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鄉愁之—潮汕糕仔

2021-02-17 鄭記


潮汕糕仔


糕仔不止好吃,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蕩漾在心頭的記憶


時間可能模糊了記憶,但帶不走心裡深處的那一份溫馨的感覺。記得以前,每當中秋來臨時,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糕仔以備中秋可以拜月娘(ps:想起還有一種叫書冊糕,拜完吃了會讀書,小編小時候肯定沒吃過)。拜完以後就開始賞月,喝茶,吃糕仔…

材料外:綠豆瓣,(糯米粉可選可不選)白糖

材料內:花生,芝麻,葡萄糖(以前是白糖)

工具:糕仔印,面棍或者酒瓶(如果是酒瓶一定把紙上面的弄乾淨,洗好擦乾)

做法(後邊有附圖)

將綠豆先用清水泡著,如果天氣熱注意換水,要不容易壞了。

第二天把水倒掉,在洗一下,然後蒸熟,曬乾或者烘乾。

把綠豆磨成粉。(如果下糯米粉的就把糯米洗乾淨,炒熟磨成粉)。

重要的來了,那就是弄糖水,把糖煮化了然後用筷子慢慢的一直攪動(順著一個方向),直到糖水涼了,變成白色的粘稠狀。

綠豆粉和糯米粉弄在一起後(比例自己分配,如果喜歡綠豆的味道那就綠豆粉下多點也可以只下綠豆粉就好)抹平,用手指來回劃幾道溝防止倒糖水的時候流出來,然後倒糖水,揉,壓(以前用酒瓶子或者面棍)直到糖水和粉完全混合均勻。

