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頭,總理愛清燉還是紅燒?——周恩來的家庭餐桌

2021-02-17 海棠深處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和姐姐秉德、弟弟秉華、秉和去一家淮揚菜館用餐時,餐館的老闆專門向我們請教了一個問題。他說:「大家都知道周恩來是江蘇人,他生前最喜歡吃淮揚菜。你們能否介紹幾道他最喜歡吃的菜品,我想把它們做為我們餐館的保留節目介紹給大家。」看到這位老闆如此認真和有心,我們便儘自己所能想起的幾道伯父吃過的菜品向他做了介紹。

  然而我知道,做為周恩來的親屬,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和伯父伯母一起用餐,但畢竟不敢說了解的很全面和準確,更何況伯父因為工作需要,他的起居、飲食規律與常人不同。真正全面了解他的用餐情況的,只有西花廳的兩位廚師桂煥雲和安振常。如今,老師傅桂煥雲已去世多年,安振常師傅也已年近八十。為了能將伯父的飲食習慣這一寶貴資料留下來,我於5月21日專門前往西四粉子胡同採訪了安振常師傅。

  安師傅是山東泰安人,他是1970年由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調入西花廳工作的。1992年伯母鄧穎超去世後,他又調回人民大會堂,直到1994年退休。

  周秉宜:安師傅,1971年5月我從河北部隊農場勞動鍛鍊回北京探親時,到西花廳看望了伯伯和七媽。記得那是第一次見到您,您是哪年去的西花廳呢?

  安振常:我是1969年秋天進西花廳為總理和大姐服務的。在這之前,給兩位老人做飯的一直是桂煥雲師傅,桂師傅是江蘇淮陰人,1949年剛一建國他就進西花廳了。我去了以後,給總理做飯的主要也是他,我更多是負責你七媽的夥食。另外,像取菜、打掃衛生什麼的,做點雜事。

  我剛去的時候,對總理和你七媽的一些生活習慣,他們各自喜歡吃的東西都不熟悉。後來,通過跟著桂師傅學習,自己也慢慢地摸索、了解,逐漸地也就熟悉了他們的口味。

  周秉宜:來到西花廳後您最突出的感受是什麼?

  安振常:一個是總理工作實在太忙了,另一個是他吃飯始終沒有規律。那個時候,毛主席習慣通宵工作,總理也跟著通宵整宿地工作。他起床晚,起床後吃早飯就常常和你七媽的午飯趕到一塊兒去了。

  周秉宜:我聽張大夫(張佐良)說:1970年代,他在西花廳工作時,看到伯伯的早餐經常是麥片、黃油麵包和煎雞蛋。有一天他忍不住就問伯伯,說總理你的早餐怎麼總是這一個樣兒?這個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伯伯說:在黃埔軍校時,每天和蔣介石在一起吃早餐就這樣了。

  安振常:總理的早餐總的來說,是一杯豆漿,或者牛奶麥片。主食是黃油麵包,把麵包片放在電爐子上烤一下,把黃油抹上去後再烤一下,讓黃油滲進麵包裡,麵包就酥了。另外,有時煎片火腿,有時煎個雞蛋,調換著吃。不過,也不全是牛奶麵包煎蛋這些,有時我們也給他做蘿蔔糕,南薺糕,江米藕等南方的點心。

  周秉宜:你剛才說伯伯的早飯常常是在中午,那他的午飯就應該是在晚上吃了?

  安振常:其實總理的午飯始終沒有規律,要是他能在晚上6:00左右吃上飯,能和你七媽的晚飯趕到一塊兒,就很好了。更多的時候,他出去開會,要到晚上8、9點鐘回來,才能吃上飯。總理吃飯特別快,吃完了還得接著去辦事,所以我們一般都要事先把飯蒸好,菜洗乾淨。

  隨時他回來要吃飯,隨時就能做好了。有時他在外面開會就在外面吃飯了,即使在外面吃飯,家裡多少也得準備準備,因為他有時突然有事回來了,你不準備的話,現吃現弄來不及呵。

  總理的午飯基本上主食是米飯,菜是兩個:一葷一素,還有一個湯。米飯除了大米,還經常摻上小米,或者高粱米,或者紅豆,這些都調換著吃。他們老紅軍都喜歡吃點粗糧,他們都有這麼一個傳統。

