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生兒防老。可是那些失去的自己的孩子沒有人照顧的失獨老人誰來給他們養老送終呢?失去的子女的痛苦只能自己獨自承受,暗自流淚。老伴的身體抱恙,只能自己自己肩負起照顧彼此的責任,不離不棄,生死相依。面對悲慘的人生遭遇,他們只能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活出尊嚴,活出自己!
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失獨老人。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人生漸入暮年時,突然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也從此失去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託。春節快要到了,在萬家團聚的時候,失獨老人們更需要社會的關心和扶助。今天我們的過年系列報導,就走進這個特殊的群體。
兒子早逝老伴癌症晚期,田國鳳孤身一人擔起重任
田國鳳:喝點點嘛,明天你要上醫院了。
胡久元:不要,我不要。
胡久元:不要。
像這樣只有兩個人的晚餐,田國鳳和胡久元已經吃了10年。10年前,他們29歲的兒子因病去世。從那時起,在田國鳳的世界裡,老伴胡久元就是她唯一的寄託和支柱。
田國鳳:明天就去醫院了,祝你手術成功。
胡久元:不要啊。
田國鳳:喝點嘛,來吧,祝你身體健康,明天要挺得住,堅強點。
胡久元:我也祝你身體健康。
其實,田國鳳並沒有把老伴真正的病情告訴他。對於這杯酒的分量,胡久元並不理解。
田國鳳:來,我再敬你,堅強。
手術前一天晚田國鳳敬老伴酒祝他手術成功
幾個月前,胡久元在體檢中檢查出可能患有前列腺癌,一向樂觀、堅強的田國鳳,遭受到了人生中第二次沉重打擊。
田國鳳:那天風也很大,特別大,我就等,盼盼盼,我就一直等兩個多小時,(醫生)就說是,說有可能是前列腺癌,我就怕他看到結果過後,萬一是不好的結果,他看到心裡難受,我回到病房的時候,老頭就醒了,我趕緊就裝到包包裡面,我說報告交給醫生了,很好。
十年前,田國鳳的兒子就因為前列腺癌離開了他們,她怎麼也沒想不到,10年後,前列腺癌,這個熟悉又可怕的字眼,再次給這個家庭蒙上陰影。為了不增加老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60歲的田國鳳只能把實情悄悄的埋在心裡,獨自承受著這份突如其來的打擊。
田國鳳:這個手術很大,他身體不好,我就怕他身體承受不了,過不了那個坎兒。
從天而降的噩耗,壓得田國鳳喘不過氣來。當她需要有人和她一起拿定主意時,當她希望有人和她共同分擔這份痛苦時,她就更加想念逝去的兒子。
田國鳳:想到兒子,想到自己的命運。 這些回憶,好像一幕一幕地呈現在我腦海裡那種感覺,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了。我說我是停止了呼吸才忘的掉,一生都忘不掉的。
她把一生都忘不掉的回憶鎖在了自己的心裡,也鎖在了床邊的這個柜子裡。
田國鳳:這就是我兒子的相片,他走了過後,我每天都把它放到包包裡面,後來我兒媳婦給我收了,好幾年過後,才還給我的,不讓我看,看了傷心。
老人雙手緊握已離開人世的兒子的照片
花甲之年的田國鳳不敢去想,如果病魔再次奪走和她相依為命的老伴,她的未來該怎麼辦?
田國鳳:兒子走了,如果老頭一走,我這個日子怎麼過嘛。
田國鳳:本來是準備我們兩個吃來預防病,增強抵抗力,我都不吃了,我就保得他,讓他的抵抗力強一點。
田國鳳和胡久元兩人每月一共只有2300元的退休金,除此之外,還有每人每月260元錢的失獨家庭扶助金,這些就是夫妻倆全部的生活來源了,平日裡花錢非常節省。為了給老伴看病,田國鳳停掉了自己的藥。
田國鳳:經濟都很緊張,生活這塊節約點夠了,關鍵怕生病,生病就惱火,一生病就不行。
目前老伴看病住院需要的錢幾乎都是田國鳳借來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住院的錢夠了嗎?
田國鳳:不夠,去(醫院)肯定要交幾萬。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那怎麼辦?
