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村長做竹子碗筷的手藝讓人驚嘆,其實傣族竹編藝術遠不止這

2020-12-22 醉美雨林

看了《野生廚房》雨林大餐的朋友一定被「森林之王」巖香用刀闢出竹碗竹杯竹筷的手藝震撼到,這刀工、這手法,簡直絕了!

其實,類似的絕活很多傣族人都具備,傣族對竹子藝術品的製作博大精深。

勐遠仙境雨林大餐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裡面的竹樓,竹桌、竹凳、竹籠、達寮都是傣族竹編藝術的代表。

此外,織布用的竹紡車、竹織具,捕魚用的竹漁具等,也都是竹子做的。

竹製品種類太多了,竹碗竹杯竹筷這些都是基礎的竹子藝術,竹桌達寮等竹編製品技術含量會更高。

竹資源優勢

竹製品種類繁多以及能夠獲得我們傣家人喜愛和頻繁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擁有得天獨厚的竹資源優勢。

傣族人大多聚居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

西雙版納地處北緯21°,擁有我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熱帶雨林,繁茂密集的熱帶雨林裡植物繁多,竹類資源更是全世界種類最為豐富的,再加上西雙版納的氣候「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竹類生長快,產量高,是十分豐富和有特色的資源。

勐遠仙境城子村

而長期以來,傣族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都和竹有著密切的關係,傣族人十分了解竹子的特性,更善於利用竹子。

勐遠仙境

竹編織品製作用的工具比較簡單,一般只需要用到刀、鉗子、撬片、竹片、錘子等普通的工具,其餘的都要靠工匠的靈巧的雙手和精心的構思。

竹編織品種類

傣族的竹編織品涉及到生活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生活類器具大多是完全的竹子結構,部分是竹子和藤木組合,常見的有筷子、飯盒、杯子、竹筒、煮飯的鍋蓋,碗籮、提籃、穀倉、針線籮、桌椅板凳、衣櫃、箱子、床,出門時戴的帽子,下雨天撐的雨傘,嬰兒睡的搖籃……

還有樂器類的笛子、巴烏、葫蘆絲和裝飾類的達寮等。

生產類器具包括竹扒、簸箕、篩子、魚籮、竹筏、扁擔、織布機、水車、打杆、竹梯子等。

寺廟用器具包括佛像、齋砵、佛龕、誦經桌、滴水砵、扇子、小旗幡、竹幡杆、蠟條盒等。

建築類的竹製品多為竹木混合結構,有竹樓、竹橋、竹籬笆、涼臺、水臺等。

特殊的習俗

傣族的竹編製品除了涉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竹製品還有獨特的習俗和寓意。

在傣族人家中眾多的竹編製品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藤椅。

傣家姑娘在傣歷新年這天會帶著專屬於自己的藤凳去集市賣燒雞,傣族小夥則會去像心儀的姑娘買燒雞,若要是姑娘也喜歡這個小夥子,便會將藤凳遞給小夥子,讓他坐在身邊。

藤凳是傣族姑娘向男子表達愛慕的一種器具。

結婚的時候,傣族姑娘還必須從娘家帶上兩隻新編的藤凳,這兩隻藤凳將在她今後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她生完小孩子坐月子期間,她只能坐她帶過來的藤凳,其他人也不能坐她的凳子。

等到了她年事已高,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歸土時,她也只會坐她自己的凳子,在她過世後,也將把這個凳子帶走。

結語

月光下的鳳尾竹,竹林深處的傣家竹樓,優雅靈動的孔雀舞,是多少人印象中的西雙版納。

房前屋後鬱鬱蔥蔥的竹林,住著竹樓,用著竹製品,吃著竹筍,傣家人的生活圍繞著竹,更少不了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傣家人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焦點