  周秉宜:你剛才說伯伯有時出去開會,要到晚上八、九點鐘回來才能吃上飯。我倒想起來了,我上高中最後一年的時候,姐姐結婚走了,我就搬出了中海邊的工字樓,回到西花廳。住在後排廚房邊的一間小平房裡,和老桂叔叔做了一年的鄰居。那時我一般周末才回家。記得有幾次天已經很晚了,我都要睡了,走廊裡忽然傳來一陣咚咚咚的腳步聲,然後聽見張樹迎叔叔或小高他們在敲隔壁老桂叔叔的門。然後聽到他們在說話,緊接著又一陣咚咚咚的腳步聲,然後才寂靜下來。我知道老桂叔叔給伯伯做飯去了。我以為這是伯伯偶爾出去開會沒趕上吃飯呢,原來這就是他的午飯。那他的晚飯又要到幾點才吃呢?

  安振常:晚飯更沒有規律了,有時是夜裡11點、12點,要是出去開會,經常在夜裡一、兩點,甚至兩、三點回家都還沒有吃飯呢。我剛去那一陣,都是桂師傅起來給他做飯。過了一、兩年,我跟桂師傅說:我起來吧。桂師傅歲數大了,我就把這活兒接過來了。

  總理的晚飯,一般是麵食:麵條、餛飩,或給他準備幾個小包子。總理吃肉包子,你七媽喜歡吃素包子,他們都不怎麼吃豆包。有時也給他們做棒子麵貼餅子和燉一條魚,這是天津的吃法。另外,總理喜歡吃北海仿膳做的肉末燒餅。後來我們就自己做,總理建議我們在肉末裡加上點南薺,南薺發脆,沒有南薺就加點冬筍,冬筍也是脆的。人家仿膳做肉末燒餅是不加南薺的,這是總理他自己願意這麼吃。有一次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請外賓,他專門叫的仿膳來給外賓做肉末燒餅,仿膳來的師傅,帶的原料,在大會堂現場製作。

  周秉宜:伯伯那麼大歲數了,還在超負荷工作,再不能按時吃飯,你們也很著急吧?

  安振常:那當然,保證總理的健康是組織上交給我們的任務。儘管當時的條件不能和現在比。我們還是儘量想辦法讓總理別餓著,比如每次他出門之前,我們都給他帶點吃的,弄點花生米、核桃,事先烤好了放在一個小盒子裡,讓老張(衛士長張樹迎)和小高(衛士高振普)他們帶著,需要時給他吃點。另外他在大會堂或者釣魚臺開會,趕上飯點兒了,會還沒開完,他吃不上飯,老張他們就會囑咐服務員,讓他們去後面廚房說一下。廚房馬上就給準備好,一般是煮玉米蔬菜粥,放點肉末,煮好後裝在一個瓷缸子裡,把缸子給他送過去,他端起來喝,人家以為他是在喝茶呢,這都是經常的事兒。

  另外,總理在家通宵辦公,我們還要給他準備夜宵。比如蒸雞蛋羹、燉蓮子銀耳,或者杏仁茶。事先準備好了,放在冰箱裡。什麼時候總理有點餓了,夜裡值班的同志張樹迎或者小高就會給他加加熱,送過去。

  周秉宜:我記得50年代(1950年代)我上小學時,有一次廚房的老王叔叔拿著一個菜單到客廳來向七媽徵求意見,他們說的什麼我也聽不懂,兩個人好像還有點意見不一致。但是我就知道了伯伯的菜單是要由七媽來批准的。

  還有一次是,我已經上高中了。有一天早上我陪七媽在客廳裡說話,卞大夫(卞志強)過來對七媽說:「這是總理今天的菜單,請大姐看一看。」七媽就和卞大夫到她的書房去談了,是不是伯伯的菜單大夫也要過問?

  安振常:總理和大姐的菜單基本上一直由我們廚房來安排。我們事先將一個禮拜的菜單寫在一張紙上,禮拜一早上給大姐送早點的時候,把紙條夾在放早點的託盤裡一起帶過去。大姐吃完早點,就看菜單,合適的話,就那樣了,不合適的她就改一下。改好了,就按那個菜單給他們準備。

  如果遇上總理感冒了、不舒服了,就需要臨時調整,改成每天早上根據他當天的身體狀況安排當天的菜譜,給大姐送去過目。每天一安排,直到他病好為止。你說卞大夫找你七媽商談總理的菜單,那一定是在總理生病的情況下,他來和你七媽商量如何調整菜譜,好配合治療。你七媽不當你的面說這事,是不想讓你知道總理生病了。