田國鳳:先住進去,再慢慢想辦法,還是找親戚朋友借,借多了的話,實在不夠,到時候把房子賣了也要給他醫,反正盡我最大力量,最大努力,反正要給他醫。
花甲之年的田國鳳一直努力地堅強著,因為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她沒有人可以依靠。新年這一天,她又借錢給老伴買了一個禮物。
田國鳳:我給他買了一個戒指。因為他生病,讓他開心,他開心地去迎接那個手術,我背著他哭了好多。
隱瞞了自己籌錢的艱辛,隱瞞了老伴複雜的病情,在田國鳳善意的謊言下,胡久元每天按時吃藥,抽空出去跳舞,只是在得知自己要住院手術之後,本來就沉默寡言的他,話更少了。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明天要住院了。
胡久元:就是啊,明天住院實際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在胡久元的內心深處,有對這個未知病情的恐懼,但最讓他擔憂的,還是老伴田國鳳的身體會不會被拖垮?
胡久元:她也有心臟病,膽結石,經常痛。看到我這樣,她也不敢去動手術,她動手術,我也到那兒(醫院)去了,她也到那兒(醫院)去了,哪個來管。
田國鳳(打電話):徐教授您好,我是病人胡久元的家屬,我就是想問,最近我們就回醫院做手術現在行不行?
對於老伴手術日期,田國鳳顯得有些著急。因為如果不儘快動手術,很可能今年的春節和老伴的生日他們就只能在醫院裡度過,而這樣的狀況她不願意接受。
田國鳳:不想在醫院過年,不想在醫院過生日。不然春節都還在醫院,那個味道好難過,不像別人一家人可以團圓,兒女回來。
第二天一大早田國鳳和胡久元趕到了醫院。
醫生:從這種情況看的話,前列腺癌,像這種有幾種方案。
在醫院裡,田國鳳被醫生悄悄地叫進了一間屋子。從4月份發現病情,8個月過去了,老伴的病情是否惡化,田國鳳懸著的心,始終沒放下。
醫生:效果最好的方法,一種我們叫前列腺的根治手術,效果肯定是最好的,效果最好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根治。
還沒聽醫生講完手術的方案,慌了神的田國鳳就拿起了電話。
陳茂虎:你不忙打電話。
田國鳳:我跟我媳婦兒講。
陳茂虎:先不要打電話,你要把精力注意到這裡,你不忙給媳婦打電話。
陪同田國鳳的是重慶市江北區心馨緣聯誼會的負責人陳茂虎,同樣也是一位失獨老人。他一個勁兒地勸田國鳳聽完醫生講話,但此時的田國鳳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60歲的她可能從沒像現在這樣無助。
田國鳳:醫生給我講了兩個方案。
陳茂虎:電話上肯定說不清楚的,你現在專心專意聽醫生講,講了之後你把媳婦喊道這裡慢慢說,你不要電話講,你一定不要分心。
與醫生交談完情緒失控的田國鳳
儘管只有一牆之隔,但胡久元聽不到老伴無助的哭聲,更看不到老伴悲傷的神情,坐在椅子上的他,只是靜靜的等待著老伴回來。而此時,田國鳳用堅定地語氣告訴醫生,一定要用最好的藥品,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她也要給老伴治好病。
田國鳳:我說的不管哪個樣子,我賣房子都要把他醫好。
田國鳳:現在我們最擔心的就是我們老了,沒有依靠。
胡久元:一個人不生病是最好,比啥都過的愉快,健康就是快樂,健康是福。
失去孩子的傷痛,每況愈下的身體,現實生活的拮据,都讓田國鳳感到孤苦而無助。衛生部發布的《2010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披露,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已經超過了100萬,每年還會新增7.6萬個這樣的家庭。除了內心的折磨,養老和治病,是很多失獨老人現實面臨的困難。
這些失去孩子的老人,把自己叫做「真空老人」,對他們來說,依靠子女養老送終的願望已經落空。在現實的困難面前,他們非常無助,因為生活中的許多原本簡單的事情,都成了他們難以面對的障礙。在失獨家庭中,甚至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怕死,怕老,怕病。」
王祿芳與老伴生死相依,度幸福晚年 肖涪雲夫婦樂觀生活,活出尊嚴
王祿芳:現在在新樓還是舊樓?原來的辦公樓啊?
