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出逃」記

2020-09-06 進擊DE氪星人

真正考驗迪士尼法務部的一戰來了。

9月11日,迪士尼的年度大片《花木蘭》將在中國大陸影院全面公映。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中國市場將很大程度上決定這部命運多舛的影片最終能賺多少。

這樣一部年度大片,又改編自中國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迪士尼卻一反常態拖到了9月初才匆匆官宣檔期,後果是影片在國內的票房空間被嚴重壓縮。

在疫情迅速反彈的北美、歐洲和日本市場,《花木蘭》已經基本放棄了院線上映計劃,而是選擇在9月4日登陸迪士尼流媒體Disney+付費獨播。截至4日晚上,已經有盜版資源在小範圍流傳。

(《花木蘭》登上Disney+付費點播的海報)

一個月前,迪士尼突然宣布《花木蘭》全球撤檔,當時,苦等大片救市的影院老闆都懵了:誰也沒想到,濃眉大眼的米老鼠也有叛變的一天。

迪士尼有自己的苦衷:上半年虧損近40億美元,在美國感染數字繼續飆升的當下,無論是樂園、院線電影,還是體育賽事轉播,各大業務板塊都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大難臨頭,保命為先。

就在《花木蘭》撤檔後幾天,華納也迎來了一場大地震:今年5月才走馬上任的華納傳媒CEO宣布集團架構全面調整,接下來將更大力度發展流媒體HBO Max。

好萊塢正面臨著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這場疫情無論何時結束,要把觀眾請回影院都是難上加難。Netflix十幾年都沒完成的內容渠道革命,新冠不費吹灰之力就推進了大半。

《花木蘭》的線上收益如何,將對未來好萊塢大片生態產生巨大影響。整個好萊塢,甚至是大洋彼岸的中國影視業者,都在暗中觀察。

史無前例的大片網播:迪士尼的算盤

一部頂級大片選擇網播,對於苦熬了大半年的影院來說,無異於背後插刀。

上個月迪士尼剛宣布《花木蘭》院線撤檔,一段視頻就在外網爆紅:一位憤怒的法國影院老闆一棍子朝著《花木蘭》的展板砸去,然後嬌羞地站到了《信條》海報旁邊。

英法德等票房大國的院線迅速展開了集體聲討,德國最大電影院協會HDF Kino更是批評迪士尼此舉是在「玩火」。

《花木蘭》是今年好萊塢成本最高的電影之一,光製作成本就高達2億美元。按照慣例,這類頂級大片在公映宣傳期,還額外要燒掉上億美元的宣發成本,這意味著影片總成本高達3億美元。

大致上,好萊塢大片的片方能從其全球票房總額中拿回40%-45%,按此推算如果繼續在院線上映,《花木蘭》全球票房至少要7億美元才可能回本。

在疫情前,完成這一任務的難度並不算大。按照當時第三方機構的預測,《花木蘭》如果院線上映,北美總票房將在2億美元出頭。這意味著海外市場只需要實現5億美元的票房,光是中國就有能力完成其中一半。

從《瘋狂動物城》到《尋夢環遊記》,迪士尼近年在中國連續達成單片人民幣10億+的票房表現,旗下漫威的《復仇者聯盟3》和《復仇者聯盟4》更是先後達成了20億+和40億+的進口片票房記錄。

然而近期美國、歐洲和日韓迅速疫情反彈,即使是堅持院線上映,票房也會大幅度縮水,保本重任全都壓到了中國市場。

光靠中國回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7月下旬復工至今,中國影院的人氣雖然迅速恢復,8月25日「七夕」當天單日票房更是突破5億,但要讓木蘭實現堪比「復聯」的壯舉,可能性並不高,能過10億在當下就已經算是大賣。

而且對於好萊塢片商來說,中國市場即便超水平發揮,也不能抵消其他票房大國的虧空。根據2012年《中美電影協定》,在中國影院上映的好萊塢分帳大片,票房每入帳100塊,只有25塊能到好萊塢片方手裡。而在其他國家,好萊塢片方的分帳比例至少在40%,在北美,大片分帳比例甚至能超出60%。

正因如此,迪士尼想出了一招險棋:一半市場上流媒體,一半市場進院線。

在Disney+覆蓋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以及歐洲多國,《花木蘭》都將面向訂閱用戶提供付費點播,要價最高29.9美元。而在中國、東南亞、韓國等亞洲市場,《花木蘭》仍然會進入影院。

