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拍攝的經典之作:電影《八百壯士》拍攝的前前後後

2020-08-26 團結報黨派e家

電影《八百壯士》工作照

  近日,戰爭題材影片《八佰》即將上映,立即引起轟動。其實,早在82年前的1938年,由陽翰笙編劇、應雲衛執導、袁牧之和陳波兒主演的《八百壯士》影片即拍攝上演,第一次將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搬上銀幕。

  愛國影人會聚武漢

  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相繼失陷,中國電影界的精英陸續從上海會集於武漢,形成一個強大的電影陣容。在這一支龐大的影視人才隊伍中,就有電影《八百壯士》的編劇陽翰笙、導演應雲衛和主演袁牧之、陳波兒。

  陽翰笙,著名作家、編劇,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軍南徵,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應雲衛,著名左翼電影導演和製片人,1935年被單線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袁牧之,中國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40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陳波兒,著名演員,被稱為「人民藝術家」,1937年在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

  早在1937年8月,袁牧之、陳波兒即籌劃從上海出發取道南京、武漢前往延安。途經南京時,袁牧之與陽翰笙共同商討如何繼續堅持用影視作品支援抗戰,陳波兒則前往中共代表團南京辦事處。也就是這次在南京,陳波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介紹人是李克農、葉劍英。陽翰笙、袁牧之、陳波兒三人相約,於1937年9月一同抵達武漢。

  在武漢,陽翰笙遵照黨和周恩來的安排,一方面著手籌組文學藝術界抗敵協會,另一面協助郭沫若籌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忙碌而又艱巨的工作中,陽翰笙始終在思考如何在電影界成立全國性的抗敵組織。1938年1月,陽翰笙提議電影界應成立全國性的組織,得到電影、文化、戲劇各界的一致同意,推定應雲衛等35人籌組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陽翰笙等4人起草宣言。

  1938年1月29日,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陽翰笙、應雲衛、袁牧之在其會刊《抗戰電影》創刊號上發表了關於抗戰電影的意見。陽翰笙認為,「國防電影的內容得現實化,應多面的去反映我們在抗戰中的生活,把我們民族的歡喜與悲愁,憤怒與狂熱,活潑潑地從影片中再現出來。國防電影的形式,應該簡潔化。應迅速地攝製、迅速地放映。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新聞片,注意短簡的故事片,注重標語卡通、歌唱短片。」應雲衛說:「國防電影之建立,正如一切藝術形態,這些上層建築,只有更堅固的經濟基礎,才能有更健全的完成,不然,即使有怎樣的社會機能,也是不能使用其極的。」袁牧之講到,「神聖的抗戰開始之後,我們同時開始了精神的總動員,而電影卻正是最偉大的宣傳武器。我們要利用這一武器——國防電影,間接的打擊敵人,殲滅敵人。」

  袁牧之在武漢住在漢口楊森花園三層樓上的一間小屋裡,籌劃赴延安拍攝影片的事情。有一次,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袁牧之受到周恩來的接見。袁牧之向周恩來詳談了去延安拍新聞紀錄片的想法。周恩來聽後,給予熱情的肯定,同時表示,因為暫時條件還不成熟,建議他先到中國電影製片廠去參加抗戰影片攝製工作,待時機成熟後,再前往延安。

  中國電影製片廠是由漢口攝影場改組而成,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第三廳由周恩來分管,主要負責宣傳文化工作,廳長為郭沫若,主任秘書為陽翰笙,下設第五、六、七三個處,分別負責動員工作、藝術宣傳、對敵宣傳等業務。其中,第六處由田漢任處長,所屬第二科負責電影製作和發行工作,科長由國民黨黨員鄭用之兼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共產黨黨員羅靜予為中國電影製片廠副廠長。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來自上海的進步藝術家們紛紛參加中國電影製片廠抗戰電影的拍攝工作,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迅速壯大抗日陣營的宣傳隊伍,推動全民抗戰運動的廣泛開展。

