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壓力大自殺:揭開了這個職業比996打工人還要殘酷的真相!

2021-01-10 康康觀世界

引言

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戶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漢大學1月5日一位博士後跳樓?」的問題,該問題隨後被編輯為「1 月 5 日武漢大學疑似一位博士後跳樓,事情真相如何?」,隨後幾位在附近的武大學子的回答證實了這個悲劇。

一個博士後,拼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又在競爭激烈的考研大軍中脫穎而出,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全國人口中比例低到驚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最後決定在科研道路上繼續求索,成為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後,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然而,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實生活狀況到底如何呢?又是什麼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絕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後這個大家耳朵熟悉卻眼睛陌生的職業,帶你們看看他們背後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國內,博士後是工作,但是是一個更像學歷的工作。

學術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後是一種工作,並不是一種學歷。然而在大眾的眼中,更容易誤解成是比博士還高的一種學歷。但是不得不說,博士後這個起源於國外的職業在國內被搞得越來越像一種學歷。

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常來說,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崗,你不願意幹了就可以辭職;一般不會規定工作年限,不會要求你幾年之內必須走人;你離開那個單位也不需要別人給你發一個證書。你覺得不合適離開一個崗位,也不會成為你的職業汙點。這叫一份工作,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博士後基本的運作模式。

然而國內的博士後,可能是為了體現對博士後的重視,抑或因為經費來源的問題,國內專門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而且國內對於博士後的管理特別細緻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崗,博士後叫進站,給你規定兩到三年的在站時間,就像博士三年的學制。

你上崗之後工作,還需要做一個開題報告,感覺跟讀碩士、博士時做的開題報告好像也沒啥區別;到了一年半載之後,還要中期考核,最後三年時間到了,還要再次考核。這兩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過,可能直接把你辭退,名曰退站,還不給你發博士後證書。

而且這個退站馬上會變成你的職業汙點之一,讓別人覺得你難以勝任這個職業。而且你明明做了幾年的博士後,如果被退站,還沒辦法證明,因為你沒有博士後證書。有這個退站的威脅在,讓一些博後即使進站後發現不合適,也是咬著牙堅持兩三年下來。

一個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讀一個學位。那麼最簡單的問題來了,博士培養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博後培養工作中也都會遇到。去讀博士和去做博士後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學研究的。科學研究既然名為研究,就是探索人類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敗。

我們基本所有高校都規定博士畢業必須發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畢業,我們國內的博士後自然也有這個規定。而且規定還更高、更難完成,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要求申請到什麼樣的基金項目。這就等於說這兩到三年的時間裡,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不管是博士還是博後,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所以你經常看到的博士為了畢業所吃的苦,博士後為了出站只吃的會更多。你看到的國內博士遇到不良導師所受的壓榨和剝削,博士後如果遇到同樣的人照樣是吃不了兜著走。

有的博士在讀期間還要幫導師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邊的活,博士後這種活也不少。幫大老闆管理實驗室、帶學生、改論文、寫標書,有時候還要去代課,而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達標半毛錢關係都扯不上。幹了這些活之外,你還得考慮自己懸在頭上的那把考核之劍。

博士996,博士後可能要7/11/7

所以讀博士苦,做博後可能更苦至少讀博士還可以延期,做博後很少聽說能延期這個說法。你以為吃了博士期間所受的苦就可以順利出站了嗎?還有很多的套路等著你。

有的大學博士後合同裡,只寫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當今的科研圈發展太快了,國內的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上升的也很快。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博士後進去之前說一個標準,進去一年之後又是另一個標準,朝令夕改,讓有些博士後騎虎難下。

進來之前,說是發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來當講師。進去之後,人事處說想評講師還得至少有個省部級項目,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標準又變成國家級課題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個國家級項目。最後好不容易翻過山,越過河,走過崎嶇坎坷,按照規定的標準發了文章,拿了項目,終於要出站了。

