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毋寧死?揭秘逼死Facebook跳樓員工的制度:近乎羞辱的方式逼你辭職

2021-02-19 21Tech

2019年9月19日,一名程式設計師從臉書(Facebook)位於門洛帕克(Menlo Park)總部的辦公樓樓頂跳下,像一顆流星一般結束了自己38歲的年輕生命。

當天下午,關於該名程式設計師的詳細身份信息在網上不脛而走。我們無心去再次揭開他家人、朋友的傷疤,因此並不準備詳細介紹關於他的個人信息。為了方便行文,我們稱死者為A。

在翻閱A短暫的生命經歷時,我們看的是一個勤勉的奮鬥人生。我們好奇,是什麼樣的壓力,讓這位頂著國內外名校的光環,有著世界名企工作經歷加持的程式設計師絕望地站在辦公樓樓頂,一躍而下?

A的經歷就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畢業於國內某頂尖名校後,他去往了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然後遠渡重洋,去了國外另一頂尖名校讀研,於去年入職矽谷最大的科技巨頭公司之一——Facebook臉書公司。

A的同事說,A生前極為努力,但卻並不得到管理層的賞識,被要求加入PIP中,很有可能會失去工作。作為尚未拿到美國綠卡的移民,失去工作代表著籤證的失效,關乎他和他的家庭的去留問題。而這,很有可能是壓倒A的最後一根稻草。

A不是第一個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程式設計師。

2017年,優步(Uber)公司的一名電腦工程師自殺,留下了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自殺前的種種舉動,都透露出他從公司的糟糕管理、高壓工作環境和不融洽的團隊關係中受到的壓力無法得到疏解,因此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近年來,關於矽谷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不友善的公司文化的報導也頻現報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

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達摩克裡斯之劍

PIP和H1b籤證的雙重壓力

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劍會落下。

雖然這名Facebook工程師尚未正式接到離職通知,但得知很有可能會被加入PIP之後,他變得極為沮喪,因為這預示著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於頂。

PIP,即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中文為績效提升計劃),是指進入PIP組的僱員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表現,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就會被炒掉。

雖然話留有餘地,但最後達標的標準往往是難於上青天,因此進入PIP組,也就是被解僱的前兆。而PIP的可怕之處不僅於此。PIP有點像是凌遲——公司想要幫你,但你爛泥扶不上牆——是一種近乎侮辱的處理方式。

據知名Youtuber Tech Lead所說,A生前在臉書公司供職於廣告技術部門——一個細微錯誤就可以導致百萬級損失的部門。所有的成員都處於高壓狀態下。

A曾經向上級領導以及人力資源部門求助,想要調往其它的部門工作。但A的經理阻止了他的調離,並打破了他對A的承諾。面對著工作的重重壓力,加上要被要求加入PIP的可能性,這可能是導致A邁上四樓天台的主要原因。

在外人看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失業,重新找一份工作即可,為什麼A會選擇這條絕路。事實上,讓A選擇這條路的原因還有一個——H1b籤證。

可能缺乏在美工作經歷的人是無法理解H1b的意義——一張代表著你在美合法工作的薄紙。

在美國,如果你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你將有三年的校外工作許可(OPT)期,你需要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找到一家願意僱傭你並贊助你籤證的公司。然後,你將會和同年所有的申請H1b籤證的人一起以抽籤的形式獲取65000張H1b籤證。如果你幸運的話,你將獲得H1b籤證,讓你最長能在美國工作六年的時間。

但遺憾的是,這張薄薄的紙,一方面是你留美的平安符,另一方面也是一張現代版的「奴隸契約」。

根據規定,H1B身份持有人可以呆在美國的唯一原因是其工作身份。一旦H1B身份持有人失去工作,按規定,其必須在第二天離開美國。雖然有一定天數的緩衝期,但在緩衝期之內找到新工作也絕非易事。根據資料,我們了解到A已經在美國度過八年時間,除去讀書兩年,意味著他已經在美工作了六年。也許其中包含了一年或幾年的OPT期,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留給他獲得綠卡的時間不多了。

不僅如此,根據Computerworld的一份報告,在2013年,H1b移民只需要僱主付每年52,229美元即可僱傭,而當地相同職位的年平均工資為93,000美元。只因為你需要這張籤證,即使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你每年也比他人少賺40,771美元。

可想而知,H1b薪資低這個現象在全美範圍內的華人群體中,有多普遍。而這個現象不僅僅局限在矽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裡,地主依靠掌握土地這樣的生產資源來限制與壓榨農奴,從而使他們依附地主。而在矽谷,公司利用如H1b籤證的政策資源來限制碼農就業自由,從而使他們依附公司,無法逃離。

「美國夢」、矽谷996背後隱藏的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研究調查,四分之一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某種精神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症、躁狂症等等。但四分之一這個數字,根本沒法概括矽谷的情況。