從今年4月開始,已經有十幾部好萊塢電影試水直接上線點播,但《花木蘭》30美元的點播價格仍然是市面上最貴的,比環球此前的《魔發精靈2》還要貴10美元。

為了儘可能觸達觀眾,大部分電影都選擇全平臺上線,覆蓋亞馬遜、蘋果、Fandango等主流付費點播渠道。《花木蘭》則是選擇獨家上線Disney+,用戶要先交6.99美元月費成為Disney+會員,才有資格再付29.9美元點播。

會有多少人願意花這麼多錢看《花木蘭》?

截至今年8月,Disney+在全球已經有6000萬用戶。即使付費率只有10%,按照600萬用戶、30美元一次來推算,也有1.8億美元入帳。而且和其他點播平臺要抽成不同,這筆收入幾乎全數會進入迪士尼腰包。這意味著光靠點播收入《花木蘭》就有可能收回製作成本。

目前的信號是積極的。《好萊塢報導者》和民調機構Morning Consult在8月上旬進行的調查顯示,有19%的Disney+訂閱用戶表示非常有興趣付費觀看《花木蘭》,選擇「有一定興趣」的用戶佔到23%。

《魔發精靈2》的點播奇蹟也為迪士尼打了強心針。這部動畫片今年4月上線後,吸引了超過750萬人購買,實現點播收入1.5億美元,其中超過八成進入片方環球影業的腰包。

同為家庭向電影,IP更為知名,《花木蘭》要打破這一成績似乎並不難。為了讓用戶30美元掏得更物有所值,迪士尼承諾只要用戶保持Disney+的會員資格,就可一直觀看《花木蘭》。而其他電影點播有效期只有48個小時。

一方面在歐美市場開展付費點播回收大半製作成本,同時為旗下流媒體拉新,另一方面繼續在亞洲影院收割票房儘可能利益最大化,這便是迪士尼這招史無前例的險棋的背後考量。

好萊塢自救:我們不再是批發商

迪士尼是在8月4日那天宣布《花木蘭》將上網點播的。選擇這一時機很簡單:當天迪士尼公布了一份巨虧財報,需要拿出利好對衝。

財報顯示,迪士尼今年二季度淨虧損47億美元,中和一季度盈利後上半年虧損近40億美元。只要涉及線下的業務,收入都在下滑,樂園和影業兩大業務板塊的收入更是分別跌去了85%和55%,只有純線上的流媒體收入是上漲的。

線下業務的萎靡顯然還會持續。截至8月31日,全球新冠確診接近2500萬,其中美國就佔了600萬。由於客流不如預期,7月剛恢復營業的美國迪士尼樂園又不得不縮短開園時間。

只有流媒體能彌補部分損失。今年二季度,迪士尼打破慣例提前將《1/2的魔法》、《冰雪奇緣2》、《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等大片全都放上了Disney+。

這三個月內,Disney+新增了2400萬用戶,帶動迪士尼三大流媒體Disney+、Hulu、ESPN+付費用戶總數突破1億大關。

於是迪士尼三季度繼續加大對Disney+的推廣力度。先是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漢密爾頓》7月初放棄了院線公映直接上線,緊接著碧昂絲根據《獅子王》改編的電影《Black Is King》在7月底也獨家登陸了Disney+。

迪士尼CEO包正博(Bob Chapek)7月初在公司內部會議上透露,《漢密爾頓》為Disney+帶來了一大批新訂閱用戶(a lot of new subscribers),其中很多並非目標用戶。

可以想像,在《漢密爾頓》、《Black Is King》和《花木蘭》三部重磅獨家作品的吸引下,Disney+三季度的用戶數還將迎來一輪驚人的增長。

加速發展流媒體是目前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可選項。

華納傳媒8月初也宣布了架構大調整:HBO Max在整個集團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華納其他品牌將提供更多內容支持,並將在全球拓展HBO Max的布局。

Jason Kilar曾是流媒體Hulu創辦後的首任CEO,今年4月空降華納傳媒CEO一職。在他的新架構下,HBO Max不再與華納兄弟、HBO等既有業務部門平行,而且成為全集團重點發力的核心業務。

