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新舊黨爭犧牲品的蘇軾,毀就毀在名氣太大卻政治錯誤

2021-01-18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烏臺詩案的背景

位勢未顯得蘇軾隱然成為當代知識分子中的一個領袖人物,他並未忘懷國事,首先就要為捍衛自由的學風而進行鬥爭。此時朝廷設立經義局,由王安石與其子王雱帶領一些新科進士,修定《詩經》、《尚書》、《周官》的標準注釋文本,送國子監鏤板頒行,作為以後科舉經義的唯一正確的答案,以統一思想。史稱「三經新義」,其學說稱「荊公新學」。

作為一家之說,它本不乏精闢的創見,不言而喻地具有學術史的意義;但藉助於皇權而定於一尊,不準出人,則無疑是對思想界的鉗制,對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的摧扼。此是王安石個性中固執獨斷一面的惡性發展,也是在「以通經學古為高」的時代風氣下已經與王安石一樣地形成了獨立學說的文化人所萬不能接受的。

對經義的新解,是反對「新學」的文人們冷嘲熱諷的話柄,而蘇軾也就在宋人筆記中留下了一個對「新學」、「字說」嬉笑怒罵的形象:他將王安石的拆字會意之法運用到別的字上,以顯其可笑。但其真正的目的,倒不在於戲弄「字說」,而是反對學術專斷,聲張一個人獨立思考的權力。

在杭州,他告誡趕赴進士試的考生不要為求得官,「視時上下而背其學」;在徐州,他也寫了著名的《日喻》一文送人進京應試,闡明「學」與「道」的關係,意謂「新學」提供給大家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是不能代替每個人獨立鑽研、體會、實踐之「學」的。隨著蘇軾的學術文章越來越為人所崇,他成為那個時代裡反抗「新學」獨斷的一面旗幟。然而,這也就引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震動朝野的文字獄。

二、烏臺詩案是新舊黨爭的必然結果

政治鬥爭是不能失敗的,一旦失敗,便使戰勝的一方擁有了既定的「真理」和政策,從前一切不同的意見都是荒謬和違反朝廷的,皆可按以罪責。蘇軾對神宗、王安石的政策、理論原本就持鮮明的反對態度,毫無隱諱地寫在奏章上的,可是事隔數年,他卻因為詩文中隱含這樣的反對,而被捕入獄。

早在他通判杭州時,沈括到浙江來考察農田水利法的執行情況就把他的近期詩作抄錄了一通,指出其中有反對「新法」的隱語,封進給神宗皇帝。但其時反對「新法」還只是不同的政見,而不是什麼「罪」,故而亦不曾追究,那位科學家的不良用心落了空。

至元豐二年(1079年),時移勢遷,「新法」已成為不可爭論的廟謨國是,司馬光等也早已沉默,而蘇軾還在發表反對的言論,雖然王安石本人已離職南下,但「新法」人士仍把蘇軾視為眼中釘。王安石門生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和國子博士李宜等人,紛紛上章彈劾蘇軾,指摘其詩文中的「譏諷文字」,認為是「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無君臣之義」,「雖萬死不足以謝聖時」,應該「大明誅賞,以示天下」。

神宗批示將蘇軾下御史臺審理,於是,臺官皇甫遵從汴京火速趕往湖州,於七月二十八日逮捕了剛上任知州不久的蘇軾,目擊者云:「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八月十八日押到汴京,即拘在御史臺審問,到十二月二十八日才結案出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從二千石之官頓時淪為階下囚,凡一百三十天。

三、烏臺詩案涉及詩文有哪些?

當時御史臺作為主要「罪證」材料的《蘇子瞻學士錢塘集》今已不存,從現存宋人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周紫芝《詩誠》和清人張鑑《眉山詩案廣證》等所錄被指控為攻擊朝廷的幾十首詩文來看,大約有三種類型。

一類與「新法」原無關涉,作為「罪證」原系穿鑿構陷;二類確有反對「新法」之內容,但反映的「新法」之弊卻是客觀的事實;三類則或多或少帶有歸惡於「新法」的偏見。

大致來說,若反「新法」固然有「罪」,則李定等還不全屬誣告。不過,蘇軾本來就是反對「新法」的,而且從未隱瞞自己的政見,在密州時曾明確拒絕推行免役法、手實法與方田均稅法,毫不隱諱地寫在他給當朝宰相韓絳的上書裡,他的弟弟蘇轍於熙寧九年齊州掌書記任滿回京,也曾上書反對現行的「新法」,至於詩中緣事託諷以委曲表達,則原是秉承了《詩經》以來儒家的詩歌創作傳統,從中刺取其意,反不如他從前的奏章來得彰著明白,若此而可誅,則反「新法」的大有人在,豈不要重興「黨錮」之禍?

