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想成為優秀的人,背後一定少不了父母的教育,為人父母,又有誰不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更獨立、更優秀呢?養育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結婚生子,過程中的艱辛只有父母自己知道,也正是從孩子踏進學校的大門開始,他們的人生道路也正式的開始了。
孩子進入校園之後,家長們每天操心的就不只是孩子的溫飽問題了,關注更多還是學習,不知道今天老師講的知識孩子學會沒有?今天的作業會不會做?有時候也想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卻生怕打擾了耽誤了他的學習時間,就一拖再拖,導致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聽到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會」,不管是什麼事情什麼問題,這總是孩子的固定回答。
題還沒看完就說「我不會」,這孩子是不是欠打?
由於疫情的原因,學生們的原本一個多月的寒假,延長到了兩個多月,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難得放鬆的好機會,但卻讓千千萬萬位家長焦頭爛額,特別是輔導孩子的作業,更是難上加難。
劉女士的兒子冰冰今年上三年級了,寒假裡的冰冰幾乎每天都要寫作業,但是效率卻一直都提不上去,劉女士很是著急,這幾天,每次冰冰寫作業的時候,她也坐在旁邊監督,想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劉女士發現,兒子每次做題的時候,看到題都會先苦思冥想一番,然後再用求助的目光著看劉女士,心虛的說一聲:「我不會」。一開始,劉女士以為兒子是真的不會,就耐心地給他講,但是後來劉女士發現,兒子直接跳過思考的環節,他看到題之後直接就說「我不會」。
劉女士非常生氣,將兒子打了一頓,氣衝衝地回屋了,冰冰爸爸剛好看到這一幕,就去詢問妻子:「你幹嘛發這麼大火,他可能是真的不會,你給他講講不就行了?」
劉女士怒氣衝衝地說:「他哪是不會,他是不想做,什麼事都等著我幫他幹,他連看題都沒看,張嘴就是不會,我看他是欠挨打!」
孩子總愛說「我不會」,多半是逃避心理在作祟
當孩子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會」,這就是他的逃避心理在作祟。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們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更大的困難,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在家裡有父母幫自己整理東西,在學校有老師能解決學習上的難題,自己根本不需要動腦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性逃避的心理。
孩子的逃避心理,會帶來哪些危害?
1、無法直面困難
當孩子養成了習慣性逃避的心理,遇到困難時,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也根本沒有勇氣去面對,正是因為平時父母對於孩子的幫助過多,孩子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當經歷風雨時,就顯得那麼弱不禁風。
2、變得懦弱,凡事只會依靠父母
父母總想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和懂事,但是在一夜之間長大也是完全不可能的,雖然過程比較漫長,但總有一天孩子要成長,這一天總要到來,越早開始,也是對孩子的負責。
總是依靠父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橫,心中認為凡事都能靠父母,當有一天父母不再幫助孩子時,孩子就會感到非常不習慣,茫然而又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對生活也造成很大的影響。
父母做好這3點,幫助孩子改掉這一壞習慣
1、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家長通常打著「怕耽誤孩子學習」的旗號,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搶著做完了,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家長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又怎麼能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意識呢?
要想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父母首先要要求自己,給孩子創造機會,例如: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洗衣服、疊衣服;自己的書包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才最能培養孩子的意識,增強責任感。
2、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每個成功的孩子,都不會是依附父母的「寄生蟲」,獨立自主是最基本的能力,能有自己的主見,有行動的方向,有一定的想法,也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獨立自主。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就要先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當孩子遇到困難,不要心疼孩子,更不要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的幫助,恰恰是在害他。
3、引導孩子怎樣去動腦
一般來說,孩子遇到的困難都是學習上的,生活中的困難很少,因此需要解決的困難都是需要動腦的與學習相關的問題。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苦思冥想,或者是收到孩子的求助後,就立馬去幫孩子解題,很容易就讓孩子形成依賴的心理,也就直接跳過了「動腦」這一過程。
當孩子遇到了難題,家長可以先鼓勵孩子自己鑽研,如果還是想不出來,就可以給孩子講解一遍,等到完全理解後,下次再遇到這種類型的題,就不要再心軟,引導孩子自己去做,有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成就感。
在很多時候,父母的好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每個孩子都要經歷從幼稚到成熟這一過程,破繭成蝶。如果孩子一直待在溫室裡,被父母保護著,那麼永遠也不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