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慈悲、自我療愈到自我成長 ——年少不懂《獅子王》,看懂已是不惑年

2022-01-05 正念覺知領導力

影片開始,小獅子辛巴頑皮、喧鬧、果敢而無所畏懼。他的爸爸木法沙帶著他俯瞰榮耀王國,告訴他終有一天,他會成為這裡的國王,而他和其他的老國王們會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在他孤獨無助時,指引和照耀著他。

 

出於愛與保護,老獅子木法沙也叮囑小獅子辛巴,絕對不可以去到黑暗的地方。木法沙告訴辛巴,萬物都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為國王要尊重所有生物,懂得平衡和邊界感,做國王不能單憑勇氣。而辛巴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國王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02

無知無畏經歷創傷

終於在叔父刀疤的慫恿之下,小獅子「勇敢地」走入了「黑暗之地」,這個冒險最終置小獅子辛巴和娜娜於鬣狗的圍攻之下,差點兒丟了性命。老國王木法沙關鍵時刻到場,嚇退了鬣狗,救出了辛巴和娜娜。

這之後有一段老國王木法沙和辛巴的對話,他告訴辛巴:「勇敢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國王應該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他向辛巴坦誠了自己的害怕。這令辛巴感到驚訝,因為他一向認為國王是無所畏懼的。敢於面對自己的脆弱,木法沙的言傳身教,讓辛巴第一次從黑暗中學會了成長。

很快,叔父刀疤為了篡奪王位,又設計了第二次計劃,與鬣狗合夥殺死老國王木法沙和辛巴。懷帶著歉疚, 也為了儘快向父親證明自己,辛巴按照叔父刀疤的建議練習獅吼,惹來了預先設計好的羚羊群。老國王木法沙挺身而出,終因刀疤見死不救墜崖身亡。

小獅子辛巴,僥倖逃過一劫,卻因目睹了父親木法沙的死亡而背負起沉重的內疚。辛巴認為,他的錯誤無可饒恕,他確信他的父親因為自己而死,他所在的那個王國不會有動物希望他回去。他沒有勇氣面對這一切,開始了自我放逐。

辛巴在逃離之後,被疣豬彭彭和貓鼬丁滿救下,並很快接受了他們的人生哲學。彭彭和丁滿告訴辛巴,要放下無法改變的過去,總有些壞事發生,你沒有辦法改變它。

他們告訴他,生命並沒有什麼輪迴,生命是一條單行線,沒有交織和平衡,有一天你的線斷了,你就沒了。因而生命根本就是無意義的。「如果世界拋棄你,你就拋棄世界」,他們說。

因而,不必為以後的日子擔心,快樂地活在當下。「無需擔心」這四個字能夠解決他所有的問題。辛巴選擇相信這種哲學,這促進了辛巴的自我療愈,他開始慢慢的放下過去,嘗試新的生活。

表面上看這種療愈化解了他的悲傷,而這種療愈卻是以失去自我為代價的。他快樂地活著,他不吃獅子的飯,不做獅子的事。沒有約束,沒有責任,無憂無慮。他活在一個和別的動物沒有區別的世界裡,慢慢好像忘了自己是誰。

他始終沒有勇氣面對過去,創傷一直都在,他不想去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當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療愈也只是暫時的。

叔父刀疤如願以償當上了國王,鬣狗趁機而入,榮耀王國陷入一片瘡痍。由於過度獵殺,動物們紛紛逃亡,整個王國榮耀不在,生存岌岌可危。娜娜一如之前的勇敢,獨自跑出來尋求轉機。她遇到了辛巴。

兩頭曾經的小獅子顯然已經長大了,他們召喚者彼此,娜娜請求辛巴回去拯救王國。辛巴依然放不下心中的創傷,他不敢告訴娜娜,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去。他說如果壞事情一定要發生,我們對此無能為力,他抱著一種無需擔心玩世不恭的態度。