  戰火中拍攝的經典之作

  淞滬會戰打響後,上海軍民英勇抗戰。1937年10月下旬,日軍圍困了上海閘北四行倉庫,守衛倉庫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即「八百壯士」),在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堅守陣地、寸土不讓,英勇頑強地抵抗日軍。上海廣大市民被八百壯士的英勇氣概所感動,紛紛以各種方式支援守軍,女童子軍楊惠敏給戰士們送去一面國旗,守軍官兵受到莫大鼓舞。

  宣傳文藝界被八百壯士的偉大事跡深深感動,迅速創作出一批反映八百壯士英勇鬥爭的優秀文藝作品,如二幕劇《八百壯士》、歌曲《歌八百壯士》等。

  為配合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抗戰電影,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團結抗戰的誠意,積極宣傳和貫徹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陽翰笙迅速寫出了電影劇本《八百壯士》,並於1938年1月16日,將電影劇本刊於漢口出版的《中蘇文化》第1卷第5期上。此時,謝晉元等守軍仍被困在上海租界。陽翰笙希望通過《八百壯士》這部影片,表達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真誠願望。晚年,陽翰笙在談到創作《八百壯士》的動機時說:「當時,鄭用之要我寫個劇本,不寫不好;但不寫國民黨在那裡抗戰也是通不過的。這時,正是德國大使勾結蔣介石,讓他對日妥協的時期。針對這歷史背景,針對他們搞的片面抗戰,我就寫了《八百壯士》宣傳全民總動員。」

  劇本寫好後,陽翰笙把應雲衛、袁牧之和陳波兒叫到一起,將《八百壯士》的劇本交給他們,問他們能不能拍。應雲衛和袁牧之都高興地說:「這個題材好。」陳波兒一聽是拍《八百壯士》的影片,異常欣喜,說:「拍,拍,我希望我能參加演出。」應雲衛拿著劇本找到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鄭用之,表示要拍這個劇本,並把擬訂的拍攝計劃和演職人員名單報告給鄭用之,鄭用之立刻表示同意。鄭用之能夠痛快的同意拍攝電影《八百壯士》,一則在抗戰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還是支持的;二則他曾是黃埔軍校的學員,是周恩來的學生,對周恩來非常尊敬;三則《八百壯士》表現的是正面戰場英勇抗敵事跡,該劇本也符合抗戰電影的拍攝需要。

  最終確定電影《八百壯士》由應雲衛導演,袁牧之飾演謝晉元團長,陳波兒飾演女童子軍楊惠敏,張樹藩扮演楊瑞符營長,王士珍負責攝影。當時,應雲衛、袁牧之和陳波兒曾一度被人稱為電影界的「三傑」,稱他們三人「合作的影片雖不多,可是沒有一本不是著名作品」。影片《八百壯士》的拍攝條件十分簡陋,器材匱乏,也沒有攝影棚,拍攝組就在漢口楊森花園布景進行拍攝。拍攝過程中,武漢保衛戰打響,日軍飛機經常對武漢進行轟炸,在敵人炮火之中,全體人員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極強的工作責任心,不到半年的時間,即完成拍攝任務。

  電影《八百壯士》除了描寫謝晉元團長和楊瑞符營長這兩個愛國軍人的英勇形象以外,還以不少戰鬥場面和情節表現愛國士兵的堅強勇敢、不畏犧牲、誓與國家共存亡的戰鬥精神。片中描寫了上海各界人民廣泛動員,募集大批物資給八百壯士以熱烈支援,特別突出愛國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廣大市民冒險送去中國國旗的情節和場面。

  影片不僅表現了軍隊的抗日,也表現了人民群眾的抗日,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抗日軍隊的支持和高漲的抗日鬥爭熱情,儘可能全面地反映全民抗戰的真實畫面。正如陽翰笙所說:「在這個劇本中,我不單寫八百壯士的英勇戰鬥,而且還寫了工農商學兵、各人民團體對八百壯士的支持,這就是群眾支持抗戰,是全民的抗戰。」

  電影公映後的反響

  1938年7月,電影《八百壯士》拍攝完成後,立即安排電影放映隊在各地進行放映,並決定放映《八百壯士》的全部收入,悉數購買書報等慰勞受傷士兵。在「八一三」抗戰周年紀念前夕,影片首先在武漢連映5天。不過,由於當時武漢保衛戰已經打響,加之兩家劇院同時上映、價格略微上漲等原因,剛開始《八百壯士》並不如電影《熱血忠魂》火爆。

