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徹悟「無常」之理,正是通向「恆常」之道的助緣

2020-12-22 重樓逾陀

因為無常,人世的困頓終將撥雲見日。能夠徹悟「無常」之理,正是所以通向「恆常」之道的助緣與途徑。

後漢鄭玄解釋《易經》時,認為「易」有三義:簡單、變易、不易。從後二義來看,世間永恆不變的道理就是不斷地變化,變即不變,不變即變。佛教的基本教理「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說的就是世間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無常是常理。

何以證明諸行無常,變是一種常軌? 我們生存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的現象,月圓月虧,花開花謝,眼看他高樓從地起,眼看他夷為平地。再看有情世間的人類,則有生老病死的循環,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滅,生死無常成為中國文學中經常出現的莊嚴主題。孔子觀於川流,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光陰流逝不再的慨惜。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曹丕:「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善哉行〉)陸機:「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短歌行〉)都是對倏忽若寄的人生的喟嘆,把生命譬喻作晨霜、朝露,短暫無常,不可把捉。

《古詩十九首》的基本情調在反映人生苦短,好景不常駐的心理。〈今日良宴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回車駕言邁〉:「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驅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金石終將化為灰燼,何況危脆的身軀。《古詩十九首》所吐露的是魏晉六朝社會動蕩不安、生命瞬間殞滅的時代悲音。

佛教認為我們的心識生住異滅,天台哲學說「一念三千」,《金剛經》則說「三心了不可得」,過去心已經消逝,未來心尚不可把握,現在心則剎那生滅,因此,心念也是無常。如果世間一切都是無常,那麼人生奮鬥的意義何在?無常如此地令人沮喪,怎麼是真理之一呢?既然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變化,美好變成壞敗是無常,壞空轉成成住也是無常;盛極必衰是無常,否極泰來也是無常。

因為無常,細胞會新陳代謝,疾病可以痊癒;因為無常,「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世代交替,社會人力清新,生生不息;因為無常,「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杜牧〈送隱者一絕〉),警惕世人生起勇猛精進心,珍惜寸陰,經營生命,不可任意揮霍青春。因為無常,人世的困頓終將撥雲見日,「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史記.蔡澤傳》)。陶淵明〈飲酒〉詩說:「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世道和自然一樣,有代謝、榮衰的無常變化,若能察時順機,便不再迷惑於俗。陶詩〈神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體證無常的虛妄性,超越死生禍福,不悅生、不惡死,融合於大化流行之中,與自然合為一體,開創永恆不滅的生命。