  周秉宜:小時候在西花廳,後廚房的主廚是老桂叔叔,老王叔叔當時是協助老桂叔叔做事的,比如去買菜、打掃衛生什麼的,後來伯伯要精減西花廳的工作人員,他比較早就調走了。後來就有小林(林青)常來幫忙。不過那時七媽已經不讓我們進後廚房了。

  安振常:1969年我沒到西花廳之前,是南海服務處的姚師傅常過來幫忙。自從我來到西花廳,買菜的事就是我去了。我年輕,騎上車去北長街供應科,一會兒就買回來了。

  菜是一天一買,一般頭一天就把要買的菜打電話告訴供應科,或者寫個條子。每天去買菜時,把條子留在供應科。人家一看這個條子,頭一天就給你準備好了。我們要的東西,供應處都會想辦法去給你弄,總理這邊人家還是挺重視的。

  總理和大姐他們的工資經常用來幫助親友和生活困難的同志。他們自己用錢卻很節省,我們也要幫他們計劃著花錢,避免浪費。每次買菜,東西不能多拿,一樣一點,豬肉或三兩或半斤,夠用就行。

  買菜是用現錢,從不賒帳。頭一天送去的菜單,第二天取菜時,人家已經把價格算出來了。

  周秉宜:前一陣有一個淮揚菜館的老闆說他很想知道周恩來平時愛吃什麼菜。您能不能在這兒揀幾個主要的介紹一下?

  安振常:其實你七伯和你七媽在家吃飯很簡單。那個年代條件差,中央首長的夥食也沒有什麼高檔的,也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多樣。總理自己對吃從不說什麼,都是你七媽在說。她總說:菜別做的太多,夠吃就行。要是做多了吃不完,她就說:做這麼多浪費。如果做的丸子或者魚,他們吃不了,就吃一半,剩下一半下頓再吃。

  下面我簡單介紹幾個總理在家經常吃的菜。

  肉食方面來說。第一、獅子頭,這個一般都知道的。我們隔一陣時間給他安排一次,每次就做兩個,小沙果那麼大兩個。肉餡裡加上點南薺、香菇,還可以加點時令菜。比如冬天大白菜下來,把白菜心切碎了放在丸子裡,等獅子頭燉得差不多了,鍋裡再加點大白菜。總理喜歡這樣吃。他一次吃一個或一個半,再炒一個素菜,做個湯,就是一頓飯。

  總理吃菜不講究菜的顏色、樣式,只要下飯就行。他愛吃米飯,清燉的獅子頭他感覺不如紅燒的好下飯。所以給他做獅子頭,我們一般都放醬油,清燉的很少做,其它肉菜也以紅燒為主。

紅燒獅子頭(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梅乾菜燒肉。這個,總理也很喜歡吃。梅乾菜洗好以後上鍋蒸,要蒸得爛一些,五花肉切塊,把肉煮開,待肉出水出沫了,撈出來用油煸一下,然後加佐料和梅乾菜放在一起燉,可以少放點糖和醬油,梅乾菜燉得越爛越好。這個菜不好做,一次只有三兩肉,量太少不容易燉出味兒來。而且,總理愛吃五花肉,五花肉燒出來還好吃點,可是你七媽不讓放姜,她怕你伯伯上火,另外她感覺五花肉太肥,她不讓買。但是瘦肉燒出來太幹,你伯伯又不愛吃,這個菜不好做。

  這菜又不能連著吃,他們買菜都是用自己的錢,兩個人才幾百元,特供的菜也都不便宜,得給他們算計著花。

黴乾菜燒肉(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秉宜:獅子頭是淮安名菜,梅乾菜燒肉是紹興名菜。

  安振常:第三、眉毛丸子。肉餡調好,捏成小丸子狀,再把丸子滾出一個橢圓形來,就叫眉毛丸子。丸子用油炸過後放小砂鍋裡燉,海參切塊和小丸子一起燒。

  第四、千張燒肉。千張就是豆腐皮,豆腐皮切成條,兩層、三層的條疊在一起挽成一個扣,也叫百結,和肉一起燒。有時也放兩個鴿子蛋,鴿子蛋軟,又有營養,適合老年人吃。

  凡豆腐、豆製品,總理一般都愛吃,比如肉末燒豆腐、乾絲湯。

千張燒肉(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秉宜: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桂叔叔做的紅燒魚,那個魚湯用來拌米飯,好吃極了。