  梳理舊新聞可見,雖然影片在武漢並未創下放映紀錄,但全國各地對該片的熱情卻依然很高。1938年9月6日,影片在香港平安影院放映。10月8日,西北抗戰劇團在青海西寧湟中舞臺放映該片,同月在西安阿房宮公映。1939年2月,影片在上海新世界連續放映4天後,應市民要求,又在公共體育場連映2天。194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西北攝影隊在陝北榆林放映該片,觀眾達萬餘人。同年7月,影片在雲南昆明南屏劇院放映。1941年4月,謝晉元夫人去世後,重慶唯一大戲院連續放映四場該片以示悼念。同年11月,電影放映第六隊受邀在西安歐美同學會大禮堂放映該片。

  影片《八百壯士》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發揮了鼓舞人民抗戰的教育作用。該片還在紐約、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法國、瑞士的反侵略者大會上放映,反響也極為強烈。1939年初,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會同中國電影製片廠將《八百壯士》影片譯成法文,在法國各地影院上映。1944年,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印度分會為宣揚祖國抗戰精神,於「七七」抗戰紀念日在印度加爾各答放映該片。

  作家鬱達夫看過《八百壯士》後,於1940年10月5日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上刊文向華人推薦《八百壯士》。鬱達夫高度評價了電影《八百壯士》的價值,他說:「這影片的價值,是不可以和好萊塢或英德諸製片廠,在和平空氣裡所創製出來的諸種幻想的戰事影片來相提並論的。因為一方面的作品,是技巧的搬弄和科學的運用;而另一方面的作品,卻是事實的再現和血淚的結晶。」他還說:「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謝晉元團長的如鋼鐵般的意志,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八百壯士們的拼死的決心,我們在這裡更可以看到女童子軍楊惠敏女士冒水火去獻旗的英姿,我們在這裡又可以看到歐美各國的新聞記者和守軍們對我們諸壯士的關心與同清。」鬱達夫號召廣大華人在抗戰中,要「以八百壯士的孤軍苦鬥,來作我們的模範。我所以敢推薦這一個影片,希望我黃帝的子孫,都能一看此片,而來盡他們或她們對國家民族所應盡的責任。」

  不過,也有人從影片製作技巧上指出該片存在的瑕疵。1941年2月出版的《中國電影》雜誌上,刊登了著名作家白薇的觀後感,「看了《八百壯士》,感到很大的缺憾是:故事不大夠緊湊地連接,幾處應有的高潮,都沒有把它強調起來,使它更緊張而感人。一貫是新聞式的紀錄,一個個的鏡頭,平淡淡一連串過去了。」

  儘管影片《八百壯士》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但終歸是瑕不掩瑜。在全民抗戰時期,該片不僅生動直觀地塑造了八百壯士的英雄群像,而且著力表現了上海各界人士積極支援抗戰的動人場面,鮮明地突出了全民抗戰的主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民眾抗戰到底的決心。

  1996年,電影《八百壯士》榮獲「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秀影片」新進杯獎。

  電影《八百壯士》是應雲衛由上海回到內陸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也是唯一一部反映正面抗戰的電影。該片也是陳波兒的最後一部作品。影片拍攝結束後,陽翰笙與應雲衛即赴重慶大後方,繼續以影視作品鼓舞民眾士氣、支援全民抗戰。袁牧之與陳波兒則離開國統區,前往延安。在延安,袁牧之與陳波兒主要從事攝影工作,為抗戰時期延安軍民留下了一系列珍貴的影像資料。(石紹慶)

