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勝利:一戰後到處給英國人埋雷,最終引爆了二戰火藥桶

2021-01-18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主要戰勝國之一、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人信心滿滿地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試圖在國際上和英國人平起平坐。但無情的事實狠狠地抽了美國人一巴掌,美國人並沒有獲得自己期望的國際地位,和英法平起平坐不過是個笑話,美國人甚至被擠出了自己倡導的國聯。憤怒、沮喪的美國人被迫選擇了離場,逐漸遠離國際事務,開始臥薪嘗膽韜光養晦。當然,美國人在臥薪嘗膽的同時,也一直沒有閒著,到處給英國人埋雷,最終引爆了二戰火藥桶。

一戰後,由於遭到英法的無情打壓和排擠,美國人逐漸遠離國際事務,開始韜光養晦,全力發展經濟。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這就是著名的「柯立芝繁榮」。柯立芝繁榮一直持續到20年代末,儘管1929年美國遭到了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衝擊,但美國始終保持著經濟霸主地位。二戰前,美國的GDP接近2000億美元,工業產值佔到世界總份額的38.7%,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經濟和工業強國。儘管在國際聲望和軟實力方面仍然和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人有一定差距,但在經濟和工業領域,美國人佔據絕對的壓倒性優勢。這也是美國人一心想要取代英國人的主要原因。

當然,想要取代英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國人積累了上百年,底蘊雄厚,而且擁有遼闊的殖民地,如果正面硬碰硬美國人自知仍然沒有那個實力,美國人被排擠出自己倡導的國聯就是個例子。既然正面鬥不過英國,那美國人只能在暗地裡使絆子了。美國人的策略是扶持對英國以及其盟友法國有威脅和挑戰的競爭對手,比如德國、日本和蘇聯。這三個對二戰起到重要影響的國家實際上是美國人一手扶持起來的。德國人和英國人的矛盾不言而喻,一戰後德國和英法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但由於德國在一戰中傷了元氣,又遭到英法的限制,還背上了巨額的債務,因此根本無力再挑戰英法。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人對德國進行了全面的扶持,使得德國在短短的二十年內就再次崛起,並開始向英法復仇。據統計,1924年到1933年,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可以說美國對德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正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和援助,德國才具備了挑戰英國的實力。

同時,美國人還扶持了蘇聯和日本。蘇聯和英國的關係一直不睦,從沙俄時代,英國和俄國就一直在爭鬥。蘇聯成立後,英國又是幹涉蘇聯事務,又是對蘇聯進行封鎖包圍,兩國關係一直處於敵對中。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雖然英國和蘇聯攜手對抗德國,但英國人骨子裡仍然非常敵視蘇聯。1940年,由於蘇聯入侵芬蘭,英法甚至打算轟炸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對於如此一個被英國視為眼中釘的龐然大物,美國人自然不會放過。蘇聯成立後,美國一直在和蘇聯人做生意,向美國輸出了大量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可以說,蘇聯能實現工業化,美國人功不可沒。日益崛起的蘇聯人很快成為了英國人的勁敵,蘇聯人在高加索、巴爾幹、波羅的海等地和英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搞的英國人焦頭爛額。至於日本,那更不用說,日本的大部分戰略資源和機械設備都來自美國,可以說是美國人一手扶持起來的。德國、蘇聯和日本的崛起,使得英國人疲於應付。羽翼日豐的德國、蘇聯和日本在歐洲、亞洲、太平洋等地開始挑戰英國。

德國人在歐洲到處侵略,蘇聯人趁火打劫,而日本人同樣在亞太地區興風作浪,日益衰落的英國人根本無法應付如此多的強大對手和日益惡化的局勢,最終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英國人在和德國、日本以及義大利的爭鬥中國力日益流失,而坐山觀虎鬥的美國則在背後一直暗地裡支持他們。比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大部分石油、廢鋼鐵、銅等戰略物資都來自美國。此外,日本還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貸款。僅僅1938年美國就向日本提供了1.25億美元的貸款。

可以說,德國和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都和美國人有關,美國人就是背後的主要推手。一定程度上講,二戰正是美國人長期精心布局和埋雷的結果。最終,美國人的陰謀得逞,以英法為目標的二戰全面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由於英國人元氣大傷,無力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因此被迫把霸主地位讓給了美國。而德國、蘇聯、義大利和日本等幾個國家,同樣在二戰中被打得一地雞毛,坐收漁利的美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成功取代英國成為了世界的霸主。

