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諾:讀「二流」的書?失敗的作品,通常會留下更多線索

2020-12-27 澎湃新聞

成功,常常帶著較多奇蹟似的,或至少說獨特的、一時一地的成分,難以百分之百移植複製,反倒是失敗較少是因為只是壞運氣的成分,而是結構性地撞擊到人性的痛處、 暴露岀人的基本限制和普遍困境,因此,現代小說要深向地挖掘人性,便只能往失敗處去,那裡才有超越歷史機運和個別獨特性的深奧共相。

—— 唐諾

▲ 唐諾,本名謝材俊,1958年生於臺灣宜蘭,作家,專業讀者,被稱為「我們這個時代少有的職業讀書人」。主要作品有《文字的故事》《閱讀的故事》《盡頭》《重讀: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

兩種失敗之作

時間有限,我們只挑最好的書讀不好嗎?或者我們乾脆問,為什麼要讀「二流」的書呢?為什麼明明知道這本書不是這名作家或此一領域的代表作,或是一本公認的失敗之作(比方說海明威的《過河入林》或託爾斯泰的《復活》),我們還要傻傻地讀它?

這裡,先來看一句反數學的好話:「整體永遠大於部分的總和。」這是什麼意思?多出來那一部分是什麼玩意兒?藏在哪裡?

我個人的想法是,在部分與部分之間,一本書與一本書在它們彼此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絡,呈現每一個單一部分不包含、只有整體才具備的「結構」,就是在這裡,整體的容量和力量大大超越了部分的總和,超越了純算術的「1+1」。

我們權且只用同一作家的全部作品來討論,先不擴張到領域這更大範疇,只是為著方便。一個作家的失敗之作,通常可粗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失敗方式,一種比較常見的,是純粹的失敗、崩毀、瓦解、慘不忍睹。

失敗的原因琳琳琅琅,可能牽涉到自身的用功程度、牽涉到自身書寫被市場名利的不當誘引、牽涉到喪失了勇氣讓自己像籠子裡的白老鼠般不斷自我重複云云。這種失敗,非常殘酷的,通常代表一名作家的終結,只因為他再難以補充已然掏空殆盡的「內在」,而居然可以沒品管的交出這樣的作品。如果不自覺,那代表他不可能反省,如果是自知的,則代表他對自身要求的鬆懈和不當寬容,如此順流而下通常不會就此打住,你幾乎可以預見還會有更糟糕的作品在短期內出現。

這種純粹的失敗不勝枚舉,幾乎你在每一位曾經才氣縱橫但忽然像喪失了所有魔力的作家的最後一兩本書都可看到,為著不傷感情和做人好繼續在臺灣存活,這裡我們只舉遙遠異國不識者的實例。

依我個人看,像聚斯金德的《棋戲》就是這麼一本書,宣布這位獨特詭譎小說家的書寫終點。我們閱讀者如何看待這樣的作品呢?我建議我們溫暖一點,別生氣最後那三百塊錢和幾個晚上的虛擲,人死不僅不記仇,而且通常我們會哀傷且深情去回憶那些不復的最好時光。

▲ 派屈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德國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香水》、《鴿子》、《夏先生的故事》等。

是啊,《香水》多好看啊,那個魔鬼般渾身無體味「宛如香水完美畫布」的格雷諾耶,還有他煉成的那些帶著我們起飛的神妙「形而上」香水;《鴿子》也多好看,正如朱天心說的,寫一個人發瘋絕不是無邏輯、無釐頭地跳著亂寫,他得是自身對眼前世界的重新編碼,一種迥異於、背反於、歪斜於我們「正常人」的驚駭編碼,瘋得嚴謹,瘋得有條有理還步步為營;還有《夏先生的故事》,一個提前窺見了死亡從而迷濛深奧的童年幸福題材故事;甚至《低音提琴》都好,你知道書寫者是個多奇怪的人……

送君一程,山高水長,我以為這是作為一個讀者幾近是義務的禮儀。

至於另一種失敗則是我們真正要談的。格雷厄姆·格林在他《問題的核心》小說中有一段話說:「絕望是替自己定下一個萬難達到的目標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有人說,這是不赦之罪。但一個墮落或邪惡的人永遠不會犯這種罪,他總是懷著希望,從來不認為自己徹底失敗而落到沮喪、絕望的冰點。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力量永遠背負著這受到永世懲罰的重擔。」我們借格林的這番話來談這種書寫者極可能是必要的、更是光榮的失敗。

