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雲南接壤,說漢語用漢字,被稱為另一個「中國」

2020-12-23 唐詩裡的物語

在中國古代,由於戰亂和經商的需要,經常有人向東南亞地區遷移

如今的新加坡就是由華人組成

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都存在不少華裔

而今天三哥要和大家說的地方與我國雲南接壤

它便是隸屬於緬甸的佤邦自治區,被譽為世界上的另一個中國

三哥先來結合地圖來帶大家看看佤邦,也被稱為緬甸第二特區

位於阿佤山區,是曾經緬甸共產黨的根據地,如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該特區目前分為北佤和南佤兩個部分,總面積3萬平方km

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與我國雲南省接壤

南部地區位於緬甸西南部,與泰國交界,總人口達到60萬人

主體民族為佤族和華人,官方語言為漢語和佤語

不過這裡所說的漢語並不是指普通話,而是指我國南方地區的西南官話

雖然在東南亞地區華人聚集地甚多,但是將漢語列為官方語言的卻很少

這主要是因為佤邦在歷史上就屬於我國,唐朝時期屬於南詔國

到了宋朝這裡是大理國的疆土,元明時期,這裡都是中華版圖

屬於當地傣族世襲土官的封地,直到清朝中期,這裡才脫離我國控制

說到這裡三哥就很生氣,又是一個在清朝時期離開我國的土地

所以這裡受中華文化薰陶很深,以至於如今當地都是講漢語用漢字

在這裡你甚至可以收看CCTV電視頻道,在教育中他們都採用漢語教學

而大多數的中文老師都是來自於雲南地區

此地的孩子們也在接受著中華文化的洗禮,你甚至可以在這裡使用人民幣

可想而知,這裡就相當於是一個小中國,而且此地面積較小

如果未來有機會回歸,也是作為縣級行政區

放在中國碩大的版圖之上也泛不起多大的波瀾

各位認為未來佤邦有可能回歸中國嗎?

在介紹完佤邦和我們國家的緊密關係之外,我們來看看佤邦的前世今生

雖然在清朝這裡脫離了我國控制,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它離開了中國版圖

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這裡依然是我國的一部分

1941年,英國在中國抗日戰爭艱難之時,以關閉滇緬鐵路為理由

威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迫使當時國民政府將阿瓦山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

原屬於中國的戶板,戶算,班果以及未明確歸屬的班老,紹興, 王冷

等地區劃為英屬緬甸,史稱1941年線,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緬甸宣布獨立

1947年頒布憲法規定,今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區域成為緬甸聯邦的一部分

不過在1948年,當時國民黨第八軍和第二十六軍殘部敗退緬甸北部

控制了佤邦,隨著新中國的成立,1957年我國從1941年線上撤回

使得昆馬地區在內的瓦山地區成為無人管轄地,國民黨殘部徹底掌控該地區

隨後1960中緬兩國籤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境條約》

確定將猛卯三角地歸屬緬甸,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從1966年開始,佤邦地區陸續出現了4家遊擊隊,反抗國民黨殘餘勢力

後來被緬甸中央政府排擠的緬甸共產黨在這裡建立了根據地

隨後收編了該地區的各個遊擊隊,在經過多年的鬥爭

緬甸共產黨先後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康特區

而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1989年,佤邦才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

接受緬甸軍政府的統領,成立第二特區,而當地的武裝力量也被收編

成立了佤邦聯合軍,別看只有4萬人,戰鬥力是非常的強

因為此地原來是三不管地帶,因此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罌粟種植區

1999年,緬甸政府將靠近泰國邊境的部分地區劃給佤邦

實施南遷計劃,將大量種植罌粟的農民遷移到此地

種植水稻,香蕉,茶葉,2005年,當地政府禁止毒品的種植和銷售

這使得困擾當地多年的毒品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果然只有和平的地區才能有好的發展

而近些年,佤邦地區發展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農業項目

種植橡膠,龍眼,蜜桔,茶葉等經濟作物

在1992年開始,雲南省就和佤邦積極合作,不僅幫助當地農業發展

而且大量收購當地的農業產物,中國也是佤邦最重要的原料和投資來源地

產品銷售,市場貿易夥伴

或許是上世紀的動亂時間太長,讓人們忽略了佤邦豐富的礦產資源

在上世紀90年代,緬甸政府軍允許佤邦進行玉石開採活動

同時當地擁有大量的金,銅,鉛,錫等礦產

其中對於錫礦的開發使得緬甸成為全球第三大錫礦供給國家

從佤邦的發展我們也能夠看出一個道理,一個地區只有統一穩定

它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發展計劃和發展環境,佤邦在90年代之後

在經濟,教育,交通,醫療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我們中國同樣如此,近十幾年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經濟神話

離不開祖國的統一和安定,因此我被仍需繼續努力,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不知道大家認為三哥說的對不對?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和平統一的環境

