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王」的城南舊事-虎嗅網

2021-01-10 虎嗅APP


2004年10月29日,這一天,「地球村」裡最大的事是:


歐盟25個成員國相聚羅馬籤了《歐盟憲法條約》。


這是第一部歐盟憲法草案,按照小夥伴們的設想,「憲法將會加快歐盟今後對重大事務做出決定的速度,並使歐盟以新的形象參與到國際事務中」。


但很快草案就涼了。


2005年各國公投,歐盟創始成員國荷蘭、法國的民眾上來就潑冷水,二話不說投出反對票,有反對這事就不好辦了,只好擱置爭議暫緩。直到兩年後,他們用「裡斯本條約」取而代之,不再出現「憲法」字樣。大小兄弟也從此更緊密地抱在了一起。


狗蛋說:至少擁抱的姿勢上空前一體化。


同一天,成都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拍出史上單宗地最高價——21.35億。


宗地位處成都南部,一個政府想著力打造的新區,但久久沒大起色。這下炸出個「地王」,把旁觀的成都人民看得五迷三道。


但當局者很明白,攪動市場的鯰魚來了,它將調動其它的魚激活一池水。


成都,也會有全新的形象。


沒想到的是,這條鯰魚最後撞出一個窟窿。


1


9月23日,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發出的一份函件火遍全網,文件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話:


禁止和記黃埔地產融資、貸款和重大資產重組。


他們函告區域內的各金融機構:不得向和黃提供新增融資、貸款,也不得向其資產重組提供幫助。原因是:


和黃存在捂地、捂盤的不良行為。


他們指的是和黃旗下一個叫「南城都匯」的項目。


有媒體說「李嘉誠惹怒了成都」、「終於有人對李嘉誠說不」,一夜之間,成都被架到了「壞人」的對立面,一副敢怒敢言的樣子。


就在大家興奮地傳頌大俠斬妖除魔的事跡時,成都官方發文解讀,表示「不是打擊李嘉誠,是打擊所有捂盤惜售」。


也就是說,大家戲份給多了。


吃瓜群眾也的確多戲了,和黃成都的涉事項目早在7月就被長實集團賣掉了,從中獲利約38億港元。嘴都擦乾淨了,這個「限制」沒什麼卵用。


並不存在李首富惹怒誰。狗蛋說,他沒見過誰被打了耳光兩個月後才生氣的。


讓李首富再陷爭議的南城都匯,前身就是16年前拍出的那塊地王。


今天的場面有多難堪,當年的場面就有多轟烈。


當時地塊拍賣公告發出,不少房企虎視眈眈,因為地塊位處成都未來重點發展的南部新區。


那會還有一個背景,「招拍掛」正在全面推行,一二線城市千畝體量地塊的出讓將出一塊少一塊。2006年成都國土局便發文明確:單宗地塊面積原則上將控制在200畝以內。


所以,成都業界在猜鹿死誰手,猜想落在國內能拿出12個億的大房企身上。沒想到和黃來了,更沒想到當天衝出來叫板和黃的是本土房企。


競拍現場,成都建川一路舉牌緊追和黃,但舉到205萬元/畝的時候放棄了。當時忙著搞抗戰博物館的樊建川說:這已經是我們能拿出的所有資金。


最終,和黃以206萬元/畝、總價21.35億拿下這個1036.47畝的「城南地王」,創下成都土地拍賣史上單幅地塊價格的最高紀錄,也是西部最高。


有聲音質疑,因為倉促發布土地出讓公告,導致有意競拍的企業準備不足。


對於李嘉誠的到來,另一種更強大的聲音覺得:


成都地產因為和黃的加入必將更加精彩。


2


拿下地王之前,和黃在成都已經蹲守多年。


2008年《21世紀經濟報導》的一篇報導透露,2001年和黃找成都市政府要過地,地就在「地王」所處位置。


他們想通過協議拿地,開出的價格是21萬元每畝。看到報價,市政府裡意見不一,有人覺得太便宜了;有人覺得和黃是個大公司,雖然出價不高,但可以引來更多外資,值了。


後來內部達成統一意見:地可以給和黃,但價格得往上提。成都最終出價:


一畝68萬。


但和黃不接受,他們說:


和黃開出的價錢,是從來不會再變的。


3年之後,和黃以3倍的價格接受了。看起來似乎是和黃妥協。不過狗蛋說,表面的輸家不一定是輸家,可能是個表演藝術家。


拿下「城南地王」僅4個月,和黃又以3.472億斬獲光華大道溫江段560畝地塊,成交價62萬元/畝,只比起拍價高2萬元/畝。


就像最初一些人預想的那樣,和黃進來後,外資特別是港資魚貫入蓉。


2005年4月,成都市政務代表團遠赴香港,他們帶去了「2005成都·錦江地產大餐」,想給成都招回一些大鱷。招商隊伍馬不停蹄拜訪了仁恆、華潤、九龍倉、香港爪哇等知名企業。


那次拜會,錦江區政府與李嘉誠旗下公司達成籤約,協議投資額超100億。此後,九龍倉、新世界、新鴻基、瑞安、嘉裡、信和等港系頭部房企悉數登陸。


2006年4月,九龍倉在和黃地塊不遠處拿地,地價已經飆到640萬/畝。換算一下,相當於和黃在一年半內坐收土地溢價40億。


一條鯰魚攪活沉寂的魚塘,卻也埋下禍患。


對於「城南地王」項目,和黃當初是這麼規劃的:發展為大規模高級住宅社區。案名定為「南城都匯」,打出的廣告也很動人:讓生活色譜寬起來。


南城都匯的北邊桐梓林,在當時算是成都富人聚集地,因為開發了很多中高檔小區。成都豪宅「鼻祖」錦綉花園就誕生在這一片。


1993年那句「開奔馳車,住錦綉花園」的廣告語,很多老成都人記得。


現在和黃來了,帶著「高級住宅社區」來了,第一期產品將於2007年推出,大家不免幻想:


成都的富人即將從桐梓林向南移?