她叫王祿芳,今年70歲,躺在病床上的是她的老伴陳世長,今年74歲。因為支氣管炎,住進了醫院。2002年,他們的女兒陳靜因病去世。這個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深淵。
陳世長:高血壓、糖尿病和惡性腫瘤都是那一年多,所患上的。從那以後我們沒有了朋友,沒有了交流,沒有了傾訴對象,沒有了寄託,有的只是痛苦、寂寞和悲傷。
害怕看到女兒的照片觸景生情,陳世長几乎從不翻看女兒的東西。害怕出去與別人交流時談及子女,老兩口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生命對他們來說,雖然沒有停止,卻在女兒離去那一刻按下了靜音鍵。
王祿芳:在家裡坐著好寂寞,只有電視陪我們兩個。
寂寞的老兩口就這樣彼此攙扶著艱難前行。對於年逾古稀的他們來說,最難熬的就是生病的時候。
房間裡孤獨的兩個老人只有電視作伴
陳世長:去年3月份有一次病了是晚上12點鐘,沒法了只好我們兩個到那個路口去坐了好久等到那個車,去到醫院,醫院又不讓住院,指到門診處裡,輸液輸幾個小時,到了三點多鐘輸完液還是兩個人慢慢的走出來。
兩個人的日子就這樣一過12年,眼看著彼此一天天老去,他們想過住養老院, 可是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沒有人給籤字擔保,就連養老院都向他們關上了大門。他們還想過請保姆,可是兩個人每月一共4000元錢的退休金除了維持基本生活、生病吃藥,幾乎剩不下什麼。未來怎麼辦,他們想都不敢想。
陳世長:現在,雖然有些吃力,生活自理,但是總還能自理,雖然有一些吃力,再過兩年如果是生活自理都不行了,請保姆都請不起。
躺在病床上的陳世長實際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他口中的生活自理、自己照顧自己,顯得那麼力不從心。
王祿芳:我給你把枕頭立起來,可以把腰(支)起來。人身體差了,歲數大了,說病就病了。
病痛說來就來,昨天還好好的陳世長現在卻躺在病床上,咳嗽不止。其實古稀之年的王祿芳也是疾病纏身,可她沒有幫手沒有依靠,她只能一個人跑前忙後。
王祿芳:跑我穿個背心,穿個毛衣,這一會兒都熱乎了。
臨近中午,一刻不停的王祿芳準備回家做午飯。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給爺爺買點飯不行嗎?
王祿芳:他本身牙齒不行,我們要吃的軟一點,買的那些硬,就不行,所以我們都得自己(做飯)。
王祿芳:鹽都不能放多,這點飯,我們一人一半。
米飯是昨天剩下的一小碗,熱一下就夠兩個人吃了。蒸過的菜再回下鍋,這樣老伴才能消化得了。女兒去世12年,王奶奶就這樣照顧了老伴12年。
王祿芳:哎呀。
70歲的王祿芳來回奔波在家與醫院之間。這已經是第三趟了,她的腳步明顯遲緩了許多,顯得十分吃力。春節的腳步一天天近了,王祿芳和陳世長早已習慣了沒有女兒、沒有團圓飯的春節,來年少生病、少住院這就是他們倆最大的新年心願。
陳世長:我的病早點好,然後挑戰寂寞。
王祿芳:他的身體好,我也身體好,我們慢慢的牽手走到白頭到老。
王祿芳正在與老伴在病房吃著自己精心準備的飯菜
根據重慶市計生委2012年的統計,在重慶,像王祿芳和陳世長這樣的失獨老人有近兩萬人。他們大多收入較低,獨生子女的離去對他們來說不僅是心靈上的沉重打擊,更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蹶不振、疾病纏身。他們住不進養老院,生病沒人照顧,唯一能做的就是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幫扶,在過年過節或是遇到困難時,抱團取暖。
肖涪云:好好保重。
陳世長:謝謝。
王祿芳:我們大家都要保重。
肖涪云:住幾天院,我們小組是14號團圓。
肖涪雲 ,64歲。重慶市南岸區失獨團體的小組長,得知陳世長住院的消息,她和丈夫車志堅立即趕來醫院看望。病房裡,肖涪雲和車志堅不停的勸慰著這兩位老人,沒有人能想像得到,眼前的這對夫妻同樣也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肖涪云:當時他就要去跳江,他們單位好多同志都把他抱住,我說你走了我怎麼辦,最後我們兩個還是活下來,在處理孩子後事的那一個星期,我都覺得在做夢,我一直覺得在做夢,我說不可能,我們車華就不在了,就不回來了。