大多數矽谷的「成功人士」,即便有這種精神健康或者心理問題,也不會和人談起,只是在眾所周知的巨大陰影中,選擇沉默。

2016年,常駐矽谷的精神病學家Michael Freeman進行了一項針對於探究精神病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的學習。經過他數年的研究,他發現企業家身上的多種人格——例如創造力、性格外向、開放、愛冒險等等,恰好與ADHD(多動症)患者、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抑鬱症患者、藥物濫用患者身上的特徵有共通之處。

Freeman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一半的創始人/CEO,在人生的某一段時期,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問題。

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矽谷追求成功的文化,把這些問題埋在了不為人知的地方。

矽谷的CEO、成功的創始人,在矽谷生態圈裡被侍奉為神人、天才 —— VC追逐他們,戰投追逐他們,Rosewood 酒店的美女追逐他們,工程師追逐他們,就連還沒畢業的高中生都追逐他們。

作為這麼多人的偶像,就和所有的偶像一樣,大眾不允許你不完美,不允許你有精神疾病。光鮮之下,是強挺著的靈魂。但誰又沒有脆弱的時刻?

Elon Musk 在幾年前的採訪中,差點哭了

說到高中生,生活在矽谷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孩子們想擠進來的天堂,同時也是無數人想逃離的地獄。帕羅奧拓 Palo Alto,這一孕育著史丹福大學的地方,也孕育著全美最優秀的一些高中。同時,這裡高中的自殺率,也是其他地方的4倍!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的作者溫妮斯蒂·馬丁通過自身的經歷,為我們揭露了富人區充滿「男性凝視、女性焦慮」生活,這種生活是「人有我也要有」的普遍焦慮。

而在矽谷,身邊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也四處蔓延。

你哪裡畢業的?你在哪個科技巨頭工作?一年的年薪是多少?算上股票給你的package是多少?你的頭銜是什麼?你在哪裡買的房?你妻子做什麼工作的?這還只是灑灑水。

終極問題便是類似「你孩子上的哪家學校?」,這種壓力傳入未成年的圈子裡,也無形中透露出經濟實力與社會階層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住在矽谷的人。

當國內大佬們與碼農們因為「996制度」而辯論時,根據某媒體的一篇報導——「矽谷的工作者卻在慶祝自己被剝削」,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讓卻不是為了有更多的產出,而是為了「表現積極性和團隊精神。」

管理層不會告訴你要每天工作10至14個小時,但同時矽谷的晉升制度,又和你對團隊的contribution、你所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力緊密掛鈎。當團隊中有人超負荷工作的時候,如果你在OKR以外沒有做更多,有可能會因缺乏「主動性或熱情contribution不夠、影響力不夠而推延晉升過程。

實在做不下去了,向人事部門求援,得到的回覆可能是找心理醫生聊聊。與心理醫生聊完之後,得出的結論又可能是「不適合在本企業繼續工作」這樣的回覆。

這次的事件,在某些科技公司高層眼中也不過只是一場臨時危機公關——「我們非常悲痛,但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關心員工,並告知了需要幫助請去找心理醫生諮詢。」——但該做的份內工作卻不能少,要不然進PIP,這是沒有任何討論餘地的。

為了在矽谷體面的生活,為了留在美國,為了夢想的工作,程式設計師們正在這種內卷中輪迴。在這種近乎無解的情況下,程式設計師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美國夢」是很美好,但只有在睡覺時才會實現。

不成功毋寧死的極端文化

除此以外,矽谷還流行著一種「不奮鬥,不成功,毋寧死」的文化。而這種價值觀也讓我們看到了潛在的危機。

從開始的「先做再道歉」(Act first, apologize later)到「在你可以之前,要一直假裝你就是可以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是錯誤的「故意為之」與「不懂裝懂」,但在創業公司與創投公司雲集的矽谷卻被奉為圭臬。

這不禁讓我們好奇,為什麼矽谷會產生這樣的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Karen Ho)曾寫過一本名為《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Liquidated: 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書。在書中,她將華爾街「裁員即日常」的文化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市場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工作的不安全性,結果表現為員工的不穩定性。

而在矽谷,創業企業與創投公司所面臨的市場更加不穩定,他們的工作也更不安全,因此,員工們穩定性會更差。

如果說A的問題是H1b的牽絆,那麼有著國內頂級大學本科文憑,加拿大頂級大學博士的W之死就讓我們看到了矽谷殘酷的另一面了。

W於08年進入了某IT大廠,成為基帶集成部門工程師。7年之後,第一次被裁。2017年,W重回該公司,10個月之後,再次被辭退,W從總部辦公樓六樓跳下。W有美國身份,經濟富足,但卻無法挺過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和矽谷推崇的文化息息相關。

他們不是無法接受離開美國,無法接受被裁員,而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裁的那一個。他們曾有過光輝的過去,所以拒絕現在的烏雲籠罩。

9月26日,矽谷華人不滿臉書對於A去世採取的消極態度與應對措施,而組織了抗議活動。要求進行全面調查,給出真相,反對職場霸凌。

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到底會將我們領向何方?

