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科舉、定學制,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體系

2020-12-23 啟蒙時代的餘孽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可謂是大清最丟人的一年。在一年前的義和團之亂中,老佛爺慈禧拉攏大量拳民,仗著人多勢眾又有的法力相助的優勢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被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帶著光緒皇帝一起逃出京城。

於是,在八國聯軍的兵鋒之下,清政府被迫籤訂《辛丑條約》,其中讓渡給洋人的主權在整個中國歷史之上都屬罕見。

這次戰敗幾乎揭掉了清中央政府的遮羞布。慈禧拉攏義和團的舉動在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東南巡撫的支持。在戰爭開始後,慈禧多次要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北上支援,但東南巡撫們不但不從,還自己與洋人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史稱《東南互保章程》

明眼人都能看出,舊體制的清政府已經人心盡失,若不按照各地巡撫與改革派的意思進行改革,大清遲早要被不滿的人士推翻。於是從1901年開始,清政府展開了新政。

1901年,劉坤一與張之洞上變法三折,史稱《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出了新政的三個中心:有才興學、整頓中法、吸收西法。其中主張進行教育的「有才興學」放在了首位,可見新政的提出者多麼重視教育。變法三折影響力極大,新政基本以此為模板進行。

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廢除科舉。一開始,清政府並沒有直接廢除改革,而是修改科舉考試內容,將四書五經擴大到政治、歷史、軍事、地理等適應時代需求的科目,與此同時減少科舉考試名額,最後在1906年停止科舉。

廢后需立。廢除科舉制度,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制。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所有在省城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和直隸州改設為中學堂,各州縣改設為小學堂。

1902年,張百熙就任管學大臣,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規定從蒙養學堂到大學堂共七級,需20年完成。

此學制未正式實施,因為在1904年就被張之洞和張百熙共同制定的癸卯學制代替了。此學制制定了從蒙養院、初等小學等等直到通儒院的普通教育體系,還建立了從初級師範學堂到優級師範學堂的師範教育體系,以及農工商的始業教育體系。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堂類型較為齊全的學校體系建立起來。

為了促進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清政府於1905年成立了主管全國教育事業的中央機構——學部。學部的作用是制定考試章程。