娜娜告訴辛巴,作為國王,那是辛巴的責任。這時,辛巴依然在不斷地譴責自己,他感到錯誤已經發生,無法改變,他無能為力,而且這個錯誤不可饒恕。他不肯原諒自己。

直到狒狒拉飛奇的出現,喚醒了辛巴原本的自我。他是木法沙的兒子,是老國王的兒子。父親活在他的體內,父親的基因造就了他是誰,他應該成為什麼,走向哪裡。

看看你的內心深處,辛巴,你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你必須在生命的輪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辛巴還是猶豫了,他認為此刻的自己已經帶著創傷,無法回到過去,要找回自己就必須直面過去,而這並不容易。

拉飛奇建議他選擇從過去的創傷中學習。辛巴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是我的王國,如果我不為它戰鬥,誰會呢?」

療愈中的對抗

辛巴回去之後,勇敢的挑戰叔父刀疤的統治,然而,刀疤又一次提到辛巴過去的創傷。刀疤就像生活中一種邪惡的力量,個體自我療愈的過程如此艱難,有時候我們好不容易放下了過去,決定勇敢向前,卻總有一些阻礙的力量試圖將我們拉回過去。辛巴依然無法原諒自己,他放不下過去。

但是這一次,我們已經看到了他的成長,面對叔父刀疤的指責,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轉變。

影片最後一個有意思的片段是,刀疤看著掙扎在懸崖上的辛巴,得意地說出了自己陷害老國王木法沙的事實,這時,神奇的一幕出現了:辛巴突然充滿了一股力量,從懸崖邊爬上來了,與刀疤開始了對抗。

電影這一幕的設計,非常巧妙。因為,在刀疤說出真相的那一刻,辛巴釋然了所有的過去,他不需要為那個創傷背負過重的責任,於是頓時充滿了力量。可見,放下有多麼不容易,而真的放下之後,生命可以有多強大。

我們來到這個星球,眨著眼走進陽光。想看的,永遠看不夠,想做的,永遠做不完。想要學的,永遠沒有盡頭。想尋找的,永遠那麼多。但日出日落,穿過藍天,把偉大和渺小,融入無盡的輪迴。這是生命的輪迴,讓所有人體驗絕望和希望,忠誠和愛情,直到找到自己,一條只有一個方向的輪迴之路。

 

推而及之,一個人要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去向何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生命本無意義,但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有自己的價值,我們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在,要在生命的循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活滿目瘡痍,我們時而歷盡艱辛,學會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坦誠脆弱,在困難中學會自我療愈和成長。

正如魯米(Rumi)詩中說到:

「當我失望無比,我感到鼓舞;

  當我毀滅坍塌,我能夠癒合;

  當我寂靜堅定如同大地,我才言語,

  用如同閃電般的低音訴與每一人。」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這是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的名言。如果生命是無意義的,我們為什麼要熱愛它。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執著地熱愛它。」

人生很難一帆風順,在我們的生命拼圖中,有彩色美好的部分,也有黑色暗淡的時候,這些無數的經歷造就了獨特的我們。願我們帶著慈悲之心,放下過去,面向未來,在任何時候,不失本心,活出自己的精彩。

你先跟自己和解,生命也會跟你和解。

 

