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喜歡詩以言志,陸機的這首《猛虎行》表達了什麼?

2020-12-27 史家之韻

古代文人墨客在經歷了仕途坎坷之後,他們總是喜歡在詩詞中抒發自己的慨嘆,進而表明心志。

比如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曾受讒言的影響而被流放在外,他在憂愁之際,寫下了傳唱千古的不朽名篇《離騷》,表達了自己不願與小人為伍,「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有這樣一首詩,在開頭就以兩個常見的故事表現了志士往往行事慎重,愛惜身名。可惜後來卻進退兩難,被迫從命。

這首詩就是西晉陸機所寫的《猛虎行》,作於西晉政治大變亂時期,表達了其在官場浮沉之中起伏的思緒和複雜的心情。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與其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嶽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猛虎行》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

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

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

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

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

人生誠未易,曷雲開此衿?

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本詩的開頭兩句「盜泉」、「惡木」指口渴也不喝不盜泉中的水,熱得難受也不在惡木下乘涼,操守清峻的人是不願隨便沾染牽涉的。古辭《猛虎行》中就說:「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

下面四句陸機反用其意,寫自己為時勢所迫,飢不擇食,寒不擇棲。卻不曾想,時光飛逝,功業一事無成,不但陷於彷徨苦悶之中,還深負平生之志。

崇雲臨岸而興起,枝條隨風而悲鳴。詩人觸景傷情,雖是徘徊於山谷之間,有時低吟,有時長嘯,還是幽懷難抒、自感進退維谷。形象具體地展現了詩人內心複雜的苦悶和矛盾,政治處境的困頓和志士遭逢變亂的不幸。

詩的結尾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心志,樂器上繃緊了的弦是發不出怯弱的聲音。所以,高風亮節的人,所抒發的也一定是慷慨剛正之辭,不同於流俗。而一般的統治者不愛聽直言忠告,所以「亮節」反而「難以為音」,讒言反而易於得逞。

作者最後四句對自己的遭遇、生平抱負作出反思與小結。人生幾多苦難,遭逢亂世的志士,更是難以敞開胸襟,傾吐積鬱。

自己雖然操守正直,行動上卻受到外力的牽絆,所以俯仰古今,眷顧身世,難免有愧負之情。

全詩以深沉的調子抒發了自己耿介正直的懷抱以及有志不得騁的感慨。「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後用來形容高潔正直之士要自愛自重,不要被汙穢邪惡的東西玷汙了自己高尚的品格。

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高風亮節之士在經受仕途跌宕起伏後,仍能固守自己,不委曲求全。因此也流傳下來不少佳作供後人學習借鑑。

南朝江淹在《效谷》中寫道「寧知霜雪後,獨見松竹心。」此句與《論語》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意思相近,說的是一個人要像松竹一樣,堅持自己高潔的品質。

南宋鄭思肖在《畫菊》中寫道「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以此來表明自己堅決不與元朝統治者同流合汙,誓死不降元的愛國民族氣節。

明朝于謙在《詠石灰》中寫道「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雖是詠物詩,卻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

