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昨天我剛寫完第一篇分享《國學啟蒙流派淺探》,自覺頗為簡明全面,看見有群友讚揚時還有點小得意。但是幾分鐘後,我就感到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用古人的話說,「覺今是而昨非」了。所以,今天續寫一篇。
首先是調研中至少還有幾種流派遺漏了:
6、手勢舞派:如小一姐姐、贏在起點早教學園等在微信有視頻號、在抖音有抖音號。
7、國學繪本派:例子太多,暫時從略。
8、老前輩派(回憶了一下,我自己的國學啟蒙是在小學,主要渠道如下):
1)聽評書聯播(如三國演義等);
2)先看小人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再看人民文學原版書(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
3)讀古詩卡片、《上下五千年》等,偶爾翻了翻《史記》(當時是繁體字加文言文,小學生看不太好,現在有《百家講壇》做嚮導,還有文白對照版,有些小學高年級同學或可閱讀了)。
9、否定「國學啟蒙」派:
1)認為並沒有」國學」,只有中文、歷史、哲學等具體學科,適齡分學科啟蒙即可。
2)認為沒必要學齡前啟蒙,尤其反對孩子背誦不能理解的經典和古詩。
3)認為經典中有較多糟粕和過時內容的。
上面是我短期調研的一些方式,估計大家實踐中會根據孩子的動態喜好變化而加以選用、嘗試、調整和綜合應用。那麼我自己的看法如何呢?
首先,我覺得這些否定派的觀點都各有一定道理,也值得我們在啟蒙過程中時時警醒;但是,也都有些絕對化。我想,如果國學啟蒙的目標是」培養愛生活、愛思考、愛中華文化的中國人」,而不是單純追求學習或背誦經典的時間或數量;國學啟蒙的原則是」因材施教,適齡選材,去粗取精,縱橫聯繫(即經典與生活聯繫,以文史哲為主、互相融會貫通,適當聯繫書畫、音樂、建築、民俗、天文、地理、算學、生物、中醫等學科知識),甚至適齡進行一些討論式、批判性地學習」,而不是照本宣科、全盤照搬,多數孩子在學齡前還是可以適當啟蒙國學的。有家長朋友說,我懂不了這麼多學科做不到融會貫通……我想,只需在孩子或自己有發現或者有問題時,多搜索、多問人,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孩子和家長就可以共同進步。有了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孩子或許會有自驅力;有了縱橫聯想、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孩子或許會有加速度。
那麼,說了這麼多的流派,等我娃到了合適的歲數,應該如何啟蒙(師從哪派)呢?可能讓大家有點失望,因為目前我還不知道,因為我兒還不到兩歲,每天常常在家「勤學苦練」國學經典——」大鬧天宮」,偶爾也會「哪吒鬧海」,總之老爸每天回家甘作撿東撿西的「掃地僧」、在家辦公時只盼望我兒上午下午各一次的「西遊記」。目前說不出50個字的我兒,我認為還沒到國學啟蒙的合適年齡,我們不妨」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其實以當今技術日新月異、創新層出不窮,即使今天補充了這幾點,也難免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這次實屬初探,且無實踐經驗,今後或許還會分享針對某一流派的調研(順藤摸瓜嘛),或者個人實踐經驗。
親愛的讀者,您是如何進行國學啟蒙的?有何經驗?有何教訓?或者有何問題?不妨在留言區互相分享。「One for all,all for one.」,我們互相切磋,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