忽然被通知,崗位有限、博後太多,教職崗位需要競聘。而高手如雲的競爭和有些大佬門徒的存在,讓你競聘成功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雖然總有人競聘成功,順利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那個概率低得真的可憐。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順利的博士畢業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經三十出頭了。又做完博後,這個時候你發現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長。

再去個本科高校,又來一波「非升即走」?這些年社會各個行業都在飛速的發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畢業就能進去的學校博士後做完反而進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畢業近十年的同學,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混得風生水起;碩士畢業就進入社會的同學,五六年的時間也是收穫頗豐;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齡尷尬,自己這個時候進碩士畢業同學進去的公司待遇可能還沒有他高。想想內心憤憤難平,卻又無可奈何。

更尷尬的是,有的學校甚至還要退站的博士後返還工資。 所以博士後這個職業,真的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光鮮靚麗。博士後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2019年全國博士後進站25144人,這是什麼概念?當年博士畢業不到6.4萬人,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博士畢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兩到三年後這麼多博士後要找工作,而他們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科研事業。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崗位是非常有限的,還要面臨每年從國外引進一定數量人才的競爭。所以進站博士後中的大部分,別說留在做博後的單位,就是留在學術圈都是非常困難的。

這讓我想起來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個詞,內卷。八九十年代,大專生就很吃香;大學擴招後,沒個本科學歷都不好找工作了;又過了幾年,想有個體面的工作,門檻都是碩士學歷了;又過了幾年沒個博士學位有些好單位都進不去了。

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紀之初,一個博士學位就能留校;當你好不容易讀了個博士學位出來,留校的條件改成必須是博士後了;當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後,發現又對論文數量和分數有要求了;當你好不容易滿足了論文數量和分數的要求,卻發現又需要海外經歷了。

這幾年國內因為畢業壓力而輕生的博士時有耳聞,但是當博士後這個群體也開始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只能說科研圈的內卷已經到了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

其實除了少數幸運兒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讀書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碩博、博士後民工的學術圈,因為利益訴求,全世界整個圈子對這個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進入博士後這個行業之前,對這個行業有足夠的了解。最後願逝者安息,天堂沒有繁重的科研任務和要趕著發的論文!

科研圈生者堅強,能堅持就堅持一下,實在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也不要想不開。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實驗和論文,還有鶯飛草長,皓月當空,有愛你的人正在路上。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相關焦點

