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段子正在廣為流傳:據統計,張杰與謝娜相戀10年,共參加湖南衛視大小節目186次,僅《快樂大本營》就上了15次,人稱「芒果臺釘子戶」。而在普通觀眾把這個數字當作笑話的時候,電視綜藝圈的從業者們未必笑得出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電視臺或是製作公司都能像湖南衛視一樣,擁有像張杰這樣有一定號召力又肯開友情價還隨叫隨到的藝人資源。正如前兩期綜藝觀察所論證的,想要追逐「現象級節目」的腳步,唯一且有效的辦法就是砸錢、砸錢、再砸錢。
「在綜藝圈混,錢都變得不值錢了。」從業者們如是說。
《造夢者》投資2.1億、《舞林爭霸》投資2億、《中國真功夫》投資1億、《12道鋒味》不包括謝霆鋒等明星的酬勞,單集製作費就超過了100萬……這些驚人數字猶如電視人莫可奈何的嘆息。在數字的背後,又隱藏著綜藝界怎樣一筆天價帳單?2014綜藝觀察收官之作為你揭秘。
>>>天價明星:少於千萬別和我談!
近幾年,隨著綜藝市場的蓬勃發展,綜藝節目已經成為明星獲利的主要渠道。天價製作費、天價冠名費,天價導師費的出現,讓明星上綜藝的片酬更是實現三級跳,從幾萬到幾十萬再到如今的破千萬。天價綜藝這塊蛋糕,顯然大部分都落入了明星口袋,他們成為綜藝大片時代最大的贏家。
節目預算過半請明星:趙本山姜文搭檔叫價近億
雖不知綜藝節目這塊蛋糕到底有多大,但可以確定的是明星的胃口肯定不小。做了多年藝人經紀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早年,明星上節目大多沒有片酬,尤其是訪談類和一些王牌綜藝。《快樂大本營》就沒有片酬,但很多明星還是想削尖腦袋上。三年前我家藝人上了檔節目12萬,已經很了不得啦。但這些年不一樣,明星真人秀開闢了明星另一片收入的沃土。導師和助陣嘉賓價格不一樣,一個人上和帶著家人孩子的價格不一樣,上臺表演和點評選手價格也不一樣。但總的來說,幅度在10萬到30萬之間。」
節目製片人李欣分析,「明星酬勞之所以佔製作費的50%甚至三分之二,主要是因為在很多節目人眼中,敲定一個大腕兒,一檔節目就成功了一半兒。隨著明星真人秀的增多,明星價格也水漲船高,尤其是那些帶有天王、天后頭銜的明星,少於千萬別想跟他們談。」
都說藝人上節目片酬高,可到底有沒有市場價?明星漫天要價時,節目組又怎樣討價還價?某親子節目藝人統籌高娟女士告訴記者:「現在演員有很多報價形式,代言費、演出費、電視片酬、電影片酬。一般上綜藝節目很多明星是按照演唱費或演出費作為基礎費,來決定漲幅的。」高娟還透露,明星片酬儘管佔製作費大頭,但像趙本山、姜文在《造夢者》中兩人就拿走9000萬這樣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幾個明星組團分吃製作費,因此明星的價格存在三六九等。大腕兒首秀一定是千萬起步上不封頂,一線明星500萬起,二線明星看上節目時長和參與度,三線明星則能上一個是一個。」
另外高娟表示,由於某些主客觀原因,一些明星的片酬幅度比較大。比如一線明星如果只當助陣嘉賓,或者不費事兒不費腦只當花瓶,差不多20萬能搞定,像《星星的密室》第一期嘉賓黎明,「出鏡少,大部分聽的都是他的聲音,薪酬不會高於30萬」。
為省錢花招百出:玩拼盤小咖擔綱大牌打醬油
據記者調查,節目組也會想方設法跟明星討價還價,之前《私人定製》就打出公益項目的口號,硬是讓林志玲以30萬的片酬加盟。此外,也有節目會與明星經歷相結合,如第四季度節目《我愛媽媽》,請到的郎朗片酬才15萬,龔琳娜片酬也就10萬出頭,杜海濤最多10萬。針對這種情況,《女神的新衣》宣傳總監黃凡告訴記者,其實二三線明星更鍾愛上拼盤節目,「他們覺得拼盤節目好操作,檔期好調配。拍戲間隙到這家電視臺串個場,到那家衛視露個臉,掙個10來萬就走比較合算。如這次張根碩作為韓國影展代言人,趁著空隙參加《女神的新衣》,片酬不太高,但宣傳效果就很好。」
另外,明星其實也有「關係戶」,就像許多電視臺善於培養「自己人」一樣。「你會看到某個明星相繼上某衛視好幾個節目,比如芒果臺的李維嘉、杜海濤分別登上貴州衛視《完美邂逅》、《讓世界聽見》等不同節目,還有江蘇衛視近半年的綜藝節目都離不開韓國演員。這些『關係戶』的片酬都有打折成分,尤其電視臺會跟這些『關係戶籤』打包價,會更實惠。」
>>>天價舞美:搭棚置景千萬起跳
隨著這兩年觀眾對節目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節目組對製作的投入也從之前的幾萬漲到千萬甚至過億。在明星分走這大塊「蛋糕」後,剩下的節目成本幾乎都砸在了製作費上,那麼白花花的銀子到底花到哪了?