舒亶倒確有此意,他從蘇軾的文字所及,追究出與蘇軾有文字聯繫的幾乎整個在野的「舊黨」,謂:「王珠輩公為朋比,如盛儒、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範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他要一網打盡。

當然他明知這決不可能,故意把調子拔高,是給皇帝誅殺蘇軾一人尚留些表示寬容的餘地,用心可謂險惡。

時任籤書應天府判官的蘇轍聞訊上書:「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懇,惟天地父母哀而憐之。」他以這樣呼天搶地的悲號,乞納還在身官爵以贖兄「罪」。同時,元老大臣如張方平、範鎮等紛紛上書營救,朝野一片譁然,連「新黨」中堅之一的章惇也為蘇軾說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對文字獄不以為然。此事還驚動了仁宗的妻子曹太后,出來為仁宗欣賞過的蘇軾說話。

然而,李定等猶嚴刑逼問,羅織鍛鍊蘇軾的「罪」名。按說,反對「新法」不過是政見分歧問題,依宋代的刑統法制而論,談不上有什麼「罪」,但李定等卻將它與宋神宗的皇權相聯繫,把反對「新法」說成是侮辱皇帝的尊嚴,以證成蘇軾有大「罪」。此時要想申明蘇軾無罪已十分困難,他的唯一出路是服「罪」以求寬容了。

然而,事情鬧到這步田地,也該結束了,否則將連神宗也下不了臺。宋朝本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而蘇軾在士林的隆重聲望也是神宗不能不考慮的,殺一蘇軾會招來萬世唾罵,也無利於他的統治,是他心裡十分清楚的事。這場轟動朝野的詩案必然得以從輕發落的名義了結,蘇軾被貶往黃州(今湖北黃岡),與他有文字交往的蘇轍、司馬光等,或貶謫、或罰款。

