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舉證追討財物,法院:證據來源非法,但第三者自認的要還

2020-12-24 澎湃新聞

丈夫偷拿情人日記本,在日記本裡,情人記載了與其來往的點點滴滴。原配發現了,將此作為證據起訴第三者,要求返還丈夫贈與第三者的財物。法官對偷拿的日記本的證據效力將如何認定?

7月2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湖南高院獲悉,株洲市天元區法院近日審理並判決了這起原配起訴第三者要求返還贈與財產的案件。法院認為,日記本系非法證據,應以來源不合法予以排除,但同時認定,第三者自認的贈與財物,第三者應予返還。

法院查明,劉女士與肖先生已結婚近三十年,兩人與周女士相識多年。周女士與前夫離婚後,肖先生常幫助、鼓勵周女士,兩人來往頻繁,後確立情人關係。周女士有寫日記的習慣,記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尤其喜歡記錄與肖先生有關的生活細節,如買水果、買藥、送小孩讀書、裝修等等均在日記中詳細記錄。後肖先生與周女士產生矛盾後分手。肖先生未經周女士同意從周女士家裡偷拿15本日記本,劉女士發現後,拿著15本日記本起訴到天元區人民法院,要求周女士返還已贈與的206筆財物共計287830元。起訴後,周女士認可了部分贈與行為,但主張偷拿的日記本系非法證據應予排除。

法院審理認為,肖先生未經周女士的同意拿走周女士的日記侵犯了周女士的財產權,且日記本涉及個人隱私,現日記本作為證據提交侵犯周女士的隱私權。無論劉女士是以何種方式從肖先生處獲得日記本也無法否認原始獲取方式的違法性,劉女士稱其用於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系正當使用。對此,法官認為,周女士插足劉女士的婚姻違反公序良俗,在道德上應予以譴責,劉女士享有的財產權與周女士享有的隱私權相比,權益無所謂誰大誰小,即使他人存在違反道德的行為亦不能以維護合法權益的目的為由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日記本應以來源不合法予以排除。

雖然日記本系非法證據予以排除,但周女士在庭審中對于贈與的部分事實予以認可,系自認,劉女士無需舉證。法院結合周女士自認的部分,並對共同消費部分(如共同吃飯支出)及屬民事情誼關係部分(如搭乘車輛的油費、看望病人的紅包)不予認定,最終認定的贈與金額為122950元。

該贈與的財產,法院認為,肖先生對周女士的贈與行為,均發生在肖先生與劉女士的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其贈與周女士的相關款項均屬於肖先生與劉女士的夫妻共同財產。肖先生在與原告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周女士,違反了《最高人民法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七條的規定,且有違公序良俗的法律原則,侵犯了劉女士的財產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肖先生對周女士的贈與行為,應屬無效,周女士應予返還。

