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4周年公祭日,我回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大中午的,一個人躲在公司的樓梯拐角,捧著手機,哭得稀裡譁啦。
那場災難,真的太疼痛了。天災面前,人力那麼渺小。生死時刻,誰生誰死?左兒右女,一個媽媽的選擇太難了。
第一次看《唐山大地震》時,我還年輕,不懂一個媽媽在孩子間取捨的痛。
我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的選擇很難,但當徐帆說出「救弟弟」這三個字時,姐姐絕望的眼淚無聲地滑落在泥塵裡,也落在了我的心裡,我心痛到差點窒息。
那一刻,我和大多數人想的一樣:徐帆飾演的媽媽救弟弟不救姐姐,是因為她重男輕女。徐靜初飾演的姐姐,真心該恨該怨。恨她三十二年算啥?怨她一生都嫌不夠。
媽媽真的太偏心了,不是嗎?她想吃西紅柿,媽媽說拿給她,拿過來後,卻轉手遞給了弟弟,因為家裡只剩最後一個西紅柿了,先給弟弟。她和弟弟壓在石板之下,一左一右,命懸一線,左生右死,媽媽悲痛為難,但她最終選擇了救弟弟。
她聽到了媽媽說「救弟弟」,她在被最親的人放棄的絕望中失去意識,她在屍體堆裡醒了過來......這些記憶,一直影響著她,成了她頑固的頭疾;這些記憶,一直刺痛著她,讓她抗拒尋找親人。
一個媽媽,她可以是孩子一生的光,也可以是孩子一生的刺。
有二寶前,我極看不慣那些偏寵老么的父母,覺得那對老大很不公平。有二寶後,我才發現,那根本不算是什麼偏寵,那只是父母出於保護弱小的本能。
當你只有一個孩子,你可以把你的全世界給她,你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寵她。
當你有了兩個孩子,你也想給她們你的全世界,可你會無奈地發現:孩子不是這樣想的,她們都想得到你的專寵。但這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一碗水是很難端得平的,不是偏了這邊,就是偏了那邊。
媽媽都是想給孩子們百分百的愛的,如果她做不到,她就會對孩子產生補償心理,今天偏了這個,明天補償那個。
徐帆在電影裡,將二孩媽的這種矛盾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家裡最後的那個西紅柿,姐姐想吃,但她給了弟弟。不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因為在她心裡:弟弟是更小的那個,更加需要照顧。
姐姐說她騙人,說她偏心,她也不惱,耐心哄著姐姐:「媽媽明天給你買啊。」
如果不是因為那突如其來的災難,姐姐在第二天肯定可以吃到更大更新鮮的西紅柿。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意外,有時總比明天來得更早一些。
姐姐沒能如願吃到的西紅柿,是徐帆最大的心病。此後三十二年,家裡的供桌上,最不缺的是西紅柿。三十二年以後,姐姐回來,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媽沒騙你,西紅柿都給你洗乾淨了。」
那麼平平淡淡的一句話,道盡了媽媽的無盡心酸。孩子,你想要的,媽媽記得,一直都記得啊!可是媽媽沒有想到,一次的遺憾幾乎成了一生的遺憾。
西紅柿給弟弟,不是重男輕女,「救弟弟」也不是。
災難突如其來,徐帆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爸爸倒下,她已經承受了一次失去,她深刻體會到: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
一雙兒女壓在同一塊大石下,兩個孩子只救得了一個,她兩個都想救,任旁人怎麼勸,她也哭著喊著,苦苦哀求:「兩個都得救啊!兩個都得救啊!」
災後救人,爭分奪秒,猶豫不決,有可能兩個孩子都沒了。況且,除了她的孩子,還有更多的人需要搶救。
最終,徐帆選擇了「救弟弟」。因為她看得見弟弟活著,因為她聽得到弟弟說話,但姐姐的情況,她看不見也聽不見。
這場災難,她失去了愛人,她不能再失去一雙兒女,她要保住那個最有可能活下來的孩子,她選擇了弟弟。
因為這個選擇,她餘生都活在了愧疚裡。因為這個選擇,她把自己困了三十二年,一直走不出去。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三十二年?
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她可能不完美,但她真的真的很想很想好好愛你,如果她做得不夠好,請你原諒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