他在內部信中闡述了好萊塢大力投入流媒體的內在邏輯:「過去一百年,無論是迪士尼,還是華納、派拉蒙,其實扮演的都是批發商的角色,將自己生產的內容批發給影院、電視、DVD租賃店等中間渠道,然後讓這些中間商去替他們銷售產品。我們未來一定要從批發模式轉型為直面消費者的模式」。

(Hulu首任CEO Jason Kilar今年空降華納傳媒)

被寄予轉型厚望的HBO Max問世以來的表現不如人意。HBO Max今年5月上線後,第一個月吸引了410萬用戶。而迪士尼的Disney+去年上線第一天就突破了1000萬用戶。

拉新疲軟最直接的因素是HBO Max缺少重磅獨家內容。萬眾矚目的《老友記》全員重聚節目因為疫情被迫推遲,《正義聯盟》導演剪輯版要明年才上線。

深層次的原因是,華納原來的業務發展並不差。

作為首屈一指的付費有線臺,HBO目前仍然有3000多萬用戶,大部分能在HBO Max觀看的內容,在HBO本來就看得到。擁有蝙蝠俠、超人等知名漫畫角色的DC更是在HBO Max上線前兩年就早早推出了流媒體DC Universe,並開發了一系列獨家美劇。

如今HBO Max戰略地位再度提升,自然會要求集團提供更多資源傾斜。無論是HBO還是DC,各自發展策略都勢必要讓位於華納傳媒的整體規劃。

比如DC漫畫就率先傳出了大裁員的消息,DC Universe多部原創劇集也確定將轉移到HBO Max。

渠道革命來臨:「去影院化」將成現實?

好萊塢加速押注流媒體,除了抵禦Netflix的進攻,更多是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

在今年一季度新增創紀錄的1500萬付費用戶後,Netflix今年二季度又吸引了1020萬新用戶,接近2019年全年新增用戶總和。今年3月以來,Netflix的股價漲幅已經超過50%,市值與迪士尼平起平坐。

Netflix近年來的崛起,已經突破了好萊塢與影院、有線臺共同建立的內容供應端同盟。不過今年突發的疫情起到了更為關鍵作用,直接打破了消費端的習慣。

《綜藝》8月對上千名觀眾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如果有大片在影院放映的同時進行線上付費點播,有高達57%的觀眾更傾向於在家觀看。即使大片在院線放映一個月後才上網點播,傾向於在家看的觀眾也有一半。而明確表示更傾向影院的觀眾,始終低於30%。

(來源:《綜藝》調查數據)

觀眾對影院的忠誠度比預想還要低。同一調查顯示,即便是《信條》、《神奇女俠1984》、《黑寡婦》這類強調場面、體驗的特效動作大片,也只有16%的觀眾堅持只在影院觀看,超過三成的觀眾對進不進影院都無所謂。

儘管迪士尼表示《花木蘭》上網點播是孤例(one-off),然而所有人都明白:如果美國疫情秋冬繼續惡化,第一大電影市場無法復工,更多大片效仿會是必然。

在這樣的趨勢下,好萊塢掀起了一場自發的內容渠道革命:與其讓Netflix繼續做大,不如趁疫情與院線行業解綁,抓緊時間下場。

第一個「背叛」影院的環球,最早迎來了收穫。

今年4月環球影業冒大不韙將《魔發精靈2》上流媒體點播後,遭到了院線行業集體炮轟。萬達旗下的全美最大院線AMC當即宣布其全球上千家影院未來都不會放映環球的影片。

然而到了7月,AMC和環球卻突然握手言和,籤下了一份讓其他院線大跌眼鏡的協議:未來環球的電影在AMC院線上映的90天窗口期直接縮減到17天,之後便可以上流媒體點播,AMC可分得點播的部分收益。

AMC執行長Adam Aaron隨即改口,稱未來大片上流媒體點播會成為行業常態。

疫情結束後,一部分觀眾仍然會回流影院。但在院線窗口期被嚴重壓縮後,影院的吸引力還剩多少?