於是,蘇軾這位宋代最大的詩人,因為寫詩而得「罪」,迎來了他一生中第一輪貶謫生涯。「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據說是宋神宗在一片誅殺聲中曲意保護了他,實際上誰都明白,蘇軾得以度過險境,保留性命,所憑藉的真正的力量,決非誰的保護,而是他自己的學術文章在天地間的巨大聲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蘇軾被困在烏臺詩案後,有哪些大人物出手援救過他?
    在審訊過程裡,御史臺的官員又從蘇軾的詩文裡挖掘出更多諷刺新法的「罪證」。蘇軾危在旦夕,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一度還絕望地寫了兩首訣別詩。 蘇軾的案件主要由御史臺操辦,人們稱之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發生之際,蘇軾只是一名知州,官員級別並不高。然而,蘇軾作為一名才華橫溢的文藝骨幹,在全國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當蘇軾被困在「烏臺詩案」後,許多與他並不熟悉的大人物,都會伸出援手。 第一個前來援救蘇軾的,應是宋神宗的妹夫、駙馬都尉王詵。
  • 烏臺詩案」後蘇軾一首詞再受爭議,最後兩句經典,成為流行歌詞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這首詞就是在那裡寫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蘇軾在當時的名氣太大了,他寫詩總能煽動輿論抵制變法。蘇軾被抓到監獄中,對於新派的彈劾全部承認了。原本宋神宗以為這是屈打成招呢,哪成想就是蘇軾自己承認的! 蘇軾不僅承認了,而且還出賣了跟他有關的朋友,這真是交友不慎呢。本來蘇軾是死定了,但是前朝有規定不殺無過錯之大臣。再加上新派裡一些賞識他的人也上書不殺蘇軾,最能為代表的就是王安石。
  • 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爆發,蘇軾被貶黃州,雨中漫步寫下千古名句!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在謝恩上表中,用語暗藏譏諷朝政,御史李正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御史彈劾蘇軾之案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又在御史臺獄受審,此案即是烏臺詩案,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發生在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轉折關頭,守舊派的蘇軾迎頭撞上了新法的浪潮,除了曹操斬華佗,差點又有了一出宋神宗殺蘇軾。本篇給大家分享的《定風波》,寫於烏臺詩案後的第三個春天,蘇軾此時是黃州團練副使。《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是哪首詩?
    「烏臺」專指御史臺監獄,「烏臺詩案」是指蘇東坡因詩歌內容被御史彈劾,被逮捕審訊一事。
  • 蘇東坡烏臺詩案始末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蘇軾認為這種捕風捉影的忌謗之言,英明的皇上不會信他,並不放在心上,倒在寫給劉恕的信上,自嘲道:「不憂進了也。」意思是不愁沒有人把我的作品進呈御覽了。這齣把戲,經過五六年,一直沒事。不料元豐二年,李定、舒亶等人媒孽誣害,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從沈括學的。蘇轍為兄下獄所上書中提到:「向者曾經臣僚繳進,陛下置而不問。」指的就是他,所以說,烏臺詩獄案的始作俑者,實是沈括。
  • 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蘇軾一生坦坦蕩蕩,待人接物真摯誠懇。他率性天然,正直求真,心靈永遠是座不設防的城池。蘇軾這一個性在他對王安石實施新法的態度中得到了集中印證。當王安石大刀闊斧進行變法改革時,蘇軾明知神宗支持王安石,如自己反對變法,即使不遭大禍也必會被免職,但他仍三次上書神宗,指出變法政策的不足之處,因為上書引起不滿後蘇軾即被貶為杭州通判。
  • 詩詞賞析: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上片:大江東雲,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下片: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資英發。主題思想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805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他俯視江山勝景,緬懷古代英雄,感慨萬分,思想情感十分複雜。有反思人生,追求對現實處境的超越;有對殘酷黨爭的鄙棄,有對宦遊生涯的厭倦;還有擺脫名韁利鎖的強烈願望,與對精神解脫的嚮往;更有對憂患心情的消解,對心靈創傷的撫慰。
  • 我叫蘇軾,我愛過很多人
    之所以把人物及時間順序說清楚,並非質疑蘇軾對前妻的真摯感情,而是希望能從人之常情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這種感情。弗洛伊德告訴我們,夢是潛意識的表現。第一種情況,現實的困頓可能轉化為夢中對曾經美好的懷念。王弗逝世後的十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頻招貶謫,四處流轉。寫這首《江城子》時,蘇軾輾轉到密州,遭逢兇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維持的地步。
  • 一曲江城子,看蘇軾的情與義、成與落
    他,便是自號「東坡居士」的一代文豪,蘇軾,蘇東坡。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都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京。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自請出京外放,此後幾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又在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在任上,他努力為百姓謀福,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很得百姓愛戴。
  •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究竟多樂觀?從一首詩中就可看出來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有不少詩歌作品是詩人遭受政治打擊,在貶謫期間創作而成,尤其是在唐宋時期最為突出。通常情況下,詩人在貶謫之後,政治的挫敗和生活的困苦,會讓他心懷鬱結,就此沉淪。但也有一部分詩人,身處逆境卻能報以豁達。最為著名的便是北宋文學家蘇軾。
  • 因為黨爭覆滅的大明王朝,鍵盤俠到底有多可怕?
    而在明朝晚期的朝廷上,也存在著這樣的「鍵盤俠」,不過,體現的形式是黨爭。黨爭這件事,在中國古代其實並不新鮮。唐有牛黨李黨之爭,宋有新派舊派之議,明初也有淮西浙東兩大集團,至於明末更是五花八門,除了眾所周知的閹黨、東林以外,還有齊、楚、浙等以地域為單位的結黨。從黨爭時長來說,宋朝的新舊之爭和延續幾乎貫穿有宋一朝,但就波及程度和影響程度而言,明末的黨爭絕對是冠絕列朝。
  • 蘇軾——豪放派詞風掩飾下的婉約情懷!
    世人皆知蘇軾是一位豪放派詞人,但是卻體會不到他豪放不羈性格背後的婉約情懷。他的曠達往往都蘊含著隱逸情懷,在內憂外患、政治混亂的朝堂,他無的率真、孤傲以及豪放,根本抵不住流言蜚語與排擠。蘇軾嫉惡如仇的性格,終究釀成了一場政治風波「烏臺詩案」。這則與蘇軾息息相關的政治疑案,在《曲洧舊聞》中有所記載。「東坡性不忍事。嘗云:「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這其實是蘇軾豪放性格的突出表現,同時也表達了嫉惡如仇的思想活動。
  • 被貶之後,蘇軾寫出了最豁達的詩句!
    蘇軾,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後世稱為「詞聖」。蘇軾是有著多重身份的人,他一會兒在朝為官,一會兒把酒吟詩,一會兒又玩起鍋碗瓢盆進了廚房,做出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東坡肉」。而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豪放派的詞人卻政治坎坷,他人生的轉折點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 徹夜難眠,卻成就蘇軾最婉約宋詞:前10字驚豔,後12字成歌詞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蘇軾應該很少有徹夜難眠的情況。試想一下,這個5000年來活得最瀟灑的詞人,還曾經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死裡逃生,有什麼事情不能讓他放下呢,有什麼事情能讓他徹夜不眠?實際上蘇軾也是一個普通人,他和我們每個人的心境並無沒有太大的差別。
  • 張求會 | 義寧陳氏與光緒湖南新舊黨爭
    2020年1月4日,廣東行政學院張求會教授在長沙圖書館舉辦的《陳寅恪家史》新書分享會上​,做了主題為「義寧陳氏與光緒湖南新舊黨爭」的講座,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講座實錄。今天既然同時是一場新書分享會,我就先說說這本新書。
  • 蘇軾出門散步,寫下一篇「小學生」文章,卻教會我們這個道理
    蘇軾在文章、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成就,任何人只要擁有其中一樣,就足以青史留名。而蘇軾卻樣樣都精通,樣樣都是當時的天下第一。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超人」,蘇軾流傳下來的作品不計其數。但其中有一篇文章,從字面上來說,不過是一篇「小學生」作文,卻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