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綱:文藝復興只是文藝?

2020-11-24 澎湃新聞

本文摘自 李筠《西方史綱:文明縱橫3000年》

圖片源自網站

光有國家崛起、社會崛起、市場崛起這三條線索,西方現代化的草圖還不夠完整,它還缺少底色。那麼,這幅草圖被塗上了什麼樣的底色呢?從根本看,國家、社會、市場的崛起都是人的事情。我們可以把現代西方的成長看成人不斷崛起,並徹底佔據整個世界的過程。因此,現代西方文明的底色是人,或者說是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的核心是人本位,也就是人成為世界的基礎和中心,國家、社會、市場全都是人的舞臺。相應地,人本主義的興起意味著基督教失去了主導地位,上帝退居二線,從前神高高在上、人匍匐在下的關係被翻轉了。

實際上,從神本位到人本位的翻轉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宗教改革、國家崛起、社會崛起、市場崛起、科學興起、啟蒙運動、民主化這些大事件、大潮流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翻轉大致經歷了五六百年時間,到19世紀才徹底完成,而它的起點就是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對神和人關係的翻轉

提起文藝復興,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塑、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些繪畫和雕塑神品。「Renaissance」這個詞被翻譯成「文藝復興」,就是因為這場運動太文藝了。繪畫、雕塑、建築、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這些主要藝術形式在那一兩百年間集體爆發,很多文藝成就至今難以超越。

但我想探討的不是文藝,而是從權力的角度出發,觀察文藝復興如何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翻轉了神和人的關係),如何為當時的社會提供了人本位和世俗化的底色。這一底色又如何促進了國家、社會和市場崛起,改變了西方文明的根本面貌。

「Renaissance」這個詞的本義其實很簡單,就是「再生」或「重生」。從表面上看,古希臘、古羅馬的文藝再生了,但這只是西方文明在再生過程中最吸引眼球的面相,並不是它唯一的面相,更不是它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文藝復興的幹將們想要讓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那種圍繞人形成的世界得以再生。

為什麼要冒著惹怒上帝的風險做這件事呢?因為他們一方面覺得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實在太美好了,另一方面認為如此美好的文明卻被基督教殺死,實在可惜,於是扛起了文藝復興的大旗。

■  兩次文藝復興的關係

前文提過,亞里斯多德重回西方打破基督教對文化的壟斷,引發了十二世紀文藝復興。而作為現代西方起點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在時間上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二者都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重新引入和弘揚,只不過主題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是在原有的、舊的精神框架裡去復興,想要在基督教文化中為亞里斯多德代表的古希臘世界找一個妥當的位置;而義大利文藝復興則是重建新的精神框架,要恢復古希臘、古羅馬那種以人為中心的世界。

兩次文藝復興的差別其實就是中世紀和現代的差別,根本在於人本主義的有無。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幹將們看來,剛剛過去的中世紀是橫插在他們和古希臘、古羅馬之間的黑暗時代,人的光輝和文明都被基督教抹掉了。因此他們抨擊中世紀是黑暗的,要再造一個光明的新世界。

這些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們的結論並不完全可靠。人就是這樣,想創造新世界的時候,都會把舊社會說得無比黑暗。實際上,任何一個所謂舊社會的真面貌都不是革命者控訴的那個樣子。要想探索文明的興衰,尤其是通過長歷史、大脈絡去發現文明的內在邏輯,就必須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因為這種大而化之扣帽子的辦法會讓思想變得簡單粗暴,很難深入文明的底層。

我在前文用了很大篇幅來說明,中世紀並不是黑暗的,而是多姿多彩的。中世紀會被文藝復興的幹將們貶損,是為了標榜文藝復興的正當性。那他們的標榜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實,有沒有做到讓古希臘、古羅馬再生,創造出一個以人為基礎和中心的新世界呢?

從長遠看,這個目標實現了;但從文藝復興運動本身看,並沒有完全實現。他們只是開了個頭,後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通過其他運動完成。

■  文藝復興的貢獻

文藝復興的幹將們開了個好頭,他們主要有三大貢獻。

第一大貢獻是藝術表現。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究竟表達了什麼?答案是人。如果選一幅畫代表文藝復興,很多人可能都會選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這幅畫實在太漂亮了,其中的人物堪稱完美,以至於使人產生錯覺——蒙娜麗莎更接近神,而不是人。

這種技藝高超的作品充分證明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謂高於生活,就是把人的光輝充分展現出來。當我們覺得這份光輝實在太耀眼的時候,實際上是人分享了神性,或者說神的光輝被轉移到人身上。在這一時期,人的自信、樂觀、堅定通過一個個接近神的藝術傑作被樹立起來,正所謂「大寫的人站起來 了」。