以此文,獻給過去八周的正念自我慈悲課程,感謝薛老師的引領,感恩一起學習的小夥伴們。

聯繫作者請發郵件:kingsoullab@163.com

轉載本文請關注公眾號後臺留言。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正念覺知領導力



相關焦點

  • 慈悲:一種存在的方式(三)——自我慈悲
    第一,對自己的善良、慈心,特別是苦難的經歷,而不是對自己苛責;第二,普世的人性,也就是說,了解到自己的經驗是更大的人類經驗的一部分,而不是自我與他人分離的;第三,正念,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痛苦的感受、思想放在覺察之中,而不是過於認同他們(例如認為「這是我的痛苦。我是受害者。」)。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 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這句歌詞有沒有扎到你?
    點個關注,為您帶來更多的娛樂資訊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這句歌詞有沒有扎到你?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宗盛,也會聽他的歌曲,誠然他還真的有很多的歌曲耳熟能詳,不過關於李宗盛的歌曲,一直都有一個說法,叫做「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具體其中的滋味是什麼,想來不過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罷了。那麼這些歌詞中有沒有那句歌詞,忽然間扎到了你的心?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下來看一下李宗盛的這些歌詞,這些扎到你心裡的歌詞。
  • 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1992年主持中廣電臺節目《音樂人》,並應邀為電影《霸王別姬》創作並演唱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2011年憑藉歌曲《給自己的歌》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最佳作曲、最佳作詞三項大獎。2019年憑藉歌曲《新寫的舊歌》獲得第30屆臺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李宗盛的歌詞句句如白話,卻句句戳人心。
  • 身體是一本活生生的自傳,探索身體是一個自我了解、自我療愈的旅程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會接收到很多批判並將之內化,如果我們可以體會到被全然地接納,這是一劑良藥,可以讓我們被療愈,並發展出對所有人的慈悲和友愛。「斷奏」是火的能量,與激情相關,它包括我們設定並追求自己的目標、能夠說真話、勇敢地接受或者拒絕等等。
  • 失戀分手的你不要害怕,請給自己一場自我療愈
    失戀分手的你不要害怕,請給自己一場自我療愈文/大耳朵讀書會哈嘍,大家好啊,今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是不是大家的心情也像天氣一樣這麼好呢?又到了大耳朵讀書會和大家見面的時刻了,小編很是開心,希望大家都多關注一下啊,你們的支持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今天的這篇文章,也希望各位看官能夠留下自己的想法,小編一定會繼續努力的,感謝大家的支持!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關於分手之後的自我療傷,失戀以後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這本書,能夠陪你走過那段悲傷的故事,陪你走過那段黑暗的路,它像路燈一樣,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 「潛意識意識化,用自我成長去療愈創傷」:《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很早就看過二戰影片《血戰鋼鋸嶺》,不過也就僅此一次而已,本以為已經看懂了。 近來偶爾機會,陪著家人又看了一次,才發現之前是白看了。 在戰友的幫助下,他終於在戰場上完整回憶這個過程,敢於面對那個持槍的自己,意識到了曾經壓抑的痛苦。 潛意識意識化,其實就是敢於面對自己的傷痕和痛楚,尤其是不堪。 而道斯的心理解救當然是自我救贖力量,以及家庭社會給予的關懷幫助。
  • 如何透過自我催眠與自我暗示創造實相
    比如每天抽半個小時,不要管世俗的東西,進到你的內心,去感應你內在神性的自己要告訴你什麼。你內在神性的未知的自己想給你什麼樣的訊息。你必須讓自己在一種接收內在訊息的狀態。比如你要收E-mail,要先開電腦,你得先把電腦調整到接收E-mail的狀態;看手機簡訊,你得按簡訊進去。
  • 自我療愈的奧秘:人類以「靈性」與宇宙共振