  安振常:總理是南方人,喜歡吃魚。他特別喜歡南京六合的鯽魚,鯽魚大的有肉,小的沒什麼肉。我們去供應處,儘量給他買大的。一次就買一個。沒有鯽魚,青魚、草魚都可以。做魚也是以紅燒為主。總理吃魚,一次光吃一面,另一面他讓我們留下,放在冰箱裡下頓再吃。他喜歡吃那個涼的,涼的有凍兒,下頓就不用再加熱了。

  總理還喜歡長江的鰣魚,長江的鰣魚是季節性的,一般都在六、七月份有。外面的餐廳做鰣魚多半做清蒸的。總理在家裡吃是先把魚醃一下,做時先紅燒以後再烤。吃鰣魚不能去鱗,其它的魚鱗不能吃,鰣魚卻是要帶魚鱗吃。鰣魚紅燒以後鱗就不脆了,要放在烤箱裡烤一下,那個鱗就又酥脆了。在家裡總理和你七媽都這樣吃。

鰣魚(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秉宜:聽您這樣一說,倒讓我想起大約十幾年前,我一個本家姑姑曾經對我回憶過的一件事,說是當年我奶奶萬氏剛進我們周家門的時候,周家要考考這個新媳婦,讓她做一道菜。她就做了一道鰣魚,是蒸是燒還是烤就不知道了。反正當她把魚做好端上桌的時候,竟然是一條完整的還帶著鱗的魚。只見她用手捏著魚身上的一根線頭輕輕那麼一提,這整條魚的鱗片便一下子全部被提起來了。這件事從此在周家傳為了佳話。

  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聽了這個故事一時尚不能理解:怎麼魚鱗還不用刮?還能用線穿起來?還能吃?最近看《北京晚報》上介紹一本書叫「鬥宴」。書上說鰣魚的鱗片儲存脂肪,膏肥脂厚,極為鮮美,又介紹了如何將鰣魚的鱗片串起來,才知這鰣魚的鱗片原來真的可以吃,也可以全部用絲線穿起來呢。

  我奶奶去世的時候,伯伯已經9歲了,他應該是吃過這道菜的。

  安振常:總理愛吃魚,但是有一條,他不吃鱔魚。按說他是淮安人,可鱔魚絲、鱔魚段,他不愛吃,我在西花廳就沒見他吃過。包括桂師傅,跟他這麼多年,也沒見他吃過鱔魚。元魚他也不吃。

  你七媽吃元魚,也吃鱔魚。什麼黃鱔、白鱔、鱔絲、鱔魚段她都愛吃。

  周秉宜:我記得小時候,在伯伯的餐桌上還吃過蝦仁炒豌豆。白裡透紅的蝦仁,碧綠色的豌豆,好吃又好看。

蝦仁炒豌豆(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振常:總理在家不怎麼吃紅燒大蝦,主要是炒蝦仁,豌豆蝦仁、蓮子蝦仁。豌豆和蓮子都要用新鮮的才好吃。新鮮的蓮子不好買,管理院子的老嚴後來弄了幾個大盆養了一些蓮蓬。需要時我們就去現摘下三、四個,剝好後可以吃一頓。

  周秉宜:我從小吃素,對肉菜記憶不深,素菜方面倒記得幾個,有炒絲瓜、炒芥藍,有雪菜豆瓣,印象最深的是炒莧菜。因為那個莧菜炒出來的菜湯竟是紅色的,當時北京大街上還沒有這種菜呢。

   安振常:絲瓜要用核桃仁炒。院子裡種的核桃快熟了,用新鮮核桃剝出仁來,裡面的薄皮也剝了,和絲瓜一起清炒。

  豆瓣就是嫩蠶豆,嫩蠶豆加點雪裡蕻,炒的時候再放點肉末,總理喜歡吃,或者用鮮蘑炒嫩蠶豆。

蠶豆雪裡蕻(圖片來源於網絡)

  芥藍就是芥菜,鮮蘑芥菜總理常吃。還有冬筍雪菜,開洋蒲菜,開洋就是海米。

  這些都是南方菜,北方原來沒有,要去供應處買。

  另外像芹菜、扁豆、油菜、荷蘭豆、紫菜苔、洋白菜,我們也常做。總的來說,青菜一般應該按季節吃,一是到了季節,菜的品種多,另外季節菜還是好吃。

  苦瓜、蒜苗總理吃得少,還有韭菜和生蔥、生蒜他不吃。

  總理是江蘇人,他吃飯總的口味是很清淡的,一般淮揚菜他都能吃得來。你七媽就不一樣了,她喜歡吃新鮮的、有特色的東西,尤其是各種小菜,一樣一樣地她都愛吃。狗肉、羊肉她也愛吃,你七伯就不吃狗肉,也不吃羊肉。牛肉他能少吃一點,主要是吃罐燜牛肉,用小砂鍋做。西式的牛扒,中式的牛肉絲、牛肉片他不太吃。他吃的就老是那幾樣,不如你七媽吃的樣兒寬。他們的口味不大一樣。