天元區法院最終判決周女士返還劉女士122950元。判決後,周女士主動履行了返還義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來倩如: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研究
    然而,短短幾年的司法實踐還不足以完全支持立法主張。因此,目前存在著各種立法問題。以充分分析舉證負擔和消除非法證據的實踐和理論方面為基礎,基於國外經驗,揭示我國資源和制度建設的實施障礙,建議一條可行的道路。
  • 最高法院新證據規定對自認制度的重塑
    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12月25日公告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新證據規定)對自認制度進行了重塑,本文將相關重點內容特別摘錄整理如下:1、自認的方式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主張,可能存在四種態度類型,即否認、承認
  • 律師:打官司,當事人如何舉證?(根據民訴證據規定重點提示)
    快找個沒人的地方讓我哭一會兒,嗚嗚嗚嗚……被告:呵呵,沒有原件你還打什麼官司,借你的錢我算是不用還了,想想我就心情愉悅啊,哈哈哈哈……律師:當事人在訴訟的舉證過程中,所有的證據都需要提供原件。向法院提交的證據,通常都會製作清晰明了的證據清單,並按照該條的規定,列明證據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項工作,如果一項證據不能準確的寫明你要證明的對象和內容,將會直接影響該證據的證明力,進而影響整個案件的結果。所以對證據的分析和運用,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士來操作比較好。
  • 《證據新規》中「當事人自認規則」相關規定的解讀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該條第一款規定了當事人自認規則的一般原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或者書面材料中明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應由對方舉證證明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法院原則上應當予以確認,並就此事實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 行政訴訟中,「自認」能否作為定案證據使用?有什麼條件?
    當事人陳述是指原告被告第三人自己所經歷的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承認和陳詞,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陳述的內容往往不僅是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對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認識,還包括其程序上的申請,以及表達證據採用和法律適用的意見等。
  •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和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行政訴訟法中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調取證據的意義在於:一是,對於訴訟當事人來講,對於有利於自己的證據一般都會提供,對于于己不利的證據,可能有所保留或隱藏,這樣規定,有利法院全面客觀地掌握案件的真實情況,及時公正地審理行政案件。
  • 微市中·法課堂:新《民事證據規定》關於「自認」6個法律要點
    微市中·法課堂:新《民事證據規定》關於「自認」6個法律要點 2020-11-2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三發微信逼原配讓位,原配將記錄當作證據!最後法院這樣判……
    第三者小王是丈夫小朱同公司的同時,而且小李還發現這兩人已經在外面租房子同居了,並且這些事情他們雙方的親戚朋友全都知道。丈夫還公開帶著小三出去旅遊,不僅如此,更讓小李沒有想到的是,小三居然如此囂張,直接發簡訊給小李,讓她讓位!
  • 【普法宣傳】新《民事證據規定》:關於「自認」6個法律要點
    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包括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和適用中關於「自認」的規定是其第三條,原文是「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 最高法院:100個最新民事證據規定、委託鑑定審查規定的裁判規則
    此時,老二自認,老三不認可,根據新規,老大還須舉證證明父親將美玉贈與他,其舉證責任不能免除。法條連結第8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 妻子給情人買車買GUCCI手鍊,還轉帳20多萬!丈夫要得回嗎?法院這樣...
    本案中,被告周女士向被告毛某贈與財物的行為,未經其配偶原告張先生的同意,且上述款項的贈與基於被告周女士與被告毛某的不正當關係,有悖公序良俗;而被告毛某明知被告周女士有配偶而與之發生婚外戀情並接受大額財產贈與,顯然不當,法院確認本案所涉被告周女士向被告毛某贈與財物的行為因違背公序良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歸於無效。
  • 丈夫出軌,妻子捉姦在床,卻被判非法侵入罪,如何才能合法捉姦
    檢察院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將小王和阿祥起訴至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在庭審中,小王對檢方指控不持異議,其辯護人認為,小王非法闖入的動機是為了挽救其婚姻,有別於一般的非法侵入住宅案件,且小娟已諒解小王,加上其自願認罪,是初犯,請求對小王從輕處理。法院經審理認為,小王、阿祥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其行為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 民事訴訟當事人到底如何舉證?
    做為非法律專業人士,生活在法治時代,一切爭議或者潛在爭議都要擺事實、講道理。怎麼擺這個事實,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證據來擺事實,就成為當代人的應知應會常識內容了。通常情況下,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主要是圍繞原告主張的權利和敘述的案情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 14.3萬元買車庫1.9萬「轉帳失敗」 法院根據舉證判買方補繳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 日前,青島萊西市一男子全款購買了車庫,出售車庫的甲公司當場向其出具收款收據一份,但男子支付的車庫款中有1.9萬支付失敗,開發商上門追討欠款,雙方僵持不下,對簿公堂。最終在法院判決後,該男子主動向甲公司支付了剩餘1.9萬元車庫款。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上篇)
    從自認作出的時間上講,本條中自認情形應該是對方當事人已經接收到了該方自認信息,如果要反悔的,確實「撤銷」一詞比「撤回」更為準確。至於本條所作的第二個修改,更彰顯了法律重視證據取得的形式合法性。原條文中規定,撤銷自認除了得滿足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這兩種情形之一的之外,還得舉證證明自認事實與客觀事實不符。
  • 【普法】瑕疵欠據情形下舉證責任規則的具體適用
    二審法院審理認為,根據樂某的上訴及秦春某的答辯,本案的爭議焦點為:秦春某是否為519證明的債權人。本案秦春某所訴債權的基礎證據為519證明。通過秦春某對519證明的舉證以及樂某的質證,至少能夠證明以下事實:1.債權產生的原因;2.債權的類型及數額;3.債務人名稱;4.債權憑證的出具時間;5.債權憑證的持有者;6.該證明確為樂某所書。
  • 淺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
    筆者贊同後一觀點,自認是一種免證事實,是證明責任的例外,是一種證據規則。一方面,《民事訴訟法》並無自認這一種類的證據,認定自認是一種證據實屬牽強。另一方面,《新證據規定》將自認編入當事人舉證一節,從體系解釋的角度也足以說明自認只能是一種舉證或證據規則,《新證據規定》實際上已經間接明確自認的性質為一種證據規則。
  • 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律師自認視為當事人自認
    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作出了《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修改後的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
  • 詳解新《民事證據規定》
    民事案件應適用證據的規定,還應包括民訴法、民訴法解釋,以及民間借貸、建設工程等專項司法解釋中的規定。此外,還應注意實體法中關於證據的規定仍應適用。應注意的是,無論當事人逾期舉證是出於什麼程度的主觀過錯,均不能免除賠償因其逾期提供證據所致對方當事人相應損失的責任。根據新規,當事人如因新冠疫情影響舉證的,首先應申請延期,儘量避免被認定為逾期舉證。如未申請延期應及時向法院說明情況,並保留好無法及時舉證的證據。
  • 新證據規則的文本解讀及延展性闡述(二)
    此背景下,舊證據規則第7條賦予法官分配證明責任的權利不具有妥當性,也予刪除。保留下來的本訴反訴原告起訴時提供相應證據,法院對當事人舉證義務的釋明和促進等,一方面是不得不留,開始舊規定自認太過突兀,另一方面原告訴請具體化義務還是要明確,法院釋明權行使也要強調。本規則將不具證明必要性事實區分為顯然事實與自認。