可以預計,在疫情平復後,院線票房還會加速向特效大片、現象級話題影片傾斜,IMAX、杜比、CINITY等主打巨幕、沉浸、高清等體驗的高端影廳將會吸走普通影院更多客流。

而從長期的趨勢來看,隨著更多電影直接上線,或者僅在影院短暫放映,流媒體擠佔影院的生存空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疫情下入帳驟減、未來生存空間還會被繼續擠壓的影院,將是好萊塢這場渠道革命最大的犧牲者。

中國影院:更愁大片不夠

好萊塢與院線業「脫鉤」,對大洋彼岸的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會有多大的影響?

最直觀的影響是,海外流媒體更頻繁的大片上線,將對國內影院的利益形成擠壓。以《花木蘭》為例,如果是按照疫情前的發行策略,要在院線公映後大半年才會登上流媒體,屆時才會有高清資源流出。但這次其在中國的票房空間被大幅壓縮。

可以預計,未來中國影院的好萊塢影片指標還會繼續向頂級大片傾斜,只有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大片才有底氣拒絕流媒體;更多中小成本的進口片只能「網盤見」。這類影片在中國上映時間本就滯後,一旦未來海外流媒體的上線時間繼續提前,在中國院線公映的剩餘價值還會被進一步擠壓。

從這一角度來思考,未來國產片將在國內院線電影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在各大檔期持續產出國產大片的電影公司地位還將提升。

因此,中國院線電影面臨的最緊迫問題還不是流媒體的競爭,而是有票房號召力的國產片太少。

2019年中國共出產1037部影片,但只有400多部國產片進入了院線公映。作者注意到,其中260多部電影票房還不足1000萬,只有47部影片票房破億,大部分國產片在院線市場毫無水花。

對於一些在院線缺乏號召力的影片來說,與其面對一大半票房要被影院和院線分走,上線流媒體對片方可能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在今年7月下旬的上影節開幕論壇上,光線傳媒掌門人王長田就呼籲電影網播的窗口期限制可以適當壓縮,認為目前一個月的要求有點長。

話音剛落,光線的《妙先生》便成了第一例。這部動畫片7月31日進入影院公映,一周後便上線了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B站等各大平臺,非會員12元,會員半價。

改編自知名手遊的特效大片《徵途》也於7月下旬登上愛奇藝獨家付費點播,不過其非會員定價為24元,是《妙先生》的一倍。

不過,從更早上線的甄子丹《肥龍過江》,到《徵途》和《妙先生》,可以看出目前敢於在流媒體付費點播的國產片,都是票房號召力一般的。

在豆瓣上,《肥龍過江》、《徵途》、《妙先生》評分分別為4.8、5.2和6.2。也正是因為票房前景本就一般,上線後才得以避免影院聲討。

更早被字節跳動天價買下的《囧媽》,雖然同樣口碑平平,卻引發了全國各大院線的集體抵制,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作為春節檔大片,其上線流媒體的標誌性意義非同一般。

徐崢今年8月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還在為此解釋,稱「一部電影的舉動不可能改變整個電影產業,也不會搞垮院線」。

對於上萬家中國影院來說,更緊迫的危機還不是徐崢的「叛逃」。由於疫情影響,上半年國產片都被迫停拍,加上前兩年影視寒冬等影響,明年國產片可能出現斷檔,能賣座的大片只會更少。