  總理喝湯口味也和你七媽不大一樣。你七媽喜歡喝牛肉湯、元魚湯,總理喜歡喝鯽魚湯、蘿蔔絲湯。鯽魚的中段一般都是紅燒,剩下的頭、尾就用來做湯。還有乾絲湯。乾絲湯是淮揚菜,其關鍵在湯上,外面大飯店裡燉湯,要有雞、鴨、骨頭,還得是老母雞,燉好以後再清湯,那個味就是有味。咱們在家裡就買兩小塊排骨,或挑兩片裡脊肉就是了,在家裡做湯很簡單了。

  總理在家不吃雞,你七媽不讓他吃,怕他上火。要是總理感冒了,就連魚蝦都不讓他吃了,說雞上火、魚生痰。其實總理出去在外面宴會上,還是喝雞湯的。

  周秉宜:說到宴會,我們上學的時候,伯伯在西花廳的前客廳接見、宴請客人,我們沒有碰到過。我碰上的只有一次,那是在我上初一時的寒假。有一天吃過晚飯,我媽讓我去一趟西花廳,為什麼事情不記得了,只記得那天特別冷,我剛進前院,就見高臺階上前客廳裡燈火輝煌,不時還傳來陣陣笑聲。我心裡就納悶:是誰來了呵這麼熱鬧?真少見呵!正好張樹迎叔叔從後院出來,還沒等我問,他就說:「咪咪,今天皇上來了,你伯伯正請他一家人吃飯呢。還有幾個格格也來了。」我問他「格格是誰?」「嗨!就是公主啊!」我一聽說有公主就興奮了,我只在童話故事裡見過公主,真的公主長什麼樣兒我還真想去看看呢,何況她們就近在咫尺。可想歸想,我也知道我是沒有資格進去打擾伯伯的工作的,還是老老實實地進後院等著他們吧。

  近些年看到王慶祥寫的一本書《溥儀的後半生》,才知道那是1961年2月12日的事情「周總理設家宴請載濤、溥儀和弟弟妹妹去西花廳共進晚餐」,並且「再度商談溥傑和嵯峨浩的家庭團聚問題」。原來溥傑自從1960年11月獲特赦回到北京後,他的妻子嵯峨浩提出要求回國和他團聚,這件事溥儀一直不同意。伯伯把溥儀請來是為給他做思想工作的,並且「到底把溥儀說服了。」三個月後,浩夫人就來到北京和溥傑團聚了。

  安振常:我是在文革期間去的西花廳。那時總理的處境也不好,極少在家請客。有需要請的客人,就去人大會堂,主要是宴請外賓。

  1974年6月總理住305醫院,桂師傅也跟著去了305。我留在西花廳了,因為你七媽留在家裡,還得有人給她做飯。但是,桂師傅一個人在305那邊也不行呀,人手不夠,南海服務處又派了一個王菊臣來幫忙,不過去供應科買菜還是我的事。你七媽每天吃完早點去醫院後,我就去拿菜,拿了菜先上305,把總理的那一份菜留下,再回西花廳。過了一段時間王師傅回去了,又把林青找來,林青對西花廳這邊的事兒比較熟。後來桂師傅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從前,我們照顧他,讓他吃過早飯先回家休息。他家住在北長街,離305不遠。總理這邊的準備工作就由我和林青來做,到中午11:00桂師傅過來炒菜,我也已經熟悉了也可以做。

  總理剛入院那一陣,身體還可以,他也還工作。305那邊還有許多人:秘書、大夫、衛士、工作人員,全住裡面。咱們向南海服務處夥食科要了幾個人,他們就來管那幾十個人,幾十個人呢。

