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觀:從父子兩刺史,看一個「黃巾賊」的逆襲人生

2021-02-13 臥龍吟

縱觀三國歷史,以「黃巾賊」的身份實現人生逆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人,即:張燕,官至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廖化,官至右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孫觀,官至青州刺史、振威將軍,其子孫毓後來也曾官至青州刺史。

但是,當時的張燕可是黃巾大帥身份,而孫觀只是黃巾小將,自然無法相比。就算同為黃巾小將的廖化,所在的蜀漢集團也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之稱,立功的機會也比人才濟濟的曹魏更多。只是,相比而言,孫觀的青州刺史,可比廖化的領并州刺史有份量多了。

孫觀

然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孫觀以偏將軍的身份,就被曹操遷任青州刺史。這點,在三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就算大將趙雲被劉備拜為偏將軍時,任職也僅為桂陽太守。當然,也不能排除當時劉備荊州地盤的局限性。

那麼,孫觀究竟有哪些為人所稱道的地方呢?

身逢亂世,能夠建立一份自己的勢力,將是奠定今後成功逆襲的基礎

孫觀,字仲臺,匪號「孫嬰子」,兗州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北)人。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席捲天下之時,貧苦出身的孫觀和兄孫康也順勢拉起了一股勢力,與吳敦、尹禮、昌豨等勢力,各據一方。

孫觀

當時,漢靈帝詔令各地武裝軍隊剿滅黃巾叛亂,徐州刺史陶謙則派藏霸領兵討伐黃巾。而孫觀、吳敦、尹禮、昌豨等人看到黃巾大勢已去,隨順勢歸入藏霸勢力。自此,成功洗白黃巾反賊身份。

宋江之所以在打下水泊梁山的根基後,堅持想要招安,或許就有這樣的目的吧。

正所謂:「有實力,才有自由權。」之後,無論是劉備入主徐州,還是呂布佔據徐州,依舊拿藏霸、孫觀等勢力沒有辦法。就算迫於形勢,藏霸、孫觀等人也僅做到「聽宣不聽調」的一方軍閥罷了。

任何時候,能力和奮鬥,才是成功逆襲的本錢

《三國志·臧霸傳》記載,建安三年(198年)十二月,曹操攻破下邳,擒殺呂布後,遣臧霸「招降吳敦、尹禮、孫觀、觀兄康等,皆詣太祖。」自此,孫觀歸順曹操。

接著,曹操又派孫觀與藏霸一同四出討伐叛亂,而每遇戰鬥,孫觀總是一馬當先,「先登」破敵,表現十分勇猛。很快,二人就將青州、徐州一帶的叛亂平定,孫觀的功績僅次於主將藏霸,因功封呂都亭侯,其兄孫康也因功獲封列侯。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孫觀率軍與曹操會師南皮,一同追擊袁尚的敗軍。戰後,孫觀將家人接到了鄴都,而孫觀也被拜為偏將軍,又遷任青州刺史。

孫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曹操與孫權發動了濡須口戰役,孫觀一同隨軍東徵孫權。戰鬥中,孫觀不幸被一支流箭射中左腳,受傷嚴重,但他依舊奮勇殺敵,並堅持到了戰鬥結束。

戰後,曹操親至孫觀病榻前慰問:「將軍受到如此重創,卻表現得更為勇猛。你不是應該為了國家而更加珍惜、愛惜自己的身體嗎?」因此,升孫觀為振威將軍。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所限,孫觀腳傷一直拖延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也未有好轉,而且傷情嚴重惡化,並因此去世。

不過,孫觀死後,其子孫毓字體朗,襲其爵,並且官位也做到了青州刺史。但是,據《闢雍碑陰》記載,孫觀子孫毓卻是東莞郡人,而非兗州泰山郡人。因此,有人推測可能與遷徙有關。