相關焦點

  • 《花木蘭》「出逃」記|稜鏡
    上個月迪士尼剛宣布《花木蘭》院線撤檔,一段視頻就在外網爆紅:一位憤怒的法國影院老闆一棍子朝著《花木蘭》的展板砸去,然後嬌羞地站到了《信條》海報旁邊。英法德等票房大國的院線迅速展開了集體聲討,德國最大電影院協會HDF Kino更是批評迪士尼此舉是在「玩火」。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徐渭(徐文長)以《木蘭詩》為素材,編寫了雜劇劇本《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其中通過木蘭的自白說自己「姓花名木蘭」,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花木蘭」這個名字才開始深入人心。她知道自己父親起事之後,先讓自己的夫君柴紹孤身出逃,自己也離開長安,散盡家財之後廣招各路豪傑,響應父親起事。史書記載後來平陽昭公主的軍隊曾一度發展到7萬多人,最後與李世民攻擊長安的軍隊會師,為唐朝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唐朝建立僅僅4年之後,平陽昭公主就不幸離世。而從她的傳奇經歷裡,其實是可以看到一點花木蘭那個文學形象的影子的,唐朝時花木蘭的故事突然流行起來也許也與她的經歷有關。
  • 花木蘭是突厥人?
    古代確有花木蘭其人《木蘭詩》存世最早的版本為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木蘭其人只見於詩集,而無正史記載,有無其人?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均建有祭祀木蘭的廟宇,虞城縣木蘭祠始建於唐代,立有元代紀念木蘭的《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
  • 《花木蘭》:認識花木蘭
    至於吐槽幼年花木蘭在屋頂跑酷、花家居然生活在土樓、木蘭的相親妝、鞏俐居然扮演女巫……可能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花木蘭,且又不能接受別人、特別是外人對花木蘭有另外的解讀。「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正常啊。
  • 李子璇探訪木蘭奇遇記 走進部落衝突花木蘭背後的故事
    鼠年剛到,沒想到李子璇豆子就迎來了一番奇遇記。可鹽可甜的李子璇穿越到了《部落衝突》定格動畫製作的工作室,開始了一番尋找木蘭的奇妙之旅。 近日,與《部落衝突》攜手賀新春、迎木蘭的李子璇豆子,作為部落新春大使的身份探訪了此次為【巾幗木蘭】皮膚製作定格動畫的工作室。下面就讓我們看看探班視頻裡,豆子有了怎樣一番奇遇吧。
  • 杜拜王妃出逃記
    現年45歲的哈雅公主從杜拜出逃後首次公開露面,在倫敦皇家法院出席聽證會。一襲優雅白裙,神情堅毅。 穆罕默德夫婦與英國女王 圖片來自 東方IC 據悉,哈雅曾因考慮到阿聯與英國的關係遠甚於她的娘家約旦與英國的關係,擔心英國方面受不了酋長的壓力將其送回杜拜,從而選擇出逃的首站是德國而不是英國
  • 內憂外患《花木蘭》
    更值得一提的背景是,《花木蘭》上映的時間距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訪美僅相隔一年,中美關係在那次訪問後成功緩和,作為一種釋放友好的信號,目前能查閱到的國內媒體對那次《花木蘭》上映的報導也多偏向正面,標題有《花木蘭走進迪士尼》和《花木蘭風靡全美》,這裡面的潛臺詞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也可以走向世界
  • 《花木蘭》:大鵬版本的花木蘭有血有肉,讓人驚豔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花木蘭的故事曾被無數人傳唱、被無數次翻拍演繹過。而大鵬翻拍的《花木蘭》,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短片裡的花木蘭,有血有肉,有迷茫、有厭倦,眼中有眾生,心中有家國。
  • 劉亦菲《花木蘭》袁詠儀《花木蘭》趙薇《花木蘭》誰演的更好
    今天大張來說是說說《花木蘭》最近各大媒體電影,娛樂板塊到處報導迪士尼新片,劉亦菲、最新電影《花木蘭》的全球首映禮。關於《花木蘭》相關話題在國內迅速引起大量的討論,今天大張就來說說各個版本你們喜歡哪個版本的
  • 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花木蘭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後話題不斷,其中引發觀眾熱議的就是女主角花木蘭新增一個設定,在真人版裡她不再是平凡女孩,而是天生擁有渾厚內力的少女。這一改編,讓不少動畫版粉絲不滿,認為真人版《花木蘭》失去原味。不過翻閱歷史,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
  • 《花木蘭》口碑撲街,但木蘭妝容值得你了解
    原創 晟道文化 看劉亦菲演的《花木蘭》了嗎?劇中,花木蘭的妝容引發熱議,微博話題#花木蘭妝容#也一度衝上熱搜,很多人直呼接受不了這樣的審美。根據《木蘭辭》中「天子」「可汗」等詞語,我們可以推測,花木蘭身處的時代背景為南北朝至唐朝時期。今天,以花木蘭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例,我們談談在中國古代,女子喜歡什麼樣的妝容。