  後來總理的身體越來越差,到1975年後半年就不好了,這個時間就給他做點稀的、軟的,肉也就少吃了。

  總理去世後,桂師傅就回南海服務處了。他一直跟著總理,一直給總理做飯。聽說他回服務處後還培養過徒弟,後來患中風,半身不遂,才不做了。

  我一直繼續留在西花廳給你七媽做飯,1992年你七媽去世後,我和小高、趙煒,司機小孫,還有南海服務處的王燕萍一起給你七媽做的善後處理,直到 1993年3月我才回到我原來的單位人民大會堂。

  採訪安振常師傅之後的一天,我又去看望了桂煥雲師傅的女兒桂玉珍大姐,玉珍大姐送給我幾張他父親當年為周總理家宴所擬定的菜單(複印件)。

  桂煥雲,周總理的廚師。西花廳的人都叫他桂師傅,我們這些晚輩都叫他老桂叔叔。老桂叔叔個子不高,圓胖的臉、大眼睛,說話不多,為人耿直而有原則,他的原則就是他只給周總理和鄧大姐做飯。記得我上小學前常和哥哥秉鈞去後廚房吃飯,老桂叔叔從不下廚,他讓管理員老王叔叔給我們做吃的,這讓年幼的我不由地對他生出幾分敬畏。

  老桂叔叔的廚房寬大明亮,一塵不染,廚房裡的炊具無論鍋碗瓢盆,凡用過後都立刻洗乾淨收進櫥櫃,灶臺上、案子上,還有當臨時飯桌的小柜子上,均看不見一件多餘的東西,清清爽爽。

  後來我上小學了,伯母便吩咐我們拿著小搪瓷碗自己去大食堂排隊買飯吃。她不再讓我們和她一起吃飯,也不再讓我們進後廚房了。她不說為什麼,我們也不問,在西花廳,伯母的話就是紀律。

  老桂叔叔長年住在廚房邊的一間小屋子裡,玉珍大姐說:她父親每個月只有發工資那天才回一次家。伯母十分尊敬老桂叔叔的工作,她常對我們說:「在西花廳的叔叔阿姨和你伯伯是革命分工不同,大家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記得在我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和哥哥從學校回來晚了,大食堂關門,伯母安排我們去後廚房吃飯,並且囑咐我們吃過飯後要給兩位叔叔唱支歌表示感謝。可我們倆都不是唱歌的料,我的嗓門兒小,哥哥又有點愛跑調,於是我們挑了一首比較簡單易唱的歌《我是一個兵》。老桂叔叔是看著我長大的家中長輩。

  那天,玉珍大姐對我回憶說:「總理對我們家照顧得特別好。50年代我家孩子多,我母親又沒有工作,總理每年都會補助我們家一點錢,都是從他的工資裡出。1954年日內瓦會議時,總理把我爸也帶去了。總理要在那邊請客,請多少客人,要安排多少菜,準備多少材料,我爸能立刻開出單子來。他原來在北京飯店工作,有這方面的經驗,開十幾桌子都不成問題。總理吃我爸做的菜吃慣了,如果哪天我爸感冒了沒來上班,總理一吃飯就能知道,就說:今天老桂是不是休息呀?我爸總對我們說,他就為總理做飯。總理生病住院,最後一段時間還曾讓身邊的人給我爸帶過話:『告訴桂師傅,別再那麼費心做了,我快不行了。』總理去世後,我爸回到家,一個人躲在屋子裡哭了半天。」

  如今老桂叔叔也已經去世多年了,我願借著在同安師傅的訪談之後,寫下這短短的幾行字,並附上老桂叔叔當年為周總理家宴所擬定的菜單,以此表達我對老桂叔叔的敬意與紀念。紀念這位默默無聞地為周總理也是為革命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

