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不知是不是因為快過年了,總想著倒騰吃的,於是倒騰了不少吃的。在這倒騰的不少吃的裡頭,想從清燉獅子頭寫起。因為它是道我從沒想過原來這麼好吃的菜。
清燉獅子頭是經典淮揚菜了。但說來慚愧,我在南京度過了大半個少年時期,但從沒吃過清燉獅子頭。父母家鄉不在南京,因此家裡吃的也還是老家風味。於是我對獅子頭的記憶只停留在初高中食堂裡,澱粉摻著生薑粒的「紅燒獅子頭。」 直到最近看見一位好朋友吃了淮揚菜,裡頭有清燉獅子頭,這才覺得,我好像該補上錯過的獅子頭。
但這裡在常見清燉獅子頭菜譜的基礎上有改動。首先是用洋蔥代替了常用的馬蹄或蓮藕。這一是因為馬蹄買不到,二也是因為覺得洋蔥煮後更入口即化,也能增加香味。其次是加了香菇和胡蘿蔔丁。加香菇是覺得更提鮮,而加胡蘿蔔丁,主要是因為沒有蟹粉,而胡蘿蔔丁外形和口感上都還算接近蟹粉。最後是湯裡沒用大白菜,用了上海青的梗代替。這是因為我平時不吃大白菜,要是買了吃不完哈哈。所以就買了盒上海青,又能熬湯用,又能燙著吃。
製作上,首先把去皮五花肉(這裡大概有四分肥,六分瘦)剁碎,胡蘿蔔、香菇、洋蔥切成細丁,生薑用搓板搓泥,全部拌在一起。然後加上一點玉米澱粉,一點白胡椒麵,一點料酒,一點鹽,拌勻。之後我會把拌好的肉泥放到砧板上,再剁一剁。這樣既讓原料融合得更均勻,也讓蔬菜顆粒更小,更容易入口即化。最後把肉泥放回碗裡,加一個雞蛋清,朝一個方向攪勻。
這時候就可以把湯煮上了。一般清燉獅子頭會用大白菜葉墊在底下,但如前所述,我用了上海青埂(去掉葉子是為了避免湯變綠)。為了讓湯更濃鬱,這裡又加了點黨參和枸杞。水燒到快開的時候,用手把之前拌好的肉泥團成大糰子,輕輕放到水裡。然後轉小火慢慢燉一個半小時以上(最好不用中火,因為獅子頭很嫩,火大了容易煮散)。最後出鍋前放上切成兩半的上海青,燙一兩分鐘就好了。因為一點意外因素,這裡最後燉了大概三小時。不知是不是因為燉得時間長,這個獅子頭真的入口即化。湯也真的又鮮又香。而且不知是不是因為洋蔥或白胡椒麵的緣故,這個獅子頭裡沒有一點肉的膩味,反而有一點不刺激的辛辣和清香。其實也不知這個清燉獅子頭做的正不正宗,但它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好吃。大概到底是家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