  • 加油打工人!Steam驚現996神作,手把手教你摸魚升職當老闆
    早安,打工人!這裡是正驚遊戲,我是愛打工的正驚小弟。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最近,隨著網際網路「打工」熱潮的興起,不少小夥伴們都在工作過程中,組成了打工小團體,紛紛在群裡用各種勵志的打工語錄互相打氣加油,一起為老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 「996工作制」毒在哪裡:一條導火索,揭開一道集體傷疤
    如今人們承受著物價過高、就業環境差、生活成本劇增、收入縮水、看不起病、結不起婚等壓力,安全感匱乏。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專題調查發現,在職青年的壓力來源有經濟壓力(72.1%)、職業迷茫(40.6%)以及住房問題(34.1%),其中經濟壓力最為突出。
  • 「996」真的是福報?
    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還不得而知,逝者已矣,真相還需靜待有關部門的調查和定論。 對於拼多多而言,這起自殺事件無疑是又一次將他們與996和加班的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因為就在前幾天,一名拼多多23歲的女性員工,在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發生猝死。
  • 《沉默的真相》殘酷的正義
    這個故事講述的內涵蠻多的,人物也很有代表性,有堅守信念的精神內核,有布局完整的籌劃思維,有思維縝密手段萬千的實施手段。有藝術的加工,有現實的寫照,還有理想的折射,但揭開這些,我看到更多的卻是掩蓋在殘酷的正義之下的血淋淋的現實。
  • 武漢大學博士後跳樓,非升即走的科研壓力有多重?
    其實,博士後的壓力之大不亞於讀博期間的壓力。而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時,博後們有的焦慮,有的抑鬱,有的不堪重負之後用放棄生命來解脫自己。1月5日,武大信息科學學部遙感工程學院一名博士後工作者就疑似因科研壓力較大而跳樓身亡。
  • 66%的90後願意996!996也許不是福報,但年輕人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在回收的3369份問卷中,有超過66%的90後表示能接受996模式,並且甘之若飴。與之形成對比的是,85後中只有41%對996持包容態度。這個結果顯然與人們之前的猜想是背道相馳的。她笑笑對我說:「我真的不明白那些聲討996的人,每天朝著自己的職業目標去努力有什麼可抱怨的?」的確,剛剛加入公司時,她是她們項目組裡為數不多的小白之一,經過一年時間的打磨,她不僅在技術上越來越遊刃有餘,也逐漸成為了技術部的核心成員之一,項目組也有原來的十幾人擴充到了現在的四十幾人的規模。
  • 中國博士後生存現狀
    近日網傳武漢大學一名博士後跳樓身亡,讓人痛心。很多人揣測是由於科研壓力大導致,或許該名博士生由於別的原因而自殺,但是此次事件引起了大家對博士後群體的關注。 目前國內博士後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平均的工資每年在20萬左右,高的可能有40萬左右。
  • 被隱瞞14年之久的張國榮死亡之謎被揭開:自殺真相是這樣的
    張國榮的突然離世震驚了整個華人社會圈,如今張國榮去世已經14年了,外界對於張國榮的死亡原因依然議論紛紛,14年來,關於張國榮的的死亡之謎的猜想一直都沒有中斷過,有的人人為張國榮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在加上他的導演夢一直受阻所以想不開;但是也有人認為張國榮的同性戀身份導致社會輿論壓力過大不死無以肩負。
  • 員工入職半年後跳樓自殺,打工人壓力有多大
    前幾天,剛剛爆出有員工在凌晨下班後猝死,近日,又有一名長沙籍員工譚某某,在家中從27樓跳樓自殺。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譚某某原本的崗位是技術開發工程師,年薪18萬,剛剛轉正,當時還是未婚,於2020年7月8日入職該公司。事情發生後,公司表示將全力配合譚某某離世的善後工作,並在公司內網開通心理諮詢和特殊緊急事項的諮詢通道,為員工提供諮詢服務。
  •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正是打工人!」爭做優質內卷態「打工人」
    根據磚家叫獸級別的專業定義,「內卷」就是社會在惡性競爭下,即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的狀態;而「打工人」則在社會奮鬥的新詞彙,雖然不乏幽默,透過它,卻也可以看到社會知識青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循規蹈矩、服從安排的無奈。1按我在社會中被毒打的經歷來說:「打工人」這個名稱很好,非常有精神,非常有時代氣息啊!
  • 前程無憂員工哀嘆:996扛不住了,噁心乾嘔成常事,要不要回縣城