車華,肖涪雲和車志堅的女兒,1999年12月28日在一次水上交通事故中失蹤,那天車華剛剛過完她23周歲的生日。肖涪雲和車志堅怎麼也接受不了女兒離他們而去的事實,夫妻倆一次次去女兒失事的烏江尋找,可是,整整14年,他們沒有找到女兒的任何線索。但反而是這樣的結局,讓他們保留著一絲希望。
肖涪云:他一直說我們要在這兒等她,等我們女兒回來,所以我們一直就沒搬家。
肖涪雲和車志堅一等就是14年,在這間9平米的屋子裡,牆上的壁燈是女兒自己挑選的,床上的小玩偶也是女兒喜歡的,女兒的衣服還整整齊齊的擺放在衣櫃裡,這裡的一切都是女兒在世時的模樣。夫妻倆不願去改變,因為這裡有著他們對女兒滿滿的回憶。
車志堅:她那個時候可能剛上小學,就買了一個電子琴,當時我們才幾十塊錢一個月,就花了一千多塊錢,給她買了一個電子琴,她很喜歡彈,有時候讀書的時候,參加表演在舞臺上表演電子琴。
肖涪云:只有回憶了現在。
車志堅:只有回憶了。
肖涪雲和車志堅努力地保留著過去的回憶,尋找著女兒的蹤跡,哪怕是一個匆匆的背影,也會給夫妻倆帶來無盡的寬慰。沒有放棄,不想放棄的肖涪雲,始終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肖涪云:站在一起,來,快點快點。
車志堅:我來給你們放。
肖涪云:孩子的去世使我們掉進了萬丈深淵,心情非常悲痛,隨時隨地都在思念著她,也就是一輩子,要想見孩子,只能在夢中相見,但是生活還得要繼續。我們必須要堅強地活下去。
車志堅:但願我們晚年生活得更好,更有尊嚴,老有所養。
肖涪云:老有所養。
肖涪雲夫婦的在參加社區活動,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春節就要到了,重慶市沙坪垻區的失獨者們為自己舉辦了一場新春聯誼會,每當過節的時候,這些老人都會以這樣的方式相聚在一起。吃個飯、嘮嘮嗑、互相鼓勵、相互打氣,一起用堅強樂觀的心把正能量傳遞開去。
失獨老人:我自己的心願就是好好過一個年。
失獨老人:我的心願就是,希望我們每天都過得開心。
失獨老人:我希望我們群體大家都開開心心,走出陰影。
失獨老人:我們這個群體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半小時觀察:誰來填滿失獨老人的孤獨晚年】
這些老人樂觀積極地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他們自發地組成互助小組,互訴衷腸,抱團取暖。但是除了緩解心理上的痛苦,政府和社會更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幫助失獨老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失獨家庭已達100萬以上,而且每年還以7.6萬左右遞增,如此龐大的失獨群體數量,已經成為政府和各級組織必須認真對待和妥善解決的社會性問題。針對殘疾人、貧困戶、五保戶、受災戶、留守兒童等等弱勢群體,我們有專門的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來進行關懷和救濟,但對人口已經如此龐大的失獨家庭,至今還沒有任何的社會組織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服務。我們也希望,政府能在醫療保障上,對他們進行「特扶」,減輕他們沉重的負擔。中國社會崇尚養兒防老,但對這些失去孩子的老人來說,他們的晚年該如何安頓,是擺在全社會面前一個沉甸甸的民生問號。
(《經濟半小時》播出時間周一至周日 21:20—21:50)
精彩推薦
回復【1】了解-中國創業榜樣;
回復【2】接收-國內財經要聞;
回復【3】送上-國際財經要聞;
回復【4】帶來-各檔欄目推薦;
回復【5】聽-主播語音;
回復【6】對話-創業導師;
回復【7】分享-創業知識;
回復【8】學習-每天學點經濟學;
回復【9】預告-央視財經精彩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