相關焦點

  • 世界上另一個「中國」,人口60萬部隊佔4萬,官方語言是漢語
    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聞一多 眾所周知,我國在古代時的疆域同現在稍有差別。尤其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們,應該更加清楚,我國歷代以來疆域的變化。在古代時,隨著每個朝代的不斷擴張,周圍很多「鄰居」都有受到我們的影響。
  • 中國遺落的民族,脫離中國120多年,至今仍說漢語用人民幣
    中國「遺落」的子孫距離中國120年以上,現在也在用中文使用人民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行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以前人們所說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口號,現在已經在人們的語言中體現出來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最近去海外旅行的人增加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和中國建交,對中國實施免籤政策,孔子學院在全世界設立,學習中文成為了國際上的熱門,俄羅斯的最新規定將中文作為高考的必修科目。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陸地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你知道嗎?
    中國,本土面積963.4057萬平方公裡,領海約470萬平方公裡朝鮮,國土面積12.12平方公裡,主要與我國吉林遼寧接壤俄羅斯,國土面積1709.82萬平方公裡,主要與我國黑龍江內蒙古接壤蒙古,國土面積156.65萬平方公裡,主要與我國新疆內蒙古接壤
  • 世界上「最神似」國家,街上全是漢字或高仿版本紫禁城,有點尷尬
    因為越南離中國近,而且在雲南附近接壤,正是因為這因素,相信很多國人去過越南,不少人之所以去越南,都是衝著它的異國風情去遊玩的。但是,去過越南的一些朋友,就會有一些奇怪的疑問了。為什麼,自己是拿著籤證,提示我們已經到了越南,到了之後卻是有一種奇怪的錯覺,覺得自己好像是還在中國呢?
  • 廢除漢字後,越南人過春節,春聯怎麼寫?
    而與我國接壤的越南,由於受華夏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因而,他們也將農曆春節作為他們每年中最為隆重的必過之節。 越南人以前過春節,書寫春聯都是用漢字。因為,越南使用漢字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西漢末年,漢字開始傳入越南,並且逐步擴大了影響。 越南上層社會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 那麼漢字注音字母是如何來的呢?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講漢語用人民幣和中國移動?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雖說歷經不少的磨難和挫折,卻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除了中國之外,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跟中國的生活習俗非常相近,不但講漢語用人民幣,就連手機號用的都是中國移動的,它就是緬甸的果敢。
  • 漢語拼音的歷史
  • 日語漢字源自古漢語的異同和其發展的優缺點
    日本隋唐遣使路線日本的漢字來源於中國古代,跟自然中國的文言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日本的古書裡經常見到的一個詞尾なり,就是文言文裡面之乎者也那個也,是一個表示判斷的助動詞。日本人之前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要造日語的文字的時候,是直接拿了中國的漢字來用,當然有一些為了表示這是日語,也做了一些改動,所以大家今天看的一些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日本人在用中國的漢字的時候,很多漢字的意思也是直接拿過去用的。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那種深刻的文化交流,從學習日語當中也可以複習我們古代的文言文。
  • 此人一心想廢除漢字,還想用拼音文代替,差點全國人都說南京話了
    到了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後,漢字在越南用了幾千年的文字,基本上被拉丁字母文字取代。越南之所以放棄「漢字」這種方塊字,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方塊字難以書寫與學習,普及較為困難。在我國也是如此,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著高高在上的意味,是上層階級的專利,割裂了上層社會與底層民眾。為此,在19世紀中後葉,在越南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同時。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漢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朱德熙先生說:「把漢語跟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較,可以看出漢語語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點。漢語和印歐語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沒有形態變化。」漢語主要靠虛詞和詞序表示語法關係。漢字是什麼性質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語素文字。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素,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
  • 大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一個重大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其中,羅素對漢字作了一番深入的論述,他說漢字有一大缺點,也有一大優點。「中國問題」一書中,羅素提出中國文化有三大特點,而這些特點只有中國才有,其他國家沒有。 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文字是由表示意義的符號而非字母構成的」,這個特點與漢字有關。在羅素看來,漢字最大的缺陷在於漢字本身是由表意符號而非字母構成的,這就造成了許多不便。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
  • 用漢字講述中國故事
    漢字  講述中國文化  漢字是活的,這一點需要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和國際漢字教學的人謹記在心。有一些學者講起漢字就會講「甲骨卜辭」「歷史悠久」。這些內容當然需要,但是,漢字是被十幾億人用著的活著的文字。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在漢語拼音之前是漢語注音符號,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為藍本,於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期間備有「記音字母」,北洋政府教育部在1918年正式頒行了注音字母。注音字母原本共有39個,1920年時改訂順序,增加了一個「ㄜ」,上世紀30年代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現今「注音符號」仍為中國臺灣地區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但漢字的歷史悠久,無論是50年代出現的漢語拼音,還是上世紀初出現的「注音符號」,都是為了認識漢字,學習漢字讀音,那在更早之前,古人們又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 漢字是中國發明創造,韓國又想拿去申遺,被聯合國直接拒絕
    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亦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它又被稱為中文、中國字、方塊字,為漢語的記錄符號,是世界上最古的文字之一。現代漢字是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草書、楷書等演變而來。
  • 漢語拼音的發展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個現代漢語的標準語音即普通話的語音音節。
  • 中國元素難消除,什麼是緬甸果敢?
    (^_^)中國的麻慄壩變成了緬甸的果敢緬甸人只講緬甸語嗎?或許很多人沒有確切的答案。實際上在緬甸一些和中國關係密切的地區,講的也是漢語。最近一個緬甸播報漢語新聞的視頻走紅了網絡,引起了很多國內的朋友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