就像曾在多家科技公司就職過的Tech Lead在他對該事件的評論所言:沒有一家公司值得你為它而死,也沒有一家公司是你的家庭。

矽谷必須殺死這惡性循環的隱性文化,殺死每個人心中被放大的「我」。

畢竟在一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並不是被做完或沒做完的PPT 和 spreadsheets,寫完或沒寫完的代碼定義的。

相關焦點

  • 泰山石刻中,有一句「不成功,毋寧死」,它堪稱是最勵志「名言」
    如果您也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泰山石刻數量繁多,類型龐雜,而且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這些石刻中,既可見帝王的豐功偉績,也可見文人的生活情趣,甚至還有不少的勵志格言。
  • 有部電影 | 不自由毋寧死
    ———佚名 《飛越瘋人院》 ———不自由毋寧死1975主角麥克(Jack Nicholson 飾)為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病院帶來劇烈衝擊他不斷挑戰嚴苛的管理制度,帶病人們出海捕魚,讓院方頭痛不已。為懲處麥克,院方決定將他永遠留在瘋人院。生性自由的麥克聯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開始了自己的逃跑計劃:飛越瘋人院。 ©豆瓣本片獲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 老闆為逼懷孕女員工辭職允許辦公室抽菸,員工一個動作,老闆傻了
    01 3年老員工因為懷孕被公司變著法逼辭職 前幾天在微信群裡看到大家都在聲討無良老闆,仔細翻翻聊天記錄才發現,這又是一件壓榨女員工生存環境的事件
  • 原創(上)-解析國民黨高市議長許昆源臉書留遺言後跳樓身亡,何以是位被逼死的臺灣現代版「文天祥」
    逼死高雄市議長許昆源的蔡英文民進黨執政當局,必將成為臺灣歷史罪人而令世人「所不齒」標籤:世界獨家觀察實名:李國徵 微信名:鳥瞰太空公眾號:國際縱橫觀察     一、引言:白色恐怖下臺灣民主已死,許昆源以死喚醒高雄市民:失去認真改變高雄、努力讓高雄更好的市長
  • 不自由,毋寧死!
  • 35曲婉婷手段高明,親媽為她逼死農民工,她卻逼下原配成功上位
    35曲婉婷手段高明,親媽為她逼死農民工,她卻逼下原配成功上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歌手曲婉婷的作品呢?2011年,她憑藉著《我的歌聲裡》,在內地站穩腳跟。而後的幾年裡,她在娛樂圈內也十分活躍。不過,今天想說的並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和她母親的故事。
  • 員工辭職的背後,折射出公司管理的問題
    有一個公司,一名九零後員工曠工兩天,被主管領導依據公司管理制度,按照曠工罰款處理。該員工不服氣,隨後寫了辭職報告交給領導。領導不批,讓他冷靜冷靜。這位員工就把辭職報告貼在公司門口的宣傳欄上,走人了。這種現象,你有什麼看法呢?
  • 【FB中國員工跳樓自殺】我們應該舉牌抗議,還是尊重家屬意願保持沉默?
    上周文章裡提了一下facebook員工跳樓自殺事件
  • 女員工猝死餘波未平,又一名男員工跳樓自殺
    近日,拼多多一名1998年出生的年輕女員工過勞猝死,引發廣泛關注。1月9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拼多多又出事兒了,一名年輕男員工跳樓自殺!1月8日,周五早晨,拼多多員工譚某林向主管請假,也沒說什麼原因。當天中午,譚某林乘坐飛機返回湖南長沙老家。
  • 富士康又有人跳樓了,那要怎樣?
    ,我mab同學在微信群裡面@我:「右爾,你們公司昨天又出事了!」還有一些同行也在問我:「嘿,右爾,你們公司又上頭版頭條了,昨天鄭州又有跳樓的!」原則上,公司裡面有專門的公關部門,他們對於跳樓事件會會給大眾一個合理的解釋與說法。而當這個問題慢慢的影響到了生活,那我就吐吐槽讓親友們安個心:首先、這兩個人真是傻啊!一人跳樓,一人上班途中被火車撞死了。
  • 震驚:Amazon有中國員工PIP跳樓自殺未死
    今天,一畝三分地找工求職版裡有人爆料:Amazon有位中國籍員工跳樓自殺未死。
  • 《人間失格:假如我死的話》誰逼死了小誠?
    不想在學校被欺負的同學,可以看看這部電視劇,會對你有幫助的。但如果你僅僅為了『不被欺負』而做出對不起人格和生命的事,那麼你不配生而為人。結局比較美好,小誠的傻爹出獄遇到了老婆孩子,傻班主任從初中辭職當一個快樂的小學老師,不再被辦公室和學生排擠,變態男老師被小誠的亡靈推下月臺,死在車輪下。本劇還是帶有一點浪漫主義色彩的,不像《白夜行》的結局,看完壓抑又鬱悶。