一個了不起的書寫者,尤其是愈了不起的書寫者愈難以避免的失敗,我們也可以說,這正是他替自己定下一個萬難達成的目標所必須支付的代價。除非你是一個二流的書寫者,你才能一直停逗在明白、沒困難沒風險沒真正疑問的小小世界之中,從而讓書寫只是一場萬事俱備的表演而已。

真正的書寫同時是人最精純、最聚焦的持續思考過程,是最追根究底的逼問,是書寫者和自己不能解的心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討價還價,我們誠實地說,這並不是一場贏面多大的搏鬥,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成功其實也只是程度和比例的問題而已。

因此,我們誰都曉得,廣大無垠的書籍海洋之中,並不存在一本通體完美的書(那種認定人間只需要留存一本《古蘭經》或《聖經》,其他書籍都可應當燒毀的穆斯林或基督徒神聖主張,和我們所談的閱讀無關),每一本再好的書,都有它不成就、不成功的殘缺部分,而且說起來弔詭的是,還非得有如此殘缺的部分,才恰恰見證了這是一本夠好的書。

理由再簡明不過了,正因為這個不成就的部分,我們閱讀的人才看到、感知到一個夠遙遠也夠分量的目標,如《堂·吉訶德》電影主題歌講的,做不可能的夢,伸手向不可觸及的星辰,在思維的純粹路途上,取消了瞻望,喪失了勇氣,我們所真正計較的東西還能剩多少呢?這至多只做到了不讓人看到失敗而已,當然絕不等於成功,事實上,它更快速地在遠離成功。

也許,在書籍世界中,「成功」這說法是不恰當的,我們該說的是「進展」。

託爾斯泰《復活》一書的不成功,我個人以為,是屬於第二種「為自己寫下一個萬難達成的目標」的可敬失敗,他要為人找出靈魂的終極解答,為此,他甘心放開曾為他帶來巨大聲名的武器,包括他那個銳利到具「腐蝕性」的懷疑能力,這是他《戰爭與和平》書裡已充分展現的駭人能力;包括巴赫金指出的,《復活》一書中,託爾斯泰的筆調轉為簡單、悲涼,如枝葉凋落的冬日街景,不復《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華麗、豐盈而且穿梭自如的小說巨匠技藝。

總而言之,用以賽亞·伯林著名的譬喻來說,託爾斯泰甘願放棄自己智機百出的狐狸本性和能力,去扮演一隻萬事萬物歸一的笨刺蝟,並丟給小說書寫一件能力極限之外的不可能任務。

但《復活》可以不讀嗎?如果你要看一部偉大的小說,那《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不必懷疑的選擇,但你如果想整體地理解託爾斯泰這個心靈、這個人最完整也最深奧之處,包括他的夢想、抉擇、煩惱和生命變化,以及他一生最想做成的事,再沒一部書會比《復活》告訴我們更多了。

至於海明威的《過河入林》失敗得比較曖昧,我個人以為,這部小說摻雜了兩種失敗,包括當時全世界文學評論家打落水狗所指出的,這是這位諾貝爾獎大師的江郎才盡之作;但也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所看到的,這是一向書寫目標簡單,只以明亮文字、流暢節奏和生動短篇小說書寫技藝取勝的海明威,在他創作的晚年退無可退的窘境和一次最困難、最沉重,也最英勇的背水一戰。加西亞·馬爾克斯因此甘犯文學史定論地慷慨指出,這部小說正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

然而,儘管像是對他的命運的一種嘲弄,但是我仍然認為《過河入林》這部最不成功的小說是他最美麗的作品。

就像他自己披露的那樣,這部作品最初是作為短篇小說來寫的,後來誤入長篇小說的叢林中。在一位如此博學的技師筆下,會存在那麼多結構上的裂縫和那麼多文化構造上的差錯,是難以理解的。他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善寫對話的能工巧匠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同樣存在若干那麼矯揉造作甚至虛偽的對話,也是不可理解的。……那不僅是他優秀的長篇小說,而且也是最富有他個人特色的長篇小說,因為這部作品是在一個捉摸不定的秋天黎明寫的,當時他懷著對過去歲月的無法彌補思念之情和對他所剩不多的難忘生命歲月的預感。