之前電視臺錄節目一般會在本臺的錄影棚進行,燈光、舞美、音響均用臺裡設備。但現下,更多電視臺希望能與頂尖團隊合作而離開本土來到北京,因此北京的錄影棚變得非常搶手。每周末高碑店、798藝術區,位於大興區的星光影視園等各種影視基地成為全國各家衛視節目錄製現場。據節目製片人王瑩透露,5年前星光1200平錄影棚一天就1至2萬元,現在已經漲到3到5萬元。「星光影視園為了配合市場發展,還專門有燈光、舞美、音響的配套租賃,隨著北漂的電視臺增多,這些錄影棚、燈光、舞美的價格一天一個漲,而且還要提前預約。」
然而,這些錄影棚並不能滿足所有節目的胃口。為了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有節目開始在水立方、人民大會堂、玲瓏塔等極具代表性的場所錄製節目。王瑩表示,「這些高大上的場地租金更高,各種費用幾乎都翻倍。」更有土豪製作公司自己搭建錄影棚,如《女神的新衣》在北四環一個非常昂貴的場地憑空搭建了一個佔地4000平的錄影棚,花費800萬左右。浙江衛視正在錄製的《星星的密室》更是將密室逃離遊戲嫁接到綜藝節目中,搭建了一個遊戲密室的錄影棚,僅搭建這個錄影棚就投資1000萬。
>>>天價服裝:明星行頭件件是國際大牌
在製作費中,除了「土豪」的燈光、舞美及各種高科技,其實服妝、化妝、道具照樣燒錢。記者從《女神的新衣》工作人員處獲悉,所有道具都是在宜家購買,平均每件要300-500元不等。還有製衣用的幾十架縫紉機、凳子、擺件、配料全是真品。光是用於立體裁剪的人體模特,最便宜的都需要2500元一個。真人秀錄製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輔料間的配飾區包括鞋、包、眼鏡全部投資至少300-500萬,僅布料就有5000餘匹,而且所有迪奧、LV、MK等名牌鞋包都是真品。
此外,《女神的新衣》每期節目中一個藝人會搭配6個模特,還有節目中的時尚評審團,這些人僅化妝費就不低於10萬。黃凡還告訴記者,服裝、化妝、道具至少是大家看得到的支出,更多肉眼看不到的錢如團隊的日常生活,節目組的車隊、安排吃、住、安保等都是龐大的開銷。
>>>天價後制:特效剪輯費一年翻10倍
隨著大家對綜藝節目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常規的節目製作已經輕鬆到達幾千萬。尤其某些節目扛著「電影級綜藝」的大旗,也要求在製作的基礎上動用「電影的手法和品質」。
北京世紀工場設計總監張立文分析什麼叫電影級綜藝?簡單說就是高品質、高解析度的電視節目,它強調高清、大屏幕、全景聲、沉浸式體驗。因此從設備上來講,LED屏、電影拍攝機、軌道機器人、裸眼3D車、全息投影各種高科技現在常出現在綜藝節目的拍攝現場就不奇怪了。「高科技都是用錢砸出來的,裸眼3D車開一次60萬,一檔節目至少用12次,而且裸眼3D車對拍攝設備和錄影棚都有很高要求。全息投影費用也在30到50萬之間,如果是超大屏幕,費用則不低於百萬。如今的綜藝節目製作費越來越沒有天花板,只要動用高科技,製作費永遠不夠用。」
張立文還告訴記者,現在的真人秀動輒幾十個導演,三四十個機位,一期節目素材就要上百個小時,這對於後期來說無疑是龐大的工程。「比如《我是歌手》一期的錄影帶近400套,12期下來,僅在後期剪輯上就至少動用了20個人的團隊,包括音效、配音、字幕、片頭、MV植入、調色、藝術化效果等包裝。而由於《快男》、《好聲音》、《爸爸》中不同神剪輯的躥紅,剪輯已經從邊緣化工種成為熱門職業,剪輯費用也從之前每秒二三百,漲到每秒兩三千,直接翻10倍。」
>>>天價營銷:200萬是標配轉條微博都要花3000塊