  • 「制度性羞辱」拷問假離婚
    「假離婚只是副作用中的一部分,還有其他更大的副作用在後面。」  2014年全國兩會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坦承:「如果一個政策造成一些人間的悲喜劇,這個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制度性羞辱 所謂「制度性羞辱」,是社會倫理學家馬格利特在《正派社會》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個概念。
  • 摩天大樓顏永原用PUA逼死鍾潔,汪紅靠兩招成功躲過
    【顏永原如何用PUA逼死鍾潔?】  先說說顏永原是如何逼死鍾潔的。顏永原作為坑騙過無數女人的老油條,估計在看上鍾潔起就向人打聽過鍾潔的情況,得知鍾潔未婚先孕、獨自養女後,更堅定要吃死鍾潔。  果真他的堅持,讓渴望愛的鐘潔以為他是真心的。
  • 《斯巴達克斯:詛咒者之戰 第三季》為自由毋寧死
    戰爭或許是血腥的,可怕的,殘忍的,英雄 【斯巴達克斯】終以血戰至死結束了傳奇的一生!古羅馬視人命為草芥,一旦被貶為奴隸,生死不值一提,強權之下幾個角鬥士集合一群以力量與勇猛對抗幾十萬羅馬軍團,幾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最終力量懸殊泣血而亡,何其罪惡的羅馬帝國,鐐銬奴役奴隸,坐享生殺大權,而斯巴達克斯,一個英雄,為自由,毋寧死!
  • 「我被毒妻逼死」蘇享茂遭前妻威脅索要1000萬跳樓?開庭為何延期
    提起蘇享茂,相信大家可能還有些印象,當年他跳樓自殺事件曾引起社會不小的轟動。他是手機軟體WePhone已故創始人,曾經創辦了北京曵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年輕才俊,然而,卻因為一場失敗的婚姻,在精神極度崩潰下跳樓自殺身亡,死前他曾向全網公開自己的一封遺書,遺書裡有一句「我是被毒妻翟欣欣逼死」,引起了全網軒然大波,一度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遺書還透露,蘇享茂在與翟欣欣離婚時,被威脅索要了1000萬財產。
  • 一旦出現4種情況,說明領導逼你辭職,聰明的人早為自己做好打算
    領導作為團隊之首,他要保證自己的團隊業績優異,就會不點調整內部的人員結構。職場上是講求利益的地方,能對領導有利的員工,會受到領導的賞識和重用。相反,不符合領導做事方式,不聽從領導指揮,對團隊沒貢獻,拖慢團隊步伐的員工,領導會第一時間想到替換他。
  • 用減薪逼別人主動辭職,以此不給補償的老闆也要注意了
    #遊族董事長被投毒原因曝光# 投毒是犯罪,但是用減薪逼別人主動辭職,以此不給補償的老闆也要注意了。近日,上海公安局發布通告稱,12月17日,警方接到報警,某醫院在診療時發現病患林某(男,39歲)疑似中毒。
  • 一言不合就跳樓?這種死法有多痛苦了解過嗎?
    跳樓即求死。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人卻將高樓當作生命的終點站。「跳樓」一詞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裡,今天某某明星因抑鬱症跳樓,明天某某公司破產老闆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人生。但是小圈今天要說的是儘管很多人選擇用這種方式得到所謂的「解脫」,但小圈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跳樓並不是什麼舒服的死法,無痛人流也許存在,但無痛自殺是堅決不存在的。跳樓過程全揭秘1、克服心理你真的決定要自尋短見嗎?這是個很煎熬的問題,並且有人選擇的樓層越高,在半空中反悔的機率越高,心理的折磨是尋死的第一道難關。
  • 是跳樓自殺還是被人逼死?神秘的便籤紙揭開謎底
    多年來,錢某與父母關係一直不睦,自從染上了賭博惡習欠下高利貸,他不是想賣車就是想賣房,再就是不停地啃老,父母不堪忍受,躲得遠遠的,一家人甚少來往,但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兒子居然就這樣死了。經過現場勘驗,從陽臺的指紋和足跡判定,錢某是雙手扒住陽臺往外翻躍的,因此可以判斷他是打開窗戶跳樓自殺的。對於這個結論,父母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兒子錢某是被人逼死的,而不是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