相關焦點

  • 美國人的勝利:一戰後到處給英國人埋雷,最後點燃二戰導火線
    美國人在臥薪嘗膽的同時,當然也沒有閒著,到處為英國人埋雷,最後引爆了二戰的火藥桶。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受到英法的無情打壓和排擠,漸漸遠離國際事務,開始韜光養晦,全力發展經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被稱為「柯立芝繁榮」。科裡奇的繁榮一直持續到20年代末,儘管1929年美國遭受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的打擊,但它仍然是一個經濟霸主。
  • 爆炸的巴爾幹火藥桶,是如何炸掉希特勒的計劃,對德國影響如何?
    這也是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主要原因。 也是因為這種原因,歐洲的政治家們大多對這裡非常忌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俾斯麥就曾警告過,不要涉足巴爾幹,怕的就是引火燒身。但 是巴爾幹半島在地中海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這裡又成為二戰時,英德兩國的焦點。
  • 一戰後,英國坐視德國納粹發展壯大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一戰後德國崛起,而作為曾經一戰戰勝國的英國,卻坐視德國的強大,一味妥協,最終卻引火燒身。雖然現在看來英國採取的綏靖政策確實不太理想,但是在當時的英國來說,確實有著很多不得已的地方。第二、殖民地蠢蠢欲動一戰勝利之後,英國得到了德國很多殖民地。英國的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驚人的330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疆域。比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建立的蒙古帝國還要大上一千多平方公裡。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成就。然而,這份禮物卻並不能讓英國歡欣鼓舞。
  • 八集美國二戰紀錄片《為自由而戰》(全集)
    內容簡介:1914年6月28日的塞拉耶佛事件引爆了歐洲的火藥桶,隨著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傾其全國之力>3000多萬人死傷,歐洲幾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輕人。豐富的歷史照片,配以簡明的文字,對有關二戰中政治、戰役、間諜、風雲人物等方面的種種歷史細節進行揭示,全景再現二戰的慘烈壯闊,讓人珍惜生命
  • 二戰時德國有沒有接近勝利的時刻?如果有,是在什麼時候?
    自打二戰一開始就註定了德國失敗的結局,德國確實有接近勝利的時候,但卻永遠夠不到勝利 毋庸置疑,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錯誤,二戰對德國的傷害要遠大於一戰。
  • 二戰已是半自動手槍的天下,唯獨英國堅持轉輪手槍,大英帝國偏要與...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制式副武器大多已經換成了半自動手槍,比如德國的瓦爾特P38、蘇聯的TT-33、美國的1911、義大利的伯萊塔M1934、日本的大正十四年式(王八盒子)等等,
  • 【人文通鑑】(二十六)藝術家們總是用謊言道出事實的真相-火藥陰謀案背後的真相
    也許提到另外一個名詞,大家更熟-「福克斯之夜」,這個英國到處充滿著篝火,煙花的美好夜晚!這個美好的夜晚是為了慶祝 1605年「火藥陰謀案」的挫敗。如今,燃放的煙火是讓人怦然心動,煙火過後的狂歡是讓人激動的。
  • 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主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在整個印度歷史上,最大的王朝莫過於蒙古後裔建立的莫臥兒帝國,但是其面積也遠沒有英屬印度來的大,英屬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以及印度,斯裡蘭卡長期也歸印度總督控制,那麼這麼龐大而重要的殖民地,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居然主動放棄,沒有堅持繼續統治呢?為何英國在二戰後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呢?
  • 一戰時法國軍隊是協約國中的扛把子,二戰時怎麼就不堪一擊了?
    如今網上有這樣一個笑話,說對進攻法國的國家而言,最難的事情是在法國投降以前擊敗法國,因為在二戰時,法國雖然是同盟國的一員,但也是同盟國中最早投降的國家之一,在整個二戰期間,法國發揮的作用遠遠比不上英美兩國,那麼法軍的戰鬥力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勢力分布圖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的突發事件引爆了埋藏在歐洲的火藥桶。1882年5月,義大利加入德奧同盟(1879年德奧結盟),最終形成三國同盟。"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不斷試探對方的真實意圖時,英國成為了戰爭的催化劑。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英帝國主義者扮演著渴望和平解決奧塞衝突的和事佬角色,而事實上它唯恐戰爭不爆 發···英國對早日爆發戰爭的興趣不亞於其他國家。
  • 由於女權運動,美國一戰後頒布法令,如果持續,二戰士兵肯定不幹