相關焦點

  • 《吳趨行》講述了真正的陸機和古代的蘇州
    西晉名士陸機,寫下的詩篇《吳趨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為的是謳歌古代的蘇州。吳區趨,也就是古代的吳門,大概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地區。陸機在這首詩歌裡,從閶門這個這個地點為著手處,描繪了古代蘇州高大的城牆,壯觀的建築。同時,還回顧了早在那個時候之前的蘇州就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同時還介紹了當時蘇州地區士族的興盛以及燦爛的文化。最後描述了蘇州地區物產豐富,民風淳樸。
  • 華亭鶴唳:古代文人的悲劇人生
    史稱「太康之治」,這是三國時期之後難得的盛世之境。 為了保持家族榮譽,陸機離開故國前往洛陽,打算在那裡施展自己的才華,完成人生的抱負。他在《百年歌》就記載了這種心境:「三十時。行成名立有令聞。力可扛鼎志幹雲。食如漏巵氣如燻。辭家觀國綜典文。高冠素帶煥翩紛。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四十時。體力克壯志方剛。跨州越郡還帝鄉。出入承明擁大璫。清酒將炙奈樂何。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陸機為何感嘆不復聞「鶴唳華亭」
    》,引起了人們對「鶴唳華亭」這一典故的關注。  如朗月之懸光,若重巖之積秀  陸機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歌、文章和書法都冠絕一時。  論詩,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機、潘嶽為代表的西晉詩風,講究形式,辭採華麗,對唐朝前期的詩風有相當的影響。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陸機詩作名篇《擬古詩》(十二首)中有部分是在華亭隱居期間所作,詩中充滿了對漢末士子遊宦洛陽際遇的追記,幻想著能與他們在洛陽方駕並遊,相聚同歡。通過創作《辨亡論》和《擬古詩》,陸機重新激發了入仕壯志,完成了加入西晉朝廷的心理建設,遂大約在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左右離開華亭,北上洛陽,力圖在新朝尋找出路,重振家聲。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陸機是陸抗第四子,其人身高七尺,聲如洪鐘,文章冠世,有「太康之英」美譽,所作《文賦》被人贊為「文書雙絕」,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文章之外,陸機還「伏膺儒術」,熟稔儒家經典,恪守禮法規範,「非禮不動」,自小便以齊家治國光耀祖業為己任。
  • 「鶴唳華亭」主人公陸機之死,背後折射的是什麼?
    」將寒門學子比作澗底松,高門士族比作山上苗,由隱及顯,鮮明的指出這一制度不合理的現象。戰勝的晉朝世家大族理所當然的盤踞朝堂內外,北渡而來的南方舊族大勢已去,自然更是被牢牢的拒之門外。據史料記載,經歷太康元年楊駿事件後,陸機在太康元年至太康九年,一直在家中閉門求學。太康十年,陸機與其弟陸雲進入洛陽,只拜訪當世名士張華。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提要:風骨和氣節是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有關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典型,這絕非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社會進步的邏輯使然,無論是動蕩紛亂年代的叱吒風雲,還是繁盛勃興時期的埋頭苦幹,須臾離不開風骨與氣節的引領和支撐。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 淺析陸機「詩緣情而綺靡」說
    這一時期的文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開始深入地探討詩歌本身的規律和特點,並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重詞採的審美思想。加之陸機自身出身名門,擔任過官職,具有十分高的文學素養,這種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個性解放以及個人情感的重視等社會思想的變化,促使陸機對詩歌本質的認識衝破了「禮義」的束縛,突出了情感的重要作用,從而形成了「詩緣情而綺靡」的理論觀點。
  • 比較陸機與劉勰的創作構思過程
    一、陸機的創作構思:1、構思準備構思準備時陸機認為首先要保持「虛靜」,文賦裡有「仁中區以玄覽,移情志於典墳」,「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整澄心以凝思」等等,都是強調藝術構思前要做好心理準備,保持一種虛靜寧神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順利的進行藝術構思活動。
  • 陸機的教訓
    文章傳到洛陽,西晉王朝有關部門準備抓個典型,希望新帝硃筆一揮,來個「宰首」的批示,哪知司馬炎連連搖手:非但不能殺頭,還要請他到洛陽來,給他官做。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陸機二十八歲,初入帝都洛陽,出仕了。當時北人看不起南方人,稱南方人為「貉奴」,陸機並不理這一套,自顧自志氣高昂,自認為是江南名族,俺不鳥你們這些所謂的中原人士,可以吧?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墨的用法:在古代主要流行墨的用法便是硯墨,這是在古代電視劇當中最為常見,比如在《紀曉嵐》當中又怎麼一個片段曉嵐寫字是讓人拿筆拿墨,其中墨便是別人硯好的墨,硯墨可以使幹墨溼潤化便於墨的長期使用,你像蘇軾曾經留下有關墨的詩歌、可見古人對墨的重視以及喜愛。
  • 文人為什麼喜歡畫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是我國文人畫中的四君子。文人畫從宋代開始發端,發展於元朝,在明清兩代達到頂峰。宋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蘇軾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際上,蘇軾不僅僅是書法上的宋四家之首,而且在繪畫上也是有著卓越貢獻的。蘇軾的繪畫格調高雅,清新灑脫,往往帶有一種奇異的文人氣息。
  • 戲說陸機:華亭鶴唳不復聞,一代名士的殞歿!
    303年冬,一個平常的清晨,陸機剛從軍帳中出來,便被一隊人扣押,沒有人聽他解釋,也沒人問他什麼,他脫下戎裝換上白袷,登上刑臺,仰天而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隨即被誅,時年四十三歲,兩個兒子及兩個兄弟也相繼遇害。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古代的兵部尚書大多由文人任職,人們通常會認為帶兵打仗的應當是武官,那麼為何古代的兵部尚書大部分是文人呢? 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
  • 【原創】淺談古代白族文人的漢語詩歌創作
    第一首是:「蒼洱境鏘翫不飽,造化工跡在阿物。南北金鎖把天關,鎮青龍白虎。」今人用漢語閱讀,該詩似是而非、不知所云;而用白語朗誦,則抑揚頓挫、鏗鏘有聲。這就是白古文詩歌,翻譯過來是:「蒼洱景觀目不暇接,鬼斧神工造化萬物;南北金鎖把守天關,鎮住青龍與白虎。」可見,到了明代,白古文詩歌創作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 「鶴唳華亭」真正主人公 陸機的夾縫人生
    陸機也曾請教張華,應當拜訪哪些當朝權貴,來拓展在洛陽的「朋友圈」。張華推薦他參加了不少文化人的聚會。但這些社交活動,最終都變成了「吃飯寫詩懟陸機」,以及陸機吃飯寫詩回懟。有一天,晉文帝的女婿王濟指著餐桌上的羊酪問陸機:「你們江南有什麼東西可以敵得上羊酪的美味嗎?」王濟這麼說,並非比較南北之物,實際上是以北方的尋常小吃嘲笑江南的物產。
  • 私享丨平復帖:文人最早的一件傳世墨跡法帖
    晉 陸機書 《平復帖》(局部)平復帖文/蔣勳暑熱倦怠,拿出《平復帖》來看。《平復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比起王羲之傳世的法帖,《平復帖》知道的人相對少很多。這幾年《平復帖》展出機會比較多,被選為北京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也引起大陸學界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