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周末了,有沒有哪些小夥伴們想去看電影啊?
最近,李安的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簡直火的不要不要的!不過對於剛經歷過雙十一的吃土小夥伴們,這部電影的票價可不便宜!北京電影院的票價要288塊一張,周末黃金時段甚至要320塊!
你在逗我嗎?一張電影票居然要二三百塊大洋?
沒錯,因為這部電影使用的是「120幀,4K,3D」技術,這是全球首次在電影中使用該技術。什麼,你不知道「120幀,4K,3D」是什麼意思?那就讓面子君來給你科普一下吧!
「幀/秒」指的是在1秒鐘時間裡傳輸的圖片的數量。當速度達到12幀/秒時,人眼就能將上一幀的暫留影像和下一幀畫面連起來,形成連續的視覺感受。我們平常看的電影,因為資金、設備等限制,一般是24幀/秒。而《比利·林恩》的幀數卻達到了120幀/秒的高幀率,是普通電影的5倍。
(15幀、30幀和60幀對比)
4K指的是畫面解析度。我們平常所看的電影,多是2K(2048×1080)的解析度。而該電影使用索尼4K攝影機CineAlta F65拍攝,畫面解析度達到了4096×2160的標準。其清晰度是原來2K電影的4倍。
(解析度對比)
3D電影,也就是所謂的「立體電影」,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當初卡梅隆拍攝的《阿凡達》掀起了國內3D電影的熱潮。3D電影是採用將銀幕畫面重疊的方式,使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產生左右眼視距差,並通過3D眼鏡讓觀眾產生平面變立體的視覺效果。
從數據上來說,3D是2D的2倍,4K是2K的4倍,120幀是24幀的5倍,因此《比利·林恩》這部電影所能展現的內容是一部等長普通2D影片的40倍。所以票價只比普通電影貴了幾倍已經很划算了!
那麼這麼高科技的一部電影,帶來的觀影感受又如何呢?在這裡,面子君從已經看過的小夥伴那裡大致總結出了以下幾種評價:
電影的放映亮度標準達到28fl(亮度單位),而3D電影亮度只有2.5到4.5fl左右。電影亮度提高了6到10倍,幾乎接近肉眼的感光效果,使電影畫面更加真實。
因為該電影4K的高解析度,電影畫面十分清晰。由於太過清晰,主角都是素顏出鏡,因此臉部的每個細節都異常突出。即使是演員最細微的動作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觀眾甚至能夠看到主角在情緒變化時,臉是怎麼一點點漲紅的,眼淚是怎麼一點點滑落的。
24幀的畫面效果雖然能滿足基本的觀影需求,但是由於幀數過少,一些較快的激烈動作鏡頭會出現畫面模糊、卡頓和閃爍的現象。而《比利·林恩》120幀的畫面效果,無論是攝影機發生位移的運動鏡頭,還是人物進行劇烈運動的動作場面,都沒有出現模糊、不連貫的情況,畫面十分平滑流暢。其中的戰爭場面甚至讓觀眾產生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代入感。
當然,新技術突破的電影也會有很多人並不看好。《比利·林恩》的首輪爛番茄的新鮮度居然低至17%,其中也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與技術有關。
因為畫面清晰度較高,整個電影中所有的細節都能夠完美展現,觀眾一下子接受的信息量過高,有種不知道具體看哪裡的迷茫。看電影的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容易入戲的同時也很容易出戲。
另外,電影120幀、4K的高幀數和高解析度,使電影缺少了原本的畫面質感。看起來更像是電視紀錄片或者是VR。而且電影的立體縱深效果太強,觀眾總有畫面分層的錯覺。
不過,在面子君看來,這些所謂的負面評論都是很正常的。每種新技術的產生都需要人類的適應過程,技術本身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們還未能習慣罷了。
說了這麼多,《比利·林恩》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很值得去看的片子。不過,想要看到「120幀,4K,3D」版本的電影,你就算想掏錢也沒有用!
因為對播放技術要求過高,該電影的「120幀,4K,3D」版本在國內只有北京(博納影城悠唐店)、上海(SFC上海影城)和臺北(京站威秀影城)的三家電影院支持放映。如此稀缺,幾乎是「一票難求」!據說,周末的電影票,在首映當天就已經被搶完了。
(春運一樣的購票現場)
不要再罵面子君明知道搶不到票還推薦給你們電影了。面子君本人也沒有搶到票啊!
www.mianzi.tv
長按二維碼關注面子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