    別說,禁酒這個事,大洋彼岸的美國,曾經幹過一次! 1917年,正值一戰時期,糧食需要進行戰時管制,於是美國提出禁酒令,兩年後正式通過美國憲法修正案,禁酒令隨之生效。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美國建國至今,總共修正過27次,這禁酒令正是其第18次。
  • 戰爭已打響,阿根廷軍艦為何龜縮在軍港裡,不敢和英國海軍一戰?
    19世紀,英國憑藉堅船利炮,到處耀武揚威開疆拓土,一躍成為當時的世界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英國為了維護自身的霸主地位,也投入了大量的軍力,但伴隨而來的是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耗。隨著英國各種損耗的不斷加劇,加之其他新興國家的不斷興起,到了20世紀,日不落帝國,終於走向衰落。
  • 二戰美國翻譯失誤,導致日本死亡220000人,最後日本無條件投降
    各位看官,本場說書內容:二戰、美國、日本、原子彈。日本這個國家在二戰時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全面開始侵華,在我們國大肆的展開殺戮,但是好在我們國家的人民沒有喪失鬥志,勇敢的拿起了槍炮與日本軍隊對抗,最後經過了八年的全面抗戰,最終我國家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來之不易啊!我們為了這場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日本也知道了我們國家是堅強的,是不願服輸的!
  • 美國隊長純屬杜撰,鋼鐵俠卻並非空穴來風,看二戰中真實的科技戰
    而美國更是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生產力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以說太平洋戰爭實際上也是一場科技戰,雙方你爭我奪,激烈程度並不遜於正面戰場。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早在二戰爆發前,日本方面就開始革新自己的武器裝備。由於一戰時期的飛機開始成為戰場上的重要角色,從1917年開始,日本就開始獨立製造飛機。據中原茂敏的《大東亞補給戰》中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國決定航空軍械由陸、海軍兵工廠生產,而飛機則學習外國經驗由民間工廠生產。
  • 一戰時法國打不過德國,可為什麼二戰時法國仍然打不過?
    一戰時法軍是協約國的主力,法國本土也是西線的主戰場。不過法軍非常賣力氣,明明不可能打敗德國,仗著有一群幫手打贏了。 然而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仍然是德國的目標。可這一次法國幾乎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了,自從德國攻破了馬奇諾防線後,法國是徹底失去了信心,一路潰退,最終只能投降了事。
  • 暴亂在美國140多城蔓延,誰點燃了火藥桶?局座兩個月前早有預言
    就在近幾天,以美國明尼蘇達州為中心,抗議示威活動在美國140多個城市蔓延,並已經演變成了暴力衝突事件,示威者與警方的衝突加劇,期間警方用催淚瓦斯、閃光彈和橡皮子彈驅散示威者,而示威者也通過打砸搶燒等極端方式來抒發不滿情緒,場面已然失控。
  • 為一戰研製的湯姆森衝鋒鎗,為何卻在20年後才走向二戰戰場?
    很多人認為,湯姆森衝鋒鎗是一個叫湯姆森的人設計的,其實並非如此,湯姆森衝鋒鎗是由美國人佩思和奧克霍夫設計的,而他們的老闆正是美國退役了的陸軍準將湯姆森。湯姆森衝鋒鎗採用了和柯爾特1911一模一樣的手槍彈,並且是全自動槍機,射速高達每分鐘700發!這就意味著,只要你扣動扳機,不到10秒就可以將子彈全部打光。
  • 《戰前37天》英國人眼中的一戰是怎麼爆發的。
    英國人在《糟糕歷史》裡曾經這麼吐槽一戰爆發的原因:塞爾維亞人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所以奧匈帝國要揍塞爾維亞人,而塞爾維亞人的朋友俄羅斯人就要幫助塞爾維亞人,然後奧匈帝國的朋友德意志人要出頭,然後俄羅斯的朋友法國人也佔了出來,然後德國人就要同時揍俄羅斯、法國和比利時,然後比利時人的朋友英國就要幫助比利時人,然後一戰就爆發了。《戰前37天》好像說的就是這麼一件事。
  • 拳打日本腳踢德國,從一戰用到二戰的平甲板驅逐艦
    提起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驅逐艦,通常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會是大量生產而且戰功卓著的弗萊徹級,又或者是二戰美國海軍驅逐艦發展史上的巔峰基林級。事實上,在二戰時期,有不少艦齡達到二十多年,橫跨一戰與二戰兩場世界大戰的驅逐艦,默默在太平洋戰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美國海軍的似煙囪平甲板驅逐艦,考德威爾級、威克斯級以及克萊姆森級驅逐艦。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福煦將軍一戰後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但是在一戰和二戰之間這二十年當中,法國就把自己的軍事重心都放在了戰略防守上,就是在打造這樣的一條「馬奇諾防線」。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底下,再加上一戰當中以貝當為代表的這批將領通過防守、通過「凡爾登戰役」這樣的成功經驗,獲得了一戰的慘勝。於是兩者結合,最終導致了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法國把戰略重心都放到了防守上。花重金,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打造了這樣的一條他們自認為是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