相關焦點

  • 82年前電影《八百壯士》拍攝的前前後後
    電影《八百壯士》工作照近日,戰爭題材影片《八佰》即將上映,立即引起轟動。其實,早在82年前的1938年,由陽翰笙編劇、應雲衛執導、袁牧之和陳波兒主演的《八百壯士》影片即拍攝上演,第一次將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搬上銀幕。
  • 82年前電影《八百壯士》拍攝的前前後後
    戰火中拍攝的經典之作淞滬會戰打響後,上海軍民英勇抗戰。應雲衛拿著劇本找到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鄭用之,表示要拍這個劇本,並把擬訂的拍攝計劃和演職人員名單報告給鄭用之,鄭用之立刻表示同意。鄭用之能夠痛快的同意拍攝電影《八百壯士》,一則在抗戰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還是支持的;二則他曾是黃埔軍校的學員,是周恩來的學生,對周恩來非常尊敬;三則《八百壯士》表現的是正面戰場英勇抗敵事跡,該劇本也符合抗戰電影的拍攝需要。
  •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百科資料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八佰VS八百壯士】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 ,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在電影史上,迄今為止以「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為題材的影片,一共有三部:《八百壯士》(1938年版),《八百壯士》(丁善璽執導,1975年版臺灣拍攝),和《八佰》(管虎作品,8月21日上映)。由於筆者幾經查找,沒有找到《八百壯士》(1938年版)的片源,沒有看過最早的老版影片,就不對老電影作評論了。
  • 2020年熱播電影《八佰》中謝晉元等「八百壯士」的故事
    2020年熱播電影《八佰》中謝晉元等「八百壯士」的故事「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一次重大戰役。1937年10月26日,謝晉元奉命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後撤。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
  • 揚州籍導演許幸之也冒險拍過「八百壯士」
    熱心的市民苗先生告訴記者,淞滬抗戰時,揚州籍導演許幸之曾冒險拍攝過「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和日軍戰鬥的畫面,並製作成紀錄片《中國萬歲》。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送往國民黨當局審查時,被認定為「宣傳共產黨,表揚八路軍」的反動影片,底片、樣片全被銷毀了。
  • 82年前,這個潮汕人主演了電影《八百壯士》
    ▲陳波兒1938年7月3日 ,電影《八百壯士》在國內外引起反響。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根據發生在「八一三」上海抗戰中的一個真實事跡編寫的。▲《八百壯士》編劇:陽翰笙 主演:袁牧之、陳波兒《八百壯士》在大後方上映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武漢淪陷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陸續組建十餘支電影放映隊,他們深入大後方,下軍下鄉,攜帶電影放映設備,巡迴放映抗日電影。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電影《八佰》在撤檔一年多以後,終於官宣要上映了。圍繞著這部電影,產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觀點和陰謀論,有些人把《八佰》撤檔的原因歸咎於有關部門的監管,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原因很簡單,一部已經拿了「龍標」的電影撤檔,只會有一個原因:《八佰》片方自己想撤檔。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電影《八佰》在撤檔一年多以後,終於官宣要上映了。圍繞著這部電影,產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觀點和陰謀論,有些人把《八佰》撤檔的原因歸咎於有關部門的監管,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中有一個虛構的鏡頭,很多士兵聚集在一起緊緊護住旗杆和旗幟,為此犧牲了很多人,這個是歷史上沒有的,是《八百壯士》劇組自己創作出來的鏡頭。
  • 一個關於「八百壯士」的真實故事