    在很父母長輩的眼裡只有兩種工作,一種叫「正式」,一種叫「打工」。公務員、事業單位都屬於「正式」,管你什麼500強、BAT、網際網路,這都是低人一等的「打工」。隨著年歲增長,筆者我也必須承認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確實越來越喜歡確定性高、穩定性強的生活。尤其是這個經濟下行的年代。在網際網路職場論壇,一位職場人發帖求助到。
  • 不想做996的「打工人」,到這裡享福才是我的人生目標
    但有的人卻還在「拼搏」來自拼多多的「大瓜」1月3日晚,一則「拼多多員工猝死」的消息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這麼年輕的花季少女因加班殞命,實在讓廣大社會人震驚和惋惜。事件出來,大家開始噴PDD,他們沒人性、他們「狼心狗肺」……這有什麼相關性我們不做展開了,我們只知道這條消息讓廣大「打工人」的焦慮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 豆瓣9.5,比996更殘酷的007職場紀實!
    可以說,劇中的張克萊,和我們一樣,也是每一個起點低,對人生曾經失望又被周圍人的鬥志點亮的普通人,克萊說:我是因為不努力才到這個世界的,所以這樣的克萊拼了命要還今世的債第一期節目,甫一出場的分別是六名新人律師,高麗大畢業的李剛浩,延世大學畢業的金賢友,首爾大畢業的林賢書。
  • 他只是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真相!
    這正是現在中國女生挑選男人的標準,所以實際上一個國家到底好不好,我們常常說在於女性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墮落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其次,俞敏洪的論述只是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現今,國內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其實都是經濟問題。如果從經濟角度分析,俞敏洪的言論可能片面,但卻未必不是事實。
  • 【即刻剖析】996是福報,怕壓力大就白活?馬雲的人設經得起幾次衝擊
    5月9日,馬雲在對話年輕人時表示,現在的時代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年輕人害怕的話那就白活了。「白活了」,馬老闆的意思莫非是年輕人怕壓力就不該活著。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的寧波銀行跳樓事件,還有中傳女孩跳樓事件,她們都是因為壓力大而產生了輕生的想法,按照馬雲的邏輯,她們失去生命是理所當然嗎?年輕人需要一定的壓力,但是年輕人更需要動力和活力。
  • 社畜、996進階版的打工人為什麼爆火:「成年人的黑色幽默。」
    早安,打工人!」最近,你被「打工人」梗刷屏了嗎?打工人,打工二字體現了上班族「受僱於人,替人工作」的現狀。寫字樓中的上班族自比打工仔,用樂觀的句子傳達心酸的現狀,不知不覺在年輕人間引發了共鳴,微信群、QQ群,到處都是「早安,打工人」的聲音。然而,和許多網絡流行語一樣,「打工人」在爆火以後也引發了許多爭議。
  • 打工人成2020職場最熱詞,困在職場裡的打工人該被如何對待?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個2020年之中,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疫情」「復工」「口罩」「茅臺」等都肯定會成為2020年的關鍵熱詞,然而對於廣大工薪階層來說,誰估計都沒想到2020年職場最熱的詞會是打工人,在職場我們經歷了「996福報」,經歷了「心臟和XX只有一個能跳」,經歷了」3.25和3.75「,在我們所有人都在說這個時代打工人到底該如何被企業溫柔以待的時候,
  • 開一家薈寶蘆薈店,從此不做「打工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城萬廠打工仔」的局面日益蔓延,越來越多的996們習慣了每日清晨給自己「早安,打工人」的問候。「打工人」一詞的爆紅,並非一時的戲謔自嘲,而是背後嚴重的職場焦慮問題。不甘向生活妥協,不想徹底認命打工,不妨開一家薈寶蘆薈加盟店,自己當老闆。
  • 清北本科留京僅2成,996無處不在,高才低就這個結怎麼打開?
    沒人統計過這10萬人的成分。當然,成分這個詞,牽出太多陳年往事,90後、00後可能已經無法理解,僅僅因為成分,多少人的命運乾坤逆轉。 每個996的「打工人」一邊恐懼,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我,一邊卻再次開啟奮鬥模式,終歸逃脫不了的過勞宿命。 同樣的悲從心生,來自北京疫情流調—— 34歲的打工人,家住順義五環外,工作在海澱,每天往返公交地鐵50多公裡。三代五口人,擠在70平的房子裡。人到中年準備考研,白天上班,晚上備考,周末還要帶娃早教班。
  • 《沉默的真相》:這位僅出現一次的老人,才是揭開真相的工具人
    而《沉默的真相》,小編在刷完網劇後,又接著看完了原版小說,卻覺得原版小說才是社會現實,而網劇的呈現,有體現殘酷的一面,也有點理想化。網劇裡,江陽為了給侯貴平翻案,從一個前途光明、愛情羨人的檢察官變成階下囚,後面還患上了中晚期肺癌,最終不得不賭上自己的性命去奢求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