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也沒有留下那麼多有關他個人的東西,也不曾那麼優美、那麼親切地表現對他的作為和他的生活的基本感受:成功毫無價值。他的主人翁的死亡看上去那麼平靜、那麼自然,卻神秘地預示了他本人的自殺。

我想,在滿紙文字死傷狼藉的悲慘景象中,加西亞·馬爾克斯清楚看到,這裡頭洗去了那個浮誇、賣弄男性肌肉和沙文豬情誼、找尋戰爭卻一彈未發永遠只躲在安全距離之外、槍枝只用來對付手無寸鐵動物的淺薄海明威,他第一次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他閃了一輩子不敢處理但終須面對的難題。一方面,他系在虛耗之後的衰竭時日才來打這最困難的仗,的確已經來不及了,但另一方面,這仍不失為一次深刻且美麗的失敗,有海明威前所未見的深度、情感,以及,質地真實的痛苦和不了解。

也正是《過河入林》的如此失敗,才帶出了海明威一人獨語的著名中篇《老人與海》。書中,這位昔日在加勒比海域無魚不抓、心中總念念惦記著遠遠揚基棒球隊和英雄狄馬喬的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如今不運的整整八十四天時間捕不到任一條魚,而他最終歷經幾天幾夜艱辛搏鬥逮住的一條十八尺長超級大馬林魚,卻在返航途中被嗜血的鯊群掠食一空,只帶回一架壯麗動人的大魚骨頭——海明威的象徵一向淺白無隱,這大魚骨架子就是《過河入林》,掠食的兇狠鯊魚就是那些文學評論者,而溫暖的古巴哈瓦那正是海明威最終二十年的寓居之地,最後,他開槍獵殺了最後一頭殘破的老獅子,那就是他自己。

▲海明威

一九五四年,諾貝爾獎頒給了這位差不多已寫不出東西的老作家,他無意也無力去瑞典領獎,他的得獎答辭如同自省甚或懺悔:

「寫作,充其量,不過是孤單的人生。……對真正的作家來說,每本書都應該是全新的開始,他再次嘗試未可及的新東西。他應該總是嘗試自己從來不曾或他人做過卻失敗的東西。然後有時候,運氣好的話,他會成功。」

專業者的閱讀

因此,可以的話,我個人強烈建議閱讀者能對同一書寫者(當然是夠好的書寫者)進行完整無遺的整體閱讀,因為文字的符號性缺憾、文字的隱喻本質,有太多東西無法直接說出來,無法不遺失地用文字全部呈現,無法原原本本放入一本書裡,你需要更多線索才有機會捕捉,因此,你還得為這一個單點一個單點的書重新接上一道時間縱軸,好尋回思維曾綿密走過的路,你也得翻找書與書之間交織成的網絡,這些存放於書本之外的東西才可能被掌握。

也就是說,如果你習慣斤斤計較,這會是個更划算的閱讀方式,你會發現你每多讀他一本,它的進展不只是1+1的算數級數增長,也許講呈幾何級數暴增是太誇張了,但多數意想不到的紅利卻是真實可保證的。

是的,包括書寫者失敗的作品。失敗的作品一樣有你要的線索, 搞不好還更多——這絕不是鼓舞人的善意謊言,這是真的。最好的那些書往往太接近完美了,渾圓,找不出接點的縫隙,如同一體成形,不存在時間的痕跡,而是自在的原有的像天地之初就造成好端端擺在那裡。

如同我們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樣的書, 即使你也在訪談文字中看到他本人明明白白告訴你,他書寫的速度極慢,慢到甚至一整天下來只寫一句,他總是反覆修改到近乎神經質,寫個短篇長度的稿子就得用去五百張打字紙,但這兩個「事實」你就是聯不起來,這樣流麗如亞馬遜河奔流的小說若非一氣呵成寫完如何可能?