第二大貢獻是道德改造。人生在世,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基督教認為是上帝的恩典,文藝復興認為是世俗的幸福。

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講了一個宏大的故事,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上帝的恩典和世俗的幸福不是一回事。一個人追求世俗的幸福,並不是什麼罪惡的事情。

文藝復興的其他幹將則沿著但丁的線索把故事越講越大,通常分成正反兩個方面:從正面講人的故事、人的生活,宣揚世俗世界的喜樂悲歡是人最真實的樣子;從反面講教會的故事,宣揚教會的高級教士也貪戀權力、金錢、美色,他們也是俗人。這樣一來,故事的調子就慢慢變了。故事不再像中世紀那樣,讓人去體會虔誠、純潔、愛上帝,而是讓人去體會真實、世俗、愛人類。

終於,在文藝復興即將結束時,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告訴君主:如果你想建功立業,那麼虔誠、純潔、愛上帝那套舊的道德觀行不通了,必須用人的真實、世俗、奮進這套新標準。而且,兩套道德觀對君主來說不能兼容,做人還是做基督徒,由君主自己選擇。如果一個君主選擇做虔誠的基督徒,那麼,他只會是個無能的好人,這樣的君主在那個時代很容易就被馬基雅維利倡導的敢想敢幹的君主們消滅了。如果君主連國家都保不住,人民跟著他只能做亡國奴,做好人還有意義嗎?在宗教上,可能有意義;但在政治上,這樣的好人君主是完全不合格的,對國家有害無益。

隨著現代社會中個人不斷變得獨立、自立、自強,馬基雅維利給出的難題就從君主的難題變成了每個人的難題: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你會選擇做一個道德高尚的、無能的「好人」,還是做一個敢想敢幹的,勇猛的「壞人」?

第三大貢獻是科學萌芽。人有了光輝的形象和自己的道德追求,那人有自己的能力嗎?當然有,科學就是證明人有能力的最重要證據。科學不僅能幫助人認識世界,還能幫助人改造世界。

文藝復興幹將之一的伽利略,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全方位的,也是根本性的,他不僅在天文學、力學、數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還確立起現代科學精神和方法——現代科學依靠實驗和觀測、猜想和推理出來的命題必須用實驗和觀測去證實或者證偽。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木球證偽古代重力理論的故事已經成為科學史上的經典。伽利略還通過改進望遠鏡得到許多當時獨一無二的觀測數據來發展天文學,其中就包括對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嚴謹的證明。通過觀測和計算,伽利略能夠準確預測行星和衛星的運動,金星凌日、木星的四顆衛星都被他「預言」出來了。當時的人們說伽利略簡直就是巫師,星星都被他召喚出來了。

但鮮為人知的是,伽利略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頂級建築家布魯內斯基、頂級藝術家米開朗琪羅一樣,都受到文藝復興核心豪門美第奇家族的資助和庇護。伽利略和美第奇家族關係深厚,他把自己發現的四顆木星衛星用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名字來命名就是很好的說明。美第奇家族也特別照顧這位科學英雄。如果不是美第奇家族與羅馬教廷關係深厚,伽利略恐怕很難寫個悔過書就能逃過火刑。

美第奇家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當中不得不提的重要角色。如果說布魯內斯基、米開朗琪羅、伽利略為代表的頂級建築家、藝術家、科學家是文藝復興當中最耀眼的風雲人物,那麼,美第奇家族就是這些風雲人物乃至整個文藝復興的天使投資人和政治保護人。

美第奇家族之所以能夠持續好幾代如饑似渴地收集藝術品,慷慨大度地資助和庇護建築家、藝術家、科學家,是以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政治實力為基礎的。美第奇家族通過銀行起家,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財富,在政治上控制了佛羅倫斯,還出了很多王公顯貴,其中有教皇和法國王后。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就是獻給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如果說獻詞中的小洛倫佐·美第奇並不是合格的新君主,沒有資格代表馬基雅維利所期望的「大寫的人」,那麼,整個美第奇家族是配得上《君主論》的,他們就是文藝復興時代精神最典型的人格化身。

藝術、道德和科學這三者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密切的聯繫,但它們都是圍繞人展開的。當人的形象被塑造、道德被改造,人逐漸站起來成為世界的中心,人和世界的關係就必須進一步加以明確,很多問題就必須正面回答,比如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人怎麼認識世界、人怎麼改造世界。現代科學和藝術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回答這些大問題,不過它們共享了文藝復興帶來的一個基本趨勢,那就是世俗化。