    或許因為我是一名紀錄片導演,我拍攝的影片又正好和「八百壯士」有關。電影情節與歷史真實的偏差,以及片中部分虛構情節,令人出戲。用一句玩笑話來形容,那就是 「我知道得太多了」。在我看來,四行倉庫保衛戰絕不僅僅是一場豪情四溢的悲壯戰鬥,「八百壯士」是那段壓抑的歷史中,苦難中國人民的縮影。「八百壯士」和謝晉元將軍並沒有全部犧牲在對敵的戰場上。在那四天的高光時刻之後,伴隨他們的是長久的磨難和無聲無息的湮滅,他們中的許多人,不要說是一張照片,就連一個真實的姓名、一個最終的埋骨所在都不為人知。
  • 《八佰》不如《八百壯士》的,只是缺一個「俠女」徐楓
    但和《八百壯士》相比,真正在結尾弱的只是《八佰》裡缺少一個徐楓。》,《八百壯士》在結尾幾乎是團圓的場面,謝晉元率部衝橋成功後,騎上高頭大馬,揮舞著大刀向前前進。不過拋開這些史料來說,《八百壯士》勝過《八佰》的只有徐楓飾演的凌維誠。她的演技是絕對碾壓戲中的林青霞、張艾嘉等女星的。
  • 《八百壯士》幕後情史
    在電影背後,1975 年版時 21 歲的林青霞,22 歲的張艾嘉,25 歲的「俠女」徐楓和「八百壯士」有淵源的秦漢,讓舒淇被迫假戲真做,讓古龍患上肝病的柯俊雄;《八佰》的製片人梁靜和她的前任馬伊琍;甚至 1939 年戰地版《八百壯士》的
  • 八百壯士無所懼,但為國人付丹心——《八佰》
    電影《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其背景放在了1937年發生的淞滬會戰期間。為了守住最後的防線——四行倉庫,而當時只有一個加強營於此頑強抵抗日軍的進攻,史稱「八百壯士」。八百壯士何處來 《八佰》的背後是真實歷史事件,電影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的戰爭很激烈,中國正處於低谷時期,中日交戰三個月,奈何中國敗了三個月
  • 新電影《八佰》與老電影《八百壯士》
    該片取材自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國民黨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在團長謝晉元率領下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阻擊日軍的故事。電影因種種原因一再推遲上映,今年八月終於上映。
  • 細看《八百壯士》:抗戰電影真的能這麼搞?
    1975年版《八百壯士》在中國大陸是禁止播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央視電影頻道不止一次放映過這部中國臺灣拍攝的電影。注意臺標《八佰》是《八百壯士》的高清翻拍版嗎《八百壯士》的若干與歷史不符的情節確實被《八佰》模仿了,但是前者的許多方面顯然出人意料。 戰鬥情節《八百壯士》的情節大致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八一三」的「鐵拳計劃」,即中國軍隊攻擊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後半部分才是四行倉庫保衛戰。
  • 讀書 | 「八百壯士」 謝晉元
    聽聽看↑↑↑抗戰題材的影片《八佰》上映後,好評如潮。電影《八佰》的熱映讓我們了解到了那段悲壯的抗戰歷史,電影中呈現的有關謝晉元團長的許多細節都是真實存在的,今天慧說趣事帶您走近四行倉庫保衛戰,看真實的「八佰壯士」
  • 電影《八佰》中「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將士們的故事,當時堅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實際兵力420人。到了租界區,英軍還把這些勇士的武器給收繳了,然後又違背了當時讓八百壯士返回部隊的諾言,把他們圈禁在一個稱之為「孤軍營」的地方,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還受到白俄士兵的欺壓。 從此,「八百壯士」失自由,再次淪為孤軍。他們被關在鐵絲網內,不能出大門一步, 上海淪陷後,形勢越來越惡化,日偽方面多次想要勸降謝晉元,都被他罵了出去。
  • 電影《八佰》,《八百壯士》與謝晉元的後來事
    在海外的我們雖然還不能在大銀幕觀賞,但是拜網際網路所賜,也以各種方式看到了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忍不住說幾句吧。跟臺灣1975年的老電影《八百壯士》比較,技術上無疑大大進步,以川軍的視覺進入,一開頭就是無比慘烈的戰場戰事,將觀眾迅速帶入規定情景。也是導演的功底和意圖。
  • 八佰壯士奔北坡-1975年《八百壯士》影評
    不過,這個八百壯士的故事可絕對不是第一次在銀幕中被呈現了。1937年八百壯士事件的轉年,歷時兩個月的短暫拍攝,1938年的《八百壯士》便在武漢首映,獲得極佳的反響,激勵了人民抗日的熱情。而在1975年,中國臺灣地區又拍攝了同名電影《八百壯士》,更詳細地描述了國民黨八十八軍五二四團駐守四行倉庫堅守四個晝夜的故事。
  • 電影《八佰》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多為通城男兒
    楊飛紅介紹,「8月21日該片正式上映後,我們的排片肯定會更多,這部片子會是電影票房的強心劑。」 在影城取票機前,杜先生取出自己8月15日買好的電影票,他說:「我本來就喜歡戰爭題材片,這個片子拍攝時我就一直關注,片子裡有我們通城的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