  • 「90後」代表楊昌芹:從「竹子之鄉」走來的「竹編苗妹」
    她總能引來人們的驚嘆和讚賞。她就是來自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的「90後」苗族村民楊昌芹,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她,現在是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一縷竹絲配備一雙巧手,精美竹編讓人讚不絕口。「我在兩會代表通道展示的茶杯,外套就是我自己做的竹編。」她指著茶杯,向記者介紹。
  •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如今,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單純的竹編手藝人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堅持著這門手藝,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當傳統的竹背篼、竹扇子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時,竹編該如何與這個時代親密接觸?就如竹編花器一樣,竹之美在於它的自然古樸,充滿原始森林的那種氣息,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舒適感。自然的與人的心更貼近,身心才能完全放鬆下來,把這種舒適帶到現代生活中去。
  • 傳承竹編手藝 過上美好日子
    一月六日,墊江縣大石竹編製作室內,殘疾人員工正在編織竹製品。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走進位於墊江城區的大石竹編製作室,竹子的清香撲面而來,長2.3米、高1.2米的竹編畫《紅樓十二金釵圖》映入眼帘,4名工人有的在用排針剖篾器剖出僅1毫米細的篾條,纖細的篾條在空中舞動;有的用黑白兩色篾條編織肖像畫。仔細觀察,這4人均有不同殘疾。
  • 破竹削篾,尋找瓷胎竹編的前世今生!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張牆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張牆林,四川青神縣人,曾獲得中國非遺協會發起並由中國九州傳媒舉辦的2019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全國首屆最精美工藝竹編三等獎。中國瓷器的特點潔白如玉,也正是因此,中國的瓷器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竹編作為一項非常悠久的民間手藝,曾經和很多人密不可分。到現在,雖然漸漸地沒落了,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喜歡,只是越來越缺少專業的教程和講解。一件竹編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十幾至三十幾道工序。今天小愛同學就和大家講解這些工序。做一件竹編通常要經過:破篾、染色、編織、裝提手等工序。
  • 非遺竹編手藝人抖音獲贊超3500萬,他編的二維碼可以掃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竹子編出美好生活:竹可以抽成絲 剝成紗 繪成畫
    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集實用、藝術、審美為一體的竹編工藝製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在裝點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編織」出了竹編藝術家的美好生活。   竹籮換回拖拉機   5月18日晚,陳雲華從深圳趕回四川青神,參加縣裡舉辦的竹編產業推進會。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楊隆梅喜歡竹子,她總覺得竹子的清香之氣會讓人沉澱心性。然而,即便是喜愛竹子、出身竹編世家的楊隆梅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傳承這份手藝的。作為一位90後,楊隆梅也像同齡人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憧憬,希望能走出家鄉,闖蕩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她大學期間學習的是民航服務,與身邊的姐妹們一樣,楊隆梅在心裡也憧憬著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
  • 他拿著一根細篾片,也曾傷痕累累,卻編出世間滄桑 竹編
    竹編工藝樸實到聽名字都不用解釋的傳統手工藝逐漸脫離了實用器具枷鎖的形式如今逐漸成為了新的老藝術竹子多唄◎◎◎人類剛開始定居的時候為了存放物品就要製作器皿選擇了很多的植物枝條嘗試後才發現竹子是最好的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這就保證了竹子易於製作且堅固簡直完美但是不能盛水
  • 用傳統竹編手藝打造的一款魔燈,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這份結合了中式竹編的樸實和日本竹編的細膩的手藝之作,被取名為 BAMAGIC。「它不只為完美,更為改變。唯有此,手藝才能長留。」從這句產品文案傳達了設計者對中國竹編手藝文化傳承的希冀。80年代末,39歲的王生民跟隨來自日本的竹藝大師八木澤啟造學習竹編技藝五年之久,並作為最好的兩個學生遠赴日本深造。短短的相處時間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徒之情。八木澤啟造其人八木澤啟造1927年生於日本大田原市,卒於2006年。
  • 專訪手工藝人鄭明陸 | 竹編技藝,沉澱生活的詩意
    但在嶨口鎮還有一位仍在堅守這門技藝的匠人,他叫鄭明陸。鄭明陸出生於1950年,嶨口鎮渡瀆村人。1964年,鄭明陸隨珊溪鎮朱坑頭篾藝名師朱壽省學習篾藝加工,出師後一直在福建從事上門篾藝加工,至今已有55年的「工齡」。 鄭明陸對篾業製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表現手法。
  • 跟竹子糾纏不清的這十多種傣族美食,你都吃過嗎?
    竹筒飯的香糯讓人入口難忘,竹筒菜也應運而生。鮮香甜美的竹子搭配新鮮的食材,經過慢火蒸熟,食物吸收了竹子的清香,更加鮮美。新鮮食材與自然生竹完美搭配,能做出綠色健康的美食。熱帶雨林中會生長出許多山茅野菜,這些菜與肉和在一起,經過竹筒燒制或是蒸煮,都會帶有竹子的清香,讓菜和肉的味道更加濃鬱。除此之外,也可將竹筒剖成兩半當做盛器,不僅看起來生態自然,吃起來也有竹林的清新味道。如同:         香竹烤飯:傣族特色小吃,原料所用的竹子必須選西香竹。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100斤竹子取50克竹絲,川妹子竹編名畫《五牛圖》,簡直一模一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更是具有十分美好的象徵意義,對文人墨客們的精神世界來說,也是重要無比,蘇軾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足以說明,竹子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來畫竹的名家更是層出不窮,最著名的當屬清代鄭板橋畫的竹子了。
  • 那些逐漸失傳的民間手藝活
    願關注我們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皮球手藝人其實也是另一種設計師或者藝術家,他們不因為名利而默默的延續著這些祖先們傳承的技藝。然而,現在人一直都在追趕時間。機器的發展已經大規模的取代了手工技術。以前需要靠人工製作很久的東西,現在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丁春梅及其竹編作品  成都非遺人的創新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風民俗,是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不過,如果你去過崇州市道明鎮重慶路上的「丁知竹」竹藝館,一定會驚嘆:「原來竹編還能這樣做!」在這裡,竹編作品不再只是普通農具,更是前衛時尚的生活用品,比如佇立在綠地上的大地裝置作品,再如親子互動的DIY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