由此可見,小人物想要實現人生的逆襲,既要能抓住天下的發展大勢,也要能多少打下點自己的基礎,還要能遇到一個好的老闆和平臺,更要有「被人當槍使」的能力。能做到這些,一切就都水道渠成了。只不過,說起容易,做起來難。

來源:我們的三國

相關焦點

  • 三國演弈(009):黃巾起義與漢末三將
    張角見事情洩露,不分晝夜發出緊急號令,三十六個軍區同時起兵,每人頭戴黃巾作為標誌,時人稱「黃巾賊」。 公元184年2月,張角稱天公將軍,他的兩個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黃巾軍兵鋒所及,焚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 州刺史和州牧,漢末三國的官銜分不清楚?兩分鐘讓你知道答案
    讀過《三國志》、《三國演義》或者玩過遊戲《三國志》系列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作為一州之長的人物一會被稱作州刺史一會被稱作州牧,那麼這兩個感覺上一模一樣的官職到底有沒有區別?如果有的話區別又在哪裡?馬上告訴你答案。《後漢書百官志》,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
  • 公元190年之冀州篇:冀州刺史「刺王殺駕」,黑山賊獨大冀州
    加上「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風彪悍,使得這裡既誕生了亂天下的「賊首」張角,也成就了日後袁紹、曹操等軍閥割據勢力的輝煌。東漢靈帝初年,劉焉當了五六年的冀州刺史,後來升遷做了南陽太守。接任者為後來的「東北王」公孫度,他也當了五六年的冀州刺史,後因「謠言」被免了官。
  • 合集|一文梳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全過程
    我們應該讓各州郡刺史和高級官員,將這些流民分流,並保護他們回到自己的家,然後孤立並且削弱他們的黨羽,最後再討伐他們的首領,這樣才能不太費力的加以平定。」楊賜雖然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但還沒等提案拿出來討論,自己就被免了職。這事兒被丟在了的成堆的奏摺裡,又拖了兩年。
  • 以大善人自居的陶謙,偏偏任用了這麼一個貪利膽惡的軍官
    在幽州和冀州之間,是袁紹與公孫瓚的紛爭;在江淮一帶,則是袁術與袁遺(袁紹任命的揚州刺史)的戰爭。更不消說,青州、兗州一帶,還有袁紹的小弟曹操與各路人馬的爭奪。相對而言,徐州還真是個安寧的地方。此時的徐州牧是陶謙,據說他是個剛直的書生,此前曾做過幽州刺史。五年前,黃巾在徐州再掀波瀾,陶謙作為徐州刺史被派任此處。
  • 王師與賊軍:論初平年間(190-193)的河北軍閥動向
    類似性質者又有關中所署「兗州刺史」金尚,用來牽制「偽刺史」曹操等等。黑山軍對抗袁紹,本質是「王師」對抗「賊軍」。有趣的是,張燕代表王師,而袁紹則代表賊軍。② 韓馥、劉虞與曹操的立場問題初平初年(190-191)的關東軍閥身份定位,是很值得挖掘的問題。
  • 1黃巾之亂
    然而黃巾起義的真相比這要殘酷的多,除了土地問題外,有一個更加恐怖的幽靈叫做——瘟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朝野上下十室九空。我們很難去想像當年的慘狀,但是我們可以從歐洲黑死病的疫情略知一二,它奪走了歐洲死亡三分之一的人口,無數城市淪為了空城。
  •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平元年,黃巾賊帥張角起於魏郡,託有神靈,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自稱黃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發,天下響應,燔燒郡縣,殺害長吏。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一面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雋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 三國故事:戰黃巾劉皇叔初漏鋒芒