清末新政固然是外部壓力迫使清政府進行的改革,但不可否認,此次新政也是我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階段。本文中所列舉的教育改革內容,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因此,科舉制度與其說亡於「積弊難返」的致命性,不如說是亡於與新式學堂之爭中。那麼,歷時千餘年而具有神聖地位的科舉,為何會亡於推廣僅十幾年的新式學堂?同時,科舉與學堂為何會被置於同一視域下進行比較?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清末廢除科舉思路的形成,釐清科舉與學堂兩者屬性、功能方面的差異,剖析科舉制度停廢的原因。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張鳴清廷1905年廢科舉,在具體落地之前,動靜挺大。人們早就傳說,科舉要廢,於是趕末班車的人嗚嗚泱泱的。但科舉真的廢了,大體波瀾不驚。只有極少數落後地區,出現過秀才抗議的現象。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莫理循很興奮,覺得連一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廢除,都能這樣,可見中國今後的改革,將十分順利。然而,後來的新政改革,並不順利,革命發生了。
  • 澤被鄉裡,迴響至今——紀念近代「教育救國」思潮旗手李端棻
    他不僅作為禮部尚書、以「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的身份推動教育改革,還以振聾發聵的綱領性文件《請推廣學校折》彪炳史冊。 《劍橋中國晚清史》指出,奏請開設新學堂的人士中,最突出的是與康梁關係密切的朝廷命官李端棻的奏摺。從1896年至1898年,教育改革之風席捲全國,最後體現在百日維新期間修改考試制度和建立全國的學校體系的全面努力中。
  • 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顯然不是,科舉制度之所以被廢除,主要還是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而且這一政策出臺是與清末一系列變革相輔相成的。網上有言論認為科舉取消後斷絕了精英上升渠道,從而引發亂局,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1300年間科舉以經術取士,造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讀經運動,使古代中國成為一個儒學社會。  科舉制度是一種取士制度,學校是一種養士制度,兩者互為依存。科舉考試成了學校教育的指揮棒。不要說官學唯一的目的是及第,民間的書院也以進舉為目標,實際上千年書院與千年科舉頭尾雖然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講是相似的,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難兄難弟」。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如果將清末張之洞等人主導下「以日為師」師範教育體系的探索(包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4]和全國性師範教育制度體系建設)歸結為積極心態下的學習國外,那麼20世紀20年代的「以美為師」以及其後的「以俄為師」甚至包括近些年的學習歐美,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發展的不自信,從而影響了師範教育本土化進程。因此,系統深入分析這一問題,並從教育自信角度探討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理論與現實任務。
  • 教師資格證筆試必背考點: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堂」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 長達1300餘年的科舉制,是如何被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廢除的?
    那麼當時中國,落後的滿清,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是如何面對這場陣痛的?長達1300餘年的科舉制,是如何被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廢除的?廢科舉的旗幟性人物袁世凱、張之洞等,他們為此都做了些什麼?本期分解。
  • 史海鉤沉:一文看懂我國近代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三次變革
    這條「真理」放在教育身上也是一樣:教育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著改變,縱觀我國教育發展歷程,談得上「翻天覆地」變化的,主要還是在近代。今天我們就來簡要談一談近代教育的一些發展變化。近代教育,「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外國先進生產力以堅船利炮跨海而來,使我國面臨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遭受重大創擊,教育逐步由東學向西學轉變。特別是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的失利和辛亥革命,使我國教育發生了三次重大的變化。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到了慶曆年間,為了培養更多的有道之士,範仲淹向朝廷提出發展教育的主張,同時,還指出官學教育應"敦之以詩書禮樂,辨之以文行忠信",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興學改革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序幕。在範仲淹看來,科舉的題中之義本應是"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但在發展過程中,科舉考試因自身固有的弊端而對教育、培養和選拔人才有著許多的局限性,因而為了順應教育的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朝廷改革科舉科目的設置與考試要求的行動刻不容緩。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度廢除時間是1905年,這是歷史可以明確的時間。
  • 中考歷史之近代經濟和教育發展
    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與此同時,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學科#網(3)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李鴻章:廢除科舉制度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自明朝以後,封建王朝以八股取士,科舉成為知識分子晉身統治階級的唯一途徑。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批憂民愛國之士逐漸認識到,八股取士使知識分子學用脫節,不通中外。為了破除傳統科舉和教育的空疏無用,這些憂民愛國人士紛紛要求改革科舉制度,培養時代需要的新式人才。
  • 聚師網漫談:找準新時代教育落點,要做好教育評價改革
    聚師網知道,中國一直以來都將教育發展放在首位,如何讓新時代教育找準落點,打造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是近些年來不斷探索的目標。那麼如何才能做好新時代教育呢?今天就和聚師網一起了解一下吧。
  • 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員發表了題為《教育發展的新徵程:高質量的公平教育》的學術演講。她指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水平極大提高,實現了從「教育弱國」到「教育大國」的根本性轉變。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我國民眾的教育機會大幅提高,一代比一代享有更多的教育機會,為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上)
    概言之,科舉制在中國社會結構中實起著重要的聯繫和中介作用,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讀,使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循環的流動之中。[2]可以想見,廢除這樣一種舉足輕重的社會政治制度,必然出現影響到全社會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後果。過去對廢除科舉制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其是否有利於清季政治改革這一層面,較少從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觀察問題。
  • 清末改革中,律政精英伍廷芳為何突然退出?
    清末修律工程主事者沈家本(1840—1913)和伍廷芳(1842—1922),一位是20多歲就入仕刑部,長於考據,洞明中國歷代律例得失的學者型官員,一位是留學英倫,華人中考取英國律師執照的第一人。獨特的人生閱歷和時代背景,將沈家本和伍廷芳推向修律運動的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