    面對疾病的威脅,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人,本身就具有近乎完美的自我療愈能力。這不僅是指人的免疫系統,亦不僅限於身體、心理層面的自我康復。人們幾乎忘記的是:人,以靈,與宇宙共振,才是自我療愈的最純粹、最強大形式。
  • 成年人的自我療愈
    所以,最終的自我療愈,還是需要自己來完成。人生路上總是充滿荊棘叢,稍微不慎就會滿身傷痕。我們一路上的磕磕絆絆,都來自於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決定了未來生活的走向。可能因為某一秒的瞬間,突然被觸及到心裡的某一個柔弱的地方,然後失控,潰不成軍。眼看著已經步入2020年中旬,身邊似乎到處都是愁雲慘澹。疫情的餘波仍然影響著部分人,生涯規劃被攪亂,還沒開始拼勁全力去奔跑,卻已經面臨「公司破產」、「降薪」、「房貸」、「車貸」等問題的考驗。
  • 一個人的旅程:在浙江義烏小鎮裡的自我療愈與成長
    這份工作主要在晚間7點到9點進行。在白天較長的空閒時間裡,可以靜靜閱讀、寫作,以及作短暫的郊外旅遊。生活比較輕鬆自在。因為為期四年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和考博生活太累了,所以我把這段教學輔導工作時期當成恢復狀態、積蓄能量的良好時機。
  • 分手後,如何進行自我療愈,完成心靈重建?
    所有的分手都能帶來療愈。 所以當分手後,你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成長和療愈上。 你要知道戀愛關係結束的根本原因: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擁有這份愛情,當你覺得自己不值得獲得這份愛情的時候,就會走向分手這個方向。 一個人怎麼處理分手過程的態度,反應了他在這段戀愛過程中的真實狀態。
  • 搏擊俱樂部:自我毀滅,自我成長,自我拯救
    俱樂部規則第八條就是,如果你第一次到搏擊俱樂部,那你一定要打一架。絕不能退縮和旁觀,如果第一次不打,以後你就不敢再打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每次你血脈賁張,熱血沸騰,深刻感受打與被打的快感!很原始!很暴力!但是必須要在這種貼身的搏擊中才能體驗到這種發洩和力量嗎?
  • 喜劇就是年少不懂周星馳,看懂已不再少年
    年少不懂周星馳,看懂已不再少年!——致敬喜劇之王喜劇就是年少不懂其中意,肆無忌憚笑翻天!喜劇就是看懂已不再少年,撕心裂肺淚滿面!其實,看不懂的時候是因為年少無知,喜歡看是因為心裡太苦,劇情太甜;看懂是因為歷盡磨難,喜歡看是因為生活太苦,而願望很甜
  • 馬斯洛「自我實現」研究新進展
    譯 | 心理學空間網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他在上個世紀指出了自我超越的路徑,即,若要更慈悲的關注於全人類的幸福,就需要發揮自己真正的潛能,成為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他的「自我實現」理論。
  • 自我療愈的關鍵--放鬆
    因此,放鬆是進行自我療愈的關鍵所在。當我們身體可以完全放鬆下來之後,許多疾病往往會不治而愈。
  • 面對外在的一切不幸,需要從「心」出發進行自我的療愈
    ,而不是抱怨外在和自怨自艾中痛苦橫流;從「心」出發自我治癒修心修性中進行自我療愈。,通過修正自己的心和修好自己的佛性,讓身體充滿陽光般的正面能量,才能防禦住外在的不幸和疾病的重複侵蝕,從而保持我們身體的健康成長,維護好我們自己的快樂人生。
  • 《二分之一的魔法》:刻畫了兩個兄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現
    《二分之一的魔法》:刻畫了兩個兄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現首先影片以「魔法」與「尋找寶石」作為載體,實際刻畫了兩個兄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現。「親情」和「成長」一直是皮克斯工作室最喜歡探索的主題,相較於先前的作品《尋夢環遊記》、《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二分之一的魔法》雖然反響平平,票房撲街,但不乏過人之處。尤其在對「父親」這一家庭角色的思考上。由於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弟弟伊恩從未見過父親,大哥巴利也僅有三段與父親有關的回憶。
  • 散文: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文/香襲書卷一棵樹的綠芽,悄悄地在春天發出。它沒有聲勢浩大地聲張,而是默默汲取著泥土中春的氣息,然後吐出了第一片綠芽。當我們發現它時,會驚呼:「春天來了。」這是生長的力量,它用自我成長,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春天。我們在不斷尋找,尋找一種力量,用它來支撐我們的生命,這種力量就是自我成長。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