將芝麻炒熟,磨碎。

將花生炒熟或者炸熟,或者外邊買人家炸好的,磨碎。

將磨碎的芝麻和花生和葡萄糖放在一起拌勻。

將綠豆糯米粉弄在印模裡邊,然後用手指在中間擠個空。

將芝麻花生碎填在空裡邊,然後再弄些綠豆糯米粉蓋上。

蓋上印子,手很很很用力的壓,壓實它。

把整個印子拿離桌面,然後慢慢的把糕仔壓擠出來就大功告成了。

相關焦點

  • 饒平糕仔——珍藏兒時的記憶
    留給我的記憶,如同小溪,川流不息。適逢中秋,回老家饒平,買了饒平特產「饒平糕仔」,回家後,泡上一壺單樅茶,咬了一口「饒平糕仔」,往事,如同電影,湧上心頭。當年的糕仔模具,有壽桃模、圓模、菱形模這幾種經典模具,印製糕仔的時候,把模具平放在平板上,把已經拌好糖漿的糯米粉,放入模具裡一大半,再窩出一個窩,放入花生粉、白砂糖,再放上一層糯米粉,用模具壓出造型,退出模具,就做好了一個糕仔,此時的糕仔,是它一生中最為可口的時光,像極了現在精緻的綠豆粉糕仔一樣的粉、軟、綿。每當母親賞賜一個殘次品,我便享受一陣幸福時光。
  • 饒平黃岡鎮:中秋將至 糕仔飄香
    據明姐介紹,糕仔的原材料一般以脫皮綠豆為主、同時還要加入糯米、白糖和脫皮白芝麻;製作分為蒸曬豆、碾粉、熬糖、搓粉、壓製成型和晾曬等步驟。為適合大家不同口味要求,她們製作的糕仔除了有傳統的綠豆口味,還創新製作了紅豆、黑豆口味的糕仔。  蒸豆的過程不難,直接把豆子放進大鍋裡蒸熟,大概40分鐘即可,隨後放在有陽光的地方晾曬, 等豆子晾乾後便加入糯米用機器將其一併碾成粉。
  • 石井特色美食之「糕仔」~
    如今,雖然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糕仔,可是,總覺得硬邦邦,怎麼吃,都沒有古早原來的那個味道,還是奶奶,媽媽,姐姐們一起製作的才正宗,那種松松糯糯的,滿口花生濃香的味道,想得入迷時,多麼希望能立刻吃到…於是,我,「阿惠手工」作坊就多了一份美食,開始動手製作「糕仔」,憑著兒時的那份記憶,邀請媽媽和姐姐當導師,親臨指導,監督,手把手地教,原來製作起來甚是考究蒸糕仔並不易,自有一套流程
  • 鄉愁裡的潮汕味道,57道潮汕美食看得我口水直流~
    喜歡吃香辣者則佐以辣椒醬或者沙茶醬吃之,喜歡吃香甜者則佐以白糖粉吃之,口味各有特色。21 草粿「糕」在潮汕話中是液體濃度高的意思,所以糕燒的特點是糖漿濃度很高的菜。主要食材是紅薯,是一道傳統的潮汕小吃,歷史十分悠久。
  • 3步自製缽仔糕!吃一口,找回童年的記憶!
    不過現在街邊已經很難找到缽仔糕的蹤影,難道只能在回憶裡回味這美好的味道嗎?當然不~點點大廚來支招,教你三個步驟在家自製缽仔糕,吃一口,瞬間回到了小時候!木薯澱粉可以讓缽仔糕有水晶透明的賣相和爽滑口感,澄粉能增加Q彈的口感,所以都不能少哦!▽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所以,潮汕地區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也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汕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潮汕地區的中秋,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潮汕人的世世代代亙古不變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也有著潮汕人心頭恪守著「美景、文化、美食」的信仰。潮汕地區過中秋,有著普天同樂的喜慶,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團圓,也有著天上的各神明、先祖也跟著「團圓」。
  • 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所以,潮汕地區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也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汕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潮汕地區的中秋,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潮汕人的世世代代亙古不變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也有著潮汕人心頭恪守著「美景、文化、美食」的信仰。
  • 潮汕歌仔丨記憶裡最初的Rap
    抖著抖著,我想起自己童年時候經常哼著的潮汕歌仔。許多年過去了,我依舊清楚記得某幾首歌仔的內容,雖然童音早已不在,但重新哼起來依舊朗朗上口,就像是一首首充滿回憶的Rap。潮汕歌仔就是我們潮汕地區的方言歌謠,基本上都是靠口述流傳下來的。這些歌仔也不知是誰創作的,內容豐富多樣、詼諧有趣,並且有很強的韻律感,極具潮汕風土氣息。
  • 潮汕遊子珍藏的12首潮語歌曲
    我的電腦裡、車載音響裡,珍藏著十幾首潮語歌曲,不斷地重複,每次聽都有感動。今天與大家分享,我們一起沉溺在潮汕鄉愁中……作詞:陳煒作曲:蔣聲欣演唱:湯媛媛 有一款厝 紅梁藍桷有一群人 力落拼搏有一種話 世上最難有一份情 囥在心中潮汕個厝 紅梁藍桷
  • 辣條缽仔糕、髒髒缽仔糕、臭臭缽仔糕,這家店有點重口…
    缽仔糕可以分成兩大類:老式缽仔糕和水晶缽仔糕。前者用粘米,後者用木薯粉,一個口感紮實,一個更加Q彈。不得不說,老闆是黑暗料理界的大佬,用衛龍辣條「精心」地做了一個Q彈的水晶缽仔糕,看著又好奇又害怕...