但是2009年一期業主收房時傻眼了,他們發現牆體層高出現誤差、牆面空鼓、設計不專業。


有業主表示,一期中庭就100米寬,怎麼看都不像宣傳時說的「以一個公園為藍本」。


生活色譜怎麼也寬不起來。


3


一期業主們開始了漫長的維權路。


2009年開始投訴,2011年他們還在投訴。


有業內人士表示,本來引入和黃加速城南開發,提升人居品質,沒想卻生出社會矛盾。


一批人覺得扎心,另一批人也覺得扎心。從2007年開始,成都業界就盛傳和黃「囤地」,政府也發現,和黃的開發動作實在太慢了。


中海拿下「城西地王」比和黃早半年,2007年已經開發銷售至第三期,但和黃項目還沒破土。


到這一年,和黃共取得18個土地使用權證,其中14個辦理貸款登記,獲得抵押貸款26.21億,抵完地價款還有餘糧。


成都政府只好找和黃談談心。時任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杜必強見和黃的人,總要交代一句:


希望你們按照市場要求和對市政府的承諾,加快南城都匯建設。


狗蛋說,鯰魚不扭動,就跟烏龜沒什麼區別了。但狗蛋也說,中國有句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慢是慢點,能活得更久。


直到今年7月項目轉讓,南城都匯還剩下6750個單位及部分車位,約佔項目總體三分一。


打擊「囤地」行為,成都2010年就做過了,當時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提到:閒置土地超兩年,將無償收回。


但和黃還是成功穿越火線。


才疏學淺的狗蛋知道「捂地術」有很多種,比如,分期開發,合理緩慢施工,或者在規劃上面動動腦筋,拿不到施工許可。


成都人民感覺自己被傷害了,狗蛋說,看看隔壁重慶人民,心理大概會好受一些。


2007年,和黃在重慶煙雨路拿下2500畝地,一共規劃18期,13年過去只開發到第4期。2018年傳聞他們打算200億找接盤俠,但沒賣成。


有時候比慘是最好的安慰。


有時候比到最後發現只有更慘沒有最慘。


因為成都人民遭遇的「捂王」不是一個,是一批。新世界、新鴻基、華人置業……不少港企來了都是慢節奏。


2006年前後,新世界挺進雙流天府大道,當初盤下1650畝地,到2015年轉給恆大時還有至少1000畝沒開發;新鴻基2007年競得錦江259畝地,計劃打造世界第五個ICC項目,直到現在項目仍有工程在建。


2015年,華人置業轉了成都三個項目給恆大,套現走人的時候對外解釋:


成都住宅物業的售價,未來較長時間難有上升空間。


聽到這句話,狗蛋一成都4套房的兄弟,差點噴出一口麻辣老血。


後來,成都房價用實力安慰了狗蛋兄弟。


4


從2004年和黃進入,到2015年新世界、華置撤退,十年間,港資房企在成都業界營造了這樣的形象:


一個盤要賣好多年。


現在,最初的那條鯰魚也功成身退,地轉手、錢帶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剩下「捂王」的形象紮根在成都人民心中,就像趙雷唱的:「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相關焦點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是圍繞著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展開的,其實這個英子,就是林海音先生自己的一個化身。林海音先生創造了英子,英子也是林海音先生的側寫。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託景傳情的作用。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現在是快速消費的時代,《城南舊事》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城南舊事》已經3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會播放。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城南舊事》好書推薦
    在寫童年生活的書中,我獨愛《城南舊事》,想把它推薦給大家。《城南舊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這本書中最打動人心的是它每一個故事都能直擊你的心靈,每一章節都包含著樸素的氣息,感人肺腑。
  • 林海音:城南夜晚靜悄悄,舊事知多少 | 回聲
    代表作有《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等。1923年,林海音隨著父母遷居北京。她的童年時光皆在古城北京度過,這裡的一物一景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臺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的她在北京的童年記憶。今晚,我們與你分享的正是作家林海音為《城南舊事》寫的一篇代序《憶兒時》(節選)。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電影《城南舊事》拍攝於1980年代初,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我小學時在小鎮上先看了電影,到市裡上中學後才通過圖書館借閱了《城南舊事》原著小說。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曾經拍攝《城南舊事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電影《城南舊事》選用了《送別》作為插曲,也讓這首歌在我國流傳甚廣。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如今生活怎樣
    凡是看過電影《城南舊事》人,沒有一個會不記得沈潔飾演的小英子。這是一部小孩子看不太懂卻也覺得好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雋永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旋律,更有可能是因為片中小英子那雙純真無邪、靈氣滿滿的大眼睛。當年電影播出,英子一躍成為萬千人心中純真與美好、愁緒與傷逝的化身。《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天真無邪、單純善良的形象應該還停留在那代小夥伴的腦海中。
  • 英子的城南舊事
    今天我來談談我看了電影《城南舊事》的感想。影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講述了女主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同時以一個小孩子的眼光看待大人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時又充滿童真樸素的生活狀態,最後用爸爸的離開結尾,表示英子童年結束的這樣一個故事。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林海《城南舊事-組曲》——夢見家和母親
  • 《城南舊事》閱讀集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
  • 《城南舊事》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林海音作品《城南舊事》推薦理由  林海音獨步文壇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