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手藝,以麥芽糖為原料捏製成各種動物或人物造型,不僅具有觀賞性,還可食用。唐宋古籍早有過「糖供」的記載,糖品是用於祭祀的供品。傳說,糖塑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賣麥芽糖的老人救下。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麥芽糖。
為了吸引孩子,劉伯溫創造性地將糖加熱變軟後捏成各種各樣糖人,讓小孩子更加喜歡購買。很多人聞訊後來找劉伯溫學手藝,劉伯溫一一教會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開來。俗稱為「吹糖人」或「捏糖人」。在潮汕地區,人們俗稱為「捏糖猴」「老猴糖」或「猴仔糖」。
捏糖人是傳統民間手工技藝之一,流行於北方地區(不局限於老北京,各地的糖人都有各自的特點)的一種手藝行當,一般是把糖稀經過吹、拉、捏(有時也會藉助工具,如:筷子、竹籤等,各地區有所差異)等方式將糖塑造成許多形象。這樣的糖人既是孩子們喜愛的零食又是這些民間藝人的藝術作品。
潮汕的糖塑不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也變成了一種樸素的民間市井文化。街頭僅僅一平方米的空間就給了藝人一個創造藝術的大舞臺。捏糖師傅的擔子很簡單,一個木箱,上面有木架,布滿插孔,用於插上做好的「猴糖」;木箱裡面是一個特製的小火炭爐,用來加熱糖稀。爐上方固定著兩個方鍋,盛滿紅、黃兩種顏色的糖稀。木箱上還有四個小抽屜,用來盛放雜物。此外,還有兩把糖鍬、一把剪子、兩根竹籤、一支帶「耳」的鐵條,一支上粗下尖的鐵棒。
據介紹,糖塑非常講究結構和色彩,它要求藝人除了手上功夫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靈氣,這些都取決於平時的觀察和長期的積累和琢磨。無論動物、人物,都要形神皆備,糖塑一旦成型,很快就會凝固,無法修改,必須一氣呵成,所以要胸有成竹,方能巧奪天工。在做的過程中,對於火候的掌握也相當重要,要使爐上的麥芽糖處於較軟卻又不過於融化的狀態,還得趕在糖固化之前,完成造型,整個過程不過一二分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發生了改變,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造型新穎的玩具、花樣繁多的食品,使傳統的「捏糖猴」市場受到影響,糖塑技藝日漸沒落。不知道,這種古老的甜美手藝是不是也會漸漸融化在人們的記憶裡呢。
文章來源:食在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