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可謂是大清最丟人的一年。在一年前的義和團之亂中,老佛爺慈禧拉攏大量拳民,仗著人多勢眾又有的法力相助的優勢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被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帶著光緒皇帝一起逃出京城。
於是,在八國聯軍的兵鋒之下,清政府被迫籤訂《辛丑條約》,其中讓渡給洋人的主權在整個中國歷史之上都屬罕見。
這次戰敗幾乎揭掉了清中央政府的遮羞布。慈禧拉攏義和團的舉動在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東南巡撫的支持。在戰爭開始後,慈禧多次要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北上支援,但東南巡撫們不但不從,還自己與洋人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史稱《東南互保章程》
明眼人都能看出,舊體制的清政府已經人心盡失,若不按照各地巡撫與改革派的意思進行改革,大清遲早要被不滿的人士推翻。於是從1901年開始,清政府展開了新政。
1901年,劉坤一與張之洞上變法三折,史稱《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出了新政的三個中心:有才興學、整頓中法、吸收西法。其中主張進行教育的「有才興學」放在了首位,可見新政的提出者多麼重視教育。變法三折影響力極大,新政基本以此為模板進行。
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廢除科舉。一開始,清政府並沒有直接廢除改革,而是修改科舉考試內容,將四書五經擴大到政治、歷史、軍事、地理等適應時代需求的科目,與此同時減少科舉考試名額,最後在1906年停止科舉。
廢后需立。廢除科舉制度,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制。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所有在省城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和直隸州改設為中學堂,各州縣改設為小學堂。
1902年,張百熙就任管學大臣,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規定從蒙養學堂到大學堂共七級,需20年完成。
此學制未正式實施,因為在1904年就被張之洞和張百熙共同制定的癸卯學制代替了。此學制制定了從蒙養院、初等小學等等直到通儒院的普通教育體系,還建立了從初級師範學堂到優級師範學堂的師範教育體系,以及農工商的始業教育體系。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堂類型較為齊全的學校體系建立起來。
為了促進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清政府於1905年成立了主管全國教育事業的中央機構——學部。學部的作用是制定考試章程。
清末新政固然是外部壓力迫使清政府進行的改革,但不可否認,此次新政也是我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階段。本文中所列舉的教育改革內容,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