  2012年10月2日 北京

相關焦點

  • 清燉獅子頭
    在這倒騰的不少吃的裡頭,想從清燉獅子頭寫起。因為它是道我從沒想過原來這麼好吃的菜。清燉獅子頭是經典淮揚菜了。但說來慚愧,我在南京度過了大半個少年時期,但從沒吃過清燉獅子頭。父母家鄉不在南京,因此家裡吃的也還是老家風味。於是我對獅子頭的記憶只停留在初高中食堂裡,澱粉摻著生薑粒的「紅燒獅子頭。」 直到最近看見一位好朋友吃了淮揚菜,裡頭有清燉獅子頭,這才覺得,我好像該補上錯過的獅子頭。
  • 正宗的「獅子頭」你會做嗎?品鑑淮揚第一名菜 「清燉獅子頭」
    獅子頭,淮揚第一名菜。上好的獅子頭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宜紅燒,清燉,是一道知名度極高又膾炙人口的佳餚。獅子頭如今已經成了淮揚第一經典名菜,而這道菜一年四季的呈現方式還有更細微的區別,春用河蚌紅燒、夏用荷葉清蒸、秋用蟹粉清燉、冬用風雞原燜。其中以清燉獅子頭為代表。這道菜的亮點在於:形如獅子頭、神如獅子頭。要求入口即化、無筋無渣。「形如獅子頭」,即其外形必須像古典園林門口的那個石頭獅子的頭,一疙瘩一疙瘩凹凸有致。色澤為白中透粉。
  • 國宴之:紅燒獅子頭
    很多人看過神醫喜來樂吧?這道獅子頭就來自於河北滄州,清蒸獅子頭在有的地方也叫做四喜丸子,在凱麗和華晨宇去廚藝綜藝節目時也做過這道菜,直到現在還是很受歡迎的。很多人最愛的就是經典的紅燒獅子頭和清燉蟹粉獅子頭。
  • 著名菜餚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獅子頭著名菜餚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  2. 清燉獅子頭蟹粉獅子頭原料:豬肉500g、蟹肉100g、蟹黃30g、蔥40g、姜20g、鹽適量、澱粉30g、雞蛋1隻、料酒50g、菜心6顆、白菜(或青菜,墊底用)適量、糖15g、高湯適量做法:
  • 清燉「獅子頭」
    我的老家在揚州,所以奶奶經常給我做揚州名菜之一——清燉「獅子頭」,我也特別喜歡吃「獅子頭」。說起它,還有一段來歷呢。相傳「獅子頭」的做法源自隋朝,是隋煬帝遊幸時,以揚州的萬松山、象牙林、金錢墩、葵花崗四大名景,分別叫廚子做了松子桂魚、象牙雞條、金錢蝦餅和葵花斬肉(又名「獅子頭」),因此,葵花斬肉便名揚天下了。揚州「獅子頭」的做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首先,用絞肉機裡絞好的瘦肉、生薑末、綠蔥等放在碗中,再根據個人喜好放入鹽和少許味精。然後把幾個雞蛋打勻,再放入肉中拌勻。
  • 不只有紅燒獅子頭,這是一篇紅燒食譜的合集
    大約兩周前,鸚鵡廚房給大家推送了一篇文章《喜宴的終極必殺——獅子頭》。為了履行小編的承諾,今天就給大家放出紅燒獅子頭的食譜。當然,不只有獅子頭,我們一次性來個紅燒合集可好?紅燒作為中餐中常見的烹調方式,一直廣受人們的喜愛,從紅燒肉到紅燒獅子頭,再到紅燒魚、紅燒牛肉、紅燒茄子、紅燒豆腐等,無論葷素,都著實令人上癮啊。
  • 紅燒獅子頭做法,油炸丸子,還是大個的好吃
    紅燒獅子頭做法,油炸丸子,還是大個的好吃以前在老家的時候,遇到重要的節日或者宴會,餐桌上必備的就是一道菜就是大丸子,也有的地方叫獅子頭,它被當做是一道主菜,很受到大家的喜歡,幾乎每一桌都不會剩下。【菜名】: 紅燒獅子頭【食材所需】:五花肉500克、杏鮑菇1個、胡蘿蔔1根、生薑1塊、食用鹽1勺、生抽2勺、老抽1勺、料酒2勺、雞蛋1個【烹飪過程】:1、五花肉清洗乾淨,再將五花肉剁成肉泥,放到準備好的乾淨調餡碗裡。
  • 美食百科 | 紅燒獅子頭怎麼做 紅燒獅子頭是什麼菜系
    文章簡介:紅燒獅子頭是中國過節必吃的一道菜,對於紅燒獅子頭的做法,也有許多人是不太了解的,那麼下面不妨隨小編一起了解下紅燒獅子頭是什麼地方的菜系以及做法吧
  • 紅燒獅子頭的正宗做法,紅燒獅子頭怎麼做正宗,獅子頭這樣做好吃
    紅燒獅子頭的正宗做法紅燒獅子頭的正宗做法食材:豬肉200克、雞蛋1個、藕100克、鹽8、黑胡椒粉15克、紅薯澱粉20
  • 《滎窯食記》第一季第六集砂鍋清燉獅子頭來了!配菜是擂椒茄子!
    中央電視臺四套美食中國欄目的小夥伴來滎窯採訪拍攝獅子頭其實是揚州菜,傳到四川,就變出很多的花樣。紅燒,剁椒,清燉,加入了很多四川的元素。我最喜歡的還是清燉獅子頭。清燉獅子頭一定要用砂鍋,這也是我很多年無數次嘗試的結果,也是交了很多次學費的教訓,鐵鍋,不鏽鋼鍋,陶鍋,就是沒有砂鍋燉出來的好吃。
  • 上海紅燒獅子頭