■  

世俗化進程的開啟

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故意和上帝作對的。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大多以宗教為題材,人的光輝也是從上帝那裡借來的。人們起初相信科學的根源在於上帝創造了一個有規律的完美世界,而人要去發現上帝為世界制定的規律。也就是說,現代藝術、道德、科學脫離基督教,成為現在純粹世俗的樣子,並不是文藝復興幹將從一開始就策劃好的,而是人逐漸變得自信,甚至變得自負、自大之後帶來的結果。而且,人的形象塑造、道德改造和科學革命並沒有在文藝復興時期全部完成。

通過文藝復興,大寫的人站起來了,最核心的表現是大寫的君主站起來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切藝術、道德、科學的文明成就必須被政治加以保護才能存續下來,而文藝復興時期掌握政治權力的是君主,他們是文藝復興的支持者和保護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但是,現代政治存在一個極其詭異的邏輯:由「大寫的人站起來」開啟的世俗化進程,最終會實質性地摧毀君主制。雖然美第奇家族和很多畫家、建築家、科學家關係很好,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本主義一定對君主有利。

從根本上看,人本主義的世界觀天然不利於君主制,神本主義的世界觀才天然有利於君主制。神始終需要君主在人間代行統治,所以君權神授是古代政治的基本邏輯。如果神離開了,君權神授自然不成立,人還需要君主代為統治嗎?人為什麼不自己統治自己?如果人擁有統治自己的最高權力,就是人民主權。因此,神和人的關係翻轉在政治上意味著政治邏輯將從君權神授翻轉為人民主權。

世俗化的進程一旦開啟,君主制就難逃被摧毀的厄運,最好的狀況不過是像英國那樣,留下一個不再掌握實權的王室作為象徵罷了。不過,君主制被摧毀還需時日,它還有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就是現代西方成長最核心的任務——國家崛起。在國家崛起的路上,君主是核心、是樞紐、是發動機,他們最重要的障礙和對手是教會。