因此,能夠徹悟「無常」之理,正是所以通向「恆常」之道的助緣與途徑。

相關焦點

  • 法王如意寶:無常道歌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在落實修行當中,也慢慢體會到老和尚真是大智慧、大修行者,清楚明白地開示我們修行的方向,只要依著這方向落實,一定可以改變今生的命運,並種下成道的因緣。從職場退休後,生活重心都在精舍與回山發心,尤其是在完善的制度與培訓下,成為禪寺佛國巡禮的解說員,讓參訪來賓認識禪寺建築之美,與開山祖師的弘法理念,進而認識佛法,讓自己人生的後半生再次發光發熱。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呈現出來的,是暫存物,人的理解之後,才出現變化,這個變化,本質上是人的變化。這是老子對人類的同情,也是人對老子的同情,慢慢理解老子,也是慢慢理解自己。恆常都是變化的狀態,此兩者同,是一陰一陽同出而異名。依照萬有陰陽雙系統論:華夏文明起源一定是陰陽成雙、陰陽共體的。黃河文明是父系文明,長江文明是母系文明,父親和母親均難以割捨。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27-229(原文及白話)
    甲、論因果之理228.原文:示戒善, 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 陳趨避之良謨。此即《書》作善降祥, 作不善降殃;《易》積善必有餘慶, 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 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 視作渺茫, 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 自趣險道, 欲不墮坑落塹, 何可得耶!
  • 佛教:這5種人,「佛緣」深厚,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佛家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門大開、普渡眾生,但並非一切眾生今生都能與佛結緣,得到渡化。雖然,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但眾生根性覺性及業力有別,業障重、善根不足、福報不夠的人,他是聞不到佛法的,即使有人給他講法,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 佛緣專欄:老師父的話之「隱形人」
    沒有接觸他 的人,由於不起眼,加上他隱藏的性格,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的存在,故有隱形人之稱。我對他也很懷念,這生活中不留痕的顯隱師,究從何來,往何處去,便無從稽考了。」#佛緣
  • 中國哲學之道
    在佛教般若學、禪學、涅槃學均有所發展的情境下,西晉傑出佛教學者道安從法身、如、真際三方面闡述道。「法身」為恆常寂靜,一切都忘的恆常的道;「如」為本來如此,恆常存在,無所寄往;「真際」為無所執著,無為而無不為,是萬物的真性,是「無上正真道」。以此來說明佛教平等無差別的彼岸世界。此時佛教的涅槃之道以不變為性,超脫世俗的束縛,冥滅思慮,棄絕情感,超出輪迴報應,以達到涅槃神秘的最高境界。
  • 融萬物之道,通太極之理
    從多年的練習實踐中,筆者深深地感到,太極拳施教應該融理(天理)守法(真法),理不融則法同虛設。然而太極和太極拳理法又很不容易認識和掌握,要練出綿裡藏針的內勁功夫,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就更加困難。  1.明理會真意,人天還本一  何謂太極?太極之名,源之於《易》。太極即圓,它圈周不止,是生生之源,含有化生成萬物之理,本是一團混元氣。
  • 傳普法師:覺悟修行之道——《八大人覺經》的啟示
    全經也只不過是比我們熟悉的《心經》略長几十個字,然而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卻將利益一切眾生之道一一地娓娓道來。佛陀說八大人覺是八項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什麼名謂菩薩?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一切眾生相續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名為菩薩。」那麼又什麼名為菩提心呢?在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說:「一切眾生凡相續中,具有求正等菩提及利益一切眾生,兩種心所的時候,與之相應的心王即名為菩提心。」
  • 《滅苦之道》之:苦聖諦之五受陰(4)
    《滅苦之道》之:苦聖諦之五受陰(4)
  • 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讀之,揣摩之,解釋之,各說紛紜。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對錯是二元化。所以,我們讀《道德經》,要拋棄對和錯的邏輯思維,用道的思維去讀,才能讀出其中意。這篇文章,和大家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佛教:有這幾種特徵,不用去禮佛,你也是佛緣深厚之人
    佛法的盛傳給人無處安放的內心得到了安撫,這個是因為佛陀看到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內心無明,所以傳出自己所證悟的妙法讓人們去洗滌內心,讓內心變得清淨起來,所以懷著對於佛陀的敬意,人們會在特定的日子去禮佛,但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之的佛緣更加的深厚,為後來的能夠進入佛門打下堅實的基礎。
  • 張立文:中國哲學之道
    在佛教般若學、禪學、涅槃學均有所發展的情境下,西晉傑出佛教學者道安從法身、如、真際三方面闡述道。「法身」為恆常寂靜,一切都忘的恆常的道;「如」為本來如此,恆常存在,無所寄往;「真際」為無所執著,無為而無不為,是萬物的真性,是「無上正真道」。以此來說明佛教平等無差別的彼岸世界。此時佛教的涅槃之道以不變為性,超脫世俗的束縛,冥滅思慮,棄絕情感,超出輪迴報應,以達到涅槃神秘的最高境界。
  • 天下溺援之以道
    南海古佛慈悲:【天下溺援之以道】◎ 我們來此人間正是時候,正是要助道的時候,你們知道嗎?
  • 平常理:面對無常隨遇而安
    無常乃是人生的常態,無法避免、也無法躲藏!人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這世上沒有誰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沒有誰的人生是年年如一的。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人呀!一生悲歡離合,樣樣嘗盡。面對無常,隨遇而安乃是人生最智慧的心態,一切隨其自然,才可以在這無常的世界,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甲:據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不可抗阻的恆無常講的是規律,那麼,有請XXX老師和大家解讀一下老子講的規律體現在哪裡呢?乙:好的,老子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中的「恆」字就是不變不止。那麼無常就是規律,也就是說明了規律是不可抗止的恆常之性,規律是不可改變的。甲:哦,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謂美,斯惡已;皆知善之謂善,斯不善已。」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  朱子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來氏易註:「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就有太極之理在裡面,如有人身,此軀體就有五性之理藏於此軀體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
  • 《千年菩提路》中華佛緣
    那些歷史上最經典的佛教聖地、那些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高僧大德、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震撼著我們的精彩瞬間,在這部紀錄片裡將一一呈現……本片以寺院的興衰、高僧的命運和法脈的傳承為線索,涉及漢傳佛教四大名山、八宗祖庭、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佛緣是什麼?我們真的有佛緣嗎?
    也因此,很多人都會對旁人說幾句,我就是與佛比較有緣;亦或是看到誰比較「虔誠」,也會說一句:他真的是很有「佛緣」啊!可「佛緣」是什麼呢?我們真的都有佛緣嗎?佛緣是什麼?佛緣簡單的來說就是心與佛的交流,我們不要認為自己表面上做得很「虔誠」就是具有佛緣了。真正的與佛有緣是做到用心靈去和佛陀溝通,學佛修行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同理心是最高的情商,最有效的說話之道
    文 | 冬梨(經作者授權發布)《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是一本超級大白話的書,充滿了臺灣腔。情不自禁想起了王彥霖在快本上給道明寺配音那一段,代入感太強。蔡康永向來都被大家標上「會說話,情商高」的標籤。不知道何老師有沒有出本書,叫《何炅的說話之道》,當然如果出了,也不建議大家去看。不管你是去看《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還是看何老師主持的任何一檔節目,或者其他類有關「情商」內容,都會發現,高情商的本質根本不是什麼說話的技巧,而是【同理心】。大道至簡,所謂同理心,就是站在與話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