    兩軍交戰前,劉備一馬當先,帶著關羽和張飛上到軍前,揚鞭大罵道:「反國逆賊,何不早早投降!」程遠志大怒,就拍副將鄧茂出戰。劉備軍接戰的是張飛,交戰一個回合,張飛就將鄧茂刺死於馬下。程遠志見折損了鄧茂,大怒一聲,直接一拍馬屁股後,舞著手中的大刀,直朝張飛殺去。不料卻是關羽舞動大刀,縱馬迎了上來。程遠志見了,大吃一驚,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直接就被關羽一刀砍為了兩段。
  • 《三國演義》中最常見的刺史、州牧、太守都是啥?
    州刺史、州牧、郡太守是《三國演義》中我們見到的最多官職,而且他們一個個都掌握著地方的大權,手中握有重兵,成為了演義中群雄角逐的重要角色。第3回,外戚何進為誅殺宦官,引董卓入朝。當時董卓即為「西涼刺史」,手下「統西(涼)州大軍二十萬」。這是演義中第一次提到「刺史」的官職,也是後來種種禍亂的開端。第5回,曹操矯詔討董卓,「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 臉譜三國|這個黃巾將本事不如張角,孫堅出道就把他捅死?
    作者簡介:立早閒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
  • 《三國》為什麼以黃巾起義作為開頭,只是為引出劉備等人嗎?
    然後說三國紛爭始於桓、靈二帝,然後詳細描寫了黃巾起義。可以說《三國演義》把黃巾起義作為開頭,這只是為引出劉備等人鎮壓黃巾起義嗎?從行文看,的確是鎮壓黃巾起義使劉、關、張三人聚合,從而引出下面的故事。但從《三國演義》故事發生的大背景來看,黃巾起義也的確波瀾壯闊,引發了東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大爆發,為《三國演義》故事做了很好的鋪墊。
  • 王敬則:屠狗宰犬者的逆襲人生
    王敬則自己也不會想到,一技之長成就了他的人生逆襲。王敬則會雜技,尤其是飛刀接龍的技術爐火純青,能連續不斷地將五六把刀拋到數米高,再用手接住。轉眼,王敬則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王敬則也「立」了起來。那天,王敬則在南京街頭表演他的武藝,劉宋小皇帝劉子業也在人群中看熱鬧。王敬則出神入化的表演,讓小皇帝看得手舞足蹈,興奮不已。
  • 黃巾之亂的東漢三大名將,平叛成功後為何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黃巾亂起,盧植被拜為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將士平亂,連戰連勝。黃巾之亂平定後,盧植勸諫何進不要徵召董卓進京,但他不聽。最後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握朝政,欲廢少帝重立新帝,百官不敢吭聲,只有盧植一人站出反對。董卓本要殺他,但顧及盧植的身份地位和海內威望算了,只是將其免職。盧植對物是人非的大漢失望透頂。
  • 從黃巾之亂到三分天下 | 三國極簡史(上)
    不過黃巾之亂對於這個時代的影響遠大於此。黃巾很弱,但黃巾讓人們徹底看透了地方政府的懦弱無能。如果人們發現,做百姓不如做強盜,會是怎樣的結果?——黃巾之後到處寇盜蜂起。而漢靈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一生中最愚蠢的決定——把一個州的最高長官從「州刺史」改成「州牧。州刺史是監察官,而州牧是行政官,等於是在風雨飄搖的末世,皇帝選擇把權力下放。這是導致分裂局面形成的特大原因。
  • 民間故事:刺史走陰
    北宋時期江南有個姓劉的刺史,劉刺史是陝西人,被派到江南做刺史,府邸在蘇州。有一天晚上,劉刺史睡夢之中發現自己御風而行,一路向西,正是朝老家陝西的方向而去,恍惚之間劉刺史發現迎面飄來一個矮小的小人,但見這個小人身材矮小,大概不到一米,披頭散髮,面目猙獰,奇醜無比,直衝劉刺史而來。
  • 平黃巾故事的三個版本
    鎮壓黃巾起義是《三國演義》開局第一場大戲,這件事,古人更習慣說平定黃巾之亂。措辭中的褒貶,很堪玩味。但今天我們說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