相反的,一部不那麼成功的作品,卻四處留著縫隙、留著坑坑洞洞和斧鑿痕跡,把書寫者的煩惱和書寫過程給暴露出來。我沒記錯的話,國內的小說名家張大春在他還用紙筆寫 (如今他「進步」成電腦打字),並用修正液塗改時,曾有過一個神經質的職業性憂慮,那就是立可白修正液的化學成分抵抗時間的能力究竟如何?它會不會在油墨褪去、紙張腐朽之前就先剝落?果真如此,那手稿的存留就是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威脅了,屆時,你不欲人知消滅掉的那些失敗不願見人的句子和想法,不就再次立可白落石出了嗎?

張大春書寫的憂慮,老實說,正是負責處理手稿的老編輯行之久矣的不為人知窺秘樂趣。作為一個編輯如我,最趣味盎然的、覺得比一般讀者多點特權的,就是可看到作家手稿上大筆划去的作廢文句,哦,原來如此,原來他是這樣想事情的、這樣子選擇的,原來這裡也可以而且差一點就往另外那一頭寫去……

正是這樣,失敗之處、失敗的作品通常會留下更多線索,尤其是珍貴而且不容輕易察見的思考過程和書寫判斷。我們也許可以說,看最好的書,是閱讀者最美好的享受,然而,讀一本沒那麼好的書,你的確會少點享受,甚至有咬到沙子的不舒服之感,卻有機會換取思維的更豐富線索以為的補償,這樣的閱讀,於是很適用於進階的、野心勃勃有想事情習慣的閱讀者。

海明威說,運氣好的話,你會成功。這便有失敗是遍在的、甚至是常態的意味,成功反倒像是很偶然才肯造訪一次的奇蹟,而本雅明更進一步指岀,即使在最成功的小說中,我們進入其內容所真正看到的,依然是「人的失敗或成功底下深刻的意志消沉」——我們可不可以就大著膽子說,成功,常常帶著較多奇蹟似的,或至少說獨特的、一時一地的成分,難以百分之百移植複製,反倒是失敗較少是因為只是壞運氣的成分,而是結構性地撞擊到人性的痛處、 暴露岀人的基本限制和普遍困境,因此,現代小說要深向地挖掘人性,便只能往失敗處去,那裡才有超越歷史機運和個別獨特性的深奧共相。

