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戶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漢大學1月5日一位博士後跳樓?」的問題,該問題隨後被編輯為「1 月 5 日武漢大學疑似一位博士後跳樓,事情真相如何?」,隨後幾位在附近的武大學子的回答證實了這個悲劇。
一個博士後,拼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又在競爭激烈的考研大軍中脫穎而出,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全國人口中比例低到驚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最後決定在科研道路上繼續求索,成為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後,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然而,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實生活狀況到底如何呢?又是什麼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絕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後這個大家耳朵熟悉卻眼睛陌生的職業,帶你們看看他們背後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國內,博士後是工作,但是是一個更像學歷的工作。
學術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後是一種工作,並不是一種學歷。然而在大眾的眼中,更容易誤解成是比博士還高的一種學歷。但是不得不說,博士後這個起源於國外的職業在國內被搞得越來越像一種學歷。
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常來說,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崗,你不願意幹了就可以辭職;一般不會規定工作年限,不會要求你幾年之內必須走人;你離開那個單位也不需要別人給你發一個證書。你覺得不合適離開一個崗位,也不會成為你的職業汙點。這叫一份工作,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博士後基本的運作模式。
然而國內的博士後,可能是為了體現對博士後的重視,抑或因為經費來源的問題,國內專門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而且國內對於博士後的管理特別細緻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崗,博士後叫進站,給你規定兩到三年的在站時間,就像博士三年的學制。
你上崗之後工作,還需要做一個開題報告,感覺跟讀碩士、博士時做的開題報告好像也沒啥區別;到了一年半載之後,還要中期考核,最後三年時間到了,還要再次考核。這兩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過,可能直接把你辭退,名曰退站,還不給你發博士後證書。
而且這個退站馬上會變成你的職業汙點之一,讓別人覺得你難以勝任這個職業。而且你明明做了幾年的博士後,如果被退站,還沒辦法證明,因為你沒有博士後證書。有這個退站的威脅在,讓一些博後即使進站後發現不合適,也是咬著牙堅持兩三年下來。
一個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讀一個學位。那麼最簡單的問題來了,博士培養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博後培養工作中也都會遇到。去讀博士和去做博士後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學研究的。科學研究既然名為研究,就是探索人類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敗。
我們基本所有高校都規定博士畢業必須發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畢業,我們國內的博士後自然也有這個規定。而且規定還更高、更難完成,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要求申請到什麼樣的基金項目。這就等於說這兩到三年的時間裡,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不管是博士還是博後,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所以你經常看到的博士為了畢業所吃的苦,博士後為了出站只吃的會更多。你看到的國內博士遇到不良導師所受的壓榨和剝削,博士後如果遇到同樣的人照樣是吃不了兜著走。
有的博士在讀期間還要幫導師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邊的活,博士後這種活也不少。幫大老闆管理實驗室、帶學生、改論文、寫標書,有時候還要去代課,而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達標半毛錢關係都扯不上。幹了這些活之外,你還得考慮自己懸在頭上的那把考核之劍。
博士996,博士後可能要7/11/7
所以讀博士苦,做博後可能更苦至少讀博士還可以延期,做博後很少聽說能延期這個說法。你以為吃了博士期間所受的苦就可以順利出站了嗎?還有很多的套路等著你。
有的大學博士後合同裡,只寫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當今的科研圈發展太快了,國內的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上升的也很快。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博士後進去之前說一個標準,進去一年之後又是另一個標準,朝令夕改,讓有些博士後騎虎難下。
進來之前,說是發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來當講師。進去之後,人事處說想評講師還得至少有個省部級項目,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標準又變成國家級課題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個國家級項目。最後好不容易翻過山,越過河,走過崎嶇坎坷,按照規定的標準發了文章,拿了項目,終於要出站了。
忽然被通知,崗位有限、博後太多,教職崗位需要競聘。而高手如雲的競爭和有些大佬門徒的存在,讓你競聘成功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雖然總有人競聘成功,順利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那個概率低得真的可憐。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順利的博士畢業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經三十出頭了。又做完博後,這個時候你發現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長。
再去個本科高校,又來一波「非升即走」?這些年社會各個行業都在飛速的發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畢業就能進去的學校博士後做完反而進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畢業近十年的同學,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混得風生水起;碩士畢業就進入社會的同學,五六年的時間也是收穫頗豐;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齡尷尬,自己這個時候進碩士畢業同學進去的公司待遇可能還沒有他高。想想內心憤憤難平,卻又無可奈何。
更尷尬的是,有的學校甚至還要退站的博士後返還工資。 所以博士後這個職業,真的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光鮮靚麗。博士後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2019年全國博士後進站25144人,這是什麼概念?當年博士畢業不到6.4萬人,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博士畢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兩到三年後這麼多博士後要找工作,而他們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科研事業。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崗位是非常有限的,還要面臨每年從國外引進一定數量人才的競爭。所以進站博士後中的大部分,別說留在做博後的單位,就是留在學術圈都是非常困難的。
這讓我想起來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個詞,內卷。八九十年代,大專生就很吃香;大學擴招後,沒個本科學歷都不好找工作了;又過了幾年,想有個體面的工作,門檻都是碩士學歷了;又過了幾年沒個博士學位有些好單位都進不去了。
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紀之初,一個博士學位就能留校;當你好不容易讀了個博士學位出來,留校的條件改成必須是博士後了;當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後,發現又對論文數量和分數有要求了;當你好不容易滿足了論文數量和分數的要求,卻發現又需要海外經歷了。
這幾年國內因為畢業壓力而輕生的博士時有耳聞,但是當博士後這個群體也開始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只能說科研圈的內卷已經到了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
其實除了少數幸運兒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讀書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碩博、博士後民工的學術圈,因為利益訴求,全世界整個圈子對這個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進入博士後這個行業之前,對這個行業有足夠的了解。最後願逝者安息,天堂沒有繁重的科研任務和要趕著發的論文!
科研圈生者堅強,能堅持就堅持一下,實在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也不要想不開。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實驗和論文,還有鶯飛草長,皓月當空,有愛你的人正在路上。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