參軍,一般認為他是同安人,實際是角美人。他到臺灣後興學校,辦科舉,在文化教育上做了許多好事,漳州可以研究宣傳」。
對此,陳忠傑也表示,可以好好利用陳永華故裡,打好「永華對臺」牌,並已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修繕「寶鏡堂」。他認為,該村由此可成為角美涉臺文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舉亦能提高漳州的知名度。另外,他還建議收集整理有關族譜資源,和臺灣的陳永華後裔取得聯繫,告訴他們,陳永華是地地道道的漳州人,以糾正兩岸一些史書「社籍同安」之謬誤。
如今的寶鏡堂已經翻新
雙獅子座,五門式,前後二庭構造氣派非凡。少有埕庭三座旗杆。還保留遠古的:青磚為牆,巨石為圍舊文物。
遠在他鄉的你,希望此篇文章能給你們帶去尋宗提供幫助!
角美人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同城
長按複製id號添加:jiaomeitongchengwang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招聘、招租、求職、二手信息、爆料、商家自助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