本文節選自

《閱讀的故事》

作者: 唐諾

出版社: 理想國 |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國

出版年: 2020-4

原標題:《唐諾:為什麼要讀「二流」的書?失敗的作品,通常會留下更多線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邀請讀書人在線回答「唐諾問卷」
    該問卷由唐諾在其經典作品《閱讀的故事》中,以自己的閱讀為例,正視與解決閱讀中會遇到的若干常見問題而來。4月20日,梁文道率先回答了「唐諾問卷」,他選擇回答的問題是「你喜歡在哪裡或者平時在哪裡讀書」,而他的答案是:「通常一個人如果太計較閱讀的環境,這個人多半其實是不怎麼閱讀,或者不是太愛閱讀的。」
  • 唐諾:我並不懷念年輕時候的那個年代
    這次跟我一起來上海書展的林俊頴(臺灣作家,1960年出生,著有長篇小說《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等),我認識他的時候他讀高三,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會在所謂的文化或泛文學的道路上走,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會離開這個領域。可是林俊頴第一部長篇,一直到2011年才寫出來,就是《我不可告人的鄉愁》。
  • 馬爾克斯推薦的書,和百萬人投票選出的書,你會買哪一本?
    我的意思是說,重讀這件事可以指的是我們把一本三年前讀過的書從架上拿下來再重新看過,但是更多時候它自自然然發生,是在記憶裡不斷的翻閱、不斷的完成,而且因為當你重新想起它的時候,通常總是有相互呼喚意義的一些東西來觸發它,所以經常是當你想起它的時候有一種打開,有一種發亮的感覺。所以重讀跟記憶,跟人記得書的內容,並非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東西。
  • 朱天心與唐諾:有一種夫妻叫恰同學少年
    這是許多年裡唐諾第一次送禮物,激動得朱天心不敢問為什麼是防毒面具,她只好表現得自己好高興、好特別。有時朱天心會覺得有些失落,「跟他們幾個在一起,就像花被忘了澆水,要枯乾死掉那樣」。每天下午兩點左右,朱天心和唐諾,連同謝海盟,就會從咖啡館裡走出來,結束一天的寫作時間。這時,唐諾把三人的電腦包和重物搬回家,自己繼續看書下棋。母子倆則輕裝去散步,通常從2點走到傍晚7點,大概走將近20公裡。兩人一路上有講不完的話。
  • 這位天下最會讀書的人說:不要跟你的書談戀愛,保持友誼就夠了
    作家唐諾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會書寫、最會讀書的人之一,他在《閱讀的故事》中誠懇地提出並且回答了關於閱讀的諸多問題,幫助我們重新認識閱讀這件事本身是什麼。而且,唐諾從讀書人的經驗裡提供了一條跟閱讀態度有關的指南:不要跟你的書談戀愛。在之前的一集《十三邀》裡,作家唐諾有幾段關於讀書的話,在社交網絡引發關注。
  • 講座|唐諾、林俊頴、費瀅:小說不僅僅是講故事
    我覺得那不是溢美的詞,尤其像天心和謝材俊,他們就是以作品而論作品,不會徇私的人,純粹是論作品,他們是非常有鑑賞力的讀者,她這麼說,我會印象非常深刻。我現在偶爾把《東課樓經變》拿出來看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時間還是會想起天心寫的《擊壤歌》。看起來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擊壤歌》是我在十七八歲作為一個文青的我們那一代人非常重要的書。那本書寫了什麼呢?
  • 唐諾:那個絕望憤怒的朱天心回來了
    雖然說是上個世紀末的書,可是一切都像在昨天早上發生的事情,我清楚記得,那會兒我剛當媽媽,也沒有什麼媽媽感,每天早晨,我爬上住的三樓,叫醒唐諾去上班。我叫醒他的時候都是說,你知道嗎,今天李登輝又怎麼樣了,國民黨又幹了什麼樣的蠢事,都在非常地憤怒。唐諾永遠被我這種其實蠻沒有品質的時事評論吵醒。為什麼我會是那個狀態呢?
  • 朱天心:我和唐諾、謝海盟之間更像朋友
    這一年來,同樣迷上抓妖怪的唐諾已經是40級高手了,每天晚上他都會獨自出去遊蕩兩三小時。每次他出去,朱天心就在家裡提心弔膽,總是在想第二天的報紙社會版會不會刊登這樣一條新聞:《作家某某因為抓遊戲妖怪身亡》……「我覺得這很丟臉嘛,」她一邊「數落」著謝同學,一邊也心疼丈夫,替他解釋道,「晚上天黑啊,他又抓得很專心。不過就當做運動吧,比宅在家裡好。
  • 二流人才迷戀成功,一流人才只求做好
    一切都完美,很難具體描述什麼是優秀的,什麼是偉大的藝術,什麼是俗氣的,什麼又是普普通通的作品。什麼是真正的美,能教嗎?正義呢?智慧呢?風格呢?一流人才能不能教會二流人才什麼是一流的東西? 這通常容易看得到,但是他們的多樣性和令人驚訝的獨特性又很難讓人用「統一的標準」來描述,他們的偉大之處我們只能從整體上識別。我看柏拉圖也許是這麼認為的:多數人感覺到一流人才的存在,但是他們無法利用一流人才的經驗,把自己塑造成一流人才。二流人才在生產東西時需要依照規則、建議和配方,而這些對於一流人才來說通常都沒有。
  • 2017-3《收穫》選讀 | 三朵雨雲:更加稠密有感的真相(唐諾)