  • 潮汕祠堂,全球數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
    在潮汕地區,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隨處都能看到一種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處所———祠堂。同時,祠堂裡的牌匾、陳設、族譜、對聯、修祠碑記等,也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有些地方,宗祠則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農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裡,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館。平時,族人在宗祠敘敘家常,一派祥和氣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會議室、宴會廳,族人到場,先拜祖宗,又拜族長,再拜長輩,燭影搖紅,既喜慶又莊嚴。
  •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炎炎夏日,灼灼其華,又是一年豐收季!糧食大豐收,疫情被趕跑!沉甸甸黃燦燦的麥穗倔強地矗立在田野間,仿佛在向人間告白:我豐腴,我飽滿!今年的白饃肯定會更香醇。燎麥仁,是農村人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麥穗將熟未熟之時,麥稈青裡泛著黃,黃裡帶著青,這種麥子燎出來的麥穗最美味。小夥伴們成群結隊,在田野裡奔跑,從來不知道累,一把麥穗,一堆柴火,燎出了童年無比的快樂!再去地裡摘個西瓜,用拳頭一捶下去,一人一塊,大快朵頤,美地很!而今,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奔忙著,很久沒嘗到那種久違的味道了。
  • 潮汕人氣甜品糕燒番薯芋,不輸馬卡龍黑森林,婚宴年飯必備
    雖然番薯和芋頭的好處如此之多,但想要讓都市人吃並沒有什麼味道的番薯芋頭,還真是不容易。那換種烹飪方式,會怎麼樣呢?今天,小編就要造福各位,改變番薯與芋頭的味道。向大家介紹一種潮菜的做法——糕燒番薯芋。糕燒,外地人聽起來可能感覺陌生。所謂糕燒,是潮汕人做甜品的時候常見的一種烹飪方法。「糕」在潮汕話就是濃稠的、黏黏的的意思,「燒」就是煮,按小編的理解,就是把番薯和芋頭煮得熱氣騰騰、黏糊糊的。
  • 【食】5間缽仔糕必食小店!
    一個缽仔糕差不多有半個也是紅豆,大大粒的紅豆很軟而且很有紅豆香,有嚼頭而不太甜,最重要是從碗裡拿出來還是暖的!就算放了幾個小時都沒有變硬,依然好吃。供應棕白兩款經典口味,我個人喜歡黃糖。婆婆會在周二到周日 3:30pm 後一直擺攤到晚上,周末很多人來菜館食飯前也會先光顧婆婆!
  • 梅蘭芳為什麼稱潮汕糖餅為「茶食泰鬥」?潮汕糖餅糕點的前世今生
    他說,我父親年輕時被人稱為「貴嶼仔」,後來我也被人叫成「貴嶼仔」,現在我的子侄也叫「貴嶼仔」。我們都是貴嶼人,當然都是貴嶼仔!用「貴嶼仔」做商標,目的正是為了讓人知道我們源自何處,為了將家鄉的餅食文化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 【探尋 · 文化】梅蘭芳為什麼稱潮汕糖餅為「茶食泰鬥」?潮汕糖餅糕點的前世今生
    他說,我父親年輕時被人稱為「貴嶼仔」,後來我也被人叫成「貴嶼仔」,現在我的子侄也叫「貴嶼仔」。我們都是貴嶼人,當然都是貴嶼仔!用「貴嶼仔」做商標,目的正是為了讓人知道我們源自何處,為了將家鄉的餅食文化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 回不去青春的校門口,但還能吃個缽仔糕~這8家總有你回憶裡的那個味道
    其實,現在缽仔糕也分成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缽仔糕,米香軟糯;另一種就是現在流行的水晶缽仔糕,晶瑩Q彈,學校門口大多也是這種...荔枝灣湧重新修整成為景區以後,沿著河邊還保留有許許多傳統的廣式小吃,馬蹄糕、缽仔糕、齋燒鵝.
  • 水門爆紅缽仔糕,18種口味,3元一個!有斑蘭葉口味、榴槤味…
    90年代因為電影《新不了情》,缽仔糕紅遍港澳臺。為了讓更多人嘗到缽仔糕,品牌創始人張書藝決定重拾傳統手工藝,於是有了這家店。店裡有兩種糕,一種是老式糕,做的是最傳統的原味紅豆缽仔糕。第二種糕是自己研發的新式糕,材料是用四種粉調的漿。
  • 論「粿」我只服潮汕的!地道的潮汕風味,本地人都在吃的正宗糕點!
    粿,是用秫米、粳米磨成粉後製作成的糕類食品,多指閩南地區的地方小吃,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叫法,像粄、 、 ,其實都是一種東西。但若要說哪裡的粿最出名,那必須是潮汕的!
  • 鄉愁,是一碗雞屎藤粿仔湯
    是媽媽的味道關於碗裡的鄉愁,從事餐飲近20年的瓊海餐飲協會副會長李果先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大概是在08年的時候,那時我開一家雜糧店,那年清明,店裡來了幾位南洋的客人,年紀都在六十歲以上,有些已經七十多了。他們清明回家拜祖,順道到家鄉的店裡吃點本土特色的雜糧。剛到店裡時,他們幾位老人有說有笑。可是,當我們把菜端上桌後,氣氛變得有點不對勁兒。其中,一位六十多歲的先生看到面前的雞屎藤粿仔時,一下子沉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