    紅燒獅子頭子頭這道菜明明是淮揚菜系中的名菜,且前面總帶著「揚州」這個定語,即揚州獅子頭,可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一直以為獅子頭是上海菜。上海人家的家常菜單中確實有獅子頭,有的人家隔三差五做,比如大網紅「管家」做「一人食」時常有一對紅燒獅子頭。妞妞摩拳擦掌接下了訂單。然後我的手機微信就響了:媽媽,獅子頭怎麼做?我說,媽媽很久不做獅子頭了,家裡做獅子頭很麻煩,小鍋燒不如大鍋燒,食堂裡的獅子頭可好吃了。妞妞一聽我又要與她聊開了,趕緊踩剎車:你就簡單說吧,怎麼做!
  • 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蟹粉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所謂獅子頭則是菜餚造型
  • 【綠波廊招牌菜】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蟹粉獅子頭的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豬肉斬成細末做成的肉丸,(鎮江人俗稱「斬肉」)。
  • 揚州人家的獅子頭
    獅子頭,是淮揚菜中的一道經典名菜,不僅是許多飯店的招牌菜,而且也可在普通百姓人家的餐桌上見到。我還知道,豬肉是做獅子頭的關鍵食材,每逢做獅子頭,母親都不放心別人去買豬肉。居住南京的姑母也有製作獅子頭的高超廚藝,她也是每次都要親自上街選購豬肉。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開始時興小家電,有一種電動攪拌機成了許多人家廚房裡的好幫手,而當時揚州市場尚未有售。我想到母親做獅子頭要手工斬肉,回家時便帶了一臺,心想以後用攪拌機既快又省力,要方便多了。
  • 手把手教你做一道著名淮揚菜---清燉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是著名的淮揚菜,選用肥瘦適宜的豬肉和新鮮的蟹粉製作而成,獅子頭可以清燉、水汆、先油炸後紅燒。
  • 學會排骨新做法,比紅燒清燉都好吃,鮮香四溢,全家都愛吃
    學會排骨新做法,比紅燒清燉都好吃,鮮香四溢,全家都愛吃排骨是我們家庭中經常吃的一種食材,一般都會隔三差五地吃上一頓。那麼你們家都會怎樣做排骨呢?我相信很多人家裡做排骨的方法就是燉排骨,將排骨放在水中燉一下,味道就會很鮮美。
  • 煙花三月下揚州,只饞一碗獅子頭
    書中記載的做法,和今天的清燉獅子頭,或者汆丸子已經非常相似,先做肉丸,再下羊肉湯煮,做成丸子湯。淮揚三頭如今,加入蟹粉後的「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與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並稱「淮揚三頭」。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一名,便流傳至今。這是一個傳說,不知可不可信。三「獅子頭,揚州名菜。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當大,故名。北方飯莊稱之為四喜丸子,因為一盤四個。」
  • 菜品典故-國宴揚州獅子頭的來歷(八)
    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揚州獅子頭有清燉、清蒸、紅燒三種烹調方法。獅子頭是【開國第一宴】六大熱菜之一,也是周總理最喜愛的一道國宴菜,更是淮揚菜系中聞名天下的招牌菜。清燉獅子頭是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口感鬆軟,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紅燒,清蒸,膾炙人口。
  • 紅燒獅子頭的正宗做法!
    紅燒獅子頭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家常菜之一,以豬肉和雞蛋為主要原料放在油鍋裡炸,那香味撲鼻而來。光是想想就讓人流口水的超級美味。
  • 【美食DIY】四喜丸子還是紅燒獅子頭?先做了說!
    紅燒獅子頭在淮揚菜中的地位自不需要說啦,它在魯菜系裡被稱為四喜丸子:一喜金榜題名,二喜洞房花燭,三喜乘龍快婿,四喜闔家歡樂~不管是哪種叫法,它一直都是穩居大菜行列3、戴上一次性手套,抓取適量肉餡摔成團,獅子頭不是揉成團,是摔成團的,肉餡在兩手之間反覆摔打會越來越有粘性,然後自然成漂亮的球形,且不易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