談起現在熱門的綜藝節目,一個無法避免的話題就是近年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熱門的網絡營銷宣傳。從事綜藝節目宣傳5年以上的華視宣傳總監趙星告訴記者,目前一檔季播節目花在宣傳上的費用佔據投資的10%-15左右。
從前期預熱到中期錄製再到播出期,前後兩三個月節目組如果想要造出話題性和收視率,除了節目自身的品質外,宣傳是硬通貨。「提到宣傳分分鐘都是錢,硬廣、軟廣,各種媒體平臺的推廣,平均投入都會在200萬左右。」趙星給記者算了筆帳,「整個宣傳期,請媒體探班、辦發布會、配合錄製的軟文發送,至少投入30萬。如果沒有反響,又不能就此打住,要不前面的30萬也會打水漂,而且如果收視不好,第一想到的就是宣傳沒到位,後面只能硬著頭皮,接著30萬、30萬的投入。」
隨著網絡的發展及APP、手機客戶端的發達,網絡營銷成為綜藝節目花宣傳費的重點。專門為電視節目做網絡營銷的嶽從軍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都是靠網絡營銷。「一檔季播類節目,網絡營銷至少在六七十萬左右,還是打包價,上不封頂。」放眼望去,網絡平臺都是花錢的地方,熱門微博中的段子手、明星推薦、熱門話題,所有的都可以花錢買。而隨著微信的發展,現在又有了微信營銷。嶽從軍笑稱:「所有的榜單和大數據,用多少錢去砸就能有多少水分。」而這些費用,算起帳來真是嚇一跳。網絡上流行的微博「功夫小熊貓」幫分享一條微博就是2000元,「師奶殺手」點評一檔節目張口就是3000元,連之前總愛爆料的「舞美師」現在也開始收費了。嶽從軍向記者吐槽:「前兩年段子手費用平均不到1000,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臺看重網絡營銷,他們也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天價售賣:砸錢不怕虧?廣告主懷揣百億等買單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支撐這些天價節目呢?難道製作方真是錢多得沒處花?
據公開媒體報導,《我是歌手》第二季拍出8億多廣告費,某牛奶品牌對《中國最強音》豪擲5億,《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僅僅冠名費都超過4億。
北京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李宗倫博士告訴記者,現象級綜藝沒有錯、電影級綜藝沒有錯,大片、大製作、大投資綜藝都沒有錯,這是市場前景蓬勃的表現,也是廣告主對綜藝市場越發信任的表現。因為有這些廣告主的慷慨,才有節目組燒錢的資本。李宗倫透露:「2013年,『乳業四大金剛』在電視臺投放廣告高達73億元,某涼茶飲料光在綜藝節目上就投放了20個億,汽車對綜藝廣告的投放今年比去年增長17.1%。市場上燦星、光線、能量傳媒、藍火4大主流綜藝節目製作團隊,在2013年節目上的收益總額為25.9億。」
同時,據李宗倫預估,2015年廣告主在綜藝廣告的投放至少會漲幅5%個點。也就是說,粗略估計,至少還有價值百萬億的廣告市場等待著各類綜藝節目去瓜分。有人買單,製作方自然也樂得繼續加大投資。
至於天價節目最終的口碑呢?《12道鋒味》、《超級演說家》、《舞林爭霸》這些節目在綜藝市場留下的是什麼?是揮金如土的印象,還是綜藝節目商業價值的提升?亦或是天價綜藝市場下「豪氣的隕落」?在這個喧囂的市場之下,再也無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