    的美國少數拿得出來的東西,大致上就是霍桑和馬克·吐溫的小說,梅爾維爾的《白鯨記》和凡勃侖的《有閒階級論》等等,博爾赫斯會為我們再加三個:愛倫·坡、愛默森和惠特曼。當然,這些書和這些人都是精彩的,但也是因為日後美國的重要性變得無與倫比,了解這個大國成為全世界人們的必要功課,這些書、這些人也跟著得到回溯式、補償式的注目、閱讀、詮釋和心嚮往之(死後聲譽),不定能從中找到美國強大的奧秘。
  • 唐諾:幸運的是,我和朱天心更像朋友
    唐諾笑著側過頭:「這是壁咚嗎?」 生於1958年的唐諾,自嘲「宅且無趣」,更喜歡待在臺北那個裝了一屋子文學家的三層小樓。出一趟遠門,大半時間都在後悔:「不瞞你說,我都想趕快回家去。」 唐諾想回去的,是純粹的「作家之家」的日常:早上,一家三口到咖啡館寫作。如果唐諾獨行就能早些,九點能到;三個人一起的話,會被賴床的朱天心和謝海盟拖慢些。
  • 讀語文小書也是讀人生大書
    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百千大閱讀》系列具有明顯的特質,首先它是由來自一線的名師精選中外名家作品進行導讀,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 跨性別者謝海盟:痛恨女性性徵,想成為父親唐諾一樣的大叔
    從小會有豔羨討好的目光,也會有惡毒的言論,這是命運。」 2015 年《舒蘭河上》獲臺北文學獎年金補助,有人質疑評審將參賽者從匿名制改成實名制,是他獲獎的主因。他不慌不忙解釋:「臺北文學獎分年金組和競賽組,年金組是補助計劃,除了審未完成的作品,也要審作者,知道他完成計劃的能力。」質疑聲浪他不放眼裡,也不想跟外界吵架。「老實說,實名制我不一定有利,唉,爸媽在文壇也得罪不少人。」
  •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會讀什麼書?這份書單請收下
    科幻「大神」的書單 劉慈欣會讀什麼書?  在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既有豐富的技術細節,又蘊含著深切的現實觀照與人文情懷。與此相應,劉慈欣的思想既具有驚世駭俗的前衛性,同時他本人又是一個深具浪漫氣質的古典主義者。  劉慈欣對科學、技術有很深的推崇。
  • 金庸人物武功排名(五):21位「二流高手」排名
    二流高手最終排名如下:1、狄雲身兼正邪兩家之長,已通任督二脈,這也是我在二流高手中除丁典外其餘人中沒有看到的,所以功力之高不作第二人想。2、丁典註:《連城決》高手佔據前三名,且有兩名打通任督二脈者,可能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將《連城決》中人物列入準一流高手之中,然而在書中如花鐵幹這般一等一的高手,居然連天上的禿鷲都打不到,這於《天龍》中天山童姥隨手彈起一粒石子射下老鴉功力相差懸殊何以道裡計!所以個人認為《連》中高手只能列入二流高手之列,但既有打通任督二脈者,當排名全部靠前。
  • 兄弟檔寫作的武俠小說作者,水平比不上金庸,卻能排到二流
    而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等人通常被認為是一流武俠作者,其他武俠作者雖然有許多出名作品,但論起綜合實力,只能稱為二三流作者。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眾多武俠作者中,有一些兄弟檔寫作的武俠作者,水平比不上金庸,卻能排到二流。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16年的老書蟲。記得關注我,一起來看看吧。第1組,上官鼎。
  • 預告 《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小說《39條線索》,美國這幾年最潮的兒童冒險推理書(音頻特棒!)
    國內讀者:《39條線索》虛擬的情節讓我對許多美國歷史有更多的認識,使我能對線索中提供的歷史偉人其一生之成就有更多的了解,當中除了片面的知識,還有更多其他國家的歷史背景,讓我在虛構的情節中,獲得更多實際的知識!國內家長:這年頭小鬼當道,但看了《39條線索》後,連我這個媽媽級的都有點心動了呢!
  • 莫言說他是偶像,王朔說他已成精,他的作品集,作家都搶著讀
    王朔讀了他發表在《收穫》的文章這樣說他,「他講常識,句句都是斷根兒的道理。這個人對活著比對寫文章重視,幸虧如此,給我們留下了活著的空間。」然後呢?「人精」阿城留下這些追捧他的世俗人士,一去美國十幾年。直到2000年才回到北京。
  • 童書薦讀——《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隨著鮑小珍第二屆名師工作室的開張,童書薦讀欄目以嶄新面目回歸啦!此次我們力求「閱讀+五育並舉」,改變了原有的薦讀結構,以三個全新的板塊重新出發。此次薦讀,我們基於生活內容、生長過程和生命目標這三個主題展開,一月一主題,一周一主推。       本月,我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基於生活的內容閱讀系列童書:《感謝的味道》《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去野外》《與鳥兒一起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