  • 《花木蘭》花了誰的木蘭花了誰的錢?
    怎麼評價真人版花木蘭?外國人搞不懂,中國人看不明白。真人版花木蘭向20年前動畫版《木蘭》致敬了嗎?何止是致敬,簡直是致喪。動畫版開篇是木蘭讓小白狗拉著米袋跑去去餵雞。真人版是花木蘭大飛賊施展一身跑酷輕功趕母雞進籠。動畫版是木須龍不小心弄壞了石龍雕塑,真人版是花木蘭大俠客飛簷走壁時候弄斷了門口石頭鳳凰的翅膀。動畫版是花木蘭洗澡被兄弟們集體闖入,真人版是男女主夜色池塘果體談心,GUY意情濃。
  • 【量子文記】也說劉亦菲版電影《花木蘭》
    近日網絡熱議劉亦菲版電影《花木蘭》遭觀眾吐槽,恕我陳舊迂腐,我心中的花木蘭就是木蘭辭中的花木蘭,我心中的孫悟空就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無不盡然。抱守初入之印象,經典就是經典。但非常驚奇的是,中國人對於經典形象的解讀,雖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卻在大體上驚人的一致,比如對於花木蘭、孫悟空、哪吒這樣的經典人物,國人心中都有一個高度一致的傳統形象和觀念評價。這就使得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你踐踏了公眾心中的經典形象,就會遭到吐槽、冷落。
  • 「文化的越俎代庖」讓《花木蘭》口碑撲街
    據說,看完了《花木蘭》的中國人民,和看完好萊塢《戰爭與和平》的俄羅斯人、看完好萊塢《絕代艷后》的法國人、看完好萊塢《藝伎回憶錄》的日本人一樣,是一種摸不著頭腦的茫然,是零下九十一度的酷寒。其實,實事求是的說,《花木蘭》目前4.9分的豆瓣評分確實有些過低,作為一部在努力討好中國觀眾和女性觀眾的電影,電影其實做了不少功課。
  • 比《花木蘭》只低0.1分的網絡大電影,居然比《花木蘭》還精彩
    沒叫花木蘭等人休息,就立即下達了下一個任務副本——解救關押在柔然大營的碩皇子。席間,不勝酒力的花木蘭透漏自己是女兒身,引起了大家懷疑,李亮趕忙幫木蘭打圓場,方才躲過了一劫。花木蘭,李亮等人主動請纓,向碩皇子請命鎮守慄水城3天,3天的時間足夠皇子帶百姓撤離五十裡路,碩皇子允諾花木蘭等回朝後定會搬救兵來援。城內只剩下了花木蘭幾人。
  • 迪士尼的《花木蘭》不是中國的《花木蘭》
    嗨,你看花木蘭了嗎?和你想像的差距大嗎?電影《花木蘭》今日國內上映,然而目前口碑卻不是如想像中那麼好。國內影視版的《花木蘭》有好多個版本,而對於這一版本的《花木蘭》,顯然觀眾不是很買帳!有人吐槽劇情不合理,有人吐槽英文,也有人吐槽,請了這麼多名演員,結果就這?認真看了《花木蘭》,看完後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得不到國內大部分觀眾的喜愛,還是因為我們很大一部分人看電影的角度原因。
  • 劉亦菲的花木蘭,是美國人的花木蘭
    他們甚至覺得劉亦菲能登上國際舞臺,飾演花木蘭是她的努力,也是她的榮幸。不妨尊重一下迪士尼,也要了解一下《花木蘭》的成片背景。迪士尼不僅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樂園,也有龐大的電影製作團隊。《花木蘭》的導演妮琪卡羅也是一名成功的青年女導演,但加入了迪士尼電影團隊,就沒有啥創作的自主權了,一切都是按照流水線的好萊塢工業團隊來,完成一個電影產品而已。
  • 《花木蘭》:被迪士尼糟踐的好題材
    還有梅爾·吉勃遜根據《聖經》拍成電影的《耶穌受難記》,更是經典的敘事模板。作為聖人和救世主的耶穌,被當局戴上荊棘做的王冠、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帶著鐵刺的鞭子抽打,他都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仰,只是在痛苦中呻吟著:「仁慈的父,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木蘭詩》與電影《花木蘭》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被宋人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影響甚廣。《木蘭詩》主要講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徵戰十餘年,立功回朝後不願做官,回故鄉與家人團圓,脫去戰袍,重新穿上女兒裝。戰友們驚訝與木蘭並肩戰鬥十二年,竟然不知她是女孩。
  • 《木蘭詩》:劉亦菲版《花木蘭》根本不是中國人的花木蘭
    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上映了。看完你會發現,它根本不是中國人心中的那個花木蘭。中國人的花木蘭,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是因為「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才替父從軍的,是「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