相關焦點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中華史綱》:寫給普通人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
    臺灣知名歷史學家李定一傾力30年撰寫的《中華史綱》,便是一本適合普通人閱讀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中華史綱》起於上古傳說時代,止於近代辛亥革命巨變,記敘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變遷。作者獨具匠心地將中華歷史劃分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創始與發展、新陳代謝、定型、發展和沒落六個時期,以典雅簡練的文筆,對幾千年的史事進行了濃淡分明的敘述,雖為史綱,但「簡得其當」。
  • 古典思想資源,如何推動了西方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應該被理解為西方文化中修辭傳統的一個特殊階段。修辭學家提出要談論和寫作一切,而哲學家試圖思考一切,他們在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思維訓練這一主張上就一直是競爭關係。修辭與哲學之間的關係一直很複雜。
  •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猶太人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貢獻是西方學者的關注點,19世紀末史學家亨利希·格萊茨最先提出這一問題,並在著作《猶太史》中著重探討了文藝復興對猶太民族的影響和猶太人的貢獻。 文藝復興是發生於14至16世紀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古代希臘、羅馬時代文藝繁榮,在中世紀的一千年間衰敗,14世紀後才由義大利興起獲得復生。
  •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文藝男神拉斐爾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在公元15世紀的繪畫天才,被後人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文藝男神拉斐爾。拉斐爾的畫作最常出現的女主角便是聖母,而他的聖母系列畫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斯廷聖母》。拉斐爾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齊名,但他與後兩個長著大鬍子的「糟老頭子」不一樣,拉斐爾是個文藝氣息十足的小鮮肉。拉斐爾性格十分沉穩平靜,他的作品也透露出了一股安寧和諧的氣質,創作出了《西斯廷聖母》、《雅典學派》等傳世名作。而拉斐爾的畫作中最常見、也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便是聖母,這個聖母,指的不是普通的母親,而是耶穌的母親。
  • 部隊文職基礎知識:西方文學之文藝復興_北京中公教育
    上期結束了中國文學講解,今天咱們繼續總結西方文學中的常見考點。談到西方文學,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代表人物以文學三傑和美術三傑為主。其中文學三傑有: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美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但丁,跨世紀詩人,其代表作《神曲》也是中世紀的巔峰之作。除《神曲》外,但丁還著有《新生》、《詩集》等著作。
  • 《認識自我》:一本書讓你了解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以一本書摸清西方文化與西方人個性形成之源梳理歐洲2100年人文主義發展史《科克斯評論》年度好書 《書單》《出版人周刊》《圖書館期刊》星級書評。《認識自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作者:[意]英格麗·羅西裡尼 譯者:宇華,周希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
  • 高雅藝術進校園《西方早期音樂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魯特琴》主題講座...
    11月20日晚,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西方早期音樂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魯特琴》主題講座在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紅土會堂成功舉行,學校近千名師生參加活動。本次活動首先由雲南大學喻輝教授講解了西方早期音樂文化與魯特琴的樂器特色,之後播放了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樂團演奏古典音樂的視頻,最後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約翰.羅賓遜教授現場使用魯特琴演奏了數首古典樂曲。
  • 西方大師們的最愛: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大師畫不膩的繪畫主題
    有朋友問我:從文藝復興至今,西方大師的最愛、畫不膩的主題有哪些?:古代主要畫各種神,中世紀主要畫上帝,文藝復興一開始接著神的名義畫人,後來直接畫人,19世紀至20世紀,畫風景和各種新奇的東西。縱觀整個西方美術史,雖然表現題材不同,但綜其核心,大都是以人物形象作為繪畫的主要載體。從一開始畫神,後來藉助神的形象畫人,再後來單純的畫人,人之形象是整個繪畫領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貫穿西方繪畫的人文主義的核心表現。
  • 祛魅 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之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目前,「光影浮空:歐洲繪畫500年」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展覽以60幅大師畫作勾勒出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藝術五百年的發展。
  • 但丁密碼背後的密碼:文藝復興背了怎樣的一口鍋?
    而爆發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就是引發整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傳! 「文藝復興」是個中文譯名,其中「文藝」兩字,是中國人便於理解而自行加上去的。原文「Renaissance」的字面直接意思,是指「重獲新生」(並沒有特指「文藝」)。
  • 李筠 | 為什麼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而西方文明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它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對我們來說卻又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深度理解西方的最好方式,是回到西方的歷史,抓住它的歷史演進的邏輯。邏輯當中的節點,就是一個個值得研究的「歷史切片」。這個六月,我們將從李筠老師的《西方史綱》中精選出10個關鍵節點放送出來,帶大家從頭縱橫馳騁3000年的西方成長史。
  • 公元1520年代:文藝復興盛期的文化藝術
    本期提要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意義非凡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文藝復興盛期這個短暫的、卻最為輝煌的時代中,義大利產生了許多擁有驚人創造力的藝術家,例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他們的藝術作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的特點。他們樹立了不朽的人文主義典範,為西方的藝術發展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 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北歐文藝復興比較
    文藝復興在人文主義思潮下主張「人權」反對「神權」,讚美人的尊嚴和創造力。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並對整個歐洲文化思想產生影響。藝術家們通過對古代藝術的研究學習,建立了科學的繪畫體系,建立了古典藝術的規範、擴展了藝術的表現內容,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雕刻、繪畫作品以及理論著作。但是文藝復興在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這裡試比較義大利文藝復興與北歐文藝復興在繪畫、建築、雕塑上的異同。
  • 甄選6部紀錄片+4本好書,一篇乾貨和孩子讀懂「文藝復興」
    ,走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2、《文藝復興》○朵朵建議:關於西方藝術和文藝復興的書籍和紀錄片大多比較艱深,朵朵這期為大家挑選的大多是相對較為淺顯易懂的,形式活潑生動,更適合孩子和入門者。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概念:文藝復興是一個歐洲的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覆蓋了15-16世紀、造就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變。除了標準的時間劃分,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會把文藝復興的時間範圍拉長。開始於14世紀、結束於17世紀。
  • 【迪哥拉呱】 義大利文藝復興
    本期話題: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家好,我是小迪哥也可以叫我小迪先生!很高興又和您見面了!借著上次那點餘熱再來裝一把文化人,跟您聊聊 義大利文藝復興!身邊有些朋友聊起藝術,總喜歡說點文藝復興的事。可你要真問他?他又基本都答不上來,於是乎,讓我忍者神龜(啼笑皆非)了。偶爾能說出文藝復興三傑就像是知道了全部!~~OMG~ 都知道的答案就不是話題了好嗎!今天咱給大家來點不一樣的『趕腳』~~~親們,可以開始了嗎?1413-1417  多納泰羅 《聖喬治》
  • BBC紀錄片:《文藝復興》(全集)
    BBC紀錄片:《文藝復興》一次「到幻覺的另一邊」的旅程導演: 蘭德爾·賴特
  • 「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 2020-2021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啟動
    12月25日晚,一場跨越2020和2021年、為期2個月的寧夏文藝大事件——「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在西橋House拉開帷幕,銀川人將感受到來自寧夏原創文化藝術的魅力和誠意。為此,寧夏本土文化策劃人平原、音樂人吳寧越、戲劇導演李思遙、相聲演員王硯晨、紀錄片製片人張志同共同發起的「重塑熱愛文藝復興計劃」寧夏新年俗文藝生活季,用心呈現50餘場音樂、戲劇、相聲、觀影、藝術展、跨界融合及文藝沙龍活動,希望大眾少一點「快餐娛樂」,多一點「仰望星空」,讓熱愛文藝生活的心回歸,多去發現和感受我們身邊優秀的原創文化藝術。
  •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天才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文西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