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拜神標配
紅桃粿
紅桃粿為什麼是紅的?
我們深入桐坑鄉有幸目睹
這嚴謹的傳統手工藝
⊙⊙⊙
現今少見的做粿缽
桐坑這家深藏不露的小店做了幾十年粿,「粿」顧名思義,用糯米和水用力搓揉做成的粿皮,而這個用陶瓷做的「缽」尤其重要,搓起粿皮更地道,現如今也是有錢買不到了。
步驟一:搓粿皮
我們潮汕叫的「抬鬥」,就是有一個過濾的作用,把粉一邊抖一邊拍,篩選出一些細膩的,搓起來粿皮也比較柔軟。粿皮再加入一點紅花粉,就變成紅色的粿皮了。
這個攪粿捶小編也是第一次見識,把粉和水在鍋裡用這個木槌攪拌,需要的時間也不短,能用機器的年代店家還是堅持用純手工。
然而還要在做粿缽裡繼續反覆搓揉,直到柔軟細滑,可想而知這粿皮需要多少精力和時間,不得不佩服堅持了幾十年的店家。
步驟二:準備粿的餡料
這個很有年代的「ku仔」,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經常看見爺爺奶奶捶橄欖,太親切了,這裡的花生也是用「ku仔」捶碎的,粿餡糯米和香芋都要用上。
現切的餡料很考功夫,每道工序都是需要親力親為,每天4點多就要起來準備這些材料,起早摸黑的辛苦手作,想想看如今還有多少年輕人能做到呢?
步驟三:包餡料,蓋印做成形
熟練的手勢把一團粿皮捏揉成薄薄一片,潮汕人的嘴吃出了名的挑,粿皮必須要薄到極致,包裹的餡料多,吃起來才夠滿足。
紅桃粿特別之處就是粿製作完成之後需要倒在特製的模子中印出統一的樣子,這道美食不僅保證了其美觀,更是一種儀式感。
嚴謹傳統手工藝的「餅仔」
圓形的粿叫「餅仔」,也是用粿皮包糯米,而它也是需要倒在模子裡印出統一的花紋,一個個嬌小玲瓏又不失年代感。
以前凡時年八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粿,現在取而代之的是買的居多,畢竟這些製作過程是潮汕的複雜且嚴謹傳統手工藝。
做好的粿就要蒸煮,潮汕人俗話叫「大鼎」,面積夠大。可以容納3層的排放空間,火力全開蒸上大約20分鐘,即可看到炊煙嫋嫋的壯觀。
炊好的粿香菸瀰漫,此時如果有幸吃到滾燙的粿,你會被那股軟糯粘牙驚喜到,古法手藝果然名不虛傳。
竹籃的桃粿熠熠生輝
冷卻了的桃粿放在竹籃裡繼續收幹水份,拿在手裡硬感十足,拜拜的時候也容易拿,並且存放期也可以四五天,想吃的時候只要用油煎,即可成外脆內柔軟的口感,香味逼人~
糯米的粘稠彈牙香濃,加上還有香菇的香味衝擊,越嚼越過癮,切碎的花生隨後助攻,五香味環繞在整個口腔,滿足。
作為香芋狂熱份子,強烈給你們推薦這個口味,幾種餡料在口腔中迸發出不同的美味交融在一起,層次豐富,回味無窮。
後記:揭陽這些老字號對我們90後來說,覺得即陌生又震撼,這些純手工活的美食,我們都吃過,但是真正的製作過程很少人知,希望憑藉本次記錄,能讓更多年青一代知道老一輩的不易,也感受到傳統美食的簡單純粹,由古到今的深厚底蘊,也迫切希望這些老字號美食能生生不息,不要被埋沒,代代相傳下去。
特別鳴謝《速武菜粿》
本文資料採集於揭陽白塔桐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