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軍事、政治方面的傑出人物外,一些非常正能量的藝術家,也值得大家的欽佩和讚揚,他們也通過身體力行的踐行藝術,通過把中國志願軍的英勇事跡搬上舞臺,通過把中國的紅色歷史,用藝術的力量來進行踐行,因此最終博得了滿堂喝彩,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和欽佩。
而在這些人之中,方榮翔當屬其中一個翹楚,初次聽到他的名字,大家可能對他並不是十分的熟悉,聽了他所排演的著名京劇《奇襲白虎團》之後,大家可能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正是一部流傳很廣、青史留名的作品,哪怕我們並沒有親耳聽過,也一定從多個渠道聽說過它的存在。而這位在梨園留下無數精粹瑰寶、同時又為中國紅色記憶書寫源遠流長的京劇名家,今天我們就來走進他的人生。
1940年,方榮翔在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地參加巡迴演出。他的演出引發了很多人的稱讚,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他的演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對他的演出從政治方面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後在1944年初,方榮翔邂逅了一位良人,是大師之女,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定居四平。1947年10月,方榮翔光榮參加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京劇團任演員,他作為一個京劇表演者、傳承者,又一次為我軍的發展從藝術方面做出了貢獻,可見,他一直以來是一個一心向著黨的京劇名家,願意為國為黨做出自己的傑出貢獻,此後在1951年10月,方榮翔奔赴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為參加抗美援朝的將士們提供一些慰問活動和文藝演出,雖然身在朝鮮,條件艱苦,他從未有一天時間抱怨過,在朝時間長達七年之久。
直呆在朝鮮戰場上的方榮翔,也天天都被戰士們的事跡所感動,他對朝鮮戰場的局勢了解的更加深入透徹,而且對此,內心也產生了更多的激動和悲愴,這種悲愴之情逐漸醞釀成了一種創作靈感,讓他寫出了一部不朽史詩般的京劇《奇襲白虎團》。
1953年9月,方榮翔終於把這部奇襲白虎團搬上京劇舞臺,這部京劇的長度是70分鐘,講述了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士,為了不懈的信念,最終搗毀了「白虎團」團部的精彩故事,這個故事在京劇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之後,都不由的拍案叫絕、連番叫好,同時深深的為這故事中所透露出的一切精彩所感動,進一步深入了解了中國抗美援朝軍的智勇雙全,在戰爭中做出的傑出貢獻。
此後在1959年,志願軍京劇團回國後離開戰場之後,方榮翔繼續自己在京劇藝術方面的不斷發揚、不斷專注,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與當時的政治現狀結合在了一起,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當時的雄渾和壯麗,為這段紅色歷史感到感動不已,深以為然,而方榮翔排練的這麼多戲劇中,最受歡迎也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部《奇襲白虎團》,因為這部京劇非常的受歡迎,所以到最後山東省京劇團專門組織了一個創作班子,對它進行重新加工。
連主席都曾經觀看過這部戲,在他觀看這部戲的時候,他對其中一個人物感到印象深刻,所以就專門向身邊的人詢問這個志願軍人物的原型,想知道他是否還健在,不過可惜的是當時身邊人也吞吞吐吐說不出個所以然,畢竟志願軍將士千千萬,他們也不可能把每個角色都說得很清楚,因此主席很不高興。後來大家才得知,當年那個被主席稱讚有加的人物,他是68軍203師的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他曾經在奇襲白虎團中,確實取得了出眾的成績,他率領著無數志願軍將士們,在湖水中武裝泅渡,在敵人的炮火中不斷前進,最終才打敗了白虎團,這場戰爭歷史他從來不曾忘卻,與這段歷史一樣長留在他心中的,是那段百轉千回、激情燃燒的歲月。
1951年7月1日,這場戰爭正式打響,當時美國軍團看起來就裝備十分精良,連旗幟都顯得非常兇狠威武,上面刻著血口獠牙的白虎頭,而在上面的戰爭部署下,上級領導欽點楊育才擔任化襲班指揮員,帶著這一部分主力軍前去對白虎團進行突然襲擊,由於這是一次奇襲,一定要達到讓這些美國軍團覺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所以楊育才只帶了一小部分非常精簡的兵力,這些人各個都身經百戰,同時各個都身先士卒不怕死。整個襲擊隊共13人。楊育才到現在仍然記得他們所有人的名字,無一遺漏。
而如今,楊育才重新被大家提起,竟然是因為奇襲白虎團這樣一個京劇,而且在聽說連主席看了這部京劇之後,都對他的英勇事跡大加讚賞,他為此感到十分的受寵若驚,也十分謙虛的表示,作為中國軍隊中的一員,他所做的正是每一個將士都應該做的,他並不算是多麼的突出。饒是他如此謙虛,大家仍然都認為他是個英雄。八十年代初,楊育才任